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角野隼斗,为古典音乐注入新鲜血液的魔法师

2023-11-01 14:50

卡汀 Cateen 卡汀 Cateen

2023年10月19日,我和妈妈一起,在音乐会开始前一小时来到了东艺演奏厅。一路上堵车严重,我的心却无比轻松舒畅。因为立即马上,就要亲眼目睹卡汀 Cateen在舞台上的风采。

一年的关注,我已在他B站的公众号上见过他在家里录制的很多可爱视频,对他的即兴创作能力,节奏感、和声感、音色感、浑身上下在音乐演奏中的投入和协调感都真心喜爱。而在肖赛、 东京国际论坛中心,台湾音乐会的舞台演奏录像,又见识到他对古典音乐通透的理解,以及全情投入却又时刻保持清醒的舞台把控力。加上昨天有幸在上海施坦威之家迎接他的到来,他读了我发表在公众号上的《我想去听卡汀 Cateen的音乐会》的日文版ChatGPT译文,在练琴的间歇和我做了短暂却颇有深度的交流,让此刻的等候更加充满喜悦。

音乐会海报  音乐会海报 

第一首是肖邦的降E大调圆舞曲 Waltz in Eb Op18,no.1 ,钢琴诗人肖邦24岁时初到巴黎后写的第一首圆舞曲。灵动欢快的舞步和温柔甜蜜的旋律动静结合,是作曲家性格深处最真实的写照。难怪乎此曲被后世大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布里顿Britten等争相把Ta改编为管弦乐,成为芭蕾舞曲中的经典。弹完这首可爱又热闹的开场曲,初登上海舞台的卡汀 Cateen逐渐进入到自己的最佳状态。

紧接下来的是卡汀 Cateen自己的原创作品——“大猫圆舞曲”Big Cat Waltz,风格取自肖邦圆舞曲。我最早是在B站公众号视频里看这首作品的,只见他身穿印满卡通猫咪的深蓝色睡衣,和自己的两只猫一起,充满喜感地录制了这首可爱的音乐视频。画面中,鼻梁高挺的大黄猫先是在琴凳上等主人,然后跳上钢琴边的一把椅子,像老师一样地认真聆听;下一个镜头,又跳到卡汀 Cateen盘膝而坐的大腿上,身体跟主人一起随节拍轻轻摇摆——全程表情严肃、眼神专注。此刻看着卡汀 Cateen在台上的独自表演,我很想念那胖且灵活的大黄猫。走神更远一些,又猜想起当年肖邦演奏他的“小狗”圆舞曲时,他的小狗“马克思”Marcus又摆了哪些造型呢?

下一首又切回肖邦。这次是他的F大调叙事曲Chopin Ballade in F, 创作于肖邦和乔治桑的爱情进入稳定期的第三年。叙事曲是肖邦的原创体裁,是他打破古典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的框架,又以自己的意志重塑以上元素,呕心沥血,谱写祖国波兰的美丽和沧桑。卡汀 Cateen在有着极致对比的夜曲和练习曲之间、船歌和波兰舞曲之间、小野花和龙卷风之间,来回切换,穿梭自如。在表现两个极端时都不见绝望和暴虐,只有温柔的叹息和英勇的战歌。这种不决绝、不做作、不煽情的演奏风格,深得我心。

下一首《追忆》Recollection是我前不久刚在B站看过MV的卡汀 Cateen原创曲。壁炉和烛台的黄光,书桌上肖邦的乐谱,卡汀 Cateen像一个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学长,在一架拆去了挡板的立式钢琴上施展法术:只见他伸出纤细的手指拨弄琴弦、轻抚琶音、双脚不停地在两个踏板上舞蹈,把拉威尔的《水妖》(Ondine)、肖邦的《第二叙事曲》、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背后的Philip Glass ,全都从时空中召回到他的指尖之下。美人鱼、预言家、劈开红海的摩西(Moses),追逐自恋的水仙花男子Narcissus的回声小仙女Echo……都在音乐的混沌中闪现、漂移、幻灭、凋零,曾把屏幕外的我彻底催眠。现在,此刻,在东艺音乐厅,走出屏幕的魔法师就坐在面前,而我却出奇地清醒,聆听他的每一个触键,心如止水。

接下来的是肖邦C小调夜曲Nocturne in C minor, Op.48, No.1。就是这首乐曲,让我第一次在芸芸众生中找到了卡汀 Cateen。一年前的某日,我正在投屏2020年的肖赛重播。只见他带着满满的人气,网红的自信,跨着大步上台鞠躬。一张清瘦的亚洲脸,高鼻大眼,披着三七开卷发,表情稳重、谦逊而自信。调整座椅、闭目沉思片刻,他按响了低音的第一个和弦。稳而不做作的步调和音色给了我一个胸有成竹、诚恳大气的初印象。开头的四小节还没结束,一直坐在沙发上扫着短视频的妈妈突然抬头凝视,说:“哎这男小孩长得像肖邦嘛!”我笑答:“他是日本人。”妈妈回怼:“这又不管的。面孔也像,腔调也像,弹得也像,好听。”妈妈心中的肖邦形象是从我十二岁开始迷上肖邦后的持续不断的拙劣演奏;家里随处可见的一本又一本,一版又一版的肖邦琴谱;她自己阅读的乔治桑的小说;我在整个青年时代收集聆听过的无数张肖邦演绎大师们的CD、DVD;以及我最近推出的古典大师系列广播节目《听大师说》中的肖邦专题,综合堆积沉淀而来。多年来对肖邦的偏爱加上年龄带来的睿智,令妈妈的直觉判断极具说服力。

卡汀 Cateen 卡汀 Cateen
与肖邦画像的对比 与肖邦画像的对比

我不由得定睛向卡汀 Cateen看去,竖耳聆听。果然,我看到了肖邦的发型和五官,听到了肖邦的勇猛和哀伤,感受到他的脆弱和自信,忐忑不安和气宇轩昂。无论是接下来的C大调慢板,还是八度电闪雷鸣后完全变身为复仇之神的C小调主题,在这个“长得像肖邦的男小孩”的演绎之下,都是悲而不怯,怒而不狂。他用骨子里的淡定和从容节制着情感的宣泄,在曲终把濒临崩溃的情绪拉回到夜曲该有的平静。不是每个伟大的钢琴家都有这种貌似与生俱来的分寸感和克制力。屏幕上奏完此曲的卡汀 Cateen,已经深得我心。现在,这位长着亚洲版肖邦脸的天才音乐家再一次奏响了肖邦夜曲中最具戏剧张力,最有英雄气概的夜曲。演奏过程中,我身边的肖邦爱好者、演奏者Linda女士曾一度落泪。中场休息时,她对我说,卡汀 Cateen的音色是“在梦中才能听见的,是最自然最恰当的肖邦的声音”,这个观点和家母所见略同。

卡汀 Cateen   作者供图 卡汀 Cateen   作者供图

《胎动》New Birth 的MV先于《追忆》Recollection,是打通我任督二脉的金曲。记得第一次播放这首MV,是我在施坦威家长课堂上介绍肖邦钢琴大赛。2020年的肖赛广告用了肖邦第一套十二首练习曲Op10中的第一首C大调。拍一个小男孩,从稚嫩地用小手如牙牙学语般地摸出第一串琶音,一路克服疲惫、扰邻、课间休息等等成长中的困难,坚持练习,随着乐曲的速度、力度、准确性、稳定性的不断提高,最终长成英俊少年,走上肖赛舞台。肖邦的原作让左手用八度延展出如大提琴般深沉,如天神般勇武的旋律,右手则自始至终做无休止的大跨度琶音跑动。这是十九岁的肖邦挑战古典主义练习曲(Studies)“为技巧而技巧”,严重忽略音乐表达的陈腐之风的开山之作。他的24首艺术练习曲(Etudes),俘获了当时的炫技之王李斯特、技术女神克拉拉舒曼的心,二人在肖邦英年早逝后终生演奏、教学他的作品,让已经撒手人寰的肖邦永垂不朽。而这首C大调练习曲在上世纪钢琴的无冕之王Horowitz眼中是最难的那首,所以终生拒演此曲。现在,卡汀 Cateen在肖邦的框架上,搭起了新的和声结构,让乐句更宽广,气息更绵长,左手的技巧被简化,但戏剧的张力却比肖邦的原曲更加震撼人心。现场观看本尊的演奏时,同样,MV中那双柔软而有力的手指在黑白键上飞速游走,那个清瘦的侧影在光影摇曳的舞台上和钢琴融为一体的画面一直冲击着我的专注力。

上半场的终曲再次切换到肖邦。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Chopin Polonaise in Ab, Op.53, No.6的雅号“英雄”是肖邦的亲密爱人乔治·桑在1848年法国革命期间强势冠名的,而肖邦在1942年创作此曲时并无此内涵。此曲是高难度技巧的大串烧,是所有肖邦钢琴演奏家的试金石。纵使所有的音阶、半音阶、八度音阶、琶音、和弦、颤音都在卡汀 Cateen的射程范围之内,他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那悲壮的“英雄”情怀,而是还原了肖邦的本意——据肖邦的学生Gutmann回忆,肖邦本人的演奏比大多数钢琴家都多了几许温柔。

中场休息后,下半场开始。

开场曲是钢琴家古尔达的前奏曲与赋格Gulda Prelude and Fugue。古尔达是琴坛大姐大阿格里奇,指挥大师阿巴多的老师,在三十岁录制了钢琴古典音乐文献中的“新约圣经”—贝多芬的全套钢琴奏鸣曲,四十岁录制“旧约圣经”—巴赫的全套十二平均律。同时,他又是个热爱爵士钢琴的即兴演奏者,上世纪六十年代录制的专辑Ineffable是刷新我三观的纯爵士乐三重奏精品。而这首《前奏曲与赋格》则是Gulda作为古典、爵士的跨界高手,套用了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的框架和规则,填入了爵士的和声与节奏。我听过古尔达本人粗犷豪迈的演奏,今天卡汀 Cateen的前奏曲,音色相对精致,但他加重了切分音,使律动更加引人入胜。赋格是源于十六世纪的天主教经文歌的键盘曲,在巴赫的神工鬼斧之下成为巴洛克时代皇冠上的明珠,通过主题(subject)答题(answer)、对题(counter-subject)在不同声部的互相模仿、追逐、交错、离析,在音乐中搭建出流动的建筑。卡汀 Cateen的表演音色至美,以上各元素都有明显的识别度,是脑回路清晰的演奏,无可挑剔。

演出现场 作者供图 演出现场 作者供图

接下来的是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Bach: Italian Concerto BWV971。1735年,五十岁的巴赫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根据彼时占据欧洲音乐风潮的两大敌对流派—“意大利”vs“法国”乐队协奏曲,在古键盘乐器—双排羽管键琴上同时创作了《意大利协奏曲》和《法国前奏曲》,分别体现出意大利的歌唱性和法国的舞蹈性。两部作品的体裁与刚才被古尔达模仿的赋格曲完全不同——赋格是多声部的互动,而协奏曲则主要突出一根主旋律,因为在真正的乐队协奏曲中,独奏乐器所演奏的主旋律才是音乐的核心,其他乐器都处在伴奏和呼应的角色。同样喜欢模仿和创新的卡汀 Cateen一定是从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中找到了共鸣,所以在第一、第三的快速乐章中无拘无束地奔跑跳跃,如鱼得水。而第二乐章的慢板,美得凝固了时间。

终曲《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和安可曲《我有节奏》I Got Rhythm 都是格什温的作品。两首都是卡汀 Cateen的改编曲,这是他作为一个能写能弹能即兴演奏的钢琴家在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亮点。遥想浪漫主义时期,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肖邦和李斯特都带着异域风情,在艺术文化的中心法国巴黎成为钢琴音乐的风潮引领者。肖邦忠于自己的灵感,书写只属于自己的隽永诗篇;而表演大师李斯特除了在台上尽显风骚,还喜欢把非钢琴作品,如威尔第、瓦格纳的歌剧,贝多芬的交响乐改成钢琴曲。今天在舞台上的卡汀 Cateen,既能与肖邦的灵魂共振,又能像李斯特那样,把对往昔大师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给观众,为已经固化的经典注入了年轻的气息。

卡汀 Cateen在B站上的演奏截屏图 卡汀 Cateen在B站上的演奏截屏图

演出结束后,卡汀 Cateen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再次上台,用英语说了一串感谢之辞,坐下加演安可。“小星星”的旋律响起,观众席欢呼雀跃。其实,这首儿歌最早源自法国,原名叫“妈妈听我说”。早在1791年,天才莫扎特就为Ta写了一套变奏曲,成为达到中级钢琴水平的小朋友们的终极挑战。作为钢琴老师,我在发现这个新版“小星星”变奏曲的第一时间,就在课堂上、讲座上大力推广普及这个令人耳目一新且心动不已的版本。当晚,施坦威朋友的视频号就发了这段安可,见评论区有人表示没听过,不理解这首作品,我便仗义留言:

“这是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外壳,西方古典音乐史的风格演变。第一段是优雅简约的古典风,第二段出现浪漫主义的rubato、踏板和久石让的和声,第三段出现爵士的切分(syncopation)和跨步(Stride),第四段是德彪西式的印象风,第五第六是肖邦的波兰舞曲和练习曲,最后是淋漓尽致的炫技。本曲源于莫扎特,超越时代,引领未来!卡汀威武!!!”

本文作者俞星与卡汀 Cateen的合影 本文作者俞星与卡汀 Cateen的合影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