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電訊盈科:我5年分紅270億,投資回報率18%!李澤楷:它市值蒸發5000億,股價躺平20年,這感覺誰懂?

2024-07-04 18:10

來源:市值風雲 

  都是互聯網泡沫惹的禍。

  李嘉誠家族,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資產遍佈房地產、電力、能源、通信、零售等行業。

  據公開資料,李嘉誠有兩子,次子李澤(金麒麟分析師)楷,有商界「小超人」之稱。

  聯交所上市公司電訊盈科(00008.HK,「公司」),是李澤楷商業版圖的重要一環。

  自1993年創立公司前身起,這家公司已經陪伴如今57歲的李澤楷,度過逾30年的歲月。從公司的股票代碼「8」,也能看出其港股市場「老兵」地位。

  股價隨互聯網泡沫破滅,母子公司市值倒掛多年

  公司的前身是李澤楷於1993年創立的盈科拓展集團。

1999年,盈科拓展集團借殼得信佳集團在港股上市,並改名為「盈科數碼動力」。

 

2000年,盈科數碼動力收購香港電訊,合併后的新公司即「電訊盈科」。

  收購標的香港電訊的前身,可追溯到港英政府時期的大東電報局,乃香港第一家電話公司,並一直是香港最大的電信運營商。

  其是如何落入「小超人」口袋的呢?

  故事要從上世紀90年代,香港迴歸之際,一些外資企業尋求撤資説起。當時,香港電訊正在逐漸失去在香港通信市場的長期壟斷地位:

其電話專營權,已於1995年結束,從此開始和其他3家新進入的電信運營商共同競爭。其對外通訊服務牌照,也於1998年被香港特區政府提前收回。

  1999年,英資控制的大東電報局擬出售持有的香港電訊股權。收購競爭隨即圍繞兩大潛在買家展開:一是李澤楷控制的盈科數碼動力,二是新加坡電信。

  在這場港資和外資的對決中,代表本土港資的李澤楷最終勝出。

  2000年8月,盈科數碼動力以高達359億美元、現金加股權的總對價,將香港電訊收歸麾下。

  作為當時互聯網新貴的盈科數碼動力,在併購前的市值已高達2000億港元。合併后,公司市值一度被推高至5800億港元。

  然而,公司合併香港電訊時,正是全球科技股泡沫破裂前的頂峰。隨着不久后互聯網泡沫破裂,公司股價經歷懸崖跳水后,自此倒地不起、長年躺平。

  目前,公司的市值約300億港元。

  (來源:Choice終端)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司於2011年分拆上市的子公司香港電訊(06823.HK),目前市值超過660億港元,遠高於其母公司。

  (來源:Choice終端)

  李澤楷一直是公司的第一大股東,通過盈科控股持股24.92%。

  第二大股東中國聯通(600050.SH、00762.HK)持股18.41%,其股權「繼承」自其在2008年合併的中國網通。

  (來源:公司2023年報)

  順便一提,2008年,李澤楷和合並后的中國聯通,曾共同謀求將公司私有化,但遭到香港證監會以保護中小股東權益為由拒絕,最終私有化失敗。

  重組后業務單一化,與香港電訊重疊度高

  2014-2023年,公司營收從333億港元整體增至363億港元,期間起伏跌宕,10年年均複合增長率僅1%。

  (來源:Choice終端,製圖:市值風雲App)

  作為一家控股集團,公司涉足的領域一度較廣泛。

  (來源:公司官網)

  以2020年報為例,公司並表香港電訊和盈大地產(00432.HK)兩家子公司,業務覆蓋電信、媒體、IT和房地產四大行業。

電信:香港電訊;

 

媒體:Now TV業務、OTT業務、免費電視及相關業務;

 

IT:企業方案業務;

 

房地產:盈大地產。

  (來源:公司2020年報)

  2020年,電信、媒體、IT、房地產,分別佔公司營收的85%、9%、12%、5%。(注:由於存在內部抵消,各業務營收佔比合計大於100%。下同。)

  2020年起,公司陸續對業務進行剝離和重組。其中影響較大的包括:

2020年9年,公司將Now TV業務以2.5億美元(約20億港元)出售給香港電訊;

 

2021年,公司以1300萬港元出售盈大地產少數股權,從此不再並表;

 

2022年8月,公司以6.1億美元(約48億港元)出售企業方案業務。

  目前,公司尚余業務圍繞電信和媒體兩大行業。

電信:香港電訊;

 

媒體:OTT業務、免費電視及相關業務。

  2023年,電信和媒體,分別佔公司營收94%和9%(抵消前,故總和超100%)。

  (來源:公司2023年報)

  01 固網:從成熟期向衰退期過渡

  在重組后,公司業務更加單一化,子公司香港電訊的業績核心地位更加凸顯。

  2023年,公司營收363億港元,其中香港電訊營收343億港元。

  (來源:Choice終端,製圖:市值風雲App)

  公司對香港電訊處於絕對控股地位,截至2023年末持股52.29%,后者再無其他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

  公司財報將香港電訊營收細分為兩類:(1)電訊業務;(2)流動通訊產品銷售。電訊業務一直貢獻香港電訊營收的大頭,佔比約90%。

  (製圖:市值風雲App)

  2023年,電訊業務營收314億港元,同比增2.8%;流動通訊產品銷售營收30億港元,同比跌18.3%。

  (製圖:市值風雲App)

  長期以來,作為支柱的香港電訊,核心的電訊業務營收同比增速僅為低個位數,導致公司整體缺乏成長性。

  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如今幾乎人手一部手機的移動通信時代,風雲君相信,在座的諸多老鐵,甚至已經不再使用固定電話了。

  然而,翻開香港電訊的財報,老鐵會驚訝地發現:其業務開展仍然圍繞固網通信市場。固網帶來的營收規模約是移動通信的2倍。

  2023年,香港電訊的電訊服務業務(即固網業務)營收242億港元,同比增1%;移動通訊業務營收113億港幣,同比跌2%。

  (來源:香港電訊2023年報)

  而同期的內地電信運營商,又是什麼情況呢?

  以中國電信(601728.SH、00728.HK)為例,2023年,其移動通信服務收入1957億元,明顯高於固網及智慧家庭服務收入1231億元。

  (來源:中國電信2023年財報)

  事實上,香港自1870年代引入電話服務的一百多年以來,一直是全球電話線密度最高地區之一。時至今日,使用固話的通信習慣仍未徹底性改變。

  據香港通訊局數據,截至2024年2月,香港固話滲透率為67%,較2011年的102%及2017年的92%明顯下跌,但仍遠高於全球其他地區。

  (來源: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

  相比之下,截至2023年末,中國內地和美國的固話滲透率,分別為13%和29%。

  (來源:CEIC數據庫)

  對於本地固網通信市場,香港通訊局的態度是全面開放,對牌照申請者沒有外資的限制、對牌照發放數量也沒有上限。

  截至2023年末,香港本地固網通信市場共有28名持牌機構。內地三大通信巨頭中國電信、中國移動(600941.SH、00941.HK)和中國聯通,也均在其列。

  (來源: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

  香港通訊局對持牌機構的網絡鋪設和投資規模同樣不做限制。

  不過,電信行業作為資本密集型的重資產行業,持牌機構爲了存活,只能不斷「跑馬圈地」,進行網絡鋪設密度的競賽。

  據香港通訊局數據,截至2023年3月,本地92%的住户,有至少兩個固網運營商的線路可選擇;81%的住户,則有至少3個固網運營商的線路可選擇。

  同時官方預計,隨着持牌機構繼續鋪設各自的網絡,上述百分比仍將提升。

  02 移動通信:5G用户仍在培育

  公司在固網通信市場的現狀,是典型的成熟期行業困境,而隨着行業朝着衰退期過渡,競爭將愈加白熱化。

  回顧內地通信巨頭的經驗,在過去10年,4G技術的引入徹底改變了內地通信市場的格局。隨着5G技術的應用,公司是否有望在移動通信領域先下一城?

  實際上,相比固網通信市場,香港移動通信市場的競爭格局更明確,主要有4家運營商,即公司、中國移動香港、和記電訊和數碼通。

  不過,香港移動通信市場,同樣是一個典型的存量市場。

  首先,香港移動通信用户的滲透率已經極高。據披露,截至2023年3月,香港移動通信用户數量約2160萬,按人口計的滲透率達282%。

  其次,根據香港通訊局的説法,移動通信運營商長期進行激烈的價格競爭。

  (來源:香港通訊局)

  在此背景下,搶奪尚未高滲透的5G市場,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香港移動通信行業於2020年開啟從4G向5G的過渡,並於2021年正式進入5G時代。

  (來源:香港通訊局)

  據香港通訊局披露,截至2023年3月,香港5G用户達510萬,相當於68.2%的移動通信用户滲透率。

  如果以后付用户數量計,截至2022年末,香港全行業5G用户佔后付用户人數的滲透率則為53%。

  (來源:香港通訊局)

  從目前來看,公司的移動通信業務,仍處於向5G轉型的用户培育階段。

  據香港電訊披露,2023年,其流動通訊業務約26%的營收來自流動通訊產品銷售,表明其在移動通信領域較為依賴硬件獲客。

  (來源:香港電訊2023年報)

  此外,截至2023年末,香港電訊的5G客户人數為510萬,佔其后付客户總人數的41%。該比例甚至低於香港通訊局披露的2022年末全行業整體水平。

  (來源:香港電訊2023年報)

  紅利股屬性明顯

  公司的淨利潤率,自2018年起跌破8%,於2020年觸底至1.7%,2023年為5.8%。

  (來源:Choice終端,製圖:市值風雲App)

  通信行業是重資產行業,折舊和攤銷對利潤的影響較大,因此EBITDA(未計利息、税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這一指標更能反映出公司的真實盈利能力。

  公司的EBITDA自2022年起觸底反彈,2023年為128億港元,對應EBITDA利潤率為35.3%,也是過去5年首次突破35%。

  (製圖:市值風雲App)

  EBITDA的改善,得益於資本開支從2019年的50億港元,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23億港元。究其原因:

首先,開展房地產業務的盈大資產於2021年出表,為公司節省大量資本開支。可以佐證的是,香港電訊的資本開支佔比從2019年的54%提升至2023年的98%。

 

其次,香港電訊的資本開支也在下降。據披露,公司已於2022年完成全港的5G網絡鋪設。

  (製圖:市值風雲App)

  由於剔除了非現金成本,EBITDA指標也更貼近公司的現金流水平。

  同樣由於資本開支的下降,公司自由現金流從2019年的61億港元,整體增至2023年的110億元。

  (來源:東財Choice,製圖:市值風雲App)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是港股市場一隻典型的紅利股,管理層回報股東的意願較強,且有着長期支付現金股息的歷史。

  過去數年,儘管期間業績有所波動,但公司支付股息金額逐年增長。而保證公司分紅能力的前提,正是較為充足的現金流。

  2019-2023年,公司合計支付股息270億港元,佔期間合計自由現金流418億港元的65%。

  (來源:Choice終端,製圖:市值風雲App)

  順便一提,由於股價長期躺平,對於過去長期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資者來説,股息貢獻了投資回報的大頭。

  以2014-2023年為例:

假設投資者在2014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以收盤價買入該股,此后每年的中期和末期均獲得派息,年度合計的每股股息在2.0-0.4港元區間。

 

按2023年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4.16港元計,投資者的年化投資回報率(不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為15.75%。

  (來源:Choice終端,製圖:市值風雲App)

  香港作為全球最發達的商業及金融中心之一,監管機構對於電信行業同樣秉承高度開放、自由競爭的態度。

  在長期激烈競爭下,即使公司作為紮根本地逾150年的行業龍頭,也無法高枕無憂。

  其核心的固網業務,面臨的是一個從成熟期到衰退期過渡的市場。而移動通信業務,由於5G應用的時日尚短,競爭優勢尚不明確。

  此外,從資本市場角度,在剝離和重組后,公司與香港電訊的業務重疊度較高。

  在風雲君看來,現階段,公司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更取決於能否持續穩定派息、以及通過改善現金流以提升回報股東的水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