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董事長突然辭職!「虛胖」的廣藥集團是如何被同行比下去的

2024-07-23 10:31

在距離退休只有一年的時間里,廣藥集團董事長李楚源突然提出辭職。

7月22日晚,廣藥白雲山(SH600332)發佈公告,稱李楚源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第九屆董事會董事長、執行董事及董事會戰略發展與投資委員會主任的職務。辭職后,李楚源不再擔任公司的任何職務,由公司副董事長楊軍代為履行公司董事長職責。

李楚源出生於1965年10月。2013年走馬上任掌舵廣藥集團至今已有11個年頭。他在任期間,廣藥集團連續12年登上中國中藥企業TOP100排行榜第一名,於2021年成為全球首家以中醫藥為主業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 ,2022年榮登財富世界500強第467位。

雖然貴為「中藥企業一哥」,但廣藥集團在中藥創新領域並不是業內公認的「帶頭大哥」。 在資本市場,投資者對這個「500強」似乎也不太買賬,股價多年來一直在30元上下徘徊。

廣藥集團究竟是什麼樣的「體質」?和同行藥企比它還有哪些差距?近日,南都健聞調研團北上石家莊深入生物醫藥產業一線進行深度調研,並發表了三篇系列報道,其中兩篇就是請出石家莊生物醫藥產業「五朵金花」中的兩朵——石藥集團、以嶺藥業,與廣藥集團進行「過招」。

如果不是去年推出國內首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疫苗,石家莊製藥龍頭企業——石藥集團在國內的名氣,或許遠遠不如A股中的江蘇恆瑞醫藥、粵港澳大灣區里的廣藥白雲山。

其實,石藥集團早在1994年就奔赴香港主板上市融資,並在2018年選入香港恆生指數成份股,成為恆指編制近50年來首隻醫藥股,並被稱為「恆指醫藥第一股」。

南都健聞石家莊生物醫藥產業深調研系列報道第二篇,側重介紹石藥集團近年來在創新研發上的高投入和戰略佈局,以及由此帶來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與此同時,調研團還通過一系列的財務數據,從中比較廣藥白雲山與石藥集團之差距。

01/研發投入PK

石藥勇做「大花灑」

廣藥「九牛拔一毛」

守正創新,動力不竭,或可概括南都健聞調研團石家莊之行的感受。

在位於石家莊高新區的石藥集團總部企業文化展示區,一塊動態的藍色屏幕引起了調研團的注意,上面明晰地顯示着(時間:2024-06-26):員工數量:28008(人);為全球製造藥品:102055221(支/片);使用石藥產品解除病痛的患者:107877(人)……

而另一塊則是關於集團創新的數據統計:年研發投入7+億美元;300+博士及海外高端研發人才;300+在研項目;5個全球研發基地;2000+科研實驗室與醫院臨牀一線研發人員;200+年申報專利;17個海外臨牀品種……這兩組數據,無疑暗含着石藥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也鐫刻着石藥人的驕傲與榮光。

石藥集團是石家莊生物醫藥產業的龍頭企業。或許是在港股上市的緣故,它似乎沒有A股的恆瑞、廣藥白雲山名氣來得大。但無論是從市值還是從對地方税收貢獻而言,其地位均等同於廣州的廣藥白雲山。讓人驚訝的是,在創新研發這塊,兩者投入差距甚大。

從過往7年來的投入可以看到,石藥集團自2019年起,研發費用就處於兩位數的增長。2021年該項費用首破30億元,2022年在此基礎上增長16.1%,2023年狂飆至48.3億元,石藥集團因此進入全球研發投入500強!

而廣藥白雲山在2021年至2023年間,研發費用分別為8.75億元、8.2億元、7.82億元,近三年累計投入24.77億元,還夠不着石藥一年的研發費用。

02/管理水平PK

營收規模不如廣藥但利潤高

石藥管理水平遠超國企廣藥

若論有錢,還得是廣藥白雲山。

年報顯示,2023年白雲山賬上僅貨幣資金就「趴」着213億元,加上放在債券投資、其他流動資產等名目下的定期存款、大額存單超72億元,合計約285億元,佔資產比重約36%。石藥集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31億元,佔總資產的28%,若算上非流動資產中的7億元定期存款,佔總資產的30%。

守着一堆現金,廣藥難免讓人覺得是個「守財奴」,但廣藥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年報顯示,2023年公司銷售費用進一步增加,其中廣告費突破10億元,佔銷售總額的17.73%,平均每天狂砸近300萬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3年研發費用卻減少至8億元以下。

石藥集團2023年銷售及分銷費用雖然高達91.41億元,但較2022的103.37億元減少了11.6%。費用較高的原因,一方面是新上市產品的推廣,另一方面是銷售市場更為下沉,覆蓋面更廣。而費用率降低,則是因為加強了費用的管理及提高營銷活動的效率。再比較行政費用支出,2023年石藥集團11.90億元,比廣藥集團的24.22億元少一半還多。

增增減減的數字背后,反映出企業高層的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此前就有專業記者據其年報數據如是評價:白雲山的整合管理還略顯粗放,強行將自身業務歸類……看似形成了一個產業鏈閉環,但各個業務板塊還是較為發散、割裂,缺乏真正的融合協同,並沒有讓其業務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也對其自身管理提出了嚴峻挑戰。

和石藥相比,連續三年躋身《財富》「世界500強」的廣藥集團,似乎顯得有點「虛胖」。

從營收和淨利潤這兩項重大財務數據來看,民企石藥集團的營收規模遠不及國企廣藥集團。前者2023年只有314.5億元,后者則是755.15億元。但論賺錢能力,石藥集團更優秀——2023年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8.73億元,而白雲山只有40.56億元。若論對地方政府的貢獻來看,石藥表現也不錯,2022年利税112億元,增長16.24%。

而在廣州,業內對市政府扶持廣藥集團「一家獨大」的做法頗有微辭,甚至認為這是造成廣州的創新葯、新型疫苗的發展不如中山、珠海、深圳的原因之一。據2023年年報,廣藥白雲山最近3年共收到政府補助10.59億元(其中2023年收到政府補助2.47億元,為近五年以來的最低值)。

據白雲山2023年年報截圖。從中可看到,廣藥白雲山最近3年共收到政府補助10.59億元。

據白雲山2023年年報截圖。從中可看到,廣藥白雲山最近3年共收到政府補助10.59億元。

03/生化藥PK

超級大單品金戈對恩必普

石藥的護城河築得更高廣

有意思的是,石藥和廣藥都擁有一個「吸金獸」。一個是腦卒中治療領域里全球領先藥物恩必普(丁苯酞軟膠囊);一個是有國產「偉哥」之稱的男性用藥 「金戈」。前者是石藥於1999年花重金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買來專利后,自主研發而成且擁有獨家專利的原創新葯;后者是請來「偉哥之父」諾貝爾獎得主穆拉德做技術指導成功研發出的「國產替代」的首仿藥。

南北兩家企業因此吃上「創新紅利」N多年。像恩必普,即使進入集採后價格降幅超50%,但其2023年銷售額還是高居54億元;而金戈即便面臨專利過期的困局,其2023年營收仍再創新高,幾近13億元。

但在面對國家醫保集採時,兩家藥企的表現卻截然不同:

●恩必普是腦卒中預防、事中緊急治療和康復后期閉環首選藥。在還只是收到招標採購意向時,石藥就積極主動參與,並最終下調了1/3-1/2報價而中標的;

●金戈還是一款可有效緩解罕見病肺動脈高壓(俗稱「藍嘴脣」)的藥。主要通過零售端銷售的金戈,在2020年第三批全國藥品集中採購投標中,因不願降價而落選。‌其每片40元上下的價格,‌與中標的齊魯製藥生產的仿製藥「千威」2.08元/片(25mg)的價格形成鮮明對比。

進入集採確實會導致產品利潤下降,但積極參與國家談判、集中採購,承擔為國民提供經濟、有效的治療手段,是一家藥企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其實恩必普的集採藥品的規量、生產量遠超金戈,為何廣藥「寧丟集採也不願丟終端零售市場」呢?或許與這兩家藥企在「創新」上的表現不同有關。

在恩必普之后,石藥就火力全開「沉迷」於創新之中且爆款連連。如抗腫瘤領域三大單品——多美素(國內首仿,2022年營收13億元)、津優力(國內首個自研長效升白藥,2022年營收22億元)、克艾力(國內首仿),均為10億+級別的重磅產品;非腫瘤藥創新葯方面,除神經系統的恩必普、歐來寧外,高血壓獨家專利藥玄寧還是中國本土企業首個獲得美國FDA完全批准的創新葯,2022年銷量高達20多億元。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肆虐期間,石藥集團主動向國家相關部門請纓,啟動mRNA疫苗研發。在經過兩年的技術攻關后,擁有全球領先的納米制劑經驗的石藥集團,於去年開發出世界第三款、國內第一款mRNA疫苗(SYS6006)。雖然這款疫苗無法收回投入成本,但所有的付出並沒有浪費——在mRNA疫苗(SYS6006)之后,今年石藥集團又將推出一個mRNA家族的當家拳頭新品。

截至目前,創新葯已成為石藥集團第一大收入來源,該業務的收入佔比幾近六成。

石藥創新葯管線的佈局,有人會認為「龐雜」,但其實豐富的儲備后面,已有數條管線佈局在目前炙手可熱的領域上。如在ADC板塊,據Insight 數據庫統計,石藥共有7款在研,並有兩款成功授權出海。

據石藥集團預計,未來五年該公司或有近50個創新葯及新型製劑藥物申報上市,以及逾60個仿製藥上市。重要的是,其中大部分聚焦於腫瘤領域。僅今年以來,就已有6個新品獲批上市。其中,羅沙司他膠囊、哌柏西利片均為國內首仿。

反觀廣藥集團,這麼多年來其不斷表示:創新是集團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法寶」。但目前除了「金戈」這棵新栽的「搖錢樹」外,還沒有大黑馬「跑」出來。在其「大南藥」中的中成藥板塊,去年賣得最好的消渴丸、小柴胡顆粒、滋腎育胎丸、華佗再造丸這四大單品和清開靈系列,合計營收還不到21億元,只佔大南藥營收比重的19.2%。

據白雲山2023年年報截圖。從上表可看到,去年「大南藥」中的中成藥板塊銷售前五名,合計營收不到21億元。

據白雲山2023年年報截圖。從上表可看到,去年「大南藥」中的中成藥板塊銷售前五名,合計營收不到21億元。

多年來,廣藥在披露年報時一直強調在研項目有逾百個近兩百個,但也只是籠統地説項目「包括新葯開發、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產品二次開發和食品、保健食品開發等方面」。

從2023年年報中可看到,廣藥集團新葯的主要在研項目共有五項(見下表)。

據白雲山2023年年報截圖。(注: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為產品研發投入佔生產該產品企業的營業收入的比例)

據白雲山2023年年報截圖。(注: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為產品研發投入佔生產該產品企業的營業收入的比例)

其中,只有骨化三醇軟膠囊的仿製為去年新增項目;另一個是研發投入同比攀升85%的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細胞)。目前我國上市的狂犬疫苗(被動免疫人用狂犬球蛋白)超過十種以上,廣藥採用的Vero細胞技術,雖然是穩健型研發思路,但因為該技術誕生至今已有70多年,相對成熟、穩定,相較其它疫苗企業開發的人二倍體細胞,在適用年齡段等方面存在代差,所以大概率獲批即落后。像深圳康泰生物研發的第三代產品——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已於今年4月上市,並已完成了23個省(市、自治區)的准入;另一款重慶智飛生物的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MRC-5細胞)也已完成臨牀試驗,預計報產在即。

再看其他兩款在研項目,均為抗腫瘤藥,不知何故去年大幅減少研發投入。從它們所處的研發階段以來看,距離上市還遙遙無期。

調研團據公開信息發現,廣藥「創新」的重心似乎更多的是落在了「時尚中醫」這塊。

目前,廣藥大健康板塊中的王老吉涼茶,是公司最大的「現金牛」,年營收過百億。爲了殺出重圍贏得年輕市場,廣藥提出發力「時尚中醫」,創新性產品多是快消品和保健品。如:開發刺檸吉飲品、靈芝孢子油等醫藥產品;推出山茶花味涼茶、藤椒青提口味涼茶、榴蓮風味涼茶等植物飲料新品;與美晨集團合資組建牙膏公司,推出「白雲牙膏」系列新品等。此外,就是所謂的營銷模式的創新。

從廣藥集團對創新產品「五花八門」的追求和在研進度條來看,造成今天超級大單品稀缺的局面並不奇怪。

一位醫療板塊的資深研究人員認為:石藥集團的「護城河」非廣藥集團能比。廣藥投入大量資金去做渠道宣發,進軍日化、保健品和食品企業,「卷」的是低端但收益更快的食字號、健字號(藥物屬性),這是一種「恰爛錢」 的表現。

亦有二級市場投資者發網文犀利地指出:公司(廣藥白雲山)其實是一家幾乎沒有太多有息負債、不需要大額資金投入且經營活動持續產生大量現金流入的公司,賬面卻保留着數倍於投資分配所需的現金,(這恰恰)反映出公司資金運用能力低下、管理層不思進取。既不想找到好的投資項目,也不願加大分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也可能是因為管理層完全不持有公司股份,因此對加強管理、提振業績、加大分紅沒什麼動力。

04/

借力打力PK

廣藥投10億元設產業基金

石藥伸手到大灣區收購明星企業

手握一大堆現金除了研發和銷售投入外,還能做什麼?

未雨綢繆極具危機感的石藥集團甚至把手「伸」向了千里之外的廣州創新公司。2022年2月,石藥通過收購珠海至凡獲得了廣州銘康生物的51%股權。如此「曲線救國」,完全是因為銘康生物擁有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葯「明覆樂」,它主要用於急性心肌梗死發病6小時以內患者的治療。

這起併購案,被業界認為是石藥為抵禦恩必普專利到期后所做的準備。把 「心梗救命針」明覆樂納入囊中,確實有望與恩必普產生強大協同效應,在豐富心腦血管產品線的同時,也能使該公司治療腦卒中的產品時間關口前移。今年2月5日,明覆樂獲批上市。據東吳證券預測,「明覆樂」的銷售峰值將達到20億元。

生物製藥作為國家當下大力發展的新興產業,代表了科技進步的方向,想象空間非常大,市場估值也較高,廣藥集團似乎也想通過設立新基金佈局醫藥健康項目的新業態,以達到四兩撥千斤之功。從最新設立的兩隻基金——沃博聯廣藥基金和廣藥創投基金的出資額度來看,總計不過10億出頭。而據廣藥白雲山公告披露,廣藥創投基金要求對單個項目的投資額不超過2億元。

衆所周知,在生物醫藥領域存在着「雙十定律」,即需要超過10年時間、10億美元的成本,纔有可能成功研發出一款新葯,商業化兑現之路更是漫漫無期。‌「對單個項目的投資額不超過2億元」的設限,或許說明了國企對風險投資的謹慎,但多少也會影響判斷和決策吧?

通過以上多項指標的橫向比較,可以看出,石藥集團有很多地方值得稱許和學習。特別是在考驗藥企「含金量」的研發能力這個關鍵指標上,可以看到石藥人專業而獨到的市場眼光,和敢於承擔高風險的創新勇氣。正是藉助這些魄力,才築起了民企自我抵禦市場風險的「護城河」,實現了原料藥生產商向國家級創新型藥企的完美轉型,贏得了市場,也贏得了同行的尊重。

策劃:李陽

南都健聞調研團 黃海珊 王道斌 發自石家莊

南都製圖:甘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