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3-04-11 00:00
|
||
|
今年以來,中茶股份、八馬茶業更新招股書,瀾滄古茶轉戰港股重新遞表,誰能摘得「茶業第一股」再生懸念。
茶企上市之難,可以從十年前安溪鐵觀音集團終止審查,華祥苑、信陽毛尖、四川竹葉青、杭州龍井茶集團等IPO(首次公開募股)未果中得以印證。而自天福(開曼)控股有限公司2011年登陸港股后,A股、H股至今未能再迎來一家上市茶企,原「茶業第一股」龍潤茶也因內控問題、連年虧損於2021年被取消港股上市地位。
據業內分析,我國雖是茶葉產銷大國,但產業集中度較低,茶企數量多而分散,整體規模偏小,達到一定規模的品牌企業更為稀少。2021年參加調研的184家茶企中,淨利潤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僅有14家。即便是營收規模突破10億元的茶企,市佔率尚不足1%。由於茶企缺少長期穩定的高速成長基礎,上市存在難度。
而從龍潤茶、抱兒鍾秀、白茶股份、黑美人等上市、掛牌茶企近年收到的監管處罰來看,茶企能否規範化運營,商業模式是否具備可靠性和可持續性,一直是IPO進程中被重點監管審覈的內容。
茶企上市一波三折
茶企上市之難,從三家公司的「闖關」經歷可見一斑。
早在2013年,八馬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八馬茶業」)就曾謀求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以「鐵觀音第一股」的名號掛牌新三板。2018年4月,完成茶葉全品類轉型的八馬茶業因「長期戰略調整需要」終止掛牌,於次年7月對外公示A股上市輔導備案信息。2021年12月,八馬茶業向深交所創業板遞交招股説明書,在經歷三輪問詢后撤回上市申請。2022年5月,八馬茶業與中信證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於同年9月披露新招股書,將上市策略轉向深市主板。
號稱「中國第二大普洱茶公司」的瀾滄古茶,上市之路同樣坎坷。2020年7月,證監會官網發佈普洱瀾滄古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瀾滄古茶」)、中國茶葉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茶股份」)兩家茶企的招股書,瀾滄古茶當時擬在深交所主板上市。與中茶股份相比,瀾滄古茶曾搶先一步獲得上會機會,原定於2021年6月3日上會。不過就在上會前一天,瀾滄古茶主動申請撤回申報材料,證監會決定取消對其發行申報文件的審覈。2022年5月,瀾滄古茶轉道港交所遞表,並於今年2月更新申報文件。
與上述兩家茶企相比,中茶股份主板上市目標明確。據上交所官網信息,中茶股份已在2023年3月15日完成問詢,但因發行上市申請文件中記載的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上交所於3月31日中止了其發行上市審覈,目前審覈狀態為「中止(財報更新)」。
「茶企上市有多難?看完這份600多頁的審覈問詢函就能大概知道了。」2021年5月,深交所向八馬茶業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下發審覈問詢函,涉及創業板地位、門店管理、關聯交易、同業競爭、食品安全、加盟模式、財務規範性等30項共140余個問題。有着20余年從業經驗的北京天下名山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增永當時注意到,僅八馬茶業保薦機構的問詢回覆報告就長達633頁。
「看完這份報告,可能對茶企上市的難度有了大概瞭解,對將來有志於在中國資本市場IPO的茶企也有一定借鑑意義。」鄧增永認為,就目前中國茶業現狀而言,能向證監會提交材料並被受理的茶企,總體而言位於行業前列,但上市規則不會對茶企網開一面,「所以真實性、規範性、可持續性自然就是題中之義。」
「小散亂」難住上市路
「茶業第一股」的爭奪可追溯到十年前,一個「難」字貫穿始終。
2012年6月,安溪鐵觀音集團披露招股書,成為當時爭奪「A股首家上市茶企」的有力競爭者。然而伴隨業績虛增、隱瞞關聯交易、公司名稱與地理商標混淆、對單一原料嚴重依賴等質疑,2013年1月,安溪鐵觀音集團以「終止審查」的方式結束了上市衝刺之旅。
安溪鐵觀音集團退出后,來自福建的華祥苑成為當時A股唯一等待過會的茶企。同期,港股上市公司華豐集團宣佈收購大自然茶業科技有限公司股權,福建省安溪縣首家上市茶企的希望轉移到了大自然茶業身上。此后陸續傳出上市消息的,還有信陽毛尖集團、四川竹葉青茶業、杭州龍井茶業集團等,但均無后話。
茶企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市場集中度低、缺乏現代管理制度、市場環境混亂,即「小散亂」「有品類、無品牌」的產業特點,被外界視為茶企難上市的主要原因。
與我國茶葉產銷大國的地位相比,我國茶企業績體量普遍偏小。以港股茶企「獨苗」天福為例,憑藉全品類佈局、門店開拓、店面管理等在當時領先於同行的運營手段,天福營收規模在上市前后迎來兩級跳,從2009年的6.93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12.47億元,2011年增至17.53億元。然而完成上市后,天福業績始終停滯不前,2012年—2020年各期營收均未突破18億元。受疫情影響,天福2022年營收下降10.87%,至17.15億元,淨利潤下降42.57%,至2.06億元。
從目前擬上市的三家茶企業績表現來看,瀾滄古茶、八馬茶業、中茶股份2021年營收分別為5.59億元、17.44億元、24.3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29億元、1.63億元、2.84億元,三家茶企的市佔率均不足1%。另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過往及現存19家新三板掛牌茶企中,以摘牌前最后一個完整財年報告為基準,營收過億的僅有七彩雲南、謝裕大、美靈寶、松蘿茶業、茗皇天然5家企業。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營收規模超過5億元的茶企在業內就可以稱作大企業。但與產品屬性相似的白酒行業相比,目前幾大茶企的營收規模尚不及幾大上市酒企的淨利潤水平。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2022中國茶葉行業發展報告》,2021年參加調研的184家企業平均總資產約為2.93億元,淨利潤在1億元以上的企業僅有14家,佔樣本數量的7.6%,中小企業依然是行業主流。
廣科管理諮詢首席策略師沈萌認為,茶產業缺乏具有高收益率的品牌,所以企業運營需要持續不斷的現金流支撐,上市既可以解決部分歷史遺留的股份問題,也可以開闢新的融資渠道。由於茶企缺少長期穩定高速成長的基礎,上市存在一定難度。
國茶實驗室創始人羅軍此前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中國茶業都是從茶山走出來的資源型品牌,無論規模多大,本質上還是忠實於資源。目前中國茶葉年產量已超300萬噸,茶葉消費市場已進入供大於求階段,而資源型品牌與消費型品牌對比,在與新消費人羣溝通上缺乏優勢,傳統消費人羣又被茶農等小品牌垂直服務分割,集中度較低,難以滿足資本市場的增擴需求。
內控問題是監管重點
儘管茶企規模偏小,但鄧增永認為,將茶產業與一般的快消品簡單比較並不妥當。「茶產業的總體量並不小,並非一個工業化程度很高的產業,且參與主體眾多,進入門檻不高,因而顯得分散。同時,一個‘茶’字背后,有六大茶類知名度和規模不等的名茶,進一步加劇了行業分散狀況。目前茶行業除了數量不多的國資茶企外,絕大部分茶企都是從種茶或賣茶開始,積累資本和吸引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他看來,茶企上市在原料採購方面有農產品的天然弊端,茶葉原料價格波動幅度大,不同季節、不同產區、不同年份、不同等級的原料彼此間可能存在十倍、幾十倍的價差,「比如明前鮮葉,可謂一天一個價,存在很大的變動空間,自然也就有較大的調節空間。而上市監管思路是防止企業操控利潤,規範企業經營、關聯交易,關注企業的成長性等。」
鄧增永提到的經營規範問題,也是上市監管部門的關注重點。由於「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位列深交所創業板「負面清單」,八馬茶業此前在向創業板衝刺時,被反覆問詢的一個問題是其「創業板地位」,並被要求披露將自己歸為「零售業」而非「精製茶製造業」的合理性等,這也被外界視為八馬茶業后期將上市方向從創業板轉向深市主板的主要原因。
八馬茶業方面回覆問詢稱,公司將傳統茶葉零售與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進行了深度融合,屬於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為證明自身歸屬於零售業,其還將「自主分裝」生產模式從「精製茶加工」中剔除,稱「自主分裝」的起點是從半成品開始,與「自主生產」從毛淨開始加工有所區別。
與八馬茶業不同,瀾滄古茶最為外界詬病之處來自「經銷商變股東」。對於2021年上會前一天撤回上市申報材料,瀾滄古茶此前稱系「疫情導致相關上會人員被封閉管理所致」。不過從證監會2022年5月對瀾滄古茶出具的境外上市反饋意見來看,有多條是針對公司股權及內控問題,如説明近親屬之間轉讓股權的原因及背景,廣州天速等4家公司增資入股的原因及定價依據,是否存在關聯關係或利益輸送安排等。
招股書顯示,瀾滄古茶股東王娟曾是公司經銷商,王娟胞姐100%持股的墨江烏金商貿有限公司,以及瀾滄古茶另一董事配偶之胞弟經營的臨沂批發城普沁茶行,均曾是公司經銷商。對此,瀾滄古茶曾在2022年6月回覆媒體稱,報告期內已無持股5%以上股東在任何經銷商擁有任何權益。
值得關注的是,在內控問題上出錯的擬上市茶企、新三板及港股茶企不在少數。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問題案例難以讓上市監管部門相信茶企商業模式的可靠性和可持續性。
據《安溪報》2017年11月報道,由於消費環境和市場調整等因素影響,安溪鐵觀音集團資金周轉陷入困境,特別是為關聯方提供擔保等,公司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2015年,安溪鐵觀音集團進入重整程序,重組方為北京和君集團有限公司。
作為曾經的「茶業第一股」,龍潤茶附屬公司曾在2016年9月與一名借款人簽訂協議,擬向對方提供不多於1.4億元的短期過渡性貸款。同日,該借款人與龍潤茶董事焦家良、焦少良擁有的關聯人士(供應商)簽訂茶葉儲存協議。各方同意由龍潤茶附屬公司將貸款所得直接轉付給該供應商,以支付茶葉儲存費用。在未知會董事會的情況下,焦家良、焦少良批准了貸款協議,構成關聯交易。這導致審計機構對龍潤茶16/17財年、17/18財年業績「無法表示意見」,體現出內部監管存在缺陷。
受該事件影響,龍潤茶自2017年6月15日起持續停牌,直至2021年7月21日被取消上市地位。香港聯合交易所2021年7月14日發佈紀律聲明,對龍潤茶及公司多位董監高予以譴責,並認為執行董事焦家良、焦少良持續或故意不履行上市規則的義務,繼續留任將會損害投資者權益。
此外,新三板掛牌茶企抱兒鍾秀及實控人,因公司未如期披露2021年財報,實控人存在股份質押且股份被司法凍結未履行信披等,多次被採取監管措施。新三板掛牌茶企白茶股份因虛增2017年利潤,未如期披露訴訟事項,未如期披露2020年、2021年財報等,多次收到監管關注和處分。另一家新三板掛牌茶企黑美人則因未如期披露2020年財報,於2021年8月被全國股轉系統處以公開譴責的紀律處分。
茶行業格局有望改寫
曾在中茶股份、大益茶先后擔任管理職務的鄧增永向新京報記者透露,中茶股份當初設立股份公司時,就進行過上市輔導,后因一些原因停止了相關工作。「如果中茶當初上市成功,今天的中國茶業格局將是另一番模樣。」
在他看來,當年的中茶股份擁有央企背景,匯集了很多人才,具備管理能力和品牌知名度,如果上市融資成功,很可能會對茶行業進行收購整合,現在營收或可突破幾十億,「如果現在進行收購,一是錯過了許多機會窗口,二是成本將高出很多」。
儘管如此,鄧增永認為如今的擬上市茶企與十年前的企業相比,已明顯發展壯大,業績體量獲得了幾倍增長。「茶企上市是件好事,可以藉助資本市場促進企業發展。當前的中國茶行業非常需要強有力的龍頭企業帶動,茶產業可以與扶貧、鄉村振興等政策相結合,從早期幾乎單純地賣葉子到現在賣茶水、賣空間、做文旅、做文化,產業的基本規模與延伸空間比十幾年前大了很多,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近日公佈的2022年中國茶葉產銷形勢報告顯示,為解決茶葉供需失衡、質量效益不高等問題,龍頭企業近年來注重補齊基礎短板,構建供應鏈,並向茶旅遊、新茶飲等新消費渠道延展,多個茶類標準化加工生產線得到廣泛應用。
在消費端,傳統原葉茶消費穩定,白茶近年實現了年均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茶葉線上交易近三年年均複合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2022年交易總額突破330億元;80后、90后甚至00后對茶的接受度持續走高。
從招股書可以看出,信息化建設、營銷網絡建設、尋求戰略投資機會等,已成為茶企首發上市募投資金的主要流向。此次IPO,八馬茶業擬募投資金10.08億元,用於營銷網絡建設、福建八馬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八馬茶業信息化建設、武夷山生態工業園一期項目等。中茶股份計劃募投資金約11.4億元,建設雲南普洱茶產能建設項目、營銷網絡及品牌建設項目等。瀾滄古茶則計劃募資6.28億元,用於建立現代化物流及倉儲中心,建設新生產車間及改良現有生產車間,建立銷售渠道,在茶行業做戰略投資及收購商機等。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會長王慶認為,茶企上市是傳統產業對標金融資本的重要嘗試,謀求上市不僅是茶葉企業融資的重要手段,還能打破茶企規模瓶頸,塑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規模企業,促使企業同步加強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推動產業整體發展。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