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來了!看湖南名師如何寫高考同題作文

2024-06-07 15:55

2024年湖省高考首場語文科目考試於6月7日上午9:00開考。今年,湖南語文科目使用的是新課標I卷。作文題一經發布,便席捲微博與各大朋友圈。高考作文難不難寫?該怎麼寫?新湖南·湘學頻道第一時間邀請湖南名師下筆,一起來讀一讀他們的同題作文吧。

新課標I卷

試題內容: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麼,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於生生不息中,應時答問

湖南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湖南省「雙名」計劃禹優香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首席名師、邵東市第一中學語文教師 禹優香

AI來襲,人工智能大有席捲天下之勢。這樣的現實,一方面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改變。另一方面,也必然引人類深思: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通過互聯網得到答案,那麼我們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少嗎?

我想説:問題從來與這個世界、與我們人類同步,如影隨形。既然世界和人類多元多變,問題亦然。它從來不是單一的,是複雜的;是隨時生發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能帶有人類温度的,而非只有科技的成分。故以春野芳草,奔騰之河狀問題之生生不息,是矣!故希冀以人工智能讓問題漸少漸無,謬矣!

有人不禁會疑:如此之説,既然互聯網等科技發展不能解決問題,那集業界精英,研人工智能,以國之戰略,推其發展,有必要嗎?

毋庸置疑,互聯網等科技的發展解決了也還一定會繼續解決很多問題。就如前三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把人類從受困於低端、繁重的勞動這個問題中解脫出來一樣,當今人工智能也正在和將要解決世界和人類的很多問題。它可以入水火、遨太空,上天入地,入人之思維能達而肉體凡胎不能至之境如履平地,而讓人類探究宇宙的問題有了更多可能解;它可以把寰宇瞬間呈現於眼前,讓人足不出戶卻想知天下的矛盾有了捷徑;它可以聚海量信息解燃眉之急等等。科技的發展,有時可以解決人類因為皮囊所限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正是人類文明前進至關重要的一環。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科技發展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體力的不達,機械臂能解決,但人情人性的幽微,永遠可能不在人工智能所觸及和深入的範疇。AI作詩,也許會有章法有表達,但總會缺少神韻和靈氣;機器人陪護,也許能解決基本生理需求,但永遠不能慰藉心靈的飢渴。那些因為人、人際交往而產生的問題,那些有關愛恨情仇而積累的矛盾,任是人工智能再如何爐火純青,也是無能為力的。這些問題,帶着温度,非自帶温血的人類自己去解決不可。

我們還必須懂得,每一個問題,因彼時彼地彼境而生,也許可借科技於此解。可世殊事異,用人工智能解決了的問題,會衍生新的問題;人類的向前發展,也會出現很多不可預知的新問題。這個世界,沒有一個方法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就如人類發明了火解決了的取暖和熟食問題遠不是人類的終極目標一樣,就如克隆技術的出現也許可以解決一些瀕危物種的問題,但也可能引發倫理問題一樣。問題不止,無處不在。

問題是麻煩,是矛盾,如果説當時有些問題是把人逼得「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妖魔鬼怪,那麼互聯網、人工智能也許是應時而生的一時利器,不要期待它是萬能鑰匙。

前路重重,問題疊疊,則何以解問?與其期待沒有問題,不如練就解決問題的本領,見招拆招,一路打怪,方可踏平問題之塹,吟嘯而徐行致遠。

以答案為基石,探問題之無窮

中學高級語文教師、湖南省高考作文閱卷骨干教師、岳陽市第十五中學語文教師 姚嶸

鼠標輕點,指尖微觸,解疑釋惑,唾手可得,它甚至可以對你的隻言片語,心領神會,整合文字,創造畫面……電腦無所不能,它的淵博、快捷讓人腦望塵莫及。但是,如果我們一味沉醉在智能的便利舒適之中,鏽蝕了思想,就會有喪失思考的危險,況且再智能的答案也只是人類已然發現的文明的整合,宇宙的盡頭決不是既成的答案,我們當以答案為基石,探問題之無窮。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面對滾滾而來的新科技浪潮,我們當敞開懷抱,迎接新時代的到來,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智能工具讓肉體凡胎實現了凡人在神話傳説中的極致想象,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鼈,來去太空也不過是一次平常的出差,吳承恩的想象止步於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智能科技顛覆了吳承恩的想象。移山填海何足道,愚公精衞看今朝。

人類創造了智能,智能是人能的無限延長,無微不至體貼備至地為人類服務,人類在享受舒適的同時也產生了恐慌,硅基威脅論甚囂塵上,碳基的位置空間存在感會消失嗎?馬克思説:「人類創造了環境,環境也創造了人。」沒有哪一個時代能抗拒歷史的車輪,如同工業革命催生了汽車,馬車伕為逃避失業的恐懼,逼迫政府簽訂了保護馬車的條約,也擋不住乘客邁向汽車的腳步。智能工具將倒逼人類的進化,惟有破舊立新,才能在智能時代,我主沉浮。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智能時代答案信手拈來,以此為基石,我們才能站在更寥廓的天地,纔會增加更多的天問,獲得更高境界的覺醒。人站在哪一階段的高度上就有哪一階段的想象力,筋斗雲是明朝人想象的極致,普羅米修斯盜火是古羅馬人解釋火種的想象力,再進取的井蛙出井之后又會形成新的井口,莫言説「《百年孤獨》開闊了我的眼界,后來又侷限了我」。我們決不能因為出井會帶來更大更多的苦惱而縮在井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逃避並不能抹殺發展之山的客觀存在。

智能時代答案信手拈來,以此為基石,增加探索答案的自信。中國古老的越劇在時代式微,似乎已經「疑無路了」,在90后新青年陳麗君的探索發問之中煥發了時代生命,她用越劇的表達手法講述武俠的故事,將傳統的元素和電影的精妙無縫銜接,更重要的是她把這一次顛覆性的改編放在抖音上直播,突破千萬人次觀看,觀眾主要是年輕人。有智能為后盾,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發現問題,探究答案是我之為人的意義。怎樣站在智能的肩膀上繼續發問?智能無限,我將怎樣駕馭智能為人類謀幸福?吾輩青年當解此天問。

站在科技風馳電掣的時代,前不見古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卻明白今人天問的精神與古人若合一契;后不見來者,后之覽者將以我之發現為基石,生生不息,答案不止。

AI非萬能,問題自己答

湖南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雙峰縣第一中學原語文教師 彭國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題記

當今世界,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很多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可謂「度娘一搜,何求不得?AI一解,疑慮頓消。」那麼,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呢?竊以為:答案是否定的。人類面臨的未知領域還有很多,絕不是有了人工智能便可以高枕無憂。

首先,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對人類已有知識的整合、運用,而不是自主探究。也就是説人工智能的本質是統計和計算,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模仿我們人類的智能。就像修好《四庫全書》並不代表產生新的作品,建好大英博物館也並未創造新的文明一樣,人工智能從根本上也不能全面取代人類智能。所以,在這個一日千里的時代,最快的利器還是我們人類的思想,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最終也只能由人類自己來解答。不然,你試着輸入「俄烏衝突的最終結局是什麼?」看看人工智能能否給你完美答案。

其次,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確,這不是人工智能說了算的,而是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檢驗。於是,新一輪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又開始了,而且,循環往復,以至於無窮。最終,還是那句話——「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如此,問題焉能有盡頭?毛澤東説: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實踐中而來。這句話,在人工智能時代依然管用,如果我們認為人工智能便是萬能的「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隻能是心造的幻影!

最后,讀過《宇宙的邊疆》,我們就知道,宇宙是一片汪洋,時間的無窮無盡,空間的無邊無際,會讓我們感到眩暈。好在我們人類雄心勃勃,隨着「嫦娥」奔月,「天問」升空,人類返回宇宙家園的長途旅行已經開始。但是,這一偉大工程不是靠問問人工智能就能完成的。一説到宇宙,人類就應該謙虛;人類一謙虛,「人工智能」就更應當低調。世界是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這一規律不會因為人工智能的出現而改變,因而,我們人類面臨的問題永遠是恆河沙數,沒有終點,永無止息。

當然,人工智能的出現是一件好事,它使我們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又多了一件利器,也使大多數問題可以迎刃而解。然而,正如康德所言: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人也不能淪為人工智能的工具,而應當以人工智能為工具,去解決更多的問題,實現自身的發展。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纔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那麼,讓我們放棄一有問題就問AI的思路,帶着新時代的「天問」,向着星辰大海出發吧!

給不完的答案提不盡的問

臨湘市長塘中學語文教師 周雪鳳

在玩填動詞的遊戲時,有一個小孩問我,「是摘星星還是捉星星?」「摘星星。」我回答。互聯網給出的答案也是如此。小孩卻反問道,「星星和螢火蟲一樣閃閃發光,為什麼可以捉螢火蟲卻不能捉星星?」

「捉」星星,一個多麼有趣又生動的答案,我表示認同,並情不自禁地為孩子帶着想象力的問題鼓掌。有時候,人工智能給出的答案,不一定囊括了人類所有的想象。人類進步和發展的長卷,應該是給不完的答案提不盡的問。

我們從牙牙學語開始,就在不斷提問,不斷尋找答案。一個人想要獲得進步,就必須要有提問的能力,提的問題越多,得到的答案越多,進步也就越快,在成長的軌道上就會跨越得更遠。人類的進步如是。在人類漫長的發展中,知識的不斷豐富,創造力的不斷更新,讓我們的社會有了跨越式的進步,人工智能的產生恰恰也是人類提出問題和尋找答案的結果。

人工智能儲存的答案是有限的,而問題需要不斷更新,提問的過程包含了無盡的想象和創新,這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愛因斯坦曾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如果沒有了問題,對世界不再具有想象力和探知的慾望,人類的思想之樹就會枯萎,文明之路就會中斷。

生活中,我們只有不斷有新的問題產生,才能從多個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斷豐富人工智能的答案庫,人類的發展纔會有無限可能。問題就像齒輪,推動着人類發展的大車不斷朝前。

多提問,多思考。沒有思維的問題,發展的答案永遠止步不前。當我們獲取了一定的知識,在自己專業的領域,我們應該提出更專業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一個或者多個思維火花的碰撞,它可能凝結了一個或者一羣人的智慧,可能得到多元的、被人類實踐了的、在人工智能的儲存庫里都找不到的答案。那麼,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就會不斷有新的成果產生,而人工智能也勢必會不斷得到優化,社會纔會取得跨越式的進步,否則,發展的道路止步不前。

多提問,多創新。沒有創造力的問題,發展的答案就沒有出路。不管社會如何進步,人類始終扮演着社會發展的主體角色,在探索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需要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不斷從創新的角度提出與時俱進的,甚至超人類的問題,主動關聯探索宇宙的祕密,甚至在開闢新的生存空間的過程中給出自己的想法,這一過程中的提問,無不需要傾注更多的「新」心思。

沒有嶄新的問題產生,就不會有嶄新的答案。如果有一天,我們沒有了提問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儲存庫里,所有已知的答案都會枯竭。就好比一個擺鍾,沒有發條的碰撞,靜止不動,只會蒙上灰塵。

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也應該是會提問的青年,既抬頭仰望星空,也低頭俯視心靈。時常提出遙遠的問題,用心尋找發展的答案,為民族帶去希望。

內與圓外

長沙縣教育局 常正祥

希臘哲學家芝諾説過:「人掌握的知識就是一個圓,圓外是未知世界。掌握的知識越多圓越大,你所接觸的未知就越多。」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懂得這個道理。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麼,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圈外人從外看到了知識的圓心,會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有了答案,圈內人從內看到了圈外的未知,會認為問題越來越多。

誠然,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運用給全世界帶來了無數便利,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極大提高。無法想象,失去手機、微信、QQ籌通訊軟件后,在外拼搏的遊子該如何與遠在家鄉的父母「面對面」聊天;無法想象,沒有了人工智能后,世界應朝哪一方面進化與進步……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如同一把鐵鍬,掘開了己知與未知的通道,也讓已知的領域闊如江河大海,廣若天空宇宙。擁有這樣一把鐵鍬的人類也開始沾沾自喜,似乎問題已經越來越少,掌控這個世界的可能越來越大。

而當我們駐足片刻,便會很快發現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已經成爲了我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解決了一個問題,但是更多的問題會向我們襲來,會不斷蠶食我們的思維與生活,會不斷推動着我們去解決越來越多次生的問題。無奈地,你成爲了一個個問題更深層的掘進者,你一頭栽進互聯網,栽進人工智能,百度、小紅書、抖音等不斷提供給你解決問題的答案,卻也把更多的問題拋向你,俘獲你的靈魂,開掘你不斷豐滿的智慧。

無可置疑,這樣的狀況是令人欣喜的。人類在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世界中不斷進步,不斷前行,感受着人工智能的成果,也推動着我們去探索更多圓外的未知。

當然,我們也要知道,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只是一把雙刃劍,當我們在飄渺的電子世界中不斷前行時,切不要忘記客觀現實的美好,那些美好可能提供給我們更多問題的答案,因此,在不斷探索圓外的未知時,不要忘記百度、小紅書是一種答案,「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也是一種答案;「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更是一種答案。

圓外的世界永遠比圓內的世界大。人類的探索無止無盡,所有已知背后肯定孕育了更多的無知。我們只有掙脱開一切自己搭建的條條框框,走出已知的圓,才能解決更多的問題,用我們的努力開掘一個更大的圓,建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已有的知識永遠是通向未知世界的通路、是尋求新知識的踏腳石。願你我皆能不把目光侷限於晦朔春秋,侷限於已知的圓,重塑圓內與圓外的關係,重新把握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運用尺度,不斷擴大知識之圓的直徑與周長,不斷地完善生命中的自己,在這最好的時代發揮出生命最高的價值。

抵達內心柔軟之地

長沙市卓越教師、長沙市優秀教師、長沙市一中金山橋學校教師 左琦

不久前,我寫過一篇小小説,名曰《小貝作文速成記》。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一個走向:為寫作文而頭痛的小學生小貝,在AI技術的幫助下,寫出的作文獲得了老師表揚,被當作範文在班里朗讀,甚至獲獎。最終,他心中慚愧,開始正視寫作的意義,即用眼睛觀察,用心感悟,寫出了屬於自己的句子。

敵友難辨,千頭萬緒。工作被取代,飯碗被剝奪,身份合法性被消除……這些可能性正在逐漸放大,既如此,寫作的意義究竟在哪兒?

詩人西川説:「從0到1的工作就是原創,從1到1萬萬的工作就是學習、積累,從別人那兒獲取。」從某種角度而言,在當下這一歷史處境中,從0到1的工作不但不可停止,相反,它更有存在的必要。寫作的本質與生命的有限性緊密相連。一個知曉自己終將死亡的人所創作的作品,與一個不知道自己會死亡的工具所創作的作品,是截然不同的。人類的真實感受和即時性體驗非常寶貴,難以被機器完全複製。越是在快節奏的時代,我們越需要慢生活、細體驗、真表達,偉大靈魂、自由心靈、獨立精神、複雜情感,這是生命中的核心命題,也是每一個寫作者無法忽視、迴避的創作動因。

對於新興事物,人類同樣要理智地敞開懷抱,接納它「善」的一面,各得其所,友好相處。人工智能具有「屬人性」,在既定的觀念中,人與人工智能的關係,不是劍拔弩張,也不應盲目跟風或無節制濫用。這需要人類在理解、運用人工智能的過程中,建立一種協作的、認同的關係,秉持公正的理念,而非從屬的姿態,利用新技術,創造新生活。

如同中國作協會員鄧建華所言:「文學作品終究是充滿體温和佈滿敏感神經的存在,人工智能和AI寫作可能‘有寬度’,不一定‘有温度’,可能會‘走直路’,不一定能‘拐活彎’。」新技術帶來新挑戰,但我們不要忘記,抵達內心柔軟之地的文字,永遠比缺少純度、濃度、密度、新鮮度、風格化、個人性的人工智能寫作美妙得多、深刻得多、珍貴得多。

智網交織,「問」來「問」往?

中學高級教師,省教育廳「省培計劃」、「國培計劃」指導教師,常德市一中語文教研室主任 雷光華

我腦海里深藏着一幅圖畫:一位年輕的科學家站在實驗室前,眼中閃爍着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好奇,背景是充滿科技感的實驗室與未來城市的概念圖。我以為,人類正是秉持着我們每個人心中那份對解答問題和探索世界的不懈追求,才轟然邁入了當下這個智能時代。面對這一科技洪流,也有人發問:我們的疑問是否正悄然隱退,抑或是換上了新的面目?

誠然,智能互聯時代,互聯網的廣袤無垠與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信息的海洋已無邊際,解答之舟觸手可及,便捷通達無比。但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結合,猶如一把鋒利的雙刃劍。一面削平了知識獲取的障礙,讓問題得以迅速解答;另一面,則催生出更為複雜且深層次的新問題。當我們輕點鼠標,即可獲得世界歷史的詳盡記載,或是生物科學的最新發現,這無疑極大豐富了我們的認知,縮短了從疑問到解答的時間跨度。然而,這種便捷並非沒有代價。它有時讓我們過於依賴現成答案,忽視了問題背后的思考過程,甚至可能消磨掉我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與毅力。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表面上看似問題減少,實則不然。問題並未消失,而是進化了。一方面,傳統知識性問題得到了快速解答,但另一方面,跨學科、綜合性以及倫理道德層面的複雜問題卻日益凸顯。例如,人工智能的倫理邊界、大數據時代的隱私保護、網絡環境下的心理健康等,這些新興議題需要我們跳出單一視角,運用批判性思維提出創造性解決方案。因此,問題並非減少,而是升級,要求我們具備更高層次的思考能力和更為廣闊的視野。

更重要的是,問題的價值並不在於其數量的增減,而在於其激發的思考深度與廣度。在智能時代,問題不應被視為障礙,而應視為促進個人成長、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每一個疑問,都是對未知領域的叩問,是對現狀的挑戰,是人類智慧與勇氣的體現。正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憑知識和技術,而提出問題則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和大膽的假設。

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應用雖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庫,加速了問題的解答進程,但同時也帶來了更為深刻且多元的新問題。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我們應當珍視每一個問題,將其視為探索未知、深化理解、促進創新的寶貴機會。唯有不斷提問,持續思考,方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抵達智慧的彼岸。智能時代的問題,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有價值,越來越需要我們用心去探索和解答。

讓我們擁抱問題,讓每一次提問都成為自我超越的契機,讓每一次解答都成為智慧的火花。在智能與人文的交匯處,書寫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最精彩的篇章。

假如AI替我參加高考

瀏陽市第十中學 鍾南海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的應用已無所不在,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面對人生中的一大重要關卡——高考,我們不禁設想,假如AI真的能夠替我參加這場考試,那麼,我的問題是否會因此變得越來越少呢?

從表面上看,AI替我參加高考似乎是一個誘人的提議。在AI的幫助下,我可以輕松應對語文試卷上的文言文和現代文閲讀。AI能在短時間內搜索到大量的信息,迅速給出答案,無論是文言文的釋義,還是現代文的深層含義,都不再是問題。語用題、閲讀理解題,這些曾經令我頭疼的難題,在AI面前都將迎刃而解。在這樣的輔助下,我的分數無疑會比現在更高,那些因知識掌握不全面或答題技巧不足而導致的問題,似乎都煙消雲散了。

然而,深入思考后,我們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雖然AI能為我搜出答案,但它真的能替我理解問題背后的深層含義嗎?它能否讀懂那些選文作者內心的真實想法?能否理解一千個讀者眼中的一千個哈姆萊特?答案顯然是否定的。AI或許能知道怎麼做題,但它永遠無法像人類一樣,從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動,更無法從中產生新的思考和感悟。

更進一步説,AI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人類的創造力和好奇心卻是無限的。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時,我們不僅僅滿足於找到答案,更希望通過思考和探索,發現新的可能性和解決方案。這種探索和創造的過程,正是人類智慧的體現,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而AI,無論它如何智能,都無法替代這種創造力和好奇心。

此外,AI的應用還可能會讓我們的問題邊界變得更加廣闊。當我們習慣了依賴AI解決問題時,我們可能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我們可能會滿足於表面的答案,而不再去追問為什麼。這樣的結果,不僅不會讓問題減少,反而會讓我們的思維變得狹隘和僵化。我們可能會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心,對未知的探索慾望,從而陷入一種思維的惰性之中。

因此,面對AI和互聯網的挑戰,我們不能盲目依賴它們,而應該善用這些工具,激發我們的思考和創新。高考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更是一次對知識和能力的全面檢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來解決問題,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競爭力,實現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

假如AI真的替我參加了高考,或許我的分數會更高,但我的問題和思考也會變得更加複雜和多元。因為AI無法替代我對問題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也無法替代我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我更願意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面對高考和生活中的每一個挑戰。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真正地成長和進步,也才能在不斷的學習和思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需要保持對AI和互聯網的警惕和理性。我們應該善用這些工具,讓它們成為我們學習和成長的助力,而不是成為我們思考的替代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答案總在問題后

雙牌縣第二中學教師 李寧

古時皓首窮經,方可解析詮釋人世困惑;而今掃圖言語,就能知道掌握信息關鍵。如此天壤之別,很大原因在於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特別是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似乎有了一種趨勢,尚待人類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少。實則不然,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有人就會有問題產生。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人類能在解決問題中進步,也會在前進中製造出問題。因此,我們在承認人類的偉大外,還得接受問題不斷的現實,同時,我們也堅信問題終究會不斷被解決。

憶往昔,第一臺互聯網計算機在上個世紀轟動世界,除了凝聚了無數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殫精竭慮和集體智慧外,也以其笨重的樣子震撼着全世界。它能解決超級計算的大問題,但也至少帶來了電力供應和設備維護等新問題。可以説,它集萬人計的能力,建立起了科技發展的「護城河」;卻也會形成危害人體健康和網絡世界安全的「堰塞湖」。

望今朝,文心一言、豆包、鴻蒙智駕等各大互聯網廠商提供的各類人工智能技術工具橫空出世,不單單侷限於解答人們的提問,還能從牙牙學語一下就能出口成章,從信手塗鴉一下就能揮毫潑墨,從目不轉睛到釋放雙手而隨心所欲。稱之為「六邊形戰士」,都不算溢美之詞。它讓人遠離了寫作的憂煩、構思剪裁的苦惱、專心駕駛的疲勞,似乎要讓多數人丟掉飯碗,似乎可以讓人更幸福、更愜意地專心自己的生活體驗。細想之后,我們會發現,舊的問題被解決,新的難題仍存在。我們寫作仍離不開絞盡腦汁,我們構思仍離不開煞費苦心,我們前行仍不離開聚精會神。

展未來,2035年遠景目標、中國工業5.0、千年之城雄安新區等核心理念由思考籌謀到逐步落地生根,這些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發展,也需要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應用。可以説,它們見證了許多問題的解決,呈現出無數答案的睿見,同時也在預備着未來會產生的種種問題。這何嘗不是我們對「答案」「問題」的深刻洞察嗎?已知問題的答案會越來越多,待解答的問題不會越來越少。這是中國人迴應世界的智慧和遠見。

世界前進永不停歇,技術迭代日新月異。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斷地帶給我們便利,不斷地帶給我們驚喜,同時也會不斷地製造「意想不到」的問題。我們可以驕傲於答案的精彩「紛呈」,但終究是要對世界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因為,問題不比答案少,還有更多的問題等着我們去解決,還有更多的答案等着我們去創造!

春來更有好花枝

長沙縣梨江中學高級教師 李海燕

當我打開文檔準備高考同題的時候,屏幕上出現一行字:「連續兩次按下ctrl鍵,喚取wps AI。」這是以前寫沒有出現過的,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我們處理問題會越來越簡單,但是問題的本生並不會減少。

首先,我們要承認互聯網、人工智能確實能幫助我們高效率的解決問題。我們要閲讀矛盾文學獎《額爾古納河右岸》,原來的方式一定是紙質的散發着墨香味的書頁,但是現在的我們可以通過百度搜索,既可以用手指點點屏幕進行翻頁,也可以通過別人的朗讀來讀這本書。類似的一個歷史事件、一個複雜的化學方程式、甚至於一個陌生的領域,我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解決,不過我們要看到,互聯網給予我們的是已有的信息層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可能是一個歷史學家爲了還原歷史真相用文字輸入互聯網,也有可能是某個問題的提出后一個化學老師做出的解答,還有可能是中醫西醫學者論證的一個問題等等,這些內容不斷填充至互聯網,纔會有不斷豐富的內容。所以互聯網改變的是我們的思維習慣,對於問題的解決用的是別人用過的經驗,能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可以促使我們去思考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其次,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變化纔是永恆的。赫拉克利特説過--「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隨着人工智能的出現,解決問題的效率的提高並不會減少我們要問的問題,問題本身的來源是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而不是互聯網。我們每一天都站在歷史變化的節點上,每一天都感受着歷史的巨輪在推着我們快速的行進,雖然信息的流動不再受到地理界限的限制,文化的交流變得前所未有地頻繁,我們可以秒知千里之遙發生的事情,我們也可以與地球另一端的親人們聊出濃濃的鄉愁,我們甚至可以足不出戶通過互聯網可以跟着別人去想去的國家實地旅遊,這種互聯網的便捷在解決我們問題的時候有帶來更多的問題,如:為英國等140多個國家印製鈔票的世界最大印鈔廠——德拉魯公司,2019年就發出了可能破產的警告,表示對其是否還有未來存在「巨大懷疑」,因為互聯網便捷支付后,越來越多的人沒有對紙幣的需求,出門不帶錢了,都是手機支付。互聯網運用后也會取代很多程序化的工作,傳統工作的就業會讓很多人隱隱不安,可是互聯網也提供瞭如騎手、滴滴等行業的工作機遇。所以一個新的事物的出現總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問題的本身不會減少,我們要做的是適應這樣的變化。

在線教育,可以讓我們的孩子獲得充分優質的教育資源,縮小城鄉差距;大數據的比對,可以通過血型的比對,DNA的分析,讓天南海北失散的家人團聚;智能醫療,可以讓偏遠鄉村的人們享受到高質量的救助和服務。互聯網、AI本身就是世界變化的產物,能夠給我們帶來便捷的時候,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更新的問題。有一位詩人説過:「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我們要做的是正視問題,在變化中改變自我,擁抱變化,要相信,每衝過一個險阻,都是一次生命的昇華。

探索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學高三語文教師 吳秋霞

當今時代,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碰到知識問題,百度搜索似乎是最快捷的解決方式,而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應用的推出似乎能解決更為複雜的問題。從問題解決的速度這一角度看,我們的問題似乎會變得越來越少,但人類的問題都能如知識解答、論文寫作這樣簡單嗎?不,即便是科技發展如斯,但人類面臨的問題是不會越來越少的。

我們不妨回到「問題」本身。不同時代的人們會提出不同的問題,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往往能解決的是過往出現的「問題」,而很少能解決當下出現的新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歷史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前進的。因為蘋果的下墜讓牛頓產生了疑問,所以有「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因為交通運輸慢的問題,纔有蒸汽機,火車,動車高鐵等的出現;因為有關於月球的暢想,所以有「北斗」指路,「嫦娥」探月,「天問」探火,「羲和」逐日,「神舟」往返,「天宮」建成……在這些閃耀着人類光輝的創造發明中,是問題在推動着人們思考,是解決問題的思考力推動着科技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問題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徵——社會文明的進步都依託於新問題的解決。這些推動社會進步的新問題,是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難以解決的。

人,無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根本原因是人有思想力,人有情感。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可以解決知識性、技術型問題,而人類還有很多沒有標準答案的思想、情感和價值判斷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沒有因為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而消失,反而越發明顯。ChatGPT回答了我們「寫出作文」的問題,但並不能回答「寫優秀作品」的問題,Sora能讓視頻製作中游的技術難題得到迴應,但無法回答視頻製作上游的創造力的問題。在車很慢、通信艱難的時代,人們見一面很難,所以特別珍視當下,但在今天,微信、短信、視頻通話可以快速緩解親友的思念,火車、高鐵、飛機也能迅速解決「見一面」的難題,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似乎又越來越遠。難得的相聚時光大多飛散在快速翻閲短文、短視頻中,被互聯網裹挾的人們身在親友之中卻感覺孤獨。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當下,越來越多人的思想、情感問題難以得到真正的迴應,人們的內心和情感需要受到更多關注。所以,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發展越是迅速,人們越是會提出更多關於人和科技關係的問題。

科技進步越快,人們探索未知的範圍越廣、能力越強,也就意味着人們可能會提出的新問題會越多,而科技本身並不能解決那些具有創造性的新問題。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帶來了更多關於「人」的思考和關注,如何讓人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未來掌握主動,而不是被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控制,不是在科技發展中丟失掉人思考和創造的能力,是我們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作為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中成長的一代,我們需要用更為敏鋭的觀察力去發現新的問題,用更強大的執行力去解決新的問題,才能在未來把握主動權,更好地生活在未來的新世界,甚至親手去創造更美好的新世界。

「人」的創造力無可取代

邵陽市歐陽健美名師工作室核心成員、邵陽市一中語文高級教師 蔣紅軍

比爾蓋茨説:「在我的一生中,見過2次讓我印象深刻的技術演示,它們是革命性的,第一次是在1980年,我接觸到的Windows操作系統,第二次是2022年,我敬畏地看着OpenAI向ChatGPT提問。」

人類從石器時代、農業時代,進入到工業時代、信息時代,再到如今的科技AI時代,每一個階段都面臨着未知和挑戰,風險與機遇並存。AI人工智能最初的發展,是希望能解決人類社會的一些基本問題,例如已經廣泛應用於生活的智能家居、人臉識別技術等。但隨着科技的不斷創新,人們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擔憂,比如:AI是否會代替人類的工作崗位,讓人類「下崗」。但我認為,冷冰冰的「數字信息」無法擁有人的温度,也無法代替人的温情。AI或許會帶來更多的挑戰和問題,但我們只要把握好方向,明確AI只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產物,是工具,而非創造者本身,一切問題終將迎刃而解。

前段時間,「美院AI三傑事件」引發了網友關注,其實很多網友在意的不是他們使用了「AI」,而是他們打着手繪的旗號卻用AI來展示他們的專業技巧。這種行為欺騙了大眾的「感情」。因為人與機器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有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人有温情,而機器只是一道程序,即使機器有着強大的性能,甚至可以作出人類作不出來的佈局精妙的繪畫,但它的創造者是「人」。如果沒有「人」賦予AI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AI所作出來的畫面是「不符合事實邏輯」的,因為人類纔是社會中的主宰,社會是人類的衍生物。人類發明AI是爲了更好地服務人類社會,它只是一種「生活工具」,是「一道程序」,而非造物者。

人們看到了AI的強大會擔憂它終有一天會取代人類,這讓我想起喬納森·諾蘭導演的《西部世界》,影片講述的是人類發明的機器人「意識覺醒」,擁有了人類思想最終殺死了人類的故事。

比爾蓋茨所説的2次革命性技術,第一次讓我們全世界人類住在了同一個「地球村」,在互聯網的鏈接下通過「Windows窗口」看世界。第二次讓我們「看到了數字科技的新時代」,2021年,著名音樂人包小柏的女兒因病去世,包小柏通過AI技術「復刻」出「數字女兒」,給活着的人帶來了「心靈慰藉」。新科技帶來的前景難以想象,明智的態度應當是鼓勵發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AI相關的管理制度,畢竟AI只是「服務於人的工具」,那種利用AI換臉技術,實施視頻通話詐騙的行為纔是犯罪,我們要把握事實核心,對一切施害者——「犯罪人」予以處罰,而不是把科技視為洪水猛獸,例如讓工業革命引領國英國成為汽車大國機會的《紅旗法案》,新生事物的發展帶來的必將是舊事物的消亡。

人工智能的發展的確會取代一些傳統崗位,讓很多人下崗,但人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永遠不會被取代,科技帶來的是問題,是挑戰,但更多的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要有面對問題迎難而上的信心,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是讓機器代替人類完成需要認知能力的任務,但「人」的創造力無可取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