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車企活不好,都賴老闆不懂車?

2024-07-18 17:56

前段時間,豐田集團的董事長,豐田章男來上海了。

這老大爺確實挺酷的,2005 年,他爲了低調參加紐博格林 24 小時耐力賽,用 Morizo 這個名字考了賽照,隨后參賽。

左邊的是豐田章男,圖片來自豐田 GR 車隊官網

雖説按照后來的爆料,豐田章男來到上海,主要是爲了與中國政府商談雷克薩斯在中國建廠,以類似於特斯拉的全外資身份,在中國生產的事情。

但外界能看到的,是豐田在上海舉辦了一個叫 GR 超級嘉年華的賽事文化活動,在這場活動上,豐田章男開着一輛 GR YARIS Rally1 HYBRID 賽車,非常熟練的表演了場地漂移。

有一説一,68 歲的車企老闆秀車技,確實挺吸粉的,所以很快,在中文互聯網上,就高頻出現了這麼個説法:

豐田章男是真的愛車,只有愛車的人,才能造出來好車。

這説法本身沒什麼問題,但和這樣的話術同時出現的,是大量對中國車企的偏見:

瞧瞧人家多懂車,多認真造車,中國車企只會搞錢,搞概念,搞輿論,搞宣傳。

這話術其實不是最近幾年纔出現的,多年以來,中文互聯網一直有一種這樣的聲音:中國沒有汽車文化。

過去這麼説,是因為我們確實技術落后,還要通過合資的形式,拿市場空間與外資車企來換技術,現在這麼説,是因為好不容易似乎在電動車的技術領域,中國車企彎道超車成功領先了,但好景不長,很快,中國車企陷入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內卷中,別說汽車文化了,配置都挺高的智能電動車,連賣到 20 萬以上的售價,都挺費勁。

但這些,真的是賴中國老闆不懂車,只會搞營銷嗎?

如今的賽車,對大多數車企沒啥用

汽車剛被發明,賽車運動就誕生了。

早期的賽車運動

別看現在賽車看上去門檻挺高,但本質上,這事兒和賽跑一樣,都是競速,無非就是需要個有外部動力的四輪交通工具,可大操大辦,也可以隨意玩玩。

車企以官方身份參加汽車賽事,其實就兩個目的:

1/ 展示自己的技術實力,可以把參加比賽,當作一種營銷行為。

2/做技術儲備,把比較新的技術在賽車上檢驗,后續下放給民用車型。

聽起來挺妙是不?

但問題就在於,現在的賽車,對於一家車企,這倆點的意義都不大。

如今最為人熟知的汽車賽事就是 F1,但現在的 F1,一共就 10 支隊伍,還在以官方廠商隊身份參賽的車企,其實也只有奔馳,法拉利,邁凱輪,阿斯頓馬丁,Alpine(雷諾)5 家。

圖片來自 F1 官網

這里面除了奔馳,剩下的幾家,基本上都可以算是純粹的跑車公司。甚至,如果較真看,奔馳的 F1 車隊,全名叫做梅賽德斯AMG車隊,實際上代表的,也是 AMG,這個奔馳的高性能產品條線。

即便在外界看起來格外熱愛賽車運動的豐田,在 F1 也是幾進幾齣,甚至最近的十幾年,豐田都沒有涉足 F1。

原因很簡單,如今的 F1,對造普通民用車的車企,真沒什麼價值,這比賽,看上去像是賽車,但本質上,是一場「造飛機」大賽。

奔馳F1賽車,圖片來自 F1 官網

因為賽車越來越快,所以需要越來越多的下壓力,同時爲了減少各家車隊的研發負擔,動力部件基本上幾年纔會更新一次規則,各家車隊努力卷的,實際上是空氣動力學。

或者説的更直接些,這比賽,比就是 F1 賽車上那些擾流板的設計,看這些翼片能不能讓賽車在平均速度超過 200km/h 時能被緊緊按在地上,而不是就地起飛。

複雜的F1賽車翼片,並非爲了裝飾,而是提供更多下壓力

至於 FE,電動方程式,看上去挺符合「營銷價值」和「技術測試」價值是不?

其實更尷尬,前幾年,奔馳,寶馬,奧迪紛紛以官方車隊的身份入場,很快就都退出這個賽事了。

電動方程式賽車,圖片來自 FE 電動方程式官網

這里面的原因説起來也挺好笑的,因為賽車得輕才能跑得快且操控好,所以 FE 賽車的電池小,因為電池小,所以續航短,因為續航短,所以基本只能在城市路段改造的街道賽道跑比賽,因為賽道短,所以賽車極速低,平均速度也低,車手之間的差距也就更小,每場比賽的變數就極大。

這對車企可不是什麼好事兒,你就想吧,既然已經參賽了,那車企肯定是希望能夠通過重金投入,碾壓式獲勝,然后拿着獎盃吹自己技術先進,領跑所有競爭對手,贏不了的比賽,車企們可不愛玩。

就算電動方程式的開銷要遠比 F1 少很多,但沒有回報的投入,車企們自然也不去參加,陸陸續續都跑差不多了。

回過頭來看中國車企,吉利集團算是在中國車企中,最懂賽車的廠商,甚至沒有之一,李書福年年人大提案談到賽車和改裝車,吉利旗下的領克品牌,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還在參加國際頂級賽車賽事的中國車企。

那為什麼吉利的領克要這麼干?

因為他們參加的賽事,可以算是各種頂級汽車賽事中的獨特個例,參賽「性價比很高」。

領克參加的 TCR 世界巡迴賽,算是目前國際頂級汽車賽事,這比賽,要求參賽隊伍必須使用原廠車架、原廠懸掛結構以及原廠發動機,也就是説,本質上,馬青驊奪冠用的領克 03 TCR 賽車,其實就是你從任何一家領克經銷商能買到的領克 03 的「改裝車」。

領克 Cyan Racing 車隊的領克 03 TCR 賽車,圖片來自 Cyan Racing 車隊官網

而且領克這公司,也確實老實本分,參賽不是贏了一年就跑了,而是從 2019 年開始參賽,到 2023 年,總共贏了 4 次車隊年度總冠軍。

這還真不是個花錢就能搞定的事兒,TCR 巡迴賽不像 F1,賭對了賽車研發方向,砸錢造賽車就能連續奪冠。TCR 巡迴賽有一個叫 BoP 的機制,簡單説就是爲了讓比賽好看,當一輛車性能比別的車更強時,就需要通過增加配重來平衡賽車間的差異,恰巧,領克的賽車,幾乎每場比賽,都被 BoP,這也就意味着奪冠會更加困難,首先,需要量產車的底子足夠好,才能改出足夠強的賽車,其次,車隊得技術實力足夠強,車手也得足夠厲害,才能在每一個分站賽拿到儘可能多的積分,去爭奪最后的冠軍。

領克車手馬青驊,圖片來自 Cyan Racing 官網

難歸難,但終究功夫不負有心人,領克這冠軍是沒少拿。而且,這個參賽動作和最終成績,其實剛好滿足了我們上面文章所説的「營銷價值」和「技術積累」兩個關鍵要素。不光讓領克品牌,在談自家新車操控時,比別的廠商都「硬氣」不少,還讓中國汽車市場上,有了領克 03+ 這樣年輕人喜歡的高性能車。

家底不厚,別玩賽車

看到這兒,估計很多人就琢磨了:你看這不是有成功案例嗎?其他中國車企怎麼不走這條路?

原因極其簡單,車企想要涉足賽車,有兩個先決條件:

1/ 老闆愛車,喜歡賽車。

2/ 家底子夠厚,要麼有錢,要麼有技術,要麼錢和技術都有。

只要車企老闆本人就是造車出身的,那大概都不排斥賽車,甚至都挺喜歡賽車,最大的障礙,其實還是錢和技術的門檻。

以領克的 Cyan Racing 車隊為例,1996 年就以 Flash Enginnering 的名字涉足賽車,2005 年更名 Polestar,然后又被沃爾沃收購,Polestar 成爲了沃爾沃的高性能品牌(后來又被改成了獨立的電動車品牌)后,原本的車隊被命名為 Cyan Racing,后面在吉利的支持下,Cyan Racing 成爲了領克的廠商車隊,使用領克 03 TCR 賽車參加比賽,大殺四方。

圖片來自領克 Cyan Racing 官網

別總覺得在中國賽車小眾,其實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賽車都是小眾運動,賽車行業的從業者圈子非常小,技術門檻也很高,一家從來沒干過賽車的車企,想要進入到賽車世界,並且通過賽車實現品牌價值和技術積累的雙豐收,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再看看豐田。

豐田從上世紀 50 年代就開始參加比賽,也開始陸陸續續打造一些民用跑車,但拉一下豐田造跑車和參賽的時間表就可以發現,從上世紀 90 年代,到 2008 年以前,是豐田最愛參加汽車賽事,或者按照網友們喜歡説的「打造汽車文化」最瘋狂的時間。中國年輕人們喜歡的 JDM,也是發源於那個時代。

為什麼是這個時間段?

是因為在這個時間段里,豐田的利潤率極高,且日本經濟狀況極好。人們都像朴樹的 NEW BOY 那首歌里唱的那樣,覺得現在日子很不錯,之后還會更好。

圖片來自豐田官網

吃飽了飯纔有動力玩兒起來,這邏輯一點兒毛病都沒有。

2008 年后,經濟危機來了,雖然豐田還是靠混動技術以及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崛起,不但保住了利潤,同時也擴大了營收規模。

但可見的,是豐田從 2010 年之后,還是縮減了賽車方面的投入,民用市場的跑車也越造越少,甚至像 Supra 這樣的「傳奇」車型,也只是和寶馬合作,用寶馬 Z4 換殼的形式,推向了市場。

目前豐田GR高性能產品線,圖片來自豐田 GR 車隊官網

因為豐田也很明白,賽車對企業的價值,早就不如當年了,甚至可以説,如果不是豐田章男真的喜歡賽車,這家公司大概早就不參加任何賽事了。

中國車企努力生存,其實並不丟人

所以你看,如今這個中國車市,車企們都在瘋狂「內卷」,價格越降越低,車企利潤都不能保證,各部門咔咔裁員,企業生存都成問題,拿什麼談「生活品質」。

更何況,一個國家的汽車工業發展向哪個方向,或者説車企的新車是什麼導向,其實是和消費市場的需求分不開的。

現在大街上隨便抓個人,你問他,送給他一輛車,他是要后續維護成本低,各種科技配置拉滿的智能電動車,還是要一輛極致輕量化,以至於配置格外簡陋,但駕駛體驗拉滿的賽道玩具,得到的答案,想必你自己心里也已經有答案了。

這真不是中國人不懂車,而是現階段,車企們卷的,其實就是消費者最需要的車型。

而且,目前中國車企造的這些新能源車,不光中國人需要,其實外國人也需要。

但值得警惕的,是當中國汽車行業內卷愈演愈烈時,容易被車企「主動忽略」的,那些消費者不容易看到,讓一輛車變得「好開」的技術點。

中國車企,太擅長通過對內飾設計的堆料以及對車機軟件快速迭代更新,讓一輛車「好坐」和「好用」,但「好開」,在現階段,往往會被車企們用電動車的加速參數,剎車參數,以及麋鹿測試數據來刻板定義。

讓一輛車變得好開這課題,找那些擅長玩賽車的人,確實大有幫助。我們身邊最直接的案例,就是連年參賽,連續拿獎,打造出 03 TCR 的吉利領克,還有就是通過挖角寶馬 M 團隊,打造出自家高性能產品線 N 系列的韓國現代。

領克車隊奪冠合影,圖片來自 Cyan Racing 官網

至於中國車迷們想要的「汽車文化」,別急,讓中國人更願意買國產車,中國車企已經快做到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汽車文化,其實也不遠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