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賽生藥業二次私有化背后:減少維持上市地位所需資源,主營產品陷入價格競爭

2024-07-17 11:23

行情圖

  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報道

  又有一家港股創新葯企選擇退市。

  近日,賽生藥業宣佈完成私有化交易流程,正式從香港聯合交易所退市。據悉,本次交易的估值約為118億港元(約合110億元人民幣),系過去十年香港資本市場醫療領域已完成的最大私有化交易,同時是過去三年大中華區最大的由私募基金牽頭完成的醫療併購交易。

  對此,賽生藥業公告稱,在客觀環境的影響下,公司良好的基本面未能充分反映在股票估值上,股票交易的活躍性和流動性也受到限制,本次交易旨在通過私有化為公司創造更大的靈活性,推動未來的長遠發展。賽生藥業董事長李振福表示,「我們期待通過本次私有化交易,實現公司的長期價值潛力。」

  這是賽生藥業再次私有化。

  據悉,1990年,賽生藥業的前身SciClone US在美國加州成立,兩年后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17年6月7日,德福資本/GL等機構首次發起收購,並完成納斯達克私有化退市。彼時,公開資料顯示此次私有化原因是2013年新的中國管理團隊加入公司。

  針對此次私有化原因,《華夏時報》記者致函賽生藥業方面,試圖瞭解更多未披露信息。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回覆。而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私有化原因正如公司所宣稱,目前港股市場的普遍估值較低、缺乏更好的流動性,對於公司既不能提供低成本融資,也不能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股票交易。對一家相繼告別美股和港股的企業而言,不排除此后在A股上市的可能。」

  Wind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已有24家港股上市公司退市,其中8家為私有化退市。年內,包括賽生藥業、中國中藥、復宏漢霖在內的多家港股醫藥上市公司宣佈私有化。

二次私有化

  公開資料顯示,賽生藥業的前身是SciClone US公司(1990年成立),專注於藥品收購及開發業務,其藥品研發側重於特藥領域,管線覆蓋腫瘤等多個二級學科。1992年,SciClone US在納斯達克首次上市,2013年新的中國管理團隊加入,德福資本/GL牽頭發起私有化。

  回溯其首次私有化歷程,由德福資本/GL、中銀投資、鼎暉投資、上達資本、Boying Investment組成的買方財團Silver Biotech與SciClone US簽訂合併協議,以每股11.18美元的現金對價,收購SciClone US所有發行在外的普通股。

  直至2017年6月7日,在接受中國財團約6億美元的私有化收購邀約后,SciClone US退出納斯達克市場。對於該次私有化,賽生藥業方面稱進行私有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使SciClone US的股東能夠獲得大量現金價值及高於SciClone US當時交易價格的溢價。此后,賽生藥業進一步推動一系列重組措施,於2021年3月3日在中國香港上市,當時募集資金總額約為21.80億港元。

  目前賽生藥業官網顯示,主營業務包括自有特色藥胸腺法新的原研產品;授權引入候選新葯產品(腫瘤與抗感染領域);銷售合作推廣分銷服務(輝瑞及百特成熟產品)。一位不願具名的感染藥企市場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賽生藥業手握12款已上市原研藥,7款在研藥品,其腫瘤及感染領域市場話語權重高。以主營產品注射用胸腺法新為例,該藥是肝病感染領域一線用藥的絕對霸主,並持續為賽生藥業穩定貢獻不低於的八成營收。」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賽生藥業的業績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年報顯示,賽生藥業近五年收入、利潤持續增長。2019年至2023年,公司分別實現收入17.08億元、19.19億元、25.18億元、27.50億元和31.56億元,純利分別為6.15億元、7.54億元、9.23億元、8.55億元和11.22億元。因此,有業內人士指出,業績穩定增長,而在港股市場,賽生藥業市盈率僅有8倍,投資價值被低估。

  在沈萌看來,「目前港股市場很多股票的交易活躍度都比較低,對於業績較好的上市公司,如果因外力導致估值及流動性不及預期,則可能會主動選擇私有化,以減少維持上市地位所需的資源。」

  對於此次私有化,賽生藥業於今年的3月正式官宣表示,該私有化交易在6月19日舉行的股東特別大會中獲得了超過99%的贊成票數。根據當時的公告,賽生藥業控股股東德福資本於2024年3月28日作為要約人發出私有化要約,退市註銷價為18.8港元,與2021年3月3日上市的發行價相同,較聯合公告前最后交易日收盤價(16.04港元)溢價17.21%。

仿製藥競爭

  賽生藥業年報顯示,其核心產品注射用胸腺法新帶給賽生藥業的營收豐厚。賽生醫藥IPO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止九個月,公司營收分別為12.13億元、14.08億元、17.08億元及15.8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960萬元、5.35億元、6.14億元及6.89億元。其中,該藥銷售額分別為11.12億元、13.68億元、13.49億元及13.26億元,分別約佔總收入的91.7%、83.0%、79.0%及83.7%。2023年,賽生藥業全年收入31.56億元,同比增長14.8%,該藥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1.3%至26.31億元,貢獻了全年營收的83.4%。

  注射用胸腺法新作為賽生藥業的「搖錢樹」,主要營收來自中國市場。在美股退市前的2016年年報中,賽生藥業披露該藥95%的銷售額來自中國,2014-2016三年里,中國市場貢獻了公司淨利潤的97%、96%和95%。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止九個月,來自中國的銷售額佔該藥總銷售額的比例分別為93.5%、91.2%、92.9%及93.8%。

  但隨着集採全面鋪開,對賽生藥業而言,仿製藥競爭是未來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之一,且原研藥在價格上不佔優勢。2015年日達仙(注射用胸腺法新)專利到期后,國內仿製藥企紛紛湧入,目前已有雙成藥業聖諾生物翰宇藥業賽隆藥業等十多家公司獲得注射用胸腺法新批准文號。

  與此同時,胸腺法新自2017年以來相繼在多省地方醫保目錄中受限,大部分使用胸腺法新的患者都需自費。原研藥胸腺法新(1.6mg/支)零售價約為550-650元,國產胸腺法新仿製藥(1.6mg/支)售價約為100-200元。正因為仿製藥的價格優勢,2021年該藥未能中標第五批國家集採。

  業內不斷有聲音質疑,賽生藥業依靠注射用胸腺法新盆滿缽滿的日子,能否就此持續下去還是未知數。有分析認為,競爭之下,未來日達仙可能面臨降價風險,而私有化可以為公司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間來調整其產品和市場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除注射用胸腺法新,賽生藥業持續積極推動其他產品進展。據賽生藥業2023年財報披露,公司在研管線包括10種在研候選藥物組成的產品組合。其中6種在海外處於三期或后期階段並將在中國採取快速上市策略,另外4種在海外或中國處於臨牀前至二期臨牀試驗的早期階段。此外,賽生藥業從美納里尼處引進的艾拉司羣於2023年1月獲得FDA批准,是全球首個且唯一上市的口服SERD類產品,賽生擁有其中國開發和商業化權益,預計於2025年開始全面商業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