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醫療健康行業周報 | 「酶有科技」獲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圖湃D輪募資2億

2024-07-01 11:16

近年來,醫療健康產業創新不斷涌現,並發展成為最活躍的行業之一,36氪見證和陪伴着這一領域創新企業的成長,併爲行業帶來專業的聲音。

為此,36氪推出了「醫療健康行業周報」這一欄目,接下來將定期發佈,為讀者提供資本、政策、財務、新產品等多角度的行業資訊。

6月30日醫療健康行業周報請查收。本次周報收錄了本周醫療健康領域的融資新聞。

融資投資

  • 「酶有科技」獲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酶有科技已完成數千萬人民幣天使輪投資,由線性資本領投,奇績創壇和旦恩資本跟投。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酶促DNA合成相關的實驗推進、儀器研發及團隊搭建。酶有科技創辦於2023年3月,致力於通過建立蛋白質-核酸相互作用算法,設計酶分子機器高效合成DNA,可以低成本、大規模地從頭合成基因,從而大量獲得高質量的生物大分子數據,連接大模型與微觀分子世界。

AI技術降低酶法DNA合成成本,「酶有科技」獲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 36氪首發

  • 「時夕生物」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首關

核酸藥物研發企業「時夕生物」近日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首關。本輪融資由北京生命園創投、天圖投資和雅億資本聯合領投,百濟神州生物島創新中心跟投,曉池資本持續加註,浩悦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用於公司核心項目的研發、臨牀申報以及團隊的補充。

時夕生物成立於2021年12月,依託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張鋭教授實驗室作成果轉化而創立,現位於廣州生物島百濟神州創新中心。基於RNA編輯技術,時夕生物正在研發的首發管線主要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當前已完成分子研究,處於臨牀前階段,預計2025年申報IND。后續公司管線將集中於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抗衰老等方向。

基於RNA編輯技術開發核酸藥物,「時夕生物」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首關 | 36氪首發

  • 圖湃CEO王穎奇專訪:D輪募資2億,清華自主技術構建產品差異化優勢|36氪首發

36氪獲悉,眼科全平臺設備研發企業圖湃醫療已完成2億元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經緯領投、高特佳跟投。至此,圖湃醫療在成立不到七年時間里,累計已完成7輪融資。

圖湃醫療的核心技術源自於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團隊匯集數十位來自清華電子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的師生校友。隨着技術積累、產品開發趨於成熟,公司逐漸開始走出實驗室,成功實現商業化。藉着這個契機,36氪約訪了圖湃醫療聯合創始人、總經理王穎奇,探討在外資品牌優勢明顯的眼科醫療設備市場,中國企業應該怎樣為自己開拓一條新路。

「將技術優勢轉化成為和別人完全不一樣的產品差異化創新優勢」,王穎奇如此概括這個問題的答案。「現階段,國內眼科領域醫療設備銷售處在相對理性的狀態中,好產品不會被埋沒。但想要快速佔領市場,要麼做全新品類,這意味着極高的市場教育成本;要麼做同品類,但差異化創新優勢必須要非常顯著,才能具備高端競爭力,我們採用的就是第二種思路」……(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早期項目

  • 從「診」到「療」,「透徹未來」AI大模型賦能病理數智化 | 早期項目

病理診斷是一種基於圖像信息的診斷方式,是絕大部分疾病、尤其是腫瘤疾病的診斷「金標準」。但在該領域,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長期存在。《中國智慧病理行業白皮書》指出,病理醫師培養周期長、培養難度大等問題的存在,導致病理醫生缺口大、病理資源分佈嚴重不均。

在此背景下,2016年前后,伴隨着「互聯網+智慧醫療」的倡導與病理診斷在數字化方面的發展與積澱,一批病理AI企業先后成立,「透徹未來」就是其中之一。與彼時大部分瞄準「AI+細胞病理」的企業不同,這家企業自2017年創辦之始,便選擇了更為複雜、處理難度更高的「AI+組織病理」。

截至目前,在AI賦能病理診療方面,透徹未來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包括但不限於病理診斷圖像處理軟件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的獲取、透徹大腦(Thorough Brain)病理大模型的自建、AI病理輔助診斷系統透徹洞察(Thorough Insights)的搭建及商業化……(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海外new things

  • EpilepsyGTx籌集1000萬美元種子資金,開發基因療法干預局灶性癲癇 | 海外New Things

6月24日,EpilepsyGTx宣佈籌集1000萬美元種子資金,由倫敦大學學院技術基金(UCL Technology Fund)領投,Health Technology Holding參投。該公司打算利用這筆資金完成其主要基因治療項目EPY201的臨牀前研究,並準備進行EPY201在局灶性難治性癲癇(FRE)中的首次人體1/2a期臨牀研究。

EpilepsyGTx是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基於倫敦大學學院皇后廣場神經病學研究所的開創性研究,該公司專注於研究和開發治療局灶性難治性癲癇的基因療法。局灶性癲癇(FRE)是指患者發生由大腦特定部位引起癲癇發作的一組病症。如果在嘗試了至少兩種耐受性良好且選擇合適的抗癲癇藥物后癲癇仍持續發作,則認為是難治性癲癇。局灶性難治性癲癇在美國、英國和歐盟共影響約200萬名患者……(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 āshibio獲4000萬美元融資,開發抗體藥治療罕見病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下旬,āshibio宣佈獲得4000萬美元的種子輪和A輪融資,由MPM BioImpact領投,Agent Capital、YK Bioventures和Mirae Asset Venture Investment參投。在融資的同時,Agent Capital合夥人兼聯合創始人Preston Noon也加入了āshibio董事會。本次融資將用於繼續推進āshibio幾種研究性療法的開發,包括對罕見病進行性骨化性纖維發育不良(FOP)潛在療法的探索。

āshibio是一家俬營生物技術公司,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致力於開發用於治療骨骼和結締組織疾病的新型療法。該公司由首席執行官Pankaj Bhargava醫學博士和MPM BioImpact團隊於2022年創立,Bhargava 博士也是MPM BioImpact的企業家合夥人。Bhargava 博士曾擔任吉利德科學的腫瘤治療領域負責人,也曾在多家生物技術公司擔任高管職位,包括賽諾菲和Dicerna Pharmaceuticals。在Dicerna Pharmaceuticals任職期間他領導了腫瘤學和罕見遺傳病的開發項目……(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 賽諾菲投資、openAI支持,Formation Bio獲3.72億美元D輪融資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下旬,Formation Bio宣佈完成3.72 億美元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Andreessen Horowitz 領投,老股東賽諾菲、紅杉資本、Thrive、Emerson Collective、Lachy Groom,新投資SV Angel Growth和FPV Ventures等共同參投。本輪融資將用於收購、授權候選藥物,擴展其人工智能能力。另外,2021年Sam Altman以個人名義領投了公司1.5億美元的C輪融資;該公司C輪融資估值約10億美元,D輪估值較上一輪有實質性提升。

Formation Bio(原名為TrialSpark)由華人Benjamine Liu和Linhao Zhang於2016年共同創立,是一家專注於將人工智能應用於藥物臨牀試驗的創業公司。該公司目前有3種候選藥物處於臨牀研發階段……(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 英偉達、亞馬遜投資,蛋白質大模型公司種子輪融資1.42億美元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下旬,專注於生物學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Evolutionary Scale宣佈在種子融資中籌集了 1.42億美元,將用於構建可生成新型蛋白質的人工智能模型,以滿足科學研究的需要。本輪融資由Nat Friedman、Daniel Gross和Lux Capital領投,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和Nvidia參投。這家初創公司還發布了一種被認為是「生物學的里程碑式AI模型」的ESM3,該模型可以設計新型蛋白質,用於藥物研發和材料科學研究等。

Evolutionary Scale成立於2023年7月,聚焦前沿人工智能研究,致力於為生命科學開發人工智能,其AI模型產品支持健康、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研究和開發。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Alex Rives此前就職於Meta公司的AI研究團隊FAIR,曾首次開發了蛋白質的生成式AI模型 ESM1,該模型被廣泛認為是第一個蛋白質大型語言模型(LLM)。團隊解散后,他離開了Meta,並與Tom Sercu和Sal Candido一起創立了Evolutionary Scale來繼續這項工作……(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 互聯網+個性化減肥模式走紅,美國Form Health獲3800萬美元B輪融資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下旬,美國科學肥胖護理提供商Form Health完成38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由Sound Ventures領投,M13、SignalFire和 Next View Ventures參投。此前該公司已經在2021年完成由M13領投的2290萬美元融資,彼時估值已達到6290萬美元。本輪資金將用於加速該公司與企業合作伙伴的合作、聘用美國肥胖醫學委員會(ABOM)的醫生提供科學肥胖管理,並投資其遠程醫療技術平臺。

Form Health由首席執行官Evan Richardson於2019 年創立,由首席醫療官Florencia Halperin 博士(布萊根婦女醫院體重管理和代謝外科中心聯合創始人)領導,通過其獨特的遠程醫療模式為美國數萬名患者提供護理。該模式為患者提供:專門護理團隊和個性化治療計劃,併爲患者提供較高的可訪問性和便利性……(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 增發10億美元開發減肥藥,丹麥Zealand Pharma挑戰「神藥」司美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下旬,丹麥生物醫藥公司Zealand Pharma宣佈完成增發835萬股新普通股,總募資額達10億美元,將用於開發基於靶向胰澱素的新型減肥藥物。

Zealand Pharma成立於1998年,總部位於丹麥哥本哈根,距離丹麥醫藥巨頭諾和諾德僅僅幾英里,是一家專注於發現、設計和開發治療肥胖症等代謝疾病和某些罕見疾病的創新肽類藥物的生物技術公司。作為減肥藥領域的有力競爭者,今年Zealand Pharma的股價上漲了138%,市值達到80.58億美元……(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 AI製藥企業Iambic Therapeutics 獲 5000萬美元B+輪融資,加速乳腺癌等腫瘤藥物開發 | 海外New things

6月中旬,Iambic Therapeutics宣佈完成超額認購的5000萬美元B輪融資,由新投資者 Mubadala Capital 和 Exor Ventures 領投,卡塔爾投資局 (QIA) 以及老股東Abingworth、Illumina Ventures、Nexus Venture Partners、Coatue 和 Tao Capital Partners 參投。本次延期融資是繼2023年10月份B輪融資之后的又一輪超額認購,目前該公司B 輪融資總額超過1.5億美元,將用於進一步推進公司AI 驅動藥物研發平臺的發展。

Iambic Therapeutics(前身為 Entos)成立於2019年,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憑藉其獨特的AI驅動藥物研發平臺,支持創新葯物研發。Iambic匯集了眾多 AI 專家和經驗豐富的藥物研發人員,包括曾因定向進化工作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的Frances H. Arnold。Iambic 平臺能夠以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速度,跨多個目標類別和作用機制,將高質量、差異化的治療方法推向臨牀階段……(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焦點分析

  • 復宏漢霖私有化,一場大股東間的「相互成全」|焦點分析

停牌一月后,18A企業復宏漢霖的私有化傳言正式被驗證。

6月24日,復星醫藥晚間公告稱,將通過吸收合併的方式私有化子公司復宏漢霖。后者於2019年登陸港交所,是中國生物醫藥fast follow時代的典型產物。今年5月底,受「一項構成內幕消息的收購及合併守則公告」影響停牌前,復宏漢霖股價報18.84港元/股,102億港元的市值已較上市初期跌去近六成。

按照復星醫藥的計劃,收購H股的現金對價為24.6港元/股,較停牌前溢價超過30%,現金對價合計不超過54.07億港元或等值人民幣,復星醫藥另申請37億港元併購貸款用於本次私有化。

登陸港交所后,復宏漢霖市場表現一直不如人意;但硬幣的另一面,公司的fast follow戰略又使得其成功實現盈利,成為市面上為數不多同時具備獨立盈利和研發能力的稀缺生物醫藥標的。

私有化的結局,是否能終結這場矛盾……(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 司美格魯肽減重適應症在中國獲批,諾和諾德已啟動藥品供應流程

司美格魯肽備受關注的減重適應症在中國獲批。

6月25日,國家藥監局已正式批准諾和諾德旗下用於長期體重管理的司美格魯肽「諾和盈」上市,本次獲批適應症針對初始BMI大於等於30kg/m2;或在27kg/m2至30kg/m2之間,且存在至少一種體重相關合並症超重和肥胖症患者。給藥頻次為一周一次。

針對定價和后續銷售問題,諾和諾德方面迴應36氪表示,目前用於長期體重管理的司美格魯肽「諾和盈」還未在中國商業化,還不能在醫院內使用。但自獲批之日起,諾和諾德已按照計劃正式啟動藥品供應的相關流程,儘快推動產品上市;定價將於上市時公佈……(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 單筆交易超40億美元,潑天富貴輪到了小核酸|行業Mapping

2024年,中國醫藥行業真的還有風口存在嗎?

核酸藥物是近年來快速興起的賽道之一。但隨着新冠疫情之后,由mRNA疫苗支撐起的mRNA藥物市場快速萎縮,斯微生物等一眾代表企業走向訴訟或裁員的終局,RNA療法的投資熱度逐漸轉移向小核酸領域。

據牛氪資本統計數據,2023年,以siRNA(小干擾RNA)、ASO(反義寡核苷酸)等為代表的經驗證成藥效果較好的小核酸藥物融資總計達到20起。

其中,伴隨着諾華重磅siRNA降脂藥英克司蘭鈉注射液首次在中國上市,「每天新增患者超200名」;以及年末時,聖因生物、瑞博生物、舶望製藥等頭部企業相繼達成的大額BD交易,最高者潛在金額超過40億美元,國內醫藥行業對小核酸藥物在2024年成為新的「爆點」的期望愈發強烈。

當機會或許就在眼前,誰能拿下……(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 劑泰C輪募資1億美元,「不看Biotech」的2024,藥物遞送企業怎麼拿錢|36氪專訪

2024年,國內生物醫藥投資市場的低落情緒依舊。一些被預期會「逆勢上揚」的賽道沒能激起水花,「不看Biotech了」「回國后就沒想到會遇上沒人投這種情況」的聲音仍然貫穿在上半年的許多交流中。

但即使處在行業整體遇冷期,藥物遞送仍然備受資本市場關注。據動脈網數據,近3年來,國內藥物遞送技術市場的投融資金額超過400億元。其中,位居前兩位的偶聯和核酸納米載體技術領域均超過百億元。

「隨着基因核酸藥物快速發展,藥物不僅是以過去想象的小分子抗體形態存在,而是一個個基因代碼,透過核酸‘軟件’將疾病細胞重新編碼為健康細胞。但這類‘可編程藥物’不具備成藥性,需通過納米載體將序列遞送至靶細胞里釋放。」近期完成C輪融資后,劑泰醫藥聯合創始人、CEO賴才達這樣對36氪等媒體解釋藥物遞送賽道「火熱」的原因……(點擊此處獲悉詳情

 

編輯:海若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