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外資未來的流入空間幾何?

2024-06-28 08:11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聯繫人:徐廣鴻;王一涵

4月中旬至5月中旬間,國內政策聚力,外圍擾動緩解等因素帶動外資持續流入港股市場。但在此期間,流入的外資以短線資金為主,主動管理的長線資金雖然表現出流出幅度收窄趨勢,但並未出現明顯的大幅增配。另外,在此期間美國、日本、中國臺灣、印度等市場均迎來了資金的顯著流入,我們判斷這是本輪外圍擾動緩解帶來了全球資金邊際寬松的體現。與歷史上外資流入時期偏好配置成長股不同的是,本輪外資顯著流入順周期、大金融及互聯網板塊。往后看,假設三季度經濟基本面改善趨勢得到確立,則我們估算託管資金口徑下外資仍有200-400億港元的迴流空間。

全球資金流向分析:美日印獲增配。

我們通過EPFR數據追蹤全球資金流向情況。截至4月30日,EPFR統計的全球基金總規模約3.66萬億美元,其中全球(除美國)基金、全球基金、新興市場基金、歐洲基金規模最高,佔比分別約43.2%/ 29.2%/ 13.3%/ 6.0%;主動管理基金總規模約1.14萬億美元,佔整體比重約31%。對於海外市場而言(尤其是歐美發達市場),被動投資已經成為市場的主流方式,我們認為全部資金的流向情況或更加能夠代表市場的流動性變化。從全球主要市場資金流向來看,年初以來,美國、日本、中國臺灣、印度等市場均迎來了資金的顯著增配,分別流入約1252/162/124/121億美元。而如英國、泰國、越南、印尼等市場外資則呈流出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印度市場無論主動或被動資金均呈現大幅增配趨勢;而日本市場在5月以來則轉遭外資減持。

外資如何配置中國?

從EPFR看外資流向:主動外資行為更有效。截至4月30日,EPFR統計的全球基金(外資)持有中國資產的總規模約2443億美元,是較為具有代表性的統計方式之一。分區域看,大中華地區基金、亞洲(除日本)基金、新興市場基金、亞太基金持有中國資產佔比較高,分別為61.7%/31.1%/22.3%/20.5%。其中,主動管理的外資基金持有中國資產規模約782億美元,佔全部外資基金持有中國資產比例僅32%,遠低於中國資產中實際主動管理資金的持倉比例。因此,我們認為主動外資配置情況更加能夠代表外資實際的情緒變化。

大中華區域基金獲流入,長線資金流出中國趨勢收窄。EPFR統計的主動基金以長倉基金為主,更能代表長線資金情緒。2021年以來,主動外資配置中國資產比例趨勢性下滑,至今年三月累計下滑7.8個百分點至6.2%,是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但我們觀察到,4月中國資產的持倉比例再度回升0.7個百分點至6.9%,主動外資開始轉向增配中國市場。從外資流入區域資產角度看,4月中旬以來,主動外資流出中國市場資金明顯收斂,從周度流出7.8億美元收窄至僅流出1億美元。結合全球資金流向來看,我們判斷4到5月間全球資金並非出現所謂「東昇西落」現象,即流出估值較高市場的同時流入中國資產,而是外圍擾動緩解帶來的全球資金邊際寬松。而5月下旬以來,外資再度流出中國市場。

從港股託管資金測算看外資流向:港股託管資金代表市場上的全部資金情況,我們測算,4月22日至5月20日間,港股通/外資中介/內資中介分別淨流入332/267/-584億港元,外資轉向流入港股市場。同時,外資持有港股市值的比例也抬升0.6個百分點至73.6%;5月20日以來,政策預期回落背景下外資也再度流出1040億港元;持倉比例回落1個百分點至72.6%,再次觸及歷史最低水平。細分行業來看,4月中旬到5月中旬期間外資大幅流入港股順周期板塊,包括地產產業鏈(家電家居等)、大金融(保險、多元金融)及互聯網等。5月中旬以來,儘管外資呈整體流出趨勢,但仍表現出持續增持互聯網板塊趨勢(互聯網服務、互聯網醫療);另外,也持續增持大金融板塊,包括地產物管、家居、多元金融等。

外資未來的流入空間幾何? 

我們將本輪4-5月的外資階段性流入與2022年以來具備相近宏觀背景的4次外資階段性流入情況進行對比。五輪市場反彈大多具備:外圍風險階段性緩和(地緣風險或貨幣緊縮預期)、內部政策預期抬升(穩增長、穩地產等)、估值處於絕對低位、未來基本面預期改善等相似特徵。但截至當前本輪的反彈更多依靠政策預期及市場情緒驅動,基本面尚未體現出持續改善的趨勢。若后續基本面及政策預期持續回落,則本輪外資流入或已至終點。但隨着未來地產去庫存政策進一步落地,疊加三季度基本面呈現持續改善趨勢的預期,本輪外資流入或可對標2022年11月-2023年1月的情況。假設三季度經濟基本面改善趨勢得到確立,則我們估算託管資金口徑下外資仍有200-400億港元的迴流空間。

風險因素:

1)不同統計口徑未必能夠代表資金總體實際情況;2)國內政策推出和經濟復甦低於預期;3)海外央行貨幣寬松低於預期;4)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5)地緣衝突蔓延。

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4年6月27日發佈的《港股流動性專題—外資未來的流入空間幾何?》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爲準。

重要聲明:

本資料定位為「投資信息參考服務」,而非具體的「投資決策服務」,並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需特別關注的是(1)本資料的接收者應當仔細閲讀所附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周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2)本資料所載的信息來源被認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證券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同時其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后續發佈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中信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3)投資者在進行具體投資決策前,還須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等具體情況並配合包括「選股」、「擇時」分析在內的各種其它輔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決策。為避免對本資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資評級、目標價格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4)上述列示的風險事項並未囊括不當使用本資料所涉及的全部風險。投資者不應單純依靠所接收的相關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須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