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音乐的尽头是社交

2024-07-25 02:15

终于,Spotify开评论了。

7月9日,Spotify宣布播客新增评论区,旋即引发了热议,有媒体认为,“Spotify不再只是一个流媒体应用,它成了一个社交网络。”有媒体推测,Spotify未来或许会将评论区扩大到歌曲播放页。

Spotify近年来尝试过社交化功能,包括艺术家的故事功能和用户的协作播放列表。颇受欢迎的年度盘点Wrapped,也被视为是Spotify在社交工具上的成功尝试。但开评论仍然是Spotify在社交化道路上迈出的最大一步,以至于招致了一些非议。

有媒体劝Spotify悬崖勒马,有网友则让Spotify“学点好的”。然而,就当下的媒介环境而言,开评论对于Spotify或许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Spotify有了评论区

7月9日,Spotify发布了一个新功能:评论区。

对于国内音乐平台的用户来说,评论区再常见不过了,但对于Spotify来说,这还确实是破天荒的新功能。

国外的音乐APP,比如行业领先的Spotify和Apple Music都没有评论区,YouTube Music倒是有评论区,但这沿用自视频版。Spotify新设的评论区,也并没有放在音乐播放页面,而是播客播放页面。

对此,Spotify的说法是,“播客历来是一种单向格式,虽然我们已经提供了投票和问答等其他互动功能一段时间了,但人们告诉我们他们希望有更多直接联系的方式。”

为什么要在播客上加评论区?

Spotify的官方公告里还引用了《如何征服世界》的创作者本·威尔逊的说法:“Spotify上的评论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反馈,这让制作我的播客更加有价值,并允许我与听众建立更强的联系。”

Spotify的播客产品副总玛雅·普罗霍夫妮克(Maya Prohovnik)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发现,与节目互动的听众在30天内再次回到该节目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四倍。他们平均每月听的时间也是不互动的人的两倍。”

增强内容与听众之间的粘性,正是评论区的重要价值之一,只不过,Spotify过去从来不把自己视为社交平台,如今随着媒介发展趋势和Spotify内容属性的变化,Spotify也在尝试做一些改变。

评论区的功能目前只是针对播客推出,但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相对而言,在播客上先加评论区是更加顺理成章的尝试,如果效果好,Spotify可能会把评论区扩大到音乐上。

只是,也有业内人士提醒Spotify,对于播客来说,评论区或许有意义的,但把这个放在歌手的页面上,就创造了一个粉丝们互相攻击的战场,Spotify可能会因此失控。

让人又爱又恨的“评论区”

与国内音乐平台不同,国外的音乐平台普遍没有评论区,这也成了一些国内用户喜欢Spotify或Apple Music的原因。

一个干净的播放页面是一个安全的空间,可以自在地发现和听音乐,而不用担心有人从虚无中对你大喊大叫。这种体验可能是Spotify最被低估但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它如此成功的原因,它本质上是一个全正面、无负面的体验。

因此,对于Spotify开评论区这件事,一些网友表示反感,有网友评论“不喜欢听歌APP有评论”,还有网友让Spotify“学点好的”。

在国外,音乐APP用户对“评论区”普遍持反对的态度,理由通常都是担心音乐评论区会变成像视频平台的评论区那样乌烟瘴气。

科技媒体《连线》(Wired)更是劝Spotify“打住,不要尝试成为社交媒体APP”。在《连线》看来,“Spotify已经通过其受欢迎的Wrapped功能证明了它可以开发成功的、独特的半社交功能,而不需要引入评论可能带来的混乱。”

对于可能引发的混乱,Spotify的解决方案是由创作者自行审核评论,美其名曰把控制权交给创作者,但有的创作者并不买账,并表示不打算开评论,因为他们担心增加工作量。

评论可能带来混乱,也可能带来更多的连接。

音乐营销专家哈利·海耶斯(Harry Hayes)就认为,人们想要表达,想要参与进来,想要跟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交流,想要引发情感上的联系,“如果有评论区,Spotify可以成为音乐社区发展和繁荣的地方。”

从国内音乐APP的发展看,网友评论也给音乐传播创造了一些新的可能性,一条有趣的评论同样可以引发无数人的共鸣,并因此给作品带来新的认知维度和营销手段。

问题是,在短视频社交热火朝天的当下,社交属性相对弱势的流媒体平台也必须正视媒介环境的变化。Obscurify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尼尔马尔·帕特尔(Nirmal Patel)直言,在社交这件事上,“音乐流媒体服务没有TikTok做得好,TikTok分享音乐太容易了。”

要知道,TikTok已经不仅仅是短视频平台,字节跳动的音乐产业布局从流媒体到版权投资,无处不在,对于已经习惯了TikTok式社交的Z世代年轻人来说,Spotify正在变成一种新的“古董”。

音乐的尽头是社交

早前,新观的一篇文章《歌曲没必要超过2分30秒》引发了热议,从00后音乐人们对待音乐的观念来看,音乐的社交属性前所未有的重要。

如果你觉得当下的流行歌难听,可能是因为,音乐不再只是“作品”,也是“社交素材”或“社交货币”,社交平台给音乐带来了更多的流动性,年轻人们享受其中,甚至有人说,音乐是Z世代的社交媒体。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45%的18-24岁年轻人使用TikTok这样的社交媒体来发现音乐,而在TikTok上,音乐只有具有足够多的社交基因,才有可能传播开来并被年轻人们Get到,年轻人们在社交媒介上分享作品,更多是为了吸引同类,而非追求共鸣。

将“社交决策”带入创作的例子屡见不鲜,JVKE根据网友们在评论区的反馈创作了歌曲《Upside Down》,GAYLE通过与粉丝互动和阅读他们的评论,获得了创作灵感,创作了《abcdefu》,这些自带社交基因的歌曲,无一例外都获得了成功。

网红经济平台Collabstr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23年9月到2024年5月,TikTok热门歌曲在Billboard Hot100排行榜上的份额不断攀升,目前稳定维持在约18%的水平,这对于像Spotify这样的流媒体平台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Spotify不仅需要年轻听众,也需要年轻创作者和更多的流动性。增加“评论区”或许可以视为Spotify适应TikTok时代的一种方式。Spotify也提到,“评论区”是为新一代创作者提供的,他们更需要这样一个新功能。

无论Spotify是否将“评论区”添加到歌曲播放页上,都不会改变这样一个趋势,未来的音乐会更加社交化。

过去半个世纪来,音乐的传播网络已经从过去围绕传统媒体建构,转变成围绕以“人”为中心的社交网络建构,社会化传播也已经被证明在放大声量上比传统媒体和传统网络都更加有效。这带动了音乐作品的社交化,也带动了音乐APP的社交化,“人”在音乐传播网络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摇滚传奇大卫·拜恩(David Byrne)曾说,音乐的价值体现在社会化中。所谓“社交属性”就是人的属性,人是社会动物,天然需要社交,而音乐是人类社交本能的一种延伸,从诞生伊始就扮演着重要的社交角色。

音乐从作品、产品、商品变成“社交素材”,或许可以视为音乐社会性的回归,尤其是在AI不断入侵的大背景下,未来的创作者只有为自己的音乐赋予更多的社交属性才有可能有效连接听众群,而不至于迷失在排山倒海的AI音乐中。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