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匯豐分拆議案被否,呂宇健迴應:繼續監察管理層表現

2023-05-11 19:37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尹琛 實習記者張偉澤 香港報道

  關於匯豐分拆的爭論已經持續多年,這輪從2022年4月開始的分拆提議,是匯豐歷史上第五次關於分拆的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提議受到了匯豐最大股東平安資管的支持。而在股東大會投票否決相關提案后,匯豐的分拆之爭暫告一段落。拆或不拆,難點究竟何在?未來,這一提議又是否可能以其他形式再次喚起討論?

  議案獲80%反對票,分拆暫告段落

  5月5日,匯豐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匯豐」)舉行股東大會,商討包括分拆、派息等在內的多項議案,廣受外界關注。

  會議初始,匯豐集團主席杜嘉祺的發言就被抗議聲和歌聲打斷。讓人意外的是,當天會議的提問環節上,分拆議案並未獲得特別多的關注。除了議案發起人呂宇健對投票表格含有誤導性進行抗議之外,其他股東並沒有過多提到與分拆重組以及定期發息議案的相關內容。

  最終,有關分拆重組亞洲業務以及定期發息的議案經股東投票后均被否決。儘管兩份提案得到部分小股東與匯豐最大股東平安資管的支持,大多數股東還是選擇了反對,反對票佔已投票數的約80%。

  杜嘉祺在會上表示,匯豐得到了股東的明確支持;與此同時,針對董事會的一些決議,也見到了比幾年前更高的反對票數,而這主要源於平安持股所轉化的18%-19%的投票。據瞭解,過往5年匯豐股東大會上的提案投票中,有近90%以上的股東投票與董事會意見保持一致。

  黃國英資產管理公司創始人黃國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投票結果反映出更多股東希望能夠維持現狀。」主要原因則在於匯豐分拆是地域性上的分離,而不像GE(通用電氣)的分拆在業務上有較多的變化。「分拆沒有新的賣點,對於匯豐的價值也不會有太大的提升。」

  資本市場「用腳投票」。5月8日,股東大會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匯豐股價高開高走,當日收盤報59.5港元/股,漲1.796%。本周至今,匯豐股價則累漲約1.5%。

  雖然分拆議案遭否決,但作為發起者的呂宇健仍然滿意結果。5月10日,呂宇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最終提出的決議案是要求管理層重整亞洲業務,以提升公司價值,並不限於分拆,「其實已給予管理層空間做一些有利集團的策略重組」。 

  呂宇健稱,這次對匯豐的提案獲得了100位股東的支持。作為匯豐小股東代表的他,曾自稱擁有價值近一億港元的匯豐股票。2020年3月底,匯豐取消承諾發放的股息后,他與其他股東一起創辦了「匯豐小股東權益大聯盟」向匯豐施壓。

  值得注意的是,呂宇健除了是前述「大聯盟」的發起人外,亦擁有多重身份,包括現為創業板(香港)公司創天傳承的股東。該公司2022年11月曾發佈公告,表示ACCP Global於公開市場購入其股份,但未有披露入股比例,而ACCP Global則為平安資本(平安集團的投資部門)的離岸合作伙伴。早前亦有多家港媒報道,呂宇健為香港中小型業主會創辦人等,近年來他常以「Ken Sir」名義舉辦講座,曾開班教人借私貸及以槓桿方式炒匯控。

  股東大會后,平安資管發佈聲明表示,「我們尊重匯豐股東的選擇。與此同時,我們建議匯豐董事會和管理層以開放的心態聽取股東的建議,並改善他們的經營和管理,以提高公司價值。」

  第一上海證券首席策略師葉尚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指出,此次的分拆爭議告一段落,但這一話題未來還會有討論空間。如果亞洲區的業務持續發展得更為成熟,可能會有利於匯豐業務的分拆。

  拆或不拆,難點何在?

  這已經是匯豐歷史上第五次關於分拆的討論。

  回顧分拆爭議史,多次分拆提議都出現在「危機時刻」。早在2015年,就有投資者提出分拆建議,當時的大背景是英國脱歐公投;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英國監管當局要求匯豐暫停派息,又一次喚起對分拆的討論。

  葉尚志認為,從技術層面來説,分拆一直都是可行的,主要難點在於時機的選擇。「很多資產、業務的出售會受宏觀環境的影響變得困難,例如近期匯豐出售法國零售業務的交易因當地利率大幅上升而擱淺。」他分析指出,與此同時,匯豐股東眾多,「大家訴求和意見不一致也是分拆難點之一。」

  不同於其他上市公司,匯豐的股東分佈較為分散,除了貝萊德和平安資管分別擁有其近8%的股份,大多數股東持股比例低於1%,因此小股東的意見也非常重要。

  此次股東大會討論的第17、18決議案,就是由以呂宇健為代表的小股東提出,其中第17項決議案要求匯豐考慮進行結構性改革,包括但不限於將亞洲業務從西方業務中分拆出來,進行策略性重組;而第18項決議案則是要求匯豐制定明確而穩定的股息政策,將每季度的股息派付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即不少於0.51美元/股/年。 

  呂宇健認為,推動匯豐亞洲業務的戰略重組,可為匯豐的所有股東帶來收益,包括亞洲業務重新估值可能釋放出的巨大價值、減少資本要求、提升長期效率以及緩解地緣政治風險等。

  但匯豐此前曾在公告中迴應,轉變匯豐亞太區業務結構的建議會嚴重影響匯豐環球業務策略的成效,並且蠶食集團的收益、回報、股息及股東價值,損害匯豐獨有的環球業務的定位。

  獨立投票顧問機構Glass Lewis 則認為,由少數股東團體在香港提交的戰略審查提案「不符合股東利益」。

  然而,平安資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黃勇在4月18日的一份的聲明中表示,平安資管原則上支持第17、18項決議案,認為匯豐有必要推動結構性的戰略重組改革,此舉將從根本上提升匯豐的市場競爭力,助其改善業績、提升價值、把握亞洲增長機遇。

  呂宇健回覆記者詢問時則表示,爲了爭取更多股東支持前述決案,他曾聘請Alliance Advisors顧問公司,在其協助下邀請投票顧問以及匯豐的主要股東進行會談。呂宇健還稱,自己在4月下旬的一個周末,與平安資管有關負責人進行了視頻交流,討論了匯豐的業績和業務結構等問題,雙方看法接近,認為匯豐需要通過結構重組,更專注於亞洲的發展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平安資管擁有匯豐控股約8.38%的股份,但其投資純屬保險資金的財務性投資,並沒有謀求決策權或經營權,平安資管在匯豐董事會亦沒有董事席位。

  分拆或削弱聲譽與競爭力?

  股東大會上,杜嘉祺表示,匯豐的環球業務貢獻了集團很大部分收入,亦是該行整套策略的核心,重組業務或分拆意味會失去這項收入。更會在未來多年虛耗龐大開支,以及構成重大的執行風險。

  凱基證券亞洲公司投資策略主管温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直接分拆會將匯豐從一個環球金融公司變成一個亞洲公司,對於集團整體的聲譽和市場競爭力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與此同時,他指出匯豐的業務體系較為複雜,能夠預想到分拆成本和費用將會非常大。「考慮到目前的市場形勢和公司運營情況,分拆成本會是一筆很大的壓力。」此外,完成分拆后,由於公司整體規模減小,發債成本也可能增加,而這也會成為匯豐未來的一個「劣勢」。

  呂宇健並不同意匯豐的看法,他向記者表示,「若匯豐分拆業務,匯豐控股仍作為匯豐亞洲主要股東,雙方可簽訂代理合作協議,繼續維持全球協同效應。」並認為匯豐有「誇大負面影響」之嫌。

  安里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郭家耀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分拆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但關鍵在於,分拆后兩個獨立的主體將面臨不同的監管環境,未來是否能在業務合作等方面保持當下的一致性,這是存疑的。

  與之相比,部分中小股東的考量更具現實性,比如匯豐在亞洲區的收入更為出色,整體業績被歐美市場「拖累」——這也是其要求分拆亞洲業務的核心原因。由此也衍生出爭論的第二個焦點,即對匯豐的派息政策不甚滿意。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后,匯豐接到英倫銀行要求暫停派息,目的是為保留利潤,防止銀行受到衝擊。2020年匯豐僅在第四季度派息,每股派息0.15美元;2021年和2022年派息減少為兩次,遠低於疫情前每年四次派息的水平。同時,2021年和2022年全年匯豐分別派息0.25美元和0.32美元,金額也較疫情前的每股0.51美元大幅降低。

  匯豐表示,無論對銀行或一般企業來説,固定派息都不是審慎的財務管理策略。董事會必須考慮財務業績和市場環境,匯豐的抗逆力、資金及儲備水平等來酌情設定股息。而在5月2日的業績發佈會上,匯豐宣佈恢復派發季度股息,每股派息0.1美元,並提出將2023年和2024年的派息比率定於50%。

  郭家耀分析認為,由於匯豐主要盈利來源是亞太區,特別是香港和內地,拆分之后對亞洲區的派息水平亦有一定幫助。

  2023年首季度業績亮眼?

  5月2日,匯豐公佈今年第一季度業績,集團2023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加64%至202億美元;税前利潤約為129億美元,較2022年末季度環比增長超2倍,其中收入增加貢獻53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中包含高比例的一次性利好項目,包括撥回與計劃出售法國零售銀行業務相關的減值21億美元,收購英國硅谷銀行而增加的暫計增益15億美元,共計36億美元。只有剩余的17億美元纔是真正來自主營業務的收入增加。

  這一業績並未令平安資管改變其立場。該公司認為,匯豐第一季度業績的改善受到多個一次性利好項目和利率上升的影響,並沒有減輕平安資管對匯豐戰略和潛在業績的根本深切擔憂。

  黃國英則分析指出,「對於匯豐來説,目前的高利率環境帶來的高息差極為有利,且美國經營不善的地區銀行給大型銀行帶來更多的機會。」因此他相信,平安會繼續持有匯豐的股票作為長期投資。

  記者翻查匯豐近年的財報數據發現,2022年,亞洲區的營收佔總營收的55.67%,歐洲區的營收佔比為32.68%;但亞洲區的税前利潤佔比高達78.30%,歐洲區則是錄得税前虧損。

  事實上,不止2022年如此,2015年至2020年期間,匯豐約75%或以上的税前利潤均來自亞洲區業務;而歐洲區則連續五年(2016年-2020年)錄得税前虧損。不過,在最新的2023年首季度財報中,匯豐並未以地區列示業績,而是以法律實體列示。

  呂宇健則直言,未來將續以股東身份監察匯豐管理層的表現,不排除提出罷免不合格的管理層,甚至重提決議案。

  (實習生國華文對此文亦有貢獻)

  (作者:記者尹琛,實習記者張偉澤)

責任編輯:張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