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這個產業,中國可以趕超日本嗎

2024-05-16 11:06

從長遠看,應該有一家企業能夠進入前四名,打破日本企業在貿易公司與經銷商產業一國獨大的局面。

1

自2020年8月巴菲特對日本五大綜合商社(伊藤忠商事、丸紅株式會社、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投資后,商社的概念開始被投資界重新審視。截至2023年底,巴菲特對五大商社的投資浮盈達到80億美元。今年1月到4月,五大商社的平均漲幅又達20%多。加上日元貶值因素,巴菲特的這項投資賺得盆滿缽滿。

綜合商社到底是什麼?對中國商界有何借鑑?

其實,綜合商社的話題在中國曾經熱過一段。

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外貿(進出口)公司曾經掀起過研究和學習日本綜合商社的小熱潮,然后就銷聲匿跡了。

綜合商社的複雜性體現為——多元化的業務,龐大的經營體系,環形持股,全球化的網絡,對信息情報和研究的高度重視,與某個核心財團的緊密關係,都很有特色。

當年學習它也許條件還不成熟,但現在也許成熟了。

日本的綜合商社不僅僅是貿易公司,還負責培育和從各方面長期綜合支持日本的製造企業。例如,不多人知道,豐田、索尼、松下、NEC的背后都有三井財團和三井物產綜合商社。

現在再説學習日本綜合商社模式,不可能是簡單複製,而應結合中國的情況加以創新,看看能不能探索出一套中國的綜合供應鏈(現在的時興名詞)公司的發展模式。

2

在全球產業分類標準GICS中,不存在「綜合商社」這個產業,綜合商社是日語的專有名詞。在GICS的工業大類產業里,叫做貿易公司與經銷商產業。

我們的研究數據表明,在貿易公司與經銷商這個產業里,日本位居全球實力榜的第一名,係數為0.42;第二名是美國,係數為0.18;第三名是中國,係數為0.12;第四名是英國,係數為0.09。

貿易公司與經銷商(綜合商社)產業,是日本產業皇冠上的明珠,日本在該產業的總體實力第一,企業也佔據全球產業前四名,在全球前十名中佔據六個席位,其地位在中長期內都不可撼動。

前十名中另外有1家英國公司和3家美國公司——

這個產業里的世界冠軍是日本的三菱商事,市值是625億美元,營收是1625億美元,利潤是89億美元,淨資產是607億美元,總資產是1668億美元。

亞軍是三井物產、季軍是伊藤忠商事、殿軍是丸紅。

第五名到第十名是:住友商事、FERGUSON(英國)、固安捷(美國)、豐田通商、美國聯合租賃(美國)、快扣(美國)。

這些全球前十名企業的平均市值是368億美元,平均營收是634億美元,平均利潤是41億美元,平均淨資產是227億美元,平均總資產是618億美元。平均銷售利潤率是9%,平均淨資產回報率是18%。

3

在中國,參考國標GB產業分類,我們需要將GICS分類中歸屬於工業中的貿易公司與經銷商產業,歸屬於消費產業中的經銷商產業、航空貨運與物流產業,以及國標GB分類中的批發商產業下的所有上市公司做綜合比較,在前四名企業中,廈門有3家,浙江有1家。

廈門的是廈門建發公司、廈門國貿公司、廈門象嶼公司,浙江的是物產中大公司。從性質和業務上看,這四家都是中國綜合貿易公司,現在時興的叫法稱之為供應鏈公司。

但爲了與全球對標,對應的還是貿易公司與經銷商產業。在全球產業排名中,中國企業尚未進入前十名,廈門建發公司排名中國第一,全球排名為第十三。

我把中國前四名公司的平均值與全球前十名的平均值做一個比較。我們四家公司的平均市值、平均營收、平均利潤分別是34億、895億、5.95億(均為美元),是全球前十家平均值的9%、118%、15%;平均淨資產和總資產是52億、381億(均為美元),是全球前十的23%、62%。

在效率指標方面,中國前四家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是0.065,平均資產回報率是0.12,分別是全球前十的7%和18%。

可以看到,除了營收指標之外,各項指標都差別很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前四名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千分之六,四個公司之間差別不大,而全球前十名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為百分之九。

換句話説,我們的綜合貿易公司在全球市場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若以全球前十家公司的平均值做比較,市值還有11倍的提升空間,利潤還有7倍的提升空間,淨資產還有4倍的提升空間,總資產還有約1倍的提升空間,銷售利潤率還有14倍的提升空間,淨資產回報率還有50%的提升空間。

總之,我們的四家領軍企業平均數據除了營收規模超過了全球前十、淨資產回報率的差別不算太大之外,其他的差距都很大。

如果主要指標都還有幾倍提升空間的話,那麼這四家公司的未來潛力都很大,未來排序的變化也會很大。

我曾經在廈門工作過,感嘆的是,在全國的貿易公司與經銷商產業里的前四名中,廈門佔了三家。浙江的物產中大公司的實力也與廈門三家公司相差無幾。這四家公司都是地方國有企業,且主體都是上市公司。

此外,上海的東方國際集團公司也是上海外貿企業和紡織工業企業改制后合併而發展起來的,只是其業績並未集中在一個企業之內。

4

在日本有一種説法,在某個財團體系里,銀行被視為「父親」,主要負責提供資金支持,綜合商社被視為「母親」,負責養育體系里的各種各樣的企業,這些企業既有製造業企業,也有商業和服務業企業,而且企業和企業之間形成相互環形持股關係,不同於美國的樹狀持股結構。

希望中國有綜合貿易與經銷商公司(無論是過去叫進出口公司、外貿公司,還是現在稱之為供應鏈公司)深入研究這個話題,並由地方政府(「婆婆」)支持,以地方銀行和地方綜合供應鏈公司為「父親」和「母親」,推動地方產業發展,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尤其寄望於廈門。

在中國的環境下,地方政府這個「婆婆」的作用非常重要,這是中國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事實上,中國各地方政府的差異顯著。目前,央企被要求聚焦主業,進行業務歸核化,集團內的貿易公司只能服務於主業,因此不太可能探索綜合商社模式,因此,綜合商社的模式可視為地方國企的一個機遇。

例如,廈門的綜合商社企業,在自己歷史形成的大宗商品貿易主業之外,可以圍繞廈門產業發展的需要,與地方投資機構和金融機構合作,進行相應的投資和各種金融扶持,建立供應鏈體系和銷售網絡體系,從而形成核心資源和能力,推動地方產業和經濟發展。

此外,目前並沒有統一的「供應鏈產業」之説,即使供應鏈是一個好概念、好名詞。僅僅從事某一種產品的大批量銷售,並不等同於供應鏈公司。例如,僅僅賣鋼材或者賣汽車並不構成供應鏈公司,同樣,僅僅進行某一類原材料或中間產品的全球採購供應也不構成供應鏈公司。

供應鏈公司通常是指從原材料、元器件到零部件再到最終產品的全鏈條,或者是鏈條中某些環節的系列生產和配套供應體系,或者針對某一類終端產品完整的供應鏈貿易。

當然,供應鏈公司可以涵蓋若干個產業鏈、可以包含產業鏈中的某個製造業環節,但一定不是越多越好,必須聚焦。

5

在前十名企業的案例中,我們也可以借鑑美國和英國的公司。美國的三家公司和英國的一家公司具備了供應鏈公司的特質。

例如第10名的美國的快扣公司提供MRO(維護、修理和運營)產品和服務,主要包括緊固件、螺絲、螺帽、五金類、手動/電動工具、非標類產品、勞保用品等,並提供供應鏈管理服務以確保客户生產線的順暢運行。快扣公司的營收為70億美元、利潤為11億美元、市值為319億美元。

排名第7的美國固安捷公司的業務與快扣公司相近,規模是快扣公司的兩倍,經營超過150萬種規格的產品,服務350萬客户,涵蓋製造業、零售業、建築業、運輸業。固安捷的營收為152億美元,利潤為15.5億美元,市值為353億美元。

英國的FERGUSON公司主要提供管道、供熱通風和空氣調節產品,也主要用於RMO。該公司的供應商有37000多家,客户數量超過100萬家。其營收是297億美元,利潤為19億美元,市值為311億美元。

可以看出,他們都專注於某些產業領域,為分散的客户羣專業化地提供了零散產品,從而形成了強大的核心能力和高黏度的大量客户基礎。

美國聯合租賃公司則通過租賃的方式提供某些產業的通用和專用設備和相關服務,其市值為295億美元,營收為116億美元、利潤為21億美元,銷售利潤率達到18%。

以上企業的核心能力都是經過長期積累的,一旦形成,市場地位就十分鞏固。我們可以理解,他們的業務已經超越了傳統貿易的範疇,轉型成為真正的供應鏈服務,並專注於在零散的維護、修理、運營方面。這是因為主要產品的供應鏈可能由客户自行掌握。

此外,擁有金融服務性質的供應鏈服務會具備很強的競爭力,這對中國的綜合貿易公司在部分業務上採用金融租賃方式或與租賃公司合作提供了啟示。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設備租賃市場擁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6

全球廣義的貿易公司與經銷商產業的上市公司共有918家,中國有100家。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即便中國的貿易公司與經銷商產業的整體產業實力仍排在第三位,位列日本和美國之后,至少也應有一家中國企業躋身全球產業前十名。

從長遠看,應該有一家企業能夠進入前四名,打破日本的企業在該產業一國獨大的局面。

如果要預測這個公司會產生在中國的什麼城市,很大的可能是廈門、杭州、上海。我認為廈門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首先,在不多的種子選手中,廈門的企業有一些優勢;

其次,從可能獲得的地方政府「婆婆」支持的角度看,上海可選擇的其他產業選手多一點,杭州次之,而廈門不多。

當然,根本還是要靠企業家精神,靠優良的公司治理結構、靠傑出的市場運營能力。在哪一個城市並不重要。

作者系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北京大學教授)

第一財經獲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