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激光雷達苦陷價格戰

2024-06-07 11:31

「我們現在被主機廠客户逼得很緊,他們希望傳感器、域控芯片等成本越低越好,我完全理解。」禾賽科技CEO李一帆在4月份的春季溝通會上坦言道。

一般來説,年降是車企通過供應商層面降本的重要途徑,每年大概會降3%-5%。但從2023年開始的掀起的車市價格戰,猶如一顆無形的炮彈,引發了強大的衝擊波,席捲了整個汽車產業鏈,無一倖免。「弄得大家都很焦慮。」一位汽車產業鏈從業者對鈦媒體App感嘆道。

「當主機廠普遍面臨盈利性不足的挑戰時,產業鏈上游企業帶來的搶份額的壓力也會比較大。」蓋世汽車研究院高級總監王顯斌也有同樣看法。

作為車載領域的「新人」,擺在激光雷達廠商面前的就兩條路:跟上甚至超過車企降價的步伐,或者被拋棄。

速騰聚創CEO邱純潮曾算過一筆賬:一臺15萬的車,如果給4%的成本去做智駕的方案,那就只有6000塊錢。「這個情況下,激光雷達如果不把價格打下來就只能被拋棄掉。」

因此,想要保住或者擴大市場份額,「以價換量」成了激光雷達廠商不得不用的手段。

客觀來説,過去幾年,激光雷達的降價速度並不算慢。參照上市公司披露的數據,2019年禾賽科技激光雷達的平均售價是1.74萬美元(約12萬人民幣),2023年的平均售價則到了3200元人民幣。四年時間,降價十幾萬。

即使對照之前國聯證券預測的2023-2027年單顆激光雷達價格分別為4500元、3800元、3300元、3000元和2800元,這個降價速度也遠超行業預期。

但這對於陷入價格戰漩渦的車企以及想要更快實現規模效應的激光雷達廠商來説都還不夠。

於是,從今年開始,速騰聚創、一徑科技、億咖通、森思泰克等將價格明確拉到了千元甚至千元以內,禾賽科技、圖達通的新品雖然沒給出具體價格,但幾乎也都在千元機級別。就連一向擅長把價格打下來的比亞迪也來添把火,喊出了900元的激光雷達自研價格。

如果還參照前面提到的禾賽科技,其激光雷達產品在2023年的平均售價,也就意味着,今年喊出的價格又降了近70%。

從20000美元打到200美元

實際上,三年前的2021年,激光雷達的主要痛點還在於其成本高昂難以量產。以當時的激光雷達龍頭公司Velodyne為例,其64線機械激光雷達售價高達8萬美元,32線機械激光雷達售價約2萬美元;而全固態、半固態雷達的價格約為1000美元左右。當時,國內禾賽科技的激光雷達產品平均售價也基本超過10萬元。

但從今年開始,國內激光雷達的價格戰開始正式打響,從年初開始一些廠商就在做鋪墊。

1月份一徑科技喊出了「LiDAR平權,進入千元時代」口號,併爲此發佈了面向ADAS前裝量產的長距激光雷達ZVISION EZ6。

億咖通在3月份推出了擁有200米探測距離的192線長距半固態主激光雷達,以及用於感知車身周邊3D環境的短距全固態激光雷達。按照億咖通的規劃,短距激光雷達的售價能下探到100美元左右,長距為200美元左右。

森思泰克推出的96線激光雷達和192線激光雷達產品—STL96-1和STL192-1同樣主打性價比。按照該公司的説法,兩款產品的成本實現大幅下降,將激光雷達帶入「千元機以內」時代。

真正讓價格戰進入「白熱化」狀態的是頭部企業的加入。從競爭邏輯上看,越是大廠,越忌憚陷入被動局面,越希望掌握主動權。

據Yole統計,2023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佔率排名前五的廠商中,前三名都是中國企業,分別是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和圖達通,這三家的市佔率總和達到80%。

三家中,速騰聚創率先出牌,在北京車展前夕推出了一款中長距激光雷達——MX,預計成本會低於200美元。

根據速騰聚創最新的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季度用於ADAS應用的激光雷達產品的平均單價為2600元。相比於已經在大規模交付的M系列,MX的價格幾近腰斬。

速騰聚創高調「起頭」,禾賽科技隨后發佈了基於第四代芯片架構的超廣角遠距激光雷達ATX。雖然沒有公佈具體價格,不過,李一帆在發佈會后的媒體溝通會上表示,他認為中國市場同一代產品的價格區間接近是一個必然。通俗來講,就是報價不可能和「千元機」偏差太大。

價格炸彈一個接着一個,圖達通也不甘示弱,拿出了千元級別的主視雷達Robin E,強調性價比。

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4月份也公開表示,期望可以把激光雷達的成本做到200美元,從而解決激光雷達量產商用時的成本顧慮。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更是放出狠話,「我們還有很多技術會陸續投入應用,比如激光雷達,如果市場行情3000元一顆,我們可能只需要900元的成本。」

一向擅長控制成本的比亞迪會不會真的給行業來個「掀桌子」的價格,眾人都在觀望。汽車行業分析師王瑞表示,「如果比亞迪切入激光雷達產業,會是其對供應鏈垂直整合打法的又一次實踐,很有可能會改寫車載激光雷達的產業格局。」

不過,他個人倒是認為,比亞迪沒有必要在單個功能硬件上打轉了。一方面激光雷達更多的是一個小而美的產業,另一方面未來的汽車是軟件、AI、數據之爭,如果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這些上面,會能走得更好更穩。

降與不降,誰說了算?

那麼問題來了,激光雷達的價格到底降還是不降?如果降,降多少?誰說了算?車企與供應商之間如何來做平衡與取捨?

「激光雷達的價格戰,主要是由於市場對新產品的導入預期與供應商在前期開發產品的成本間的差異導致。」 圖達通市場拓展副總裁羅思維對鈦媒體App説道。

他接着解釋説,從設計上説,激光雷達在車載領域是「新人」,同時光電關聯的供應鏈市場對前期激光雷達的需求量的保守估計導致激光雷達的器件的高價格。之后,隨着新技術,新工藝的導入以及供應鏈的成熟,激光雷達開始降價。

在這一降價的過程中,汽車價格戰愈演愈烈催化了降價的速度,進而演化成價格戰。

「汽車價格戰與激光雷達價格下探是互為因果的關係。正是智能化關鍵軟硬件(包括激光雷達)的規模化降本與低成本解決方案的不斷推出,為車企打響價格戰創造了條件;由於價格戰愈演愈烈,行業越來越內卷,車企的降本壓力向上遊供應鏈傳導,必然要求激光雷達價格下探,造成激光雷達廠商卷‘200美元’的價格。」王瑞分析説。

至於為什麼是200美元,一位行業人士對鈦媒體App表示,200美元甚至是100美元,這是車企對於激光雷達能否真正規模化上車的指標線。

從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結構來看,20萬元以下市場佔據絕大部分份額,尤其是15-20萬元市場,銷量佔比正逐年攀升。據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21~2024年1-2月,20萬元以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佔比分別為73.1%、70.8%、71.2%和75.6%,其中15-20萬元價格段銷量佔比分別為15.3%、16.3%、17.1%和19.3%,增勢明顯。

換句話説,激光雷達想要大規模上車,20萬元以下的汽車市場,會是爭奪的重點。

邱純潮就曾公開表示,現在激光雷達廠商面臨的*挑戰有三個:如何把激光雷達做成20萬以上車型的標配?如何讓15-20萬的車有選配的權利?以及接下來能不能把15-20萬的車做標配?

由於高昂的成本,激光雷達一度只是高端車型「專屬」。直到2022年,小鵬G9、極狐阿爾法宣佈搭載激光雷達,激光雷達開始進入30萬售價車型的區間。

隨后,2023年第三季度,伴隨上汽智己LS6的推出,激光雷達開始進入20萬元級別標配的時代。今年3月初上市的零跑C10,搭載禾賽科技AT128的530智駕版,進一步把激光雷達推到了15-20萬的價格區間。

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的數據統計,2023年激光雷達在15萬元以上新能源市場的上車量是10.4%,全市場累計是60萬台。2024年預計15萬元以上新能源車大約為600萬台,激光雷達上車量差不多是100萬,搭載率在16%左右。

根據Jeffery Moore的「鴻溝理論」,如果新技術滲透不順利,很有可能在滲透率沒超過16%的時候淘汰,但是一旦超越16%,后面就會迎來順利普及。因此,「200美元」的故事不得不講。

與此同時,激光雷達的必要性一直存在爭議。一方面就是由於激光雷達的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傳感器融合相較純視覺存在天然劣勢,比如數據不一致性。

不管是爲了降本需要,還是爲了其他,一些廠商開始選擇純視覺的智駕路線。

比如,華為就宣佈在智界S7車型上首次採用純視覺自動駕駛方案;蔚來第二品牌樂道在智能駕駛方面同樣不依賴激光雷達,採用純視覺解決方案;極越汽車CEO夏一平評價其智駕是純視覺地表最強。

車企激烈的降本需求,以及被其他技術路線替代的風險,成為激光雷達廠商頭上的利劍,倒逼着他們不但要自證激光雷達有用,還得一路降價,降價,再降價。

那麼對於激光雷達來説,具體降本的點在哪里?

激光雷達主要分為發射激光器模塊、接收探測器模塊、掃描模塊、信號處理模塊,及其他的如外殼模塊等幾個核心模塊。「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激光雷達來説,信號處理模塊成本佔比會比較高。」羅思維介紹説。

市場上圍繞信號處理模塊的降本思路主要有兩個:芯片集成化以及模組模塊化。

像速騰聚創的MX通過搭載全自研專用SoC芯片M-Core,將整個后端電路集成至單芯片中;禾賽ATX的第四代架構採用了3D堆疊技術,將過去需要四顆芯片的功能縮減到了一顆。

除此之外,據王顯斌介紹,在供應鏈里已經有一些國產化的產品,比如發射端和接收端的一些器件,這也會給降本帶來一定的幫助。

價格戰也是生死戰

作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向來考驗三大能力:技術能力、質量與穩定的供貨能力,還有成本控制能力。

「早年激光雷達的技術路線不是特別收斂,當時大家對這件事的判斷還是看技術路線怎麼走。現在隨着頭部公司都在做自己的第二代產品,行業進入到成本周期,開始打起了價格戰。」從事智能汽車產業鏈投資的劉波對鈦媒體App説道。

在*的降本需求面前,車企對供應商的要求自然是不僅要價格便宜,還要質量優,還要性能好。但對於激光雷達玩家來説,選擇「以價換量」的背后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盈利面承壓。

從財報數據來看,速騰聚創目前營收主要貢獻來源於產品銷售。*季度激光雷達產品總銷量約12.04萬台,同比增長457.4%。但2024年*季度速騰聚創的總收入約3.6億元,比2023年同期的約1.4億元增長了149.1%。可以看到,營收的增速明顯落后於銷量增速。

再看禾賽科技的財報,2024年*季度淨收入為人民幣3.591億元(合4970萬美元),較2023年同期的人民幣4.299億元減少16.5%。毛利率為38.8%,雖然同比增長1個百分點,但環比下降2.4個百分點。

羅思維對鈦媒體App坦言,持續合理降本是可取的,一味追求低價會對行業造成損傷,對於行業是非良性的,不可持續。

他解釋説,長期的價格戰會導致整個行業的盈利模式變得不可持續,過度競爭還可能引起價格崩潰,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持續的低利潤甚至虧損會迫使一些較小或資金鍊較弱的激光雷達企業退出市場,面臨寡頭市場環境。雖然暫時減少了競爭,但也意味着市場多樣性和創新能力的減弱。更何況,從供應商到主機廠,有着較長的開發與供貨周期,一味追求低價將導致產業鏈難以正常運轉。

王瑞也表示,成本下降只能解決激光雷達一部分的問題,自動駕駛技術的迭代速度很快,尤其端到端純視覺依靠數據驅動,性能表現獲得快速提升,因此未來車載激光雷達行業面臨的局面仍然很複雜,不是光靠一個成本下降就可以解決的。既要求成本下降的速度要足夠快,另外也要求能解決諸如算法層面的問題。

既然已經開打,接下來的價格戰會持續多久,在羅思維看來,不會無限期持續。隨着技術的成熟、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市場需求的增加以及行業整合的深入,價格戰會在未來2年內逐漸緩解,市場會逐步過渡到以技術創新和產品差異化為主導的競爭格局,由寡頭獲得議價權並佔據較穩定的國內主機廠份額。

王顯斌也認為,隨着價格戰的越打越激烈,未來激光雷達的市場格局,也會更加傾向於出現寡頭壟斷,就是可能出現幾家頭部的激光雷達企業,然后佔據全球比較大的一個市場份額。

換句話説,市場競爭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而價格戰就是*用的工具。價格戰的終結會帶來更明顯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出局。價格戰,或許也是激光雷達大小廠商們的生死淘汰戰。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鈦媒體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