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18A全景式掃描:64家醫藥公司募資超千億,目前僅4家股價超過發行價

2024-07-22 13:05

  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楊燕 北京報道

  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上市規則第18A章,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后,創新葯、高科技醫療器械等領域的企業陸續赴港上市,港股市場生物科技板塊迎來大繁榮。

  2019—2021年,在多輪資本的加碼下,醫藥行業走出了結構性行情,其中不少公司創出了歷史新高。但2022年起,隨着風口的消散,企業的盈利能力難以匹配股價,市場開始走下坡路。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

  縱觀港股18A整體行情表現,已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呈現出顯著的起伏。截至2024年3月31日,64家已上市18A企業中,僅有4家企業的股價仍處於發行價之上。

千億募資額后,資金進入「冷靜期」

  近日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第三屆大會期間,弗若斯特沙利文作為論壇戰略合作伙伴,正式發佈了與頭豹研究院、捷利交易寶、雲科技、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等機構共同撰寫的《2024年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發行投資報告》(以下下稱《報告》)。

  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上市規則第18A章,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后,截至2024年3月31日,共有64家生物科技公司據此完成上市,其中12家企業因財務業績改善,成功摘「B」。

  不過,創新葯研發需要極高的資金投入,「雙十定律」的困境至今仍難以打破,許多生物科技企業均因窘迫的現金流狀況面臨可能無法持續運營的囧境,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大多數港股18A企業的股價目前仍處於破發狀態。

  經歷了「探索期——狂熱期——調整期」的不同階段,18A板塊在前期資本簇擁下產生的估值泡沫被逐個戳破,已進入市場冷靜期。

  《報告》中指出,通過對比已上市企業上市首發價格和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收盤價情況來看,僅有四家企業的股價仍處於發行價之上,分別為信達生物康方生物、科倫博泰和荃信生物,其相對發行價的漲幅分別為169.7%、188.3%、155.8%和18.9%。

  一位醫療投資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初港股18A和科創板的「接盤」,一定程度上讓醫療領域樂觀情緒成為投資主流,大家對於Biotech的高風險性沒有概念,忽略了行業本身的慢周期,但低處的蘋果總會被摘光。

  從發行數量來看,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3月份,18A上市家數分別為5家、9家、14家、20家、8家、7家及1家。從募集金額來看,已上市64家公司中,募集資金最多的是百濟神州,達70.85億港元,募集資金最少的是潤邁德-B,僅募集1.49億港元,平均募集金額17.36億港元。

  據《報告》梳理信息可知,18A板塊已上市的64家生物科技公司中,IPO募資總額為1111.18億港元(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發行總市值共8008.99億港元(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

醫藥創新的「接續力」如何保證?

  2023年下半年,內地新股市場受階段性IPO收緊的政策影響,科創板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數量為零,但對於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融資需求依舊不減,加之一級市場的投資意願越發低迷,很多公司自然會把更多的目光瞄準二級市場。

  《報告》中提到,截至2024年3月31日,港股18A公司中共有18家公司成功完成過配售,佔比不到三成。18家18A公司通過配售獲得再融資總額合計約582.90億港元,較IPO募資總額約427.11億港元還多出115.79億港元。

  從時間分佈來看,18A公司完成配售次數最多的年份為2021年,當年共完成10宗配售。通過配售募集資金最多的年份為2020年,當年港股18A公司通過增發配股累計再融資275億港元。

  原匯豐銀行環球銀行中國區總經理兼副主席孟怡對此曾公開表示,港交所18A政策的推出猶如一個催化劑,為創新葯械開發這個號稱「10年磨一劍」的艱苦賽道插上了資本的風火輪。

  從營收角度來看,2023年已上市港股18A企業整體實現營收超500億元,超60家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在整體虧損的情況下,仍有4家企業實現了盈利。其中康方生物盈利最多,達20.3億元;復宏漢霖排名第二,實現盈利5.5億元;和鉑醫藥位列第三,實現盈利1.6億元;先瑞達醫藥位居第四,實現盈利0.1億元。

  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局長畢井泉曾表示,我國生物醫藥創新起步較晚,近幾年批准上市的創新葯絕大部分屬於跟隨式、引進式創新,新靶點、新化合物、新作用機理的原創新葯寥若晨星,即使這樣,這也是歷史上的進步。

  但是也要看到,這樣的創新數量不能太多、時間不能太晚,如果不能做到更好更快,研發失敗,投資變成沉沒成本的結局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款創新葯的成功研發離不開政策、制度以及資本的全方位支持。港交所的18A政策為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生物科技公司開闢了一個兼具效率及規模效應的集資中心,孕育了一批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Biotech公司,積極助推了生物醫藥行業的發展。

  長遠來看,在政策、資本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持續催化下,預計會有更多醫藥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謀求長遠發展。

  未來可以預見的是,一方面將有更多全球優質生物科技企業選擇登陸18A市場,另一方面不同企業的IPO熱度及后續股價表現將持續分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