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氫能源新材料行業深度報告:質子交換膜及碳纖維

2022-04-17 09:5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報告出品方/作者:中航證券,鄧軻)

一、 氫能產業總述

1.1 氫能產業鏈介紹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政府做出了 NZE(近零排放)的承諾。氫能作為零碳燃 料,具有儲量豐富、熱值高、零污染、可存儲、來源廣泛等優點,逐漸被人們關注。在全球各 國政府相繼出臺政策扶持氫能產業的背景下,政策端的利好有望帶動需求量的井噴,進而推 動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充分受益;

氫氣產業鏈包含上游制氫、中游儲氫運氫和下游加氫用氫三部分。

制氫: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制氫方法是化石能源制氫,包括焦煤氣重整制氫、工業副 產氫以及天然氣制氫(也被成為灰氫或藍氫)等,而與之相對的則是在制氫過程中無 排放無污染的電解水制氫,因其對環境友好的特點,故被人們稱為綠氫;

儲運:由於目前我國制氫產地較為分散,同時氫氣的儲存和運輸面臨「氫脆現象」的 考驗(指金屬材料因為長時間在富氫環境中發生吸氫、氫滲等現象造成機械性能下降 從而發生脆斷的現象),氫氣的儲運也自然而然成爲了人們關注的話題。目前主要有 四種氫氣儲運方式:高壓氣體儲運、低温液態儲運、固態稀土儲運以及有機液體儲運;

加氫:加氫站加氫是目前燃料電池汽車最主要的加氫途徑。加氫站以自身的氫燃料儲 備服務周圍區域,而充足的加氫站覆蓋範圍亦能加速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應用。氫氣 壓縮機是加氫站的核心裝備之一,是通過壓縮空氣實現氣體輸送的設備,目前氫氣壓 縮機主要分為液體活塞式氫氣壓縮機、隔膜式氫氣壓縮機以及離子壓縮機。

目前氫能產業鏈路線眾多,尚處於產業發展前期,仍存在制氫成本較高、儲氫運氫困難 以及加氫站覆蓋少等問題。因此,爲了扶持氫能產業的發展,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氫能相關的 產業政策來扶持相關領域的發展。

1.2 產業政策積極樂觀

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日本、韓國和歐盟等均出臺了相關政策促進氫 能產業的發展。日本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氫能社會的國 家」的目標,並先后發佈了《日本復興戰略》、《能源戰略計劃》、《氫能源基本戰略》和 《氫能及燃料電池戰略路線圖》等政策條例,詳細規劃了實現氫能社會戰略的技術路線;

中央重視氫能產業發展,出臺政策推進產業發展:目前氫能戰略規劃已被歸為我國重要 的能源戰略,並將成為我國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和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戰略選擇。儘管氫 能及燃料電池技術早在 2006 年就被寫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 2020)》中,但 2014 年以前氫能都處於試驗推廣階段。2014 年,我國發布了《能源發展戰 略行動(2014-2020 年)》,氫能與燃料電池被歸為能源科技創新戰略方向,標誌着氫能正 式進入產業化階段。2016 年,我國氫能產業總產值達到 1,800 億元。2019 年 3 月,「推動 充電、加氫等基礎設施建設」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氫能源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氫燃料電池的發展自此邁入了新的階段。2020 年 9 月,我國在聯合國一般性辯論及相關產業、技術被多次提及。

隨后,財政部、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燃料電池示範應 用通知,進一步明晰了燃料電池汽車及氫能供應的獎勵條件。021 年 9 月,《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以及《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 見》發佈,其中提到了「統籌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推動加氫站建設」以 及「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等低碳前沿技術攻關」等重要舉措。2021 年 9 月、2022 年 1 月, 財政部十五個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啟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工作的通知》,將廣東、 北京、上海列為首批示範城市,鄭州、張家口列為第二批示範城市,氫能應用進入提速階 段。2021 年 10 月以來,國家密集出臺「

雙碳」相關政策,包括《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 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 年前達到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 《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和《「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等,加速推動氫 能、加氫站以及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2022 年 3 月,發改委出臺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 規劃(2021-2035 年)》,我國氫能產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地方政府氫能產業發展行動規劃密集出臺。產業規劃方面,江蘇、浙江、天津、四川、上 海等省市發佈了推進氫能產業的專項規劃。江蘇省於 2019 年發佈了《江蘇省氫燃料電池汽車 產業規劃》,計劃在 2025 年之前完成 50 個加氫站,氫燃料電池汽車 4,000 座,固定發電站500 座。浙江省 2021 年發佈了《浙江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提出到 2022 年完成建設加氫站 50 座,推廣氫燃料電池車 1,000 輛,實現產值 100 億元的目標。天 津、四川等省市提出到 2025 年,實現加氫站 60-70 座,氫燃料電池 6,000、10,000 座,產值 1,000 億元的目標。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着北京冬奧會的臨近,北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氫 能相關的產業政策鼓勵氫能發展。2017 年北京發佈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培育新能源智能 汽車產業的指導意見》,着力在整車耐久性、續駛里程和燃料電池使用壽命等領域取得突破。此外,北京市圍繞燃料電池汽車開展規模化示範應用,在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各項賽事上推 進制氫、加氫等環節核心技術的運用。冬奧會期間,綠色環保的氫燃料電池汽車將承擔接駁 等賽事保障服務,延慶區也將開發氫燃料電池公共交通線路;

目前我國在氫能產業發展上存在着缺乏體系和標準、主管部門缺位、法律法規不健全等 問題。因此要大力發展氫能,必須對相關標準體系、法律法規以及示範試點區域進行統一規 劃管理;加快建立全面系統的氫能產業標準;有效的對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制氫、純化、 儲運、使用等技術領域的研究給予支持,為氫能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奠定質量基礎;

氫能源產業規劃和補貼政策相較於鋰電池產業更加理性剋制,體現出我國在運用產業鼓 勵政策的方法上更加的嫻熟。此外,雖然氫能在補能時間、重量等方面相較於鋰電有較大優 勢,但囿於成本、氫氣體積等因素,無法真正取代鋰電池在乘用車領域的地位;儘管如此, 在特定場景下,氫能在商用車上的 TCO(全周期成本)一樣可以持平燃油車。因此通過合理的 產業政策,氫能產業將更為有序健康的發展。

1.3 市場空間增長迅速

氫能的傳統需求情況:全球氫能需求自 2000 年以來強勁增長,2020 年全球氫氣需求大 約為 9000 萬噸,自 2000 年以來增長 50%。目前大部分的需求幾乎都來自於精煉環節和工業 用途;其中 2020 年精煉環節消耗 3,840 萬噸的氫氣作為原料,在這過程中氫氣也承擔了部分 燃料的需求。在工業合成領域,氫氣的需求同樣十分旺盛,2020 年氫氣在工業合成領域的消 耗超過 3,000 萬噸,大部分都用作原料。而氫能在其他領域的應用進展則相對緩慢;

氫能需求結構即將迎來調整:根據 IEA 的預測,燃料電池、能源發電和合成燃料的需求 將成為未來氫能應用的重要領域,這些改變正將氫氣從一個工業生產的原材料轉變為新能源 社會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根據 IEA 統計,目前用於燃料電池的氫能大約佔全球氫能需求 的 0.02%,而用於能源發電和合成燃料的氫能需求同樣佔比很低,而在 2050 年,IEA 預計用 於燃料電池、能源發電以及合成燃料的氫能消耗將分別佔到全球氫能總需求的 23.2%,19.2% 和 14.2%。而與之相對的則是氫能的傳統使用場景,如精煉和工業合成領域,在 2050 年將下 滑至 5.9%、21.9%。隨着氫能使用結構的調整,相關產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未來氫能需求預測:根據 IEA 預測分析,考慮全球共同宣言承諾的場景下(悲觀情況), 全球氫能總需求將在 2030 年達到 1.28 億噸,在 2050 年達到 2.57 億噸。而在考慮全球淨零 排放(NZE)的場景下(樂觀情況),全球氫能總需求將在 2030 年達到 2.29 億噸,2050 年達 到 5.31 億噸。具體到我國,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的估計,到 2030 年,我國氫氣需求量將達到3,500 萬噸,在終端能源體系中佔比 5%。到 2050 年,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的佔比將至 少達到 10%,屆時氫氣需求量將接近 6,000 萬噸;

總結:氫能尚處於產業化剛剛落地的階段,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和發展空間;但我國氫 能產業未來具體技術路線、生產工藝和應用場景尚未敲定,因此也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 通過國家和地方的氫能產業政策的正向扶持,行業需求得以快速增長,內部需求結構發生調 整,進而牽動了產業鏈中新材料的應用。而相關新材料,如上游制氫環節以及下游用氫環節 使用的質子交換膜、中游環節的儲氫用高強度碳纖維等,也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二、 質子交換膜產業快速發展

從氫能行業層面來看,質子交換膜主要用途為燃料電池和電解制氫。燃料電池本質上就 是水電解的逆反應裝置,其中核心部件雙極板的原材料就是質子交換膜。而電解制氫路線中, 有質子交換膜(PEM)和鹼性電解槽兩種方法,兩種方案各有優劣。據 2020 年我國各制氫路 線佔比數據顯示,水電解法制氫的產量佔比不高(僅佔 0.03%)。具體到水電解,2015 年以 來,質子交換膜法制氫的比例增速明顯高於其他電解方式,但其產能佔總電解水制氫產能比 例仍不高(31%)。

根據產業界反饋,目前質子交換膜的國內供給仍然不足,大部分需求方仍舊使用進口膜, 這與國產化替代節奏較慢有關。隨着下游需求的井噴和上游原材料生產企業突破技術瓶頸, 國產質子交換膜的生產成本降低,預計質子交換膜的國產化率將進一步提升。

2.1 質子交換膜供應和國產化替代情況

質子交換膜主要特性:質子交換膜按照含氟量分為全氟磺酸膜、部分氟化聚合物膜、新 型非氟聚合物膜、複合膜等。目前全氟質子交換膜(全氟磺酸膜)由於其優秀的熱穩定性、 化學穩定性、較高的力學強度以及較高的產業化程度而得到廣泛應用。全氟質子交換膜主要 應用在氯鹼工業、燃料電池、電解水制氫、儲能電池等領域。目前全氟質子交換膜是主流的 技術,產業化程度較高;

質子交換膜產業鏈梳理:質子交換膜由於其工藝流程複雜而具有了極高的技術壁壘,全 氟質子交換膜的製備需要以帶有磺酸基的全氟乙烯基醚單體、四氟乙烯為原材料,通過共聚 獲得全氟磺酸樹脂,然后進一步製備生成全氟質子交換膜。用於製作質子交換膜的全氟磺酸 樹脂技術壁壘較高,需要企業在原料選擇、合成工藝等方面有較好的技術與經驗積累。全氟 磺酸樹脂的主要玩家有:美國杜邦、美國 3M、美國戈爾、比利時索爾維、日本旭化成等。目 前國內全氟磺酸樹脂市場的主要生產廠家為東岳集團、科潤,有項目在研的廠家有:上海三 愛富、巨化集團等少數企業,但產能較小,無法批量供應市場。截至 2020 年,科慕(原主體 為美國杜邦)、索爾維、旭化成三家佔據了全球 90%以上的產能,國內對全氟磺酸樹脂進口依 賴度高達 99%;

比對海內外企業質子交換膜的售價,可以發現質子交換膜的價格有較大的下降空間。目 前國產質子交換膜主要通過主動壓低價格來獲得競爭優勢,如果實現國產化替代,預計將降 低質子交換膜的價格 30%-40%。同時近年來隨着技術突破,國產質子交換膜的壽命逐年遞增, 單位時間的質子交換膜的成本也隨之下降。通過拆解科慕 Nafion 質子交換膜成本結構可以發 現,技術工藝佔總生產成本的 85%。我們相信,隨着大規模的生產,質子交換膜的平均成本可 以有效降低;

受景氣度反轉影響,國內老牌企業開始全產業鏈佈局,新入局玩家紛紛發佈擴產計劃。根據國內外主要質子交換膜公司的主要產品特性來看,國內公司中,東岳集團進展最快。2004 年東岳集團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研發出質子交換膜,性能對標同類產品;2014 年至 2016 年,東 岳集團質子交換膜壽命從 800 小時增長到 6,000 小時,其研發的 DF260 膜已經成熟並量產。

東岳未來規劃的 150 萬平方米燃料電池膜和配套化學品產業化項目正在建設,同時配套建成 年產 50 噸離子膜的全氟磺酸樹脂生產裝置,一期項目(50 萬平米)已於 2021 年投產;江蘇 科潤目前已經能夠實現質子交換膜的小批量供貨,目前科潤集團擁有兩條全氟離子膜生產線, 全氟離子膜產能 30 萬平米;國家電投旗下的武漢綠動氫能目前已經完成 30 萬平米的質子交 換膜生產線,可生產 8 微米到 20 微米的質子交換膜;此外,浙江漢丞、東材科技等公司均有年產 30 萬平米以上的質子交換膜項目或計劃落地。上述企業通過研發投入,率先實現質子交換膜的國產化,預計將在產業競爭中獲得先發優勢;

綜上分析,我們認為,以下幾點有助於質子交換膜行業保持較好的競爭生態,利好先行 者:

技術壁壘:原材料製備難度大,要實現大規模製備全氟磺酸樹脂,使其滿足工業生產標準 具有較大難度。其中主要難點包括樹脂的鏈結構、交換容量、分子量的調控;成本可控的 同時保證化學穩定性、機械強度、電化學性能等條件均滿足下游應用需求;(以東岳未來 為例,歷經多年研究,東岳未來生產的質子交換膜壽命從 2014 年的 800 小時提升到 2020 年 6,000 小時,大大降低了使用的綜合成本,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

資質壁壘:質子交換膜下游應用廠家對交換膜性能要求嚴格,由於膜電極的質子傳導率、 厚度和穩定性直接影響燃料電池的綜合性能,因此下游廠家對供應商有嚴格的准入認證。例如 AFCC 公司的認證,對於所有應用於燃料電池汽車的元器件都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 尤其是燃料電池膜,更是有幾十項鑑定指標,因此具有較高的資質壁壘;

環保壁壘:由於氟化工是重污染、高能耗的行業,因此全氟磺酸樹脂和全氟質子交換膜的 生產加工需要嚴格的環保審覈,政府對高能耗的氟化工企業限制政策較多,在雙控政策的 影響下,后發者要進入行業需要經過複雜的環境評測;

資金壁壘:由於質子交換膜的車間生產條件要求嚴格,全程需要嚴格無塵無水,對設備需 求較高,需要配備全自動的連續成膜設備,因此對整體資金投入要求較高。(2018 年東岳未來立項建設氫燃料電池產業項目,投資近 10 億元建設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的基地, 用於購買質子交換膜生產、檢驗以及配套的研發、試驗設備,建設時間約 5 年)

技術、資質、環保和資金所構築的綜合性壁壘將有效阻擋新玩家入場,有利於行業整體 競爭環境,且國內企業面對的是海外企業的競爭,國內廠商更多是競合關係,相關企業完成 預研后可以通過產能擴張快速降低成本,進一步提高自身競爭力。

2.2 核心業務助推質子交換膜需求井噴

目前質子交換膜的下游應用領域主要包括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制氫(PEM 制氫)、全 釩液流電池以及氯鹼工業等領域。其中,氯鹼工業使用的是全氟羧酸樹脂,與另外三類不同, 因此下面將就除氯鹼工業以外的其他三塊業務(燃料電池、PEM 制氫、全釩液流儲能)分析質 子交換膜的需求:

燃料電池是下游核心消費領域:質子交換膜在燃料電池中主要用於雙極板的製作,按照 Mairai 公司每年生產 3000 套系統時的成本估算,單車質子交換膜成本可達到電堆總成本的 15%以上。截至 2021 年年底,燃料電池汽車銷售量不到 2,000 輛(1,852 輛),但國家產業政 策明確指出要使用燃料電池汽車替代傳統燃油重卡等車型,並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相關 車型補貼。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給出的總體目標路線圖,將來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分三步走:近期目標(2020-2025 年)達到 5 萬輛/年,中期目標(2026-2035 年)達到 130 萬輛/年,遠期 目標(2036-2050 年)達到 500 萬輛/年。到 2025 年,中國 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達到 10 萬輛,2030 年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達到 100 萬輛,2050 年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達到 3000 萬輛;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預計,到 2025 年,燃料電池用質子交換膜的國內總市場空間將達到 9 億元,到 2030 年國內總市場空間將達到 67 億元,到 2050 年燃料電池用質子交換膜的總市 場空間將達到 2400 億元。

電解制氫潛力十足:目前氫能的主要生產方式是灰氫(焦煤氣淨化和工業副產氫)和藍 氫(天然氣制氫),但由於灰氫對環境造成較大程度的污染,各國政策都在大力扶持綠氫(電 解制氫),預計未來氫能的製取將完成從灰氫到綠氫的過渡。而在過渡過程中,制氫成本始 終是人們考慮的重要問題,目前電解制氫主要分為鹼性電解法和質子交換膜法,下面將通過已有的三種裝置(NEL 公司鹼性電解槽、Mcphy 公司鹼性電解槽,GINER 公司 PEM 槽)就如何 降低制氫成本進行探討;

電解氫成本結構分析:電力支出佔到了電解制氫 50%的成本,因此要降低電解制氫的成 本,首先就要降低電力支出的成本。在恆定的電力輸出 情況下,度電價格在 0.6 元左右時,鹼性電解成本為 40 元/kg,PEM 電解制氫成本在 48.5 元 /kg,電解制氫的單位成本較高。而度電成本下降至0.1元時,鹼性電解成本下降到9.2元/kg, PEM 電解制氫成本下降到 20.5 元/kg。通過拆解三種不同裝置制氫成本結構,可以發現不管 是鹼性電解還是 PEM 電解,電力成本都佔比超過 50%。因此,控制度電成本,將有效降低制氫 成本;

考慮到電力成本是決定電解制氫成本的關鍵因素,下面將從常規電力電解制氫以及可再 生能源電解制氫兩種情形下分析鹼性電解法和質子交換膜法的經濟性:

常規電力情況下的經濟性分析:小規模情況下,質子交換膜與鹼性電解槽成本差距較 大;大規模情況下,差距縮小,但質子交換膜的成本始終高於鹼性電解槽。這是因為雖然規 模效應攤平了固定投資,但 PEM 制氫的過程催化劑鉑的價格過高導致整體制氫成本偏高,從 而在電源平穩輸出的情況下經濟性一般。

使用可再生能源進行儲氫的情況下的成本:PEM 電解制氫的優點是響應速度快、在電 力輸出極端條件下(低於 20%負載或 150%最大負載以內)仍可正常使用。考慮到可再生能源 的輸出功率變化較大、處於低負載和高負載區間的時間較長的特點,因此在實際使用中使用 PEM 作為可再生能源電解儲氫的經濟性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反而可以超過鹼性電解法制氫;

電解氫市場規模預測:到 2025 年中國電解制氫裝 機量將達到 10GW,到 2050 年將達到 500GW。其中 PEM 電解氫在市場中佔比將於 2050 年達到 40%,屆時 PEM 制氫的總裝機量將超過 200GW;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預計,到 2025 年,PEM 制氫用質子交換膜的國內市場空間將達到 2 億元,2030 年國內市場空間將達到 8 億元,2050 年 PEM 制氫用質子交換膜的市場空間將達 到 305 億元。

全釩液流電池未來可期:全釩液流電池是一種安全高效、富有潛力的儲能裝置,且由於其 安全可靠的液流系統,較之目前主流的儲能電池——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更長(全釩液流電池一般具有 20 年生命周期、6 萬次充放電次數)。隨着其應用場景逐漸增多,成本逐漸下 降,相信全釩液流電池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應用空間。目前大部分的全釩液流電池正負極電 解液之間使用的薄膜正是杜邦公司開發的 Nafion 系列質子交換膜。未來隨着全釩液流電池的 推廣,質子交換膜在全釩液流電池上的應用規模也會不斷增長;

目前儲能方式中,液流電池儲能佔比較小,未來需求增長較快。目前主流的儲能技術包括 抽水蓄能、鋰離子儲能技術等,液流電池儲能技術佔比不高。根據統計,我國 2020 年全釩液 流電池儲能項目規模在 100MW 左右。此外,根據《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 提出的發展新型儲能電池的目標,GGII 預計到 2025 年液流電池裝機量將超過 1000MW;

根據上述分析,2020 年全釩液流電池用質子交換膜的國內市場空間0.4 億元,我們預計,到 2025 年,全釩液流電池用質子交換膜的國內市場空間將達到 2 億元。

2.3 總結

質子交換膜由於其優良的特性,成爲了燃料電池、PEM 電解法以及全釩液流電池的重要組 件,而由於其製備過程具有較高的門檻導致質子交換膜的供給有限,行業競爭格局良好。隨 着質子交換膜的成本伴隨國產化替代和規模效應而不斷下降,下游應用的不斷拓展導致需求 抬升,增量市場下,行業內有相關技術儲備和產能規劃的企業將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

燃料電池汽車 2020 年銷量 1,177 輛,2025 年燃料電 池汽車保有量 10 萬輛,2030 年 100 萬輛,2050 年 3000 萬輛,考慮燃料電池汽車平均功率每 5 年增加 40kw,同時根據橡樹國家實驗室數據,質子交換膜單位功率膜用量在 0.1~0.22 /, 推算出燃料電池汽車在 2025 年質子交換膜總需求為 180 萬平米。電解氫比例將在 2025 年達到 3%,其中 PEM 電解制氫比例為 5%,假設平均電耗為 53kWh/kg,假設質子交換膜的壽命為 6,000 小時,那麼年 PEM 電解制氫中的關鍵材料——質子 交換膜到2025年的總需求將達到37萬平米。

此外根據工信部下發的新型儲能電池目標指引, 全釩液流電池裝機量將在 2025 年達到 1GWh,按照平均功率 5kW/平米計算,所需的液流電池 用質子交換膜面積在 33 萬平米左右。根據目前東岳未來、科潤新材等國內頭部質子交換膜生 產商的產能擴張進度,其中東岳未來的市場份額最高,我國質子交換膜進口依賴度將進一步 下降。到 2025 年,我國的質子交換膜總需求將達到 250 萬平米,CAGR 為 63.5%,按照 IEA 預 測,2025 年質子交換膜價格下降至 500 元/平,潛在總市場空間 13 億元,未來發展前景廣闊。(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三、儲氫需求助推碳纖維產業發展

隨着氫氣需求的不斷提高,氫氣的儲存成爲了很大的問題,而氫氣儲運面臨的難題是氫 氣自身的特點導致的,氫氣易燃易爆炸,在空氣中的體積濃度一旦介於 4.0%到 75.6%之間,遇火就會發生爆炸,因此目前氫氣在中國屬於受管制的危化品。而要保障氫氣在儲藏和運輸 之間的安全性,工程師給出了三個解決方案:即液態儲氫、氣態儲氫以及固體氧化物儲氫。目前液態儲氫和固態儲氫存在成本較高,且尚未形成產業化的問題,因此本文重點考慮氣態 儲氫的情形;

高壓氫氣瓶儲氫是目前最主要的氣態儲氫方式:目前高壓氣態儲氫瓶有四種類型,Ⅰ型 是傳統的純鋼製金屬瓶,Ⅱ型是鋼製內膽碳纖維纏繞瓶,Ⅲ型是鋁內膽碳纖維纏繞瓶,Ⅳ型 是塑料內膽碳纖維纏繞瓶。其中Ⅰ型、Ⅱ型價格相對便宜,但儲氫密度低,重量重且容易發 生氫脆問題,目前 20MPa 的Ⅰ型瓶在國內得到廣泛的工業應用,並與 45MPa 鋼製氫瓶、98MPa 鋼帶纏繞式壓力容器組合應用於加氫站中。而Ⅲ型、Ⅳ型車載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國外多是 70MPa 的碳纖維纏繞Ⅳ型瓶,而國內由於高強度碳纖維工藝尚不成熟,Ⅳ型儲氫瓶的大規模 商用化尚待時日,目前主要是 35MPa 碳纖維纏繞Ⅲ瓶;

儲氫瓶產業鏈梳理:近年來,隨着儲氫瓶需求的不斷增長,國內涌現出一批儲氫瓶的制 造企業。儲氫瓶的製備過程為:上游將原材料運輸至儲氫瓶製造企業,儲氫瓶製造企業通過 衝壓、拉伸、熱處理製造內膽原胚,然后使用樹脂溶液附着碳纖維纏繞內膽,通過固化、自 緊的方式將碳纖維固定在內膽上,最后通過氣壓、水壓測試完成製作;

根據碳譜科技拆解分析,以 35Mpa 儲氫系統為例,年產量在 50 萬套的情況下,碳纖維的 成本佔儲氫系統總成本的比例達到了 62%。由於儲氫瓶用碳纖維的價格顯著影響到儲氫瓶的 製作成本,而儲氫瓶用碳纖維的供求關係將決定未來幾年儲氫瓶用碳纖維的價格,因此有必 要對其進行分析。

3.1 儲氫用壓力容器碳纖維門檻高,供給有限

儲氫用碳纖維壁壘高。由於高壓氫氣具有較大的危險性,在濃度較高的情況下容易引起 爆炸,屬於特種裝備,因此國家對儲氫瓶用碳纖維的質量要求較高,大部分儲氫瓶使用的碳 纖維複合材料原材料為 T700 及以上的碳纖維原絲,屬於高性能碳纖維,具有較高的行業壁壘:

技術壁壘高、護城河深。碳 纖維原絲以及複合材料的生產企業技術壁壘高、護城河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配方壁壘、 工藝壁壘和工程壁壘。儘管可以通過直接購買和挖角技術人員等方式獲取配方,配方調和仍 需要反覆的校對調試和大量的經驗積累,通常配方壁壘的突破時間需 1-2 年;若想突破工藝 壁壘,企業還要在擁有配方的技術上調試磨合,通常需要 3-5 年時間;最后,企業需要投入 大量資本設計改造、調整裝備和訓練人員,以達到各生產工藝之間的協調配合,通常這個環節需要 5 年以上。總體來説,高性能碳纖維牌號從研發到正式投產大約需要十年的時間,因 此已掌握成熟技術的企業先發優勢極大,護城河深厚。就碳纖維製件的研發來説,行業內的 相關公司均保持較高的研發投入佔比;

特種裝備認證,資質壁壘高:國家對壓力容器有完善的特種裝備認證流程,必須經過中 國特種裝備檢驗研究院(CSEI)等官方研究機構認證,並通過客户的資質認證以及多年的實 踐檢驗。(例如中復神鷹於 2018 年完成中材科技 CNG 氣瓶產品型式認證,於 2019 年完成江 蘇國富氫能、沈陽斯林達安科等公司的產品型式認證,大大提高了公司在相關公司的產品銷 售業績,根據招股書顯示,其在壓力容器領域的銷售收入相比 2018 年增長 150.6%,銷量較 2018 年增加 142.8%,銷售單價較 2018 年增加 3.23%);

高性能碳纖維投產周期較長,資金壁壘較高:恆神股份公告中提到碳纖維行業不同於傳 統行業,必須建設多條單線千噸級產能生產線和完整生產鏈,因此建設周期長於傳統產業 2- 3 倍,且高性能碳纖維萬噸級投資額普遍資金需求 20 億元以上,較高的資金壁壘使得大量企 業難以進入。在前期核心技術尚未突破時,碳纖維產線投資額高但投資回報率低,同時還面 臨海外企業低價傾銷的壓力。以行業龍頭中復神鷹為例,2020 年碳纖維單噸淨利潤為 2.3 萬 元,投資回報期約 10 年左右。(2020 年中復神鷹產量 3,777 噸,淨利潤 8,500 萬)

高壁壘導致高性能碳纖維產能向頭部集中:2021 年國內前四大高性能碳纖維生產商共擁 有等同東麗 T700 性能的碳纖維產能 20,076 噸(考慮國泰大成一期項目 3,000 噸產能),其中中復神鷹萬噸級 T700 性能碳纖維項目產能於 2022 年 3 月達產,達產后 T700 級碳纖維總產 能達到 12,500 噸/年。2020 年國內 T700 產能為 9,076 噸,2021 年新增產能 11,000 噸,同比 增長 121.2%,增速較快。預計 2022 年國內 T700級碳纖維產能增加 7,000 噸,同比增加 34.9%。

碳纖維行業集中度較高,其中江蘇地區,連雲港中復神鷹、常州中簡科技、鎮江恆神股份三家碳纖維生產商,2020 年產能佔到全國高端碳纖維產能的 90%以上,近年來隨着各企業擴產 進度的加快,有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集中的趨勢。而地域產能來看,碳纖維產能正在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地區轉移,例如中復神鷹從 2019 年啟動的兩萬噸高性能碳纖維項目,選址在西寧地 區的可能原因包括當地優惠政策、電力費用以及勞動力成本等綜合因素等;

頭部企業財務數據持續改善:目前從事高性能碳纖維業務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光威復材 (300699.SZ)、中簡科技(300777.SZ)、中復神鷹(已過會)、恆神股份(832397.NQ)。通過比較上述幾家公司的經營指標,不難看出,光威復材的產品單噸價格遠高於其他三家, 原因是其主要產品為高端航空航天件;恆神股份產品價格落后於同行,僅為中復神鷹和中簡 科技的一半,主要原因是其大部分業務為風電碳纖維,單噸價格較低。產品盈利性方面,中 簡科技毛利率領先對手,達到 80%以上,近幾年保持穩定,主要原因是中簡科技產品基本為軍 用,相對於民品毛利率較高。

此外,中復神鷹的毛利率近幾年快速提升,主要原因包括:前期市場開拓階段主動壓低價格、因供不應求帶來的碳纖維市場價格提升、2018~2021 年原油 價格下跌和下游晴綸需求萎靡等因素影響,原材料丙烯晴價格下降、規模效應帶來綜合成本 下降、西寧生產基地水電費較低、產品結構改善等。恆神股份在 2021年上半年實現了業績扭虧為盈且毛利率有所提升,主要受益於產品結構改善(公司升級產線,T300 系列產品比例降 低,T700,T800 佔比提升)、產能利用率提升帶來的規模化效應等因素;

小結:技術研發、資質認證和資金投入三大因素構築的綜合性壁壘將有效維繫行業整體 競爭格局。近年來,雖然有化工行業的公司切入碳纖維產業鏈,但幾乎都聚焦於普通碳纖維;而目前國內生產 T700 及以上級別碳纖維的企業較少,相關上市公司往往會通過上市平臺募集資金來進行產能擴張,以加深其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

由於我國高性能碳纖維市場中原有玩家因規模化效應,在單位成本方面較新入場玩家俱有優勢;同時碳纖維生產線的建設周期較長、 難度較高,因此該行業將在中長期維持相對穩定的競爭格局。在近年來我國先進材料強調國 產化替代的大背景下,相關上市公司多為競合關係,相互合作共同提升碳纖維的國產化替代 水平。由此可見,行業競爭格局在未來的 2-3 年內會繼續向頭部集中,而光威復材、中復神 鷹和中簡科技等龍頭企業通過產能擴張,將進一步保持並突出自身的競爭優勢。

3.2 儲氫用碳纖維需求井噴,有望開啟碳纖維應用新的增長點

壓力容器是現代工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設備,傳統的壓力容器多是以金屬或合金為容器 壁製造,成本和質量較低,結構簡單,但存在應力分佈不集中、高温高壓耐受性差、耐腐蝕 性差等缺陷,難以滿足特種裝備的需求;而以碳纖維複合材料壓力容器為代表的新型複合材 料以其高安全可靠性、長使用壽命以及較大的承壓能力獲得了人們的關注。近年來,碳纖維 在壓力容器中的應用不斷增長,尤其是以航空航天、醫療、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增長迅速, 包括:座椅彈射器、醫療呼吸器以及儲氫瓶。而儲氫瓶作為氫能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隨 着 2021 年下半年各省市開始陸續落地氫能示範應用,儲氫瓶用碳纖維的需求迅速提高;

儲氫瓶用碳纖維主要應用領域包括燃料電池汽車車載儲氫瓶、可再生能源制氫用儲氫瓶 以及加氫站用儲氫瓶等:

燃料電池汽車快速增長,帶動車用儲氫瓶市場擴大:2019 年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中提出 了在 2020 年到 2030 年這十年間全球生產 1,000 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的目標;2030 年全球銷售 的汽車中,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滲透率需達 3%;到 2050 年這一數字需達到 36%。未來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 2025 年保有量 10 萬輛,2030 年保有量 100 萬輛,2050 年保有量 3000 萬輛,按照其中 90%為四瓶商用車,10%為兩瓶乘用車來估算,2025 年車用儲氫瓶總需求將達到 38 萬隻,2030 年總需求將達到 380 萬隻;

可再生能源催生儲能需求,氫儲能成為最后一塊拼圖:隨着風能、太陽能裝機規模的上升,傳統電力系統調峰調頻能力已無法滿足可再生能源發電波動性儲能需求。當全國非抽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 1,500GW 到 2,000GW 以上時,傳統 的電力系統調節和優化手段將遇到天花板,在極端情況下,即使全國煤電機組全部用於為可 再生能源發電調峰,也難以滿足電力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要求,即意味着傳統調峰方式失效。

隨着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的擴大,為平滑波動性產生的二次調峰儲能需求也將提高,到 2030年可再生能源功率缺口將達到 1,200GW,到 2050 年缺口將擴大至 2,600GW。在此情形下,可 再生能源必須尋求新的儲能方式,而氫能兼具清潔二次能源和高效儲能載體的角色,可以實現大規模跨季節存儲,逐漸被人們關注。我國對可再生能源儲能的需要,將有效帶動儲氫瓶 在氫氣儲存層面的需求;

加氫站加速佈局或將掀起儲氫瓶部署熱潮:到 2020 年年底,我國國內累計建成加氫站 118 座,建成並運營加氫站 101 座,代運營 17 座,建設中和規劃建設的加氫站 170 座。我國的加氫站將於 2050 年達到 1.2 萬座,單座加氫站成本為 800 萬元。雖然目前大部分加氫站使用的儲氫瓶為較為便宜的鋼製儲氫瓶,但相信隨着碳纖 維的成本降低和大規模運用,碳纖維儲氫瓶的梯次利用也會成為可能;

封鎖加速國產化替代節奏:2021 年以來,受到新冠疫情封鎖以及日本東麗對中國高端碳 纖維市場供應限制的影響,我國壓力容器用碳纖維進口供應比例下降。目前我國儲氫瓶使用 的碳纖維一般是由國外廠商供應,日本東麗、日本東邦、韓國 SK 等是我國高端碳纖維主要供 應商,日韓企業佔據我國進口儲氫瓶用碳纖維 70%以上的市場份額。由於海外供應量下降,下 遊氫氣瓶製造商紛紛選擇國產碳纖維。目前儲氫瓶製造商主要有京城股份、中材科技、國富 氫能、科泰克、斯林達以及中集安瑞科等,儲氫瓶的平均擴產周期大約在 12 個月左右,相較 於碳纖維廠商 24~48 個月的擴產周期要短;

在大規模推廣儲氫瓶的過程中,產品價格成為制約需求的關鍵因素。目前有三大因素促使儲氫瓶的生產成本下降:1)國產化替代節奏。根據高工氫電的調研,目前國產儲氫用碳纖維價格比國外便宜 30%。2)大規模產能擴張促進了儲氫瓶生產成本的降低。根據美國國家橡樹實驗室的分析,在大規模(萬噸級)生產條件下,儲氫用碳纖維生產成本從原先的 9.88 美 元/公斤下降至 7.86 美元/公斤,下降幅度約 20%。而儲氫瓶生產成本在大規模生產條件下會 下降的更快——在 1 萬套儲氫系統的情況下,單位成本為 4,289 元/套,而到儲氫瓶系統數量 達到 50 萬套以后,單位成本為 2,630 元/套,下降約 38.7%。

碳譜科技則指出,在儲氫瓶系統 中,62%的成本為碳纖維,因此在大規模生產中降低碳纖維的成本是產業界最關心的話題。因 此,3)通過優化碳纖維生產工藝,同樣有助於碳纖維生產成本的下降。此前的碳纖維生產多 使用濕噴濕紡的工藝,根據中復神鷹招股書説明,傳統工藝紡速約 80 米/分鍾,使用改進后 的干噴濕紡工藝,紡速可提高 4 倍,達到 300 米/分鍾,未來 2 到 3 年內,紡速可達到 400~500 米/分鍾。此外,原絲聚合(一步法、二步法)等工藝的改善也是有效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

3.3 總結

儲氫瓶用碳纖維需求維持高增:由於目前加氫站在建設過程中更重視成本,主要使用鋼 瓶儲氫,碳纖維的使用量較少,因此對於近五年儲氫瓶碳纖維的市場預測,暫不考慮加氫站 應用的影響。根據上述分析,碳纖維儲氫瓶未來市場主要分為兩個方面:

(1)車用儲氫瓶方 面,2020 年汽車銷量1,177 輛,2025 年中國氫能源汽車保有量 10 萬輛。按照商用車銷量佔比最終 90%,乘用車銷量佔比 10%計算。根據寧波材料所數據,其 中商用車單車 4 個儲氫瓶,單儲氫瓶 80kg 碳纖維,乘用車單車 2 個儲氫瓶,單儲氫瓶碳纖維 重量 37.5kg,到 2025年燃料電池電車的累計儲氫瓶用碳纖維需求約為 30,050 噸。

(2)可 再生能源制氫方面,假設 2025年氫氣調峰調頻滲透率最終達到 50%,總調峰需求氫氣 926 噸,假設其中Ⅱ型瓶滲透率 15%,Ⅲ型瓶滲透率 5%,根據《車用壓縮 氫氣鋁內膽碳纖維全纏繞氣瓶》標準,計算可得Ⅱ型瓶碳纖維總用量為 4,633 噸,Ⅲ型瓶碳 纖維總用量為 24 噸,因此到 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累計需要的儲氫瓶用碳纖維需求量約為 4,657 噸。

此外,燃料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是碳紙為基礎的氣態擴散層 GDL,碳紙碳纖維含量在 10%~50%不等,每輛汽車大約使用碳紙用碳纖維 5kg,如果按照 2025 年的 10 萬台燃料電池 汽車來估算,大約總共需要 500 噸碳紙用碳纖維,數量不如氫氣瓶龐大,但技術密集度高, 價值斐然,亦屬於燃料電池汽車的核心技術之一,也值得關注。到 2025 年,國內儲氫瓶碳纖維總累計需求量達到 34,707 噸,市場空間達到 48.6 億元,CAGR 為 60.3%。下游儲氫用碳纖維需求將隨着氫能產業的快速發展而快速釋放;

儲氫瓶用碳纖維供給依然有限:儲氫瓶供給國內供給端來看,除中復神鷹以外,其余有 能力生產 T700 及以上碳纖維原絲的企業此前鮮有涉足壓力容器用碳纖維領域,光威復材、恆 神股份在 2021 年才宣佈進軍儲氫用碳纖維行業;而海外供應端,2020 年以前,海外供應了國 內超過 70%的儲氫用碳纖維,2020 年 9 月后,受到日本政府端壓力,東麗東邦等公司對中國 碳纖維進口減少。我們預測隨着中日關係改善以及東麗等公司庫存壓力加大等因素,日本東 麗通過子公司向中國出口 T700 及以上碳纖維量可能性提高,進口依賴度或出現小幅反彈。隨 后隨着國內碳纖維生產企業競爭力提高,進口依賴度進一步下降;

結論:大規模高端碳纖維製造能力彌足珍貴,整體來看未來幾年儲氫用碳纖維的緊缺情 況將繼續維持。目前,很多氫氣瓶企業對碳纖維的戰略意義認識不足,各儲氫瓶製造商對碳 纖維需求量小,僅數百噸,通過市場採購而無需簽訂協議便可滿足當前的生產需求;但當碳 纖維需求達到萬噸級別時,上游碳纖維生產商保障大規模交付的能力,將在下游儲氫瓶企業 的擴產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時,我們認為,隨着氫能產業的景氣度不斷抬升,對於儲氫瓶擴 產項目的投資熱情日益高漲,對儲氫瓶用碳纖維的需求將繼續提升;然而儲氫用碳纖維的供 給能力在國內和海外兩端增長有限;因此,整體來看儲氫用碳纖維的緊缺情況將繼續維持。

四、重點公司分析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氫能示範應用將加速落地;同時強調自主可控的基礎上,進口依賴 強度較高的相關氫能源新材料國產化替代進程加速,氫能產業鏈相關的新材料將迎來景氣度 的抬升。儘管同類產品相較於日本、歐美等國在材料的經濟性、穩定性以及成材率方面仍有 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政策傾斜、國外封鎖以及大規模的建設帶來的成本下降等帶來的供給缺口刺激下,將有一批企業涌現,國內相關企業將迎來技術發展和業務拓展,正向循環有望開 啟;

質子交換膜:2021 年隨着各國做出近零排放的承諾,相關領域的需求出現了爆發式的增 長,尤其是氫能源領域,儘管有疫情影響,相較於 2019 年全球氫能相關項目數仍增加了一倍, 下游燃料電池汽車的增長有效拉動了質子交換膜的需求,同時全球在建和計劃的 PEM 水電解 項目也在不斷增長。氫能源以外的儲能領域,質子交換膜也有新的進展,隨着國家對新型儲 能電池的支持不斷升級,全釩液流電池裝機量也在提升,液流電池用質子交換膜的用量相較 於 2020 年也有較大增長。與此同時,國內質子交換膜嚴重依賴進口的情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 善,相關上市公司大力擴展產能,但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仍未能得到滿足,行業競爭環境較 為健康,供求缺口的擴大對現有玩家更為有利。

碳纖維:隨着 2021 年氫能示範應用城市的落地,儲氫瓶的需求也隨着快速增長。目前儲 氫瓶主要用於燃料電池汽車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氫領域。同時由於高性能碳纖維參與難度大, 競爭壁壘高,擴產周期長,因此 T700 級別的儲氫用碳纖維產能供給有限。目前在日本東麗對 國內高端碳纖維出口限制尚未解除的情況下,下游擴產快,上游擴產慢,供給缺口將持續存 在,行業景氣度持續向好,有能力提供大規模高性能碳纖維的廠商將獲得更多的議價能力。

4.1 東岳集團(東岳未來)

東岳集團是國內領先的氟硅材料老牌龍頭化工企業,公司多項產品在行業內處於領先地 位,包括含氟高分子材料、氯鹼離子膜、有機硅以及質子交換膜等。公司產品在全球競爭力 強,應用行業廣泛,受到下游供應商的認可;

產能擴張,龍頭地位進一步凸顯。東岳集團是亞洲產能最大的氟硅生產商,氟樹脂積極 投入研發,目前公司市佔率達到 40%,隨着新產能投放,公司繼續領跑行業。子公司東岳硅材 募投項目建成后,公司產能將翻倍,有助於進一步加深產品競爭護城河,獲取良好的利潤回 報;

東岳未來分拆上市,現已進入上市輔導期。集團多年前佈局氫能源領域,子公司未來氫 能在氫能燃料電池核心技術——質子交換膜上取得突破,大規模生產質子交換膜能力領先行 業,隨着下游氫能的不斷拓展,子公司將發力中國最大的氫能質子交換膜製造商。公司 2020年 4 月發佈公告宣佈子公司已進入上市輔導期,若能上市拓寬融資渠道,將進一步鞏固其在 行業中的領導者地位。

4.2 東材科技

新材料巨頭,重點佈局光學膜、電子樹脂業務。公司是平臺型功能膜企業,業務包括新 型絕緣材料、光學膜、電子材料和環保阻燃材料等,其中公司重點發力光學材料和電子材料 領域,公司光學基膜主要應用與智能手機、高端 MLCC 製程配套等領域。公司近幾年對外擴張 步伐穩健,於 2015 年收購太湖金張、2018 年投資建設 2 萬噸 OLLED 光學基膜項目和 1.5 萬 噸特種聚酯薄膜項目。2020 年公司收購勝通光科,整合產業資源,建立起從光學聚酯切片、 光學級聚酯基膜到光學膜的完整產業鏈。同時公司也着力電子材料業務的發展,公司重點聚 焦 PCB 板的高性能覆銅板方向,先后入股埃蒙特,投資建設特種樹脂產業化項目,手握多項 專利和在建產能,公司將享受 PCB 板需求快速增長的市場紅利;

絕緣材料、環保阻燃業務保持穩定。公司主要的絕緣材料產品下游客户為光伏及特高壓 行業,光伏和特高壓領域景氣度持續向好,公司將受益於整體行業的景氣度抬升。同時,公 司生產的阻燃材料為環保材阻燃聚酯纖維的原材料,隨着環保阻燃產品的增長,公司的環保 業務也將保持穩健增長;

發揮優勢建設質子交換膜項目和高性能樹脂項目。公司 2021 年 9 月發佈公告,佈局質子 交換膜與樹脂項目,進一步完善產品結構,公司擬投資 5,320 萬元建設年產 50 萬平米的質子 交換膜生產線,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一條質子交換膜生產線、一條交換膜試驗線及配套工藝。此外公司擬投資 4.8 億元建設年產 16 萬噸高性能樹脂及甲醛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形成 14 套 樹脂合成生產裝置、1 套配套甲醛生產裝置,有助於彌補高性能樹脂在國內的供應缺口,完善 公司在電子材料領域的佈局。

4.3 光威復材

軍民兩用碳纖維龍頭,協同發力打開增長空間。公司是軍工航空航天領頭羊,前身是威 海碳素魚竿廠,目前主要從事原絲、碳纖維、碳纖維織物、碳纖維預浸料等碳纖維相關行業, 也是目前國內碳纖維生產批中品種最齊全、生產技術最先進、產業鏈最完備的龍頭企業。

深度綁定優質客户,產業鏈協同促使民品業務延續高增。公司與下游航空航天業務客户 深度綁定,航空用碳纖維的驗證採用累進式積木驗證法,想要成為合格供應商至少需要十年 時間,因此具有認證資格的企業擁有較高的資質壁壘。公司憑藉在 T300 及 T800 級產品上的 佈局,取得了大量優質的訂單,毛利率較高。同時公司在風電業務上深度綁定歐洲核心客户 Vestas,幫助其開拓國內市場,同時在民用航空上,公司已經通過商飛適航認證。

佈局氫能儲氫瓶業務,高性能碳纖維產能即將爆發。公司積極參與下游儲氫瓶廠家的試 制,並通過了多家客户的認證,通過佈局 2,000t 高性能壓力容器用碳纖維,公司預計在兩年 內將現有 T700 產能擴大幾倍,從而形成規模化效應,將本增效的同時刺激壓力容器用碳纖維 的平價時代到來。

4.4 中復神鷹

中建旗下碳纖維龍頭企業,打破壟斷。中復神鷹是由中國建材集團控股的,集原絲、碳 絲及複合材料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中復神鷹同時掌握濕法紡絲、干噴濕紡 的核心工藝,實現了國產 T700、T800、M30 碳纖維批量供應。在日本東麗禁止對中國出口高 性能碳纖維的情況,中復神鷹承擔了國產化替代的領軍者的職責,帶領國內企業不斷優化工藝、降低成本,最終成功突破了 T700 及以上乾溼透紡的技術工藝。

干法濕紡工藝提升效率,西寧項目如期落地。2009 年到 2012 年,公司專心研發 T700 以 上高性能碳纖維的干噴濕紡的工藝,干噴濕紡的技術不僅可以提高碳纖維的強度,自身的編 織速度也比傳統濕噴濕紡工藝快 2-6 倍。2019 年公司在西寧啟動 2 萬噸高性能碳纖維項目的 建設,目前一期項目已經基本建成,預計於 2022 年 3 月完成項目的滿產運營。同時,由於國 內需求尚未釋放,目前二期項目暫緩實行。

壓力容器業務協同效應初現,進軍高性能碳纖維領導者。中國建材集團下屬企業相互之 間協同效應明顯,公司下游主要客户是兄弟單位中材科技。中材科技是中復神鷹實控人中國 建材集團控制的上市公司平臺中材科技的全資子公司,因此中復神鷹財報中有較多的關聯客户交易。通過產業鏈協同,公司可以更加專注於產能擴張和新市場拓展,從而加強高性能碳 纖維行業領軍者的身份。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