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為25億賣掉價值102億的問界商標,不再擁有整車品牌

2024-07-03 13:49

本文來自:深網騰訊新聞;作者: 程瀟熠

在鴻蒙智行取代問界等品牌名,成為華為智選車統一對外標識后,華為開始進一步淡去身上的造車屬性。

7月2日晚,賽力斯集團發佈公告,其控股子公司賽力斯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力斯汽車)已與華為協商確定,將以25億元(不含税)收購華為持有的已註冊或申請中的919項問界等系列文字和圖形商標,以及44項相關外觀設計專利。交易價款定於2024年12月30日前付清。

公告稱,本次交易不影響雙方聯合業務的開展,基於產品與品牌市場認知的一致性,本次交易相關標的資產將專用於雙方聯合業務。

言下之意,合作沒有變化,只是問界在全球範圍內的商標、外觀設計專利等所有人從華為變成了賽力斯。   

華為就此事迴應《深網》,華為將問界等系列商標轉讓給賽力斯,同時華為將繼續支持賽力斯造好問界、賣好問界。華為一貫堅持不造車,而是利用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持續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

賽力斯迴應:協議標的轉讓不影響雙方的合作業務,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合作關係。

「華為智選車(鴻蒙智行)的邊界更清晰了。」有分析人士告訴《深網》,這代表着華為進一步強調不造車。「問界系列品牌影響力不止25億,當前問界M9大定破10萬輛,是50萬以上銷量最高的車型。」

據賽力斯公佈的資產評估報告,華為即將轉讓的問界相關商標和外觀設計專利,在評估基準日2024年5月31日所表現的市場價值超102億元。

另有接近華為的人士告訴《深網》,商標轉讓不影響現有合作模式,雙方還簽了《進一步深化聯合業務合作協議》,「AITO問界汽車的購買、使用、售后體驗等都不會變。」

今年6月,問界銷量首次突破4萬輛,在國內造車新勢力中僅次於理想汽車。賽力斯集團在今年一季度憑藉問界的熱銷實現四年來首次季度盈利。更因為問界M9的熱度,市值一度超越理想汽車,坐上中國造車新勢力市值第一的位子。

在今年問界新M5的發佈會現場,賽力斯總裁何利揚現場致謝:「感謝偉大的華為。」

華為不再擁有整車品牌商標


在轉讓「問界」商標前,華為已將「智界」和「享界」商標轉讓給合作車企。

天眼查顯示,今年5月底,華為將已完成註冊的運輸工具類「享界」商標準讓給了合作方北汽;6月初,華為又向合作方奇瑞汽車轉讓了兩枚完成註冊的運輸工具類「智界」商標。

在完成問界商標轉讓后,華為更加明確了自己「不造車」的定位。

華為幫車企「造好車」的方式有三種:傳統的Tire 1汽車零部件供應模式、由華為終端BG牽頭做的智選車模式(即鴻蒙智行)、由華為車BU牽頭做的HUAWEI INSIDE(HI模式)。

智選車模式和HI模式曾被外界視為華為造車的內部賽馬,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華為開始用行動與造車劃清界限。

這場大改變的導火索或許是去年3月的「HUAWEI問界」物料事件。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董事長、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主任余承東認為,「如果採用不同的品牌,我們再去做營銷、服務很複雜,所以希望能有一個共同的品牌,比如華為問界......但是加上之后有些領導有不同的意見。」  

將華為logo冠在汽車品牌logo前有悖華為「不造車,幫車企造好車」的理念,但沒有統一的標識又難以營銷和服務。在幾番商討下,華為在去年6月決定用「鴻蒙智行」來做這個統一標識。

2023年11月9日,華為在智界S7新品預售會上,宣佈華為智選車業務升級為鴻蒙智行。5月1日起,鴻蒙智行開始公佈其合作車型月度銷量。北汽與鴻蒙智行合作的首款智選車型享界S9也將於8月上市。目前智選車模式下,只剩與江淮合作的品牌還未亮相。

「有好多大的車企來找我們合作智選車,但我們確實資源有限、人手有限,重點只能做這四個樣板點。」余承東曾透露智選車四大品牌的定位:問界聚焦在SUV;智界定位泛中檔和中高端,「就是廣泛人羣能買得起的車」;享界定位高端轎車;與江淮合作品牌則是定位超高端。

余承東稱,因為智選車,尤其是問界的大賣,今年一季度華為智選車業務已經實現了扭虧為盈。

對於HI模式,華為更是在去年11月底做出了一個極為罕見的決策,將承載汽車場景重任的一級部門華為車BU分拆為獨立子公司,並放出至多40%的股權對外融資。據天眼查信息,華為已在今年1月16日完成華為車BU分拆后獨立子公司的註冊,名為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   

對於華為車BU的獨立,多家券商機構認為華為在更加明確自己Tier 1(一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定位。

華為救了賽力斯


從籍籍無名到中國造車新勢力市值第一,賽力斯集團走了38年。

根據公開資料,賽力斯集團成立於1986年,改名三次,也經歷了三次轉型。故事的最開始,是年僅23歲的張興海湊了8000塊錢,創辦了賽力斯集團的前身「重慶巴縣鳳凰電器彈簧廠」,主業是生產座椅彈簧。

進入汽車行業的契機是成為長安汽車座椅彈簧的供應商,由此張興海順勢切入汽車減震器等零部件,成為行業頭部供應商。

2003年,張興海看好摩托車市場,將公司改名為「重慶渝安創新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開始製造銷售摩托車。同年6月,張興海得東風汽車青眼,雙方各持股50%創辦「東風渝安」品牌生產微型車,開創了國企與民企合資造車的先例。

四年后,渝安集團更名為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東風渝安」也更名為「東風小康」。東風小康曾與五菱宏光、長安之星並稱為「中國微車三巨頭」,到2011年,東風小康微型車保有量破百萬輛。2016年,小康股份登陸上交所主板。

相比前兩次轉型的水到渠成,第三次小康股份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型探索算是栽了跟頭。

上市當年,小康股份開始琢磨新能源汽車轉型。張興海的兒子張正萍在硅谷成立了SF MOTORS,兩年后進入中國市場,成為小康股份子公司金康新能源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併發布SF5、SF7。然而出師不利,乘聯會數據顯示,2020年賽力斯SF5全年僅售出732輛,2021年2月賽力斯銷量僅為13輛。

對電動車項目的高投入和低迴報,再加上燃油車業績的下滑,讓小康股份陷入財務危機。2020年出現首次虧損,虧損額高達17.29億元,2021年虧損持續擴大,達18.24億元。

轉折點出現在2021年3月,小康股份與華為進行全面合作簽約。2021年底,兩家發佈新品牌AITO問界,首款車型問界M5半年賣了超2萬輛。2022年8月,小康股份更名「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在更名后的媒體溝通會上,張興海透露了他心中賽力斯集團的未來目標:「(賽力斯)做頭部企業還是可以的,爭取在頭部企業中有所作為。」在他看來,中高端新能源車,2022年10萬輛是一個門檻。2023年過不了20萬輛也不行。「再往后推,沒有50萬也不行。50萬過后,要不要100萬呢?」據賽力斯最新統計,問界累計銷量已突破30萬輛。   

賽力斯靠華為與問界衝入國內新勢力第一梯隊,但在華為合作方增多,問界的華為光環被分走后,賽力斯還需要找到新的增長法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