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信贷投放近115万亿元 国有银行担当实体经济“压舱石”

2024-09-07 02:45

转自: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国有六大行2024年上半年财报披露落幕。《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国有六大行总资产规模达到193.89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4万亿元;贷款及垫款总规模达到114.9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万亿元。

但是,国有大行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总额分别为1.8万亿元左右和6940.75亿元,均较去年同期规模有所缩水。目前国有大行净息差仍处于探底过程中。由于信贷规模的增速放缓,国有大行“以量补价”的经营策略逐渐转变,银行的资金成本管控对于盈利能力的影响更大。

记者了解到,受宏观经济的影响,银行业上半年资产规模扩张放缓,而国有大行的表现与行业一致。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信贷投放增长乏力。同时,银行业息差持续收窄,资产端利率下降仍较负债端利率下降更快,使得国有大行的营收和净利润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资产质量方面,国有大行的不良率表现较为稳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质量改善较明显。

发挥信贷投放主力军作用

2024年上半年,国有六大行的总资产规模达193.89万亿元,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和农业银行(601288.SH)三家银行的总资产规模都突破了40万亿元大关。其中,工商银行的资产总规模仍居首位,达到了47.12万亿元;农业银行资产规模为41.98万亿元,与建设银行规模拉开了差距。在增速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三家国有大行的总资产规模增速在5%以上,分别为5.4%、5.14%和5.3%。

国有大行是信贷投放的主力军。尽管各家银行都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但是受市场需求影响,信贷投放的增速有所下降。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国有六大行的贷款及垫款总规模为114.92亿元,较去年同期规模增长10.6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601988.SH)四家国有大行的贷款及垫款总规模都在20万亿元以上,交通银行(601328.SH)和邮储银行(601658.SH)两家银行的贷款及垫款规模也都突破了8万亿元大关。

从贷款增速上看,农业银行上半年的贷款及垫款总规模增长达到7.9%居首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三家银行的贷款及垫款规模增速为6.7%、6.7%和6.43%。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贷款及垫款增速则在6%以下。而去年同期,农业银行的贷款及垫款增速是两位数增长,交通银行增速最低也达到了6.68%。

从信贷投向上看,国有大行的贷款均集中在基建、制造业、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相关领域。各家大行均明确表示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强化金融服务。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投向制造业贷款增长13.0%,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长14.7%,绿色贷款增长13.7%,普惠贷款增长21.5%,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相较于对公贷款,上半年零售贷款的市场需求要弱一些。多数银行的零售贷款增速不及对公贷款增速。对于国有大行而言,住房按揭贷款的规模减少对零售贷款的信贷投放影响较大。央行统计数据,上半年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减少0.38万亿元,其中二季度减少0.4万亿元。上半年,六大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合计减少3118.92亿元。

半年报数据显示,邮储银行是国有大行中唯一一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仍保持增长的银行,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较去年年末增加236.18亿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较去年年末分别减少1230.92亿元、1006.68亿元、764.66亿元、336.11亿元和16.73亿元。

比拼资金管控

在营业收入方面,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国有六大行的营收总规模跌破1.8万亿元。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五家国有大行的营收分别为4204.99亿元、3859.65亿元、3170.76亿元、1323.47亿元和1767.89亿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工商银行的营收降幅为6%,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营收降幅在3%—4%之间,中国银行和邮储银行的营收降幅不到1%,而农业银行是唯一一家实现营收正增长的国有大行。去年同期六家国有大行的营收总规模为1.85万亿元,仅两家银行的营收为负增长。

在净利润方面,国有六大行上半年的净利润总计6940.75亿元,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四家国有大行的净利润降幅都在1%—2%之间,中国银行的净利润降幅为0.9%,而农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了2%。

一家券商分析师认为,净息差是影响银行业利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包括国有大行在内的很多银行都采取了“以量补价”的策略维持利润的稳定。但是,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今年二季度的信贷投放增长放缓,而净息差仍处在下降通道,这导致了银行的利润缩水。

数据显示,国有六大行上半年的利息净收入1.3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1.4万亿元减少了约400亿元,这也是导致银行净利润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净息差来看,国有六大行上半年的净息差较去年同期都有明显降幅。

记者发现,国有大行之间上半年的净息差变化有比较大的差异,有的银行净息差降幅超过25个BP,有的银行则是微降,这其中反映出对资金成本和收益率的管控能力有所不同。

简单来看,总计息负债付息率可以看作是银行吸收存款的资金成本指标。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的总计息负债付息率分别为2.04%、2.19%和2.36%,而邮储银行的该指标则为1.51%。在存款利率下调的背景下,与去年的数据对比,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三家的吸收存款的成本在下降,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在增加,而工商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则与去年持平。

同样,总生息资产收益率可以看作是银行贷款定价能力指标。数据显示,国有六大行上半年该项指标较去年均有所下降,这与政策降低实体经济主体融资成本的情况一致。但是,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的该项指标在3.5%以上,而部分银行却不到3.3%。

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在银行业市场竞争中,“以价换量”的现象也比较常见。银行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冲规模,也就是所谓的价格战,甚至是恶性竞争,这在市场信贷需求不足的时候尤为常见。但是,“以价换量”的做法存在后遗症,即价格容易下降却比较难提升,特别是对头部话语权较大的大企业。

9月2日,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在2024年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邮储银行将坚持“稳净息、提非息”双管齐下。关于“稳净息”,刘建军明确表示,邮储银行将强化量价险均衡。“我们想通过加大寻找缝隙的能力,找到量价险平衡的资产,为此我们推出了‘十大缝隙’,指导全行寻找量价险均衡发展的客户,这一战略目前已经初见成效。”

据了解,银行资产质量也是影响盈利的一个关键指标。从上半年国有大行的资产质量看,各家银行的不良率表现比较稳定。其中,五家国有大行的不良率较去年同期都有下降,但是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有所差异。截至6月末,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贷款拨备覆盖率超过300%,两家银行该指标相较去年有所下调;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两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200%—210%之间,两家银行今年上半年的拨备覆盖率水平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

“虽然净息差的降幅已经有所收窄,但是下降的趋势仍在持续。国有大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资金管控能力,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开拓中收业务,才能增强银行盈利能力。”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