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Tims中國登陸美股:去年虧3.8億,5年內要開店到2750家

2022-09-30 10:06

轉自:澎湃新聞

  Tims中國正式登陸納斯達克,開盤大跌20%。

  當地時間9月29日,加拿大咖啡連鎖品牌Tim Hortons的中國業務(以下簡稱「Tims中國」)在納斯達克開始交易,Tims中國(Nasdaq: THCH)開盤一度跌超27%,收盤跌幅縮窄至8.76%,報收7.29美元,市值約12億美元。Tims Hortons母公司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NYSE: QSR)則收跌2.46%,報收54.39美元。

  美股29日三大股指大幅下跌,截至收盤,道指跌1.54%,標普500指數跌2.11%,納指跌2.84%。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6年建立一個由2750家門店組成的盈利網絡。」Tims中國董事長Peter Yu表示,此次上市及相關資金將用於繼續發展Tims中國的咖啡業務。

  當地時間9月28日,Tims中國發布英文新聞稿稱,其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ilver Cres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以下簡稱「Silver Crest」)的合併已獲批並完成。

  此前,美國證監會在8月18日披露,Tims中國將以SPAC(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海外借殼上市的一種方式)的形式登陸納斯達克。

  此次合併后的公司將保留TH International的名稱,其股票代碼為「THCH」。通過此次業務合併,Tims中國將獲得近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4億元)的額外融資。

  Tim Hortons初創於加拿大,2014年被跨國餐飲巨頭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RBI」)以110億美元收購。2018年,Tim Hortons母公司RBI與笛卡爾資本集團(Cartesian Capital Group,LLC)合資成立Tim Hortons中國。2019年,Tim Hortons在中國開設首店。

  截至2021年12月31日,Tims在中國大陸擁有390家門店。其中,Tims中國自營店從2019年末的31家迅速增至2021年末的373家,三年間自營店增長超10倍,但與2026年增至2750家門店的目標還有很大距離。粗略估算,從2022年起,Tims中國平均每年要新開590家店。

  值得注意的是,Tims中國與麥德龍合作開設「Tims Go」,面積在20至80平方米,以外賣自取為主;Tims中國還在中石化易捷開設Tims Express小店。

  資本市場頻頻向Tims中國拋出橄欖枝,或是其喊出2750店的底氣。2020年,Tims中國拿到騰訊的上億元戰略融資,2021年獲第二輪融資,由紅杉中國領投、騰訊增持、中鼎資本跟投。今年3月,Tims中國宣佈再獲1.945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笛卡爾資本、RBI和Silver Crest Management LLC等。

  資本緣何對Tims青眼相加?

  從RBI披露的數據來看,今年第二季度,Tims分部總收入9.6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9億元),同比增逾16%,期末共有餐廳5352家,淨增長5.7%。財報顯示,Tims期內總收入增長,主要是由於銷售額增長以及將商品價格上漲轉嫁給加盟商。

  據Silver Crest此前披露的Tims中國數據,2019年至2021年,Tims中國營收分別為5725.7萬元、2.1億元和6.4億元。

  儘管營收迅速增長,但實際上這家咖啡連鎖店在中國尚未盈利,且虧損持續擴大。2019年至2021年,Tims中國淨虧損分別為8782.8萬元、1.4億元和3.8億元。對此,Tims中國將虧損歸咎於疫情影響與原材料價格上漲。

  Tims中國主要提供現煮咖啡、拿鐵等產品,定價在15元至30元價格帶,較其在加拿大「國民咖啡」的定位有所不同。此外,Tims中國延續了加拿大市場的「暖食」策略,提供貝果等烘焙產品。

  但從Tims中國的股價開盤大跌來看,資本市場似乎還有疑慮。就在本周,星巴克中國剛剛宣佈達成中國市場開出6000店的目標,並在全球投資者日上宣佈未來三年門店增至9000家的擴張圖景。8月,本土咖啡連鎖品牌瑞幸咖啡披露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瑞幸咖啡在中國的門店數已達7195家,且第二季度扭虧為盈。中國咖啡市場還有manner這樣的「輕量級」追兵。

  今年3月,Tims中國曾自降估值,其合併前估值從16.88億美元調整至14億美元。從市值來看,瑞幸粉單(Pink: LKNCY)總市值約47億美元,星巴克(Nasdaq: SBUX)市值在993億美元左右,Tims中國能否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還有待時間檢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