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原創精選> 正文

黑石、KKR、中信資本爭相入局!另類「打新」的SPAC到底怎麼玩?

2021-05-28 19:56

不會吧不會吧,2021年了,別跟我説還有人沒聽過SPAC!

要知道,今年的資本市場,數天下風流事物,還看SPAC——不惟黑石、KKR、中信資本等頭頂光環的頂尖投資機構爭先佈局,明星企業家如李嘉誠之子李澤楷、康橋資本的創始人傅唯、萬科創始人王石也嗅到了商機,喏,就連你追過的體育明星如NBA的奧尼爾、網球大神小威廉姆斯都來湊熱鬧了!

今年初至今,美股SPAC呈現出進一步升溫的趨勢。根據SPAC Analytics統計,截至5月15日今年已有443單SPAC進行IPO,在美股IPO市場中佔比高達72%,而2020年僅佔比為55%。今年以來,SPAC IPO募集資金合計多達1023.57億美元,已遠超去年833.41億美元,也超過了其近30年曆史中籌集資金的總額。

來源:Dealogic;注:灰色為傳統IPO,綠色為SPAC

SPAC上市方式是什麼?它適合什麼樣的企業?它有何優勢?為何花旗環球、3G資本、等國內外知名的投行機構都青睞SPAC這一上市方式?

如果你也對這些問題好奇,那這篇科普文章正是為你準備:港交所突擊研究,賈躍亭借其翻身,火爆全球的SPAC是什麼?

倘若上文的理論知識您都已成竹在胸,下文將從實操角度對SPAC的操作方式與注意要點做更多細節的展開。

一、SPAC的操作流程是怎樣的?

如我們之前所説,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意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以投資併購為目的,並通過上市實現IPO向公眾募集資金。發起人將其上市后,會以投資單元(unit)的形式發行普通股與認股權證的組合給投資者,從而實現募集市場資金的目的。

來源:CFI官網

大體來説,SPAC全流程分為三個階段。

公告前階段。這個階段里,SPACs就是一個只有錢的信託理財。在這個階段,我們並不知道SPAC的具體目標公司,只會知道SPAC將會投資的行業領域。這個階段買入,買的是發起SPAC的管理層(例如:手握大把優質標的的軟銀,傳奇巨佬阿克曼,億萬富翁Chamath等)。這是一種風險極大的押注方式,但有時卻是十分值得的,例如Chamanth的IPOC。

公告后,合併前階段。這個階段的SPACs還是一個只有錢的空殼公司,距離變成目標公司只差臨門一腳。在這個階段的SPAC已經宣佈了目標公司,並且已經確定了股東投票表決是否合併的日期。這一階段買入,買的是目標公司的未來。在這個階段的買入代表了大家對於目標公司長期的看好以及SPAC公司完成併購的能力,因為這里涉及一些無法最終完成交易的風險。

合併后階段。這一階段里,所有執行風險都不存在了,投資者可以單純的對目標公司進行投資。

合併正式完成,股票代碼也會改為目標公司的代碼。目標公司此時正式成為上市公司。 SPAC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可以進行買入的,但是回報和收益根據風險的不同會有區別,需要看官大人自己權衡。

二、SPAC的公共單位:普通股+認股權證/息股

這里需要給大家介紹的一個概念,是SPAC的公共單位。

SPAC 首次公開募股的資金來自零售和機構投資者,而 IPO 中籌集的資金的 100%存放在 SPAC 信託帳户中。 作為資本的回報,每個投資者擁有自己的 SPAC 單位,每個Unit一般包括一個普通股(Common)及部分認股權證(Warrant) 每 SPAC 單位證券的購買價格通常為$10.00。首次公開募股后,這些單位可拆分為普通股和認股權證(Warrant),可以在公開市場上交易。認股權證的目的是為投資者提供投資 SPAC 的額外補償。

什麼是認股權證

據中泰證券研報,公開發售的 SPAC 單位(Unit)里包括 SPAC 認股權證的一小部分,一張 SPAC認股權證可能是一小部分(一半,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或全部股票的可行使性。

例如,如果 SPAC IPO 中的每單位價格為 10 美元,則 SPAC 認股權證的行權價格為每股 11.50美元,通常指的是在未來的某個時間之前可以按照11.5美元的價格來認購一股普通股,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行權價為11.5美元,到期日很遠的看漲期權。在 De-SPAC 交易后 30 天或 SPAC 首次公開募股后的 12 個月內,這些 SPAC 認股權證即可行使。

SPAC權證內在價值與正股價格的關係是: 權證內在價值 = 當前股價 – 行權價格,根據公式可知,權證交易價格一般圍繞內在價值波動。

Units的交易方式比較靈活,通常情況下,SPAC第一階段的IPO招股説明書公告后的一定期限后(一般為52天),每一Unit會分拆出普通股、認股權證。分拆后市場上關於這個SPAC會有3種產品,它們交易時的代碼也會有所不同:  

SPAC正股(Common Stock)通常以四字符的股票代碼進行交易,例如:ACTT。

SPAC單位(Unit)以股票代碼加 “U “來標識,例如:ACTTU。

而認股權證(Warrant)的代碼就是股票的代碼后面加“ W” ,例如:ACTTW。

如果投資者想仔細瞭解贖回權證的條件、權證到期的時間等,可在SPAC 公司上市時的發行文件的——認股權證協議(Warrant Agreement)中找到。

不過,儘管認股權證一般是SPAC交易的標配,但不同SPAC之間的權證出現的形態 和要求也會有所不同,甚至有些SPAC直接贈送息股。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華盛證券等發行的Mountain Crest.IV(MCAFU)在SPAC IPO發行時贈送的就不是渦輪(Warrant),而是直接發放“息股”(Right),其權益表現如下:(1) 一份息股(Right)可在業務兼併完成后獲得1/10的普通股(Common Stock);(2) 如果SPAC合併失敗,進行清算並解散,Right將到期且無任何價值;(3) Right持有人沒有贖回權。

交易的便捷性上來説,本次發放息股(Right)較渦輪(Warrant)而言兑換機制更簡單,不需要支付額外行權金額。

風險性角度來看,息股也比渦輪的風險更低。

首先,因為帶槓桿,權證的價格波動遠比SPAC正股大;其次,如果SPAC未能在2年內成功合併,Warrant價值將歸零。當然,從歷史數據來看,只有20%的SPAC無法找到合適的目標,最終被清算。

去渦輪化,直接發放息股,“常勝將軍”Mountain Crest團隊組建的第四家SPAC公司Mountain Crest.IV(MCAFU)已經公開發售,定價10美元/每單元,預計將於6月7日上市。點此速覽 >>

三、買SPAC應該關注什麼?附操作指南

回到最重要的,咱們作為普通投資者,如要參與SPAC,需要關注哪些點才能避免入坑呢?

第一點:發起人、管理層信譽問題

SPAC,本質上就是持有資金的“空殼公司”。資金管理,向來是個敏感問題,發起人或者管理者的信譽問題,變得格外重要。

第二點:發起人、管理層能力與“過往戰績”

SPAC最終目的,是收購一家非上市公司,完成重組,給股東們帶來回報。非上市公司如何選擇,成長性、估值、盈利等諸多問題,都是需要SPAC管理團隊需要仔細考覈、盡調的,也是比較專業的工作,同樣考驗選擇項目的眼光。

而優秀的管理者,往往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可能找到優質的項目,從而給SPAC的股東帶來更加豐厚的回報。

以本次“操刀”MCAFU的Mountain Crest團隊來説,該團隊此前已出品多個快速合併、表現優異的SPAC前序產品。其中Mountain Crest Acquisition Corp在上市后4個月即宣佈與花花公子(PLBY)達成合並意向,8個月便火速完成交易,目前該股普通股價值44.85美元每股,較SPAC發行時期的10美元定價已翻4倍有余。

行情來源:華盛證券

具體到操作層面,可以三步走。

第一步,使用政府投資者相關網站上的搜索工具,檢查推薦SPAC的人員的背景,包括註冊或許可證狀態 ;

第二步,仔細閲讀,瞭解SPAC發起人的背景、經驗和財務激勵措施,SPAC的結構、所提供的證券,與SPAC投資相關的風險,業務合併計劃及其他股東權利,可通過SEC的EDGAR數據庫獲得其招股説明書 ;

第三步,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範圍、資產淨值,現有投資和資產、債務和税收考慮因素,考慮投資的潛在成、風險和收益。

一言以蔽之,切勿僅根據名人蔘與或僅通過社交媒體、投資通訊、電子郵件或其他媒體渠道獲得的信息來投資SPAC。

四、風險提示

SPAC雖然大熱,但並非全無風險,其風險可以從外部的市場風險和內部的自身風險來看:

從市場方面看,儘管各方踴躍參與美股SPAC市場,但由於SPAC上市后的瘋狂炒作,已有業內人士稱出現“泡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代理主席表示,近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出SPAC交易的風險,對多數投資人來説,在二級市場中追高的投資回報與熱度不符。

除卻市場風險,就SPAC本身來看,SPAC還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

比如,找不到目標公司進行清算,投資者將損失溢價購入的部分;持倉過程中投資者本金的機會成本的損失。交易后也可能出現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夠充分;委託投票説明書披露不夠充分;所選併購標的存在質量問題等風險。

儘管不一定每種風險都被咱們給碰上,不過提前瞭解、更為謹慎一些總是沒錯兒的!

關於SPAC的實操,發仔這次就普及到這兒啦!如果你還有任何此方面的困惑和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仔會第一時間趕來為你解答,或出續篇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