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香港SPAC市場發展頗為冷清,背后因素是什麼?

2023-07-17 13:42

為提升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影響力,港交所(00388.HK)於2022年1月設立全新的香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制,為發行人提供了另一上市路徑。

這一舉動,也令港交所成為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之后引入SPAC上市機制的第四個亞太資本市場。 

港交所聯席營運總監陳翊庭曾表示:「香港引入SPAC上市制度可為市場提供傳統首次公開招股以外的另一渠道,吸引更多來自大中華區、東南亞以至世界各地的公司來港上市。」

然而,港交所SPAC市場顯得雷聲大雨聲小。截至目前,僅有14家SPAC在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其中只有5家獲批上市。而在2022年,美股SPAC公司上市數量雖然急速下降,但仍有85家SPAC公司成功上市,募資額有約133.5億美元。

SPAC難當港股新經濟「活水源泉」

SPAC,即一種空殼公司,上市集資的目的是在上市后一段預設時間內收購一家公司。作為一個上市平臺(殼公司),SPAC只有現金,並無實際業務。目標公司與SPAC合併即可實現上市,並同時獲得SPAC的資金。

SPAC市場近幾年在美國、韓國和新加坡等國的股市掀起風潮,但進入2022年以來市場熱情褪去,原因在於美聯儲大幅加息背景下新股及新興市場陷入低潮。

港交所在2022年年報中表示,2022年首次有5家SPAC在香港市場上市,總集資額達50億元。而自去年三季度以來,未再有SPAC在港交所遞表。很顯然,香港SPAC市場發展並不如預期順利,沒能成為港股新經濟的「活水源泉」。

那麼,港交所SPAC市場表現如此萎靡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港交所於2022年1月推出的SPAC上市機制,但推出的時間節點並不好,沒能與海外的交易所「搶客」。

在2022年全年,也正值香港IPO市場低迷的一年,港股估值處於歷史極低水平,IPO企業數量則降至2014年以來最低位,總募資額也同比驟降近70%。而美股SPAC市場在2022年表示不佳,市場相當不穩定。這種市場狀況,明顯令SPAC公司信心不足。

第二,港交所SPAC上市機制與美國和新加坡存在較大的差異,相較於美國與新加坡,聯交所在設立SPAC時對發起人、投資者及獨立第三方投資者(PIPE)都設置了更嚴格的要求,對SPAC上市熱情有所影響。

在港交所SPAC公司首次上市的諸多規定中,其中有一項規定投資者領域只容許專業投資者參與,每種類型的SPAC證券(股票和/或權證)必須分配給至少75名專業投資者,當中20名必須是機構專業投資者。而香港的新股市場受眾多中小投資者追捧,SPAC的投資門檻將他們阻擋在外。

在權證攤薄上限方面,港交所為權證設定了50%的攤薄上限,與美國SPAC相比,港交所50%的權證攤薄上限並不具吸引力。

有專業人士還表示,港交所SPAC發起人的適格要求不夠清晰,發起人利益過重,這些原因成為香港SPAC發展不盡如人意的重要原因。

第三,今年3月底,港交所上市規則第18C章正式生效,在為更多為科技型企業上市提供了更寬闊道路的同時,也進一步打擊了SPAC市場。上市規則第18C章正式生效后,「獨角獸」企業已不一定要循SPAC途徑上市,還可以利用即將出台的18C章上市機制。

因此,市場有不少聲音呼籲港交所重新修訂和優化SPAC上市規則,助力香港SPAC行業向好發展。

已上市SPAC表現乏善可陳

從2022年遞表的14家SPAC來看,標的公司的選擇多數集中在「新經濟」、「新消費」領域,包括綠色能源、生命科學、生物科技、智能汽車、生物科技等,在地域上多數傾向於尋找位於中國、有中國視角或大中華地區的企業。

據悉,目前已成功在港股市場敲鍾上市的SPAC共有5家,分別為Aquila Acq-Z(07836.HK)、Interra Acq-Z(07801.HK)、VISION DEAL-Z(07827.HK)、匯德收購-Z(07841.HK)以及Techstaracq-Z(07855.HK)。

上述5家公司對併購標的公司的選擇主要集中在新經濟和新科技領域,如綠色能源、生命科學與先進製造領域。不過,截至2022年年底,上述5家公司均尚未選定任何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併購目標,因此並無產生任何收益,且均處於虧損階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