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IPO轉到SPAC,WeWork的艱難上市路

2021-10-20 16:20

2019年共享經濟風頭正盛時,WeWork作為軟銀投資的明星創業公司估值一度飆升至470億美元,到如今僅有90億美元交易價值,在一條不斷自我敲碎再組裝的路上,WeWork朝着上市目標又艱難地邁出了一步。

10月18日,據市場消息,戴德梁行同意在共享辦公室營運商WeWork成功上市后,對WeWork投資1.5億美元。

兩間公司在8月9日公佈達成合作夥伴協議,當時提及可能涉及投資,但未有具體協議。戴德梁行發言人迴應稱,雙方合作進度良好,但未有迴應投資事宜。

WeWork表示,與戴德梁行的合作將有助提升集團長遠價值。Wework一直預期,在10月底完成與特別收購目的企業(SPAC)合併上市的安排,有關交易價值為90億美元。

這一消息承接今年3月WeWork將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BowX Acquisition Corp進行合作,通過SPAC的方式再次嘗試上市的消息。

WeWork2019年8月首次遞交IPO,當時狂飆不止的470億美元市場估值,到如今僅有90億美元交易價值,在一條不斷自我敲碎再組裝的路上,WeWork朝着上市目標又艱難地邁出了一步。

IPO之路

2019年,似乎是共享辦公領域發展的元年。接連不斷的融資和擴張,讓WeWork為主的共享辦公企業乘上了資本的快車道。然而曾經辦公樓市場最為當紅的「新勢力」,如今除了優客工場之外,迟迟未有更多公司實現成功上市。

作為共享辦公行業的領頭羊,WeWork從2019年8月14日,就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長達350頁的IPO招股書,然而公司經營不佳的盈利模式和過於高漲的估值讓這一炙手可熱的共享辦公「第一股」未能成功通過,9月17日,WeWork母公司The We Company就推迟了上市進程,公司估值也由當年1月初獲得私募資金時的470億美元,大幅滑落至200-300億美元。

WeWork在IPO道路上的跌宕命運,也自那時開啟了。

當時的招股書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WeWork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36億美元、8.86億美元和18.21億美元,每年同比增長100%以上;然而從淨利潤來看,2016-2018年WeWork淨利潤分別為-4.30億美元、-9.33億美元和-19.27億美元;2019年上半年淨虧損9.04億美元,虧損金額同比增加了25%左右。

規模擴張帶來的經營不善始終是阻撓着WeWork上市的最大問題。那時亞當·諾依曼帶領的WeWork,憑藉着軟銀集團的資金支持,一直秉持着擴張大於營收的互聯網規模路線。對那時的WeWork來説,龐大的用戶數據,遠比實體辦公場所的經營效益來得重要得多,爲了支撐運營成本,除了不停地尋求上市進行股權融資之外,還有不少的債券融資。

徹底的互聯網思維也讓WeWork始終保持着高居不下的虧損,想要支撐WeWork在資本市場的高估值,公司必須維持顯著的業務高增長,如此的循環往復,橫亙在WeWork心頭的營收問題似乎更加騎虎難下。

此前WeWork大中華區戰略拓展董事總經理魏傑在接受觀點地產新媒體採訪時也解釋過,WeWork實際上是用運營的現金流在支撐發展速度。

緊跟而來的新冠疫情,也讓依賴線下場所的共享辦公室業務遭受重創 。2021年8月16日, WeWork公佈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WeWork的虧損增至8.88億美元。

財務數據顯示,該公司二季度收入5.93億美元,較第一季度微跌1%;而虧損從2020年同期的8.63億美元增至8.88億美元。WeWork稱,這是由於受到Delta變種新冠病毒擴散的影響,令公司至今年上半年業務營運受到打擊。截至二季度末,WeWork的會員人數降至51.7萬名,2020年同期為61.2萬名。截至2020年底,WeWork的全球整體出租率由疫情之前的72%下降至47%。

不僅如此,創始人亞當·諾依曼與軟銀的解約協議、公司高管的高昂年薪、公司收購的巨大折損都不斷地消耗着這家風頭正盛的公司,負重前行的WeWork急需找回自己在資本市場的信任與存在感。

對此,WeWork現任首席執行官桑德普·馬特拉尼曾公開表示,WeWork預計到2022年底出租率將迅速回升至90%,WeWork還預計公司的營收將從2020年的32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70億美元。

無論是對WeWork還是其背后的軟銀來説,此次與BowX以合併的方式上市,無疑是WeWork收拾好心情,想要邁入新階段的重要註腳。

雖然在硅谷有着一句經典名言: 「It's OK to fail」,但WeWork發展過程中經歷的一系列掙扎與拉扯,已經承擔不起再一次失敗的結局。

SPAC重啟腳步

BowX與WeWork的此次合作,可以説是兩相契合。

觀點新媒體瞭解到,WeWork與BowX Acquisition的合作早在上任CEO諾依曼在任時就已經進行接觸,對BowX 一個特殊目的併購公司來説,必須要在有限期限內尋找到一個具備發展前景的公司進行併購--從去年8月融資4.2億美元后,BowX Acquisition就一直在尋找收購目標;而對WeWork來説,SPAC似乎也是衝擊上市的最后砝碼。

對WeWork背后的軟銀來説, WeWork與BowX Acquisition的合併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長久投資的資金落差。

變更CEO,員工進行大幅度裁員,變賣出售眾多非核心業務,減少了早期發展的成本建設支出,減少了投資款項,重新評估現有的房產,WeWork在軟銀的敦促下經歷了一次革風易俗和洗心革面。

據WeWork的數據顯示,其企業會員的比例從2020年的43%增長到今年的54%,增長的B端會員的收益利潤也會更加豐厚。

伴隨着新任首席執行官桑迪普·馬特拉尼的「成本意識思維」,WeWork也下定決心,專注於核心的辦公空間共享業務,培養高質量的用户和員工體驗,改善與房東和經紀人的關係,以明智和有利可圖的方式在地理上繼續擴張,以及增加共享辦公空間的貨幣化方式。通過推出「企業解決方案」提供給企業並收取訂閲費用、增加辦公室內廣告等多元有效的業務模式實現創收。

而在此次通過SPAC合作,合併BowX之后還將為WeWork帶來13億美元的現金,能夠有效緩解WeWork當前22億美元淨債務壓力。

WeWork的此次上市努力,無論對特殊目的併購公司BowX或WeWork背后軟銀來説,都是寄以厚望的最后衝刺。或許經歷了「整骨運動」的WeWork,能夠在穩健經營的風格轉變下,踏實走出自救之路的下一步。

編輯/Anita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