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跑路」陰霾籠罩私募圈

2023-11-21 09:47

從「杭州某30億量化私募跑路」,到洛克資本的老闆張穎豪失聯,「跑路」風波籠罩了整個私募圈。

日前,知名百億私募基金華軟新動力被騙事件曝光,該公司管理的最終實際投資至深圳匯盛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匯盛私募」)的部分私募基金產品,因匯盛私募發生違約行為導致兑付困難。

隨后監管層啟動對包括華軟新動力在內的相關機構進行調查,匯盛私募幕后的實控人毛崴已被公安機關調查。

最新被傳跑路的洛克資本,跑路前毫無徵兆,老闆張穎豪一句「我要走了」后失聯。據悉,洛克資本是一家俬募股權投資機構,本次涉案金額或約12億元,有媒體探視發現其深圳辦公室已經「人去樓空」。

截至目前,雖然洛克資本「捲款跑路」已被警方立案偵查,但數百位投資人仍面臨着資金損失的風險。對此有多位業內專業律師指出,當務之急就是找到張穎豪本人,以及追溯資金的流向。

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亞也告訴雷達財經,投資維權關鍵要看基於什麼原因,如果涉及到犯罪問題要求到公安機關報案,如果涉及到違約或侵權問題就需要到法院或仲裁機構主張權利。

「30億量化跑路」持續發酵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網傳消息稱匯盛私募管理人「帶着30億跑了」,目前事件還在進一步發酵中。

官網信息顯示,踩雷匯盛私募的華軟新動力總部位於北京,是目前市場上管理規模最大的證券私募FOF基金之一,目前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60億元。

所謂FOF是指基金中基金,根據相關規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基金資產投資於其他基金份額的,為基金中基金。根據基金投資標的及投資方向的不同,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股票型、債券型、貨幣型、混合型和其他類型幾種。

11月14日,華軟新動力發佈聲明稱,截至目前,本公司管理的最終實際投資至匯盛私募的部分私募基金產品,因匯盛私募發生違約行為導致兑付困難。

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匯盛私募管理規模為10-20億元,目前公司旗下共備案有9只私募產品。

匯盛私募於2016年1月成立,曾用名為「深圳匯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2023年7月7日剛剛改名為「深圳匯盛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商信息顯示,公司參保人數為「0」。第一財經記者11月14日實地探訪公司深圳註冊地后發現「查無此處」。

華軟新動力的聲明,並未説清楚這次「跑路」事件的全貌。從公開信息來看,作為資金募集方的華軟新動力,旗下FOF下投了匯盛私募,而匯盛先前聲稱自己是做量化對衝策略,后來經華軟新動力調查發現,匯盛只是將資金去投了杭州瑜瑤,隨即進行了報案。

至於杭州瑜瑤,全稱為「杭州瑜瑤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天眼查顯示,杭州瑜瑤目前由楊澤斌、何國清分別持股82%、18%。

此外,網絡流傳的消息稱,華軟新動力兑付困難的產品涉及多層嵌套,杭州瑜瑤並不是資金的最終投向,其實際路鏈為:投資人→華軟新動力→匯盛私募→杭州瑜瑤→磐京投資(磐京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表面上看,磐京投資與匯盛私募、杭州瑜瑤沒有關係,華軟新動力在聲明中也未提及與杭州瑜瑤、磐京投資存在合作關係。

但據第一財經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磐京投資的大股東毛崴,正是匯盛私募、杭州瑜瑤的幕后老闆。且楊澤斌與毛崴存在親屬關係,兩人都於近期被公安機關帶走調查。

毛崴也是資本市場上的老面孔,曾多次被監管處罰。比如2021年12月,毛崴與姚石因超比例增持、減持未報告、披露及在限制期內交易大連聖亞,被監管警告,並分別罰款15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指出,目前國內監管對私募產品的規定為嵌套兩層,就華軟新動力的案例而言,其FOF投資匯盛私募已經為第二層。

由此引發了多層嵌套是否違規、託管方是否盡責等疑問,事發后不少信託、券商自營等機構開始要求私募管理人提供底層資產信息,從嵌套層次和穿透底層兩個方面查缺補漏。

其中,為杭州瑜瑤相關產品提供託管服務的華泰證券資產託管部迴應稱,嚴格按照監管規定以及託管合同約定履行義務,託管產品投資範圍符合基金合同約定。

雲南信託則迴應稱,與該事件TOF(即「基金中的信託」)相關產品的投資操作均遵循投資者的意願,后續公司將按照相關合同文件的約定和投資者意願採取相應措施,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與此同時,「私募跑路事件」帶來的衝擊,不僅僅停留在金融機構身上。11月19日,鄭煤機公告稱,所認購的三隻信託理財產品「外貿信託-華軟新動力精選單一資金信託」1至3號存在無法按期兑付、無法全額兑付的風險。

鄭煤機在今年5月底認購了上述三隻產品,金額合計三億元。信託合同主要條款顯示,委託人鄭煤機根據華軟新動力的投資建議,將產品定向投向了「匯盛資產量化對衝4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公告顯示,截至公告披露日,上述信託產品尚未到期,鑑於上述信託產品面臨兑付風險,鄭煤機已提前贖回「信託1號」產品的信託資金2956.34萬元,其余存在無法按期兑付、無法全額兑付的風險。

洛克資本事長疑似「跑路」

這邊證券私募基金跑路事件仍在發酵,另一邊又有股權私募基金老闆傳出跑路的消息。

「我要走了,你們也走吧」,11月14日晚間,洛克資本董事長張穎豪在工作羣中説完這句后就處於失聯狀態。

公開資料顯示,洛克資本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以資本為聯接紐帶、專注於投資的企業集團。集團旗下核心主體是專注股權投資的洛金基金,以及致力於證券市場業務的洛克基金,涉及領域包括固定資產投資、股權投資、證券投資及金融衍生品。

其股權投資聚焦於女性消費與文化娛樂板塊,並戰略性投資軍工、醫療和教育領域,投資案例有市值風雲、孕味食足、飛諾門陣和利通行等,以及36氪、科思科技、耀世星輝等已上市項目;證券投資以量化對衝為主,通過一、二級市場的聯動,以資產證券化為主要盈利手段。

洛克資本創始人、董事長張穎豪履歷輝煌,先后就讀於汕頭大學、北大MBA,是汕頭大學位跨專業且提前一年畢業的學生。畢業后曾就職於平安集團,從事投資風控工作;曾任職於高盛中國資產管理部、盛富資本投行部。

相關信息還顯示,截至2022年洛克資本管理資產規模超過170億,其過往的宣傳冊信息稱,該機構累計投資項目超過40個,過往項目平均投資回報率在年化20%以上。

這些成績幫助洛克資本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之一。今年2月,洛克資本獲得母基金研究會「2022全球最具潛力基金TOP50」,張穎豪則獲得「2022年度中國影響力PE投資家TOP50」。

天眼查顯示,洛克資本主體公司深圳市前海洛克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註冊資本1億人元,由深圳洛神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劉俊鋒共同持股。

從股權和任職情況看,張穎豪與洛克資本沒有直接關係。但雷達財經注意到,洛克資本的10家子公司中有9家已註銷,僅北京合作良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為存續狀態,張穎豪持有后者51%股份。

據悉,張穎豪這次「跑路」毫無徵兆,此前收益都正常兑付,直到失聯后員工報警,才發現老闆已「捲款跑路」。

目前,洛克資本位於深圳、東莞辦公場所已經「人去樓空」,投資人已組織維權團體配合警方調查,洛克資本在東莞的部分高管已被警方控制。

同時,洛克資本的投資者也走上了維權之路。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一份名為《關於洛克資本涉及非法集資的請願函》的文件顯示,洛克資本未兑付的資金共12億元,包括固收類8億元,股權類4億元,資管產品大約涉及500户數投資人。

關於投資人應該如何維權,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亞指出,投資維權關鍵要看基於什麼原因,如果涉及到犯罪問題要求到公安機關報案,如果涉及到違約或侵權問題就需要到法院或仲裁機構主張權利。

為何屢屢成功「跑路」?

私募機構負責人「跑路」,並不是一件新鮮事。

早在2018年6月份,上海阜興集團負責人朱一棟「失聯」,「阜興系」非法集資案徹底爆發。在出逃兩個月后,2018年8月,朱一棟被上海經偵從海外押解回國,后被批捕、起訴。

2021年11月22日,上海二中院對被告單位上海阜興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被告人朱一棟、趙卓權、朱成偉集資詐騙、操縱證券市場一案公開開庭審理。經查明,阜興集團非法集資金額達565億余元,決定對阜興集團執行罰金21億元,對朱一棟犯集資詐騙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罰金1500萬元。

在李亞看來,跑路不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所謂跑路一是失聯,二是把資金捲走了,還有就是基金損失慘重。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私募基金之所以能完成「跑路」動作,核心原因還是在於基金運作過程中的監管缺位。根據相關規定,私募基金財產應當由私募基金託管人託管。私募基金財產不進行託管的,應當明確保障私募基金財產安全的制度措施和糾紛解決機制。

比如在華軟新動力「踩雷」事件中,一個被反覆討論的疑點就是託管方的缺失。根據網傳的説法,該嵌套產品的底層基金合同上的打款賬户竟然不是產品賬户,而是管理人的公司賬户,之后被直接轉移走了。

而即便投資者的資金進入了產品的託管賬户中,在李亞看來,託管人的主要義務是保管基金資產、清算交割、資金往來等,管理人還屬於被動管理形式,不涉及到管理人的投資行為,所以還是存在監管漏洞。

除此之外,也有觀點認為,從管理層角度看也很難真正意義上遏制私募跑路的問題。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指出,一方面,機構會特意採取各種手段把錢轉出去,形成所謂的跑路;另一方面可能是投資失敗,以它現有的基本情況無法賠付,也容易引發跑路事件。

因此,不少業內人士提醒購買私募產品的投資者「擦亮眼睛」,做足盡職調查,從管理人信譽、歷史業績、資金投向等多方面進行把控;同時投資者一旦發現私募存在違規或者違法犯罪問題,應妥善收集保存證據,及時向有權機關反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雷達Finance」(ID:leidaplus),作者:肖灑,編輯:深海,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