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一代玻璃大王李賢義:身價510億,超曹德旺2倍

2022-03-22 12:26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的玻璃大王都屬於福耀玻璃和它的掌門人曹德旺。

而近期,這個頭銜正在易主。

就在3月17日福耀玻璃發佈2021年度報告時,不少細心的投資人發現,福耀玻璃的業績,已經被一直默默無聞的信義玻璃遠遠超過了。

財報顯示,2021年信義玻璃年度營收304.59億港元(約247.6億元),淨利潤115.71億港元(約94.06億元);

而同期的福耀玻璃,營收為236.03億元,淨利潤31.46億元。

也就是説,信義玻璃的營業收入首次超過福耀玻璃,淨利潤更是福耀玻璃的近3倍。

營收上的增長,也讓信義玻璃創始人李賢義的身家水漲船高。

根據胡潤富豪榜的數據顯示,李賢義目前身家為510億元,而曹德旺身家為245億元。

李賢義和曹德旺,兩位玻璃大王都是福建人,並且有着類似的成長經歷。

但與高調的曹德旺相比,李賢義和信義玻璃一直都非常低調,默默打造自己的玻璃王國。

01

白手起家的玻璃大王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曾誕生過很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

騰訊的馬化騰、順豐的王衞、恆大的許家印、邁瑞醫療的李西廷、比亞迪的王傳福等等都來自深圳。

而信義玻璃也是藉着改革開放的春風,立足深圳龍崗,以「誠信和義氣」為本,建立了信義玻璃。

1952年的福建,剛剛建國后不久,百廢待興。李賢義就出生在當時福建省泉州石獅永寧鎮子英村的一個並不富裕的華僑家庭。

由於家庭貧困,迫於生計,15歲的李賢義中學沒念完,就輟學做工。在社會上闖蕩了10年之后,20多歲的李賢義開始創業,從跑運輸干起,到經營泉州子英貨運車隊。

80年代初期,看到很多從大陸區香港撈金,李賢義也動了心,隻身前往香港闖蕩,辦了一家小型汽修汽配店。「當時規模非常小,只聘了1名員工」李賢義回憶道。

當時還有另外一件事震動中國,那就是1979年的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之后,與香港隔海相望的深圳,一夜之間成了中國當時最熱的創業熱土,甚至很多香港的企業家也來到深圳進行投資。

權衡再三之后,李賢義決定離開香港,重新回到大陸,去深圳打拼,跨過羅湖橋在深圳興辦實業。

1985年,在朋友的介紹下,李賢義來到深圳龍崗,考察選址,籌建信義玻璃,為汽車生產玻璃配件。

事實上,幾年打拼之后,1985年的李賢義在香港的汽配公司已經漸成氣候,但李賢義依然決定跨江創業,把幾年的辛苦積蓄投到深圳。

這一決定也奠定了他日后成為「玻璃大王」的基礎。

據李賢義説,當時他一心決定到深圳生產汽車玻璃的原因很單純,就是希望中國能自己生產汽車玻璃,打破日本和臺灣對大陸市場汽車玻璃的壟斷。

野心和決心不小,但創業之路並不容易,萬里長城第一步的選址,就難住了李賢義。

上世紀80年代的深圳,遠不像如今這麼富裕,橫崗區到處都是荒山野嶺,甚至連像樣的道路都沒有,更不用説商業配套設施了。

「當時我們吃飯都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地方,只能在路邊攤填飽肚子。」李賢義回憶。

但橫崗區六約卻是一篇繁榮,深深吸引了李賢義。

當時,六約片區地理位置優越,廠房又很稀缺,所以信義玻璃最終選址六約牛始埔村,並於1989年建成投產。

「當時的信義廠只有三四萬平方米,幾十名員工,辦公和吃住都在高温酷熱的廠房里,條件非常艱苦。而對我來説,從汽修汽配到生產汽車玻璃,完全是進入新的領域,我們一路也只能摸着石頭過河。」

好在,摸着石頭過河的李賢義和信義玻璃,逐漸開始獲得深圳市龍崗區的大力支持,過程中也收穫了一批有抱負、有才華的人才。

短短7年之后,1995年,信義玻璃遷至橫崗228工業區,建起了三棟廠房、一棟寫字樓,現代化企業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橫崗社區主動為228工業區企業提供發展空間,着力打造龍崗區創新產業園,建設了一批廠房、宿舍,為228工業區提供充足的研發、創新發展配套用房。

就這樣,信義玻璃開始騰飛。

不僅在擴大橫崗基地之余,還在東莞、虎門、江門、蕪湖、天津等地建起了新基地,並在馬來西亞設廠。

同時,信義玻璃生產的產品也從單一的汽車玻璃延伸到汽車、建築、防彈、安全等方方面面。

員工也從最早的1名,擴大到超過2000名,資產也早已超過10億,並於2005年在港交所上市。

02

反傾銷訴訟一戰成名

一家企業做大做強的標誌,是它能夠穩定的在市場中經營,不過這也容易導致企業難以實現更高營收的突破。

爲了破解這個問題,信義玻璃在1995年之后逐步開始開拓海外市場,而出海也是很多成熟企業擴大市場規模的普遍選擇。

曾經在香港打拼的李賢義,依靠香港的汽修廠經歷,積累了大量海外汽車製造商與供應商。

藉助這些資源的幫助,信義玻璃在短短几年之間,就打通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等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汽車維修配件公司。

也正是因為信義玻璃的國際化舉措,讓信義玻璃在擴大自己的產品類別的同時,也加速了信義玻璃的成長。

可彎曲、熱反射、防水、光觸媒等玻璃產品遠銷海內外。

2001年,信義玻璃生產的汽車玻璃,實現了70%以上的出口。

但危險也悄然來臨。

就當信義玻璃把產品賣到美國市場之后,馬上就遭遇了美國的反傾銷事件

2001年2月28日,美國以傾銷名義,決定從2002年4月起對中國出口汽車擋風玻璃加徵3%~124%的反傾銷關税。

包括信義公司在內的14家中國汽車玻璃生產企業被牽涉其中。

當時,信義玻璃上下都有些不知所措。

據當時的信義玻璃員工回憶道:「信義根本不存在傾銷行為,如果信義的產品不掙錢,那麼我們出口圖什麼?」

是否應訴,成了當時擺在信義玻璃面前的難題。

應訴,意味着信義要與美國政府打官司;

不應訴,信義接受傾銷處罰,意味着信義默認傾銷的事實。

最重要的是,加收關税之后,信義的產品售價將直接翻倍,這幾乎等於在當地市場宣佈信義的死刑。

面對美國莫須有的傾銷罪名,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李賢義決定抗爭到底,堅決應訴。

按照當時國際貿易規則,美國商務部官員一行10多人來到信義玻璃現場覈查,從信義玻璃創建之初,一直到2001年的整個發展歷程,都受到了美國商務部最嚴格的審查。

當時,信義玻璃在內部建立了一個「反傾銷小組」,準備的資料和輔助資料有上百公斤,A4紙的答卷足足摞了半米高。

調查組對信義玻璃是否得到了特殊政策的優惠、經營是否規範、是否守信等各方面進行了細緻調查,最終得出了結論:

「信義玻璃誠信經營,質量可靠,賬目規範,按章納税。」

這一結論無疑證明,信義玻璃的各項內容及產品質量都符合國際標準和國際貿易準則,並無傾銷行為。

解除美國反傾銷危機的信義玻璃雖然暫時松了一口氣,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1年9月,包括信義玻璃在內的中國擋風玻璃企業,又接到了加拿大反傾銷的立案調查通知。

經過了上一次美國反傾銷調查,這一次,信義玻璃再次積極應訴,聘請知名律師代理案件。

就在信義玻璃被加拿大反傾銷調查前夕,2001年8月,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而信義玻璃在加拿大的反傾銷訴訟,也成了中國加入WTO之后的領先宗反傾銷案勝訴。

李賢義認為,這兩場在北美地區的反傾銷訴訟戰勝訴,不僅維護了信義玻璃的企業利益,也為中國企業對抗海外其他國家反傾銷訴訟增加了信心。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給中國企業讓了非常重要的一課。

「企業規範、紮實的基礎管理至關重要,只要有一個數據解釋不清楚或者前后矛盾,對方就會立刻將你之前提供的數據全部否決。」李賢義直言。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在經歷了美國加拿大的反傾銷訴訟之后,信義玻璃的生意不僅沒有因此遭受打擊,反而越做越好。

兩場訴訟也間接讓業內知道了信義玻璃品牌。

信義的堅持最終為自己贏回了寶貴的市場空間,也捍衞了中國品牌的榮譽。

03

熱心慈善回饋社會

在李賢義眼中,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支持,企業家應該在穩步發展之后回饋社會,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這樣的觀點下,信義玻璃發起了諸多不同類型的公益慈善基金會和組織,包括見義勇為基金、深圳市社會治安基金會、龍崗區慈善會等。

其中,最早的是教育相關的基金。

據李賢義回憶,過去因為生活原因,自己沒能有機會獲得正規的高等教育,所以李賢義非常希望能夠幫助別人完成教育。

早在1993年,李賢義就與深圳市政府提出過成立教育基金的想法。

當時,李賢義捐款800萬元,在深圳打造了15000平方米的工業廠房和宿舍,房租收入全部進入「深圳橫崗李賢義教育基金會」,用於鼓勵教育教學。

資料顯示,該基金會自成立以來,累計獎勵師生超過23500人,累計資助貧困生超過1500人,獎勵金額超過2600萬元。

此外,「龍崗區李賢義教育基金會」、「見義勇為基金會」、「志願夢想公益金」等機構,也都由李賢義牽頭創立。

「一個合格的企業家,不僅要能夠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人們提供工作崗位,創造財富,還需要盡到自己的社會義務,讓更多人因你的企業而受益。這纔是作為一名企業家應該做的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