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科技股崩盤!AI市夢率破了?美股接下來還能買麼

2024-07-25 21:42

昨夜美股科技板塊大跌,納斯達克指數跌3.64%,創2年多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而主要成分股中Google、微軟、Meta等分別跌5.03%、3.59%和5.61%,不論個股還是大盤,單從跌幅的角度來計算,已經可以稱得上股災。

相對納指而言,道指的跌幅的相對較輕,部分成分股還有上漲。例如道指最大的成分股聯合醫藥,漲0.91%,可口可樂漲1.31%創新高。此外醫藥板塊除了此前減肥藥炒到估值太過昂貴的禮來和諾和諾德之外,也有不少錄得漲幅。例如前不久推出抗艾神藥的吉利德醫學漲3.27%,K藥之王默沙東漲1.24%。

此次以納指為首的科技板塊單日近乎股災式下跌,原因是什麼,有哪些先兆?而道指與部分傳統股份相對抗跌甚至有的創新高,原理又是什麼?后市應當怎樣看?

1  下跌觸發因素

表面上來看,這次暴跌的觸發因素是Google和特斯拉這兩隻股票業績不及預期,帶崩市場。

但是在筆者來看,這兩隻重磅科技股的業績其實並不差。尤其是Google,二季度單季營收847億美元,同比增長14%;雲計算業務的季度收入首次突破100億美元。而新功能和新產品的推出也保持在較快的速度。自動駕駛領域,Waymo取得明顯進展。AI領域,Gemini在去年底推出至今半年時間里已經聚集了150萬開發者;Gemini自身也推出了更具能力和效率的模型。

此次Google業績遭到市場指責最嚴厲的點位,與上次一季度Meta業績之后被市場指責的點位完全相同,連措辭基本上都不需要換,即AI領域投入資本開支過大。但是Google的管理層對此做出迴應,這其實也是Google一貫的態度,你不在AI領域投入的風險,遠遠高於在AI領域投入過大的風險。當然這實際上是一個to  be or not to be的question。

對於特斯拉的業績而言,其實所謂不及預期股價大跌,倒不如説是之前的股價炒得太高,業績一出不論好與不好都見光死。具體來看,例如二季度汽車銷量44.4萬輛,這個數據在7月1日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但當時是按照利好去炒的,7月1日和2日,特斯拉股價分別上漲6%和10%。

而所謂的Robotaxi推迟發佈,也是早前幾天就知道的事情了。至於毛利率和EPS不及預期,其實特斯拉陷入價格戰旋渦也早就不再是新聞了。公司的一切基本面都沒有發生變化,也不可能在股價從130漲到260的這幾天里基本面突然就好轉了。唯一的問題就在於,股價130的時候,以上這些統統都是利好;當股價260的時候,這些就都成了利空。

這就涉及到這一輪暴跌的深層因素:即經歷了從去年11月初開始的上漲,直到今年7月初,已經累積了太過龐大的漲幅,同時也將預期打的太高。這時就算你業績出來符合預期,市場也會sell  on fact獲利了結;甚至就算你超預期也難以再進一步大漲。相反只要稍微有點瑕疵,則分分鍾把你做下去沒商量。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一輪雖然是Google和特斯拉業績帶崩,但芯片板塊也集體拉胯的原因。也就是説,芯片板塊也是同樣的邏輯,預期打的太高,而業績出來就算符合預期也要被懟,更何況稍微有點毛病則立刻遭受天罰。

像這一輪AI最為受益的芯片龍頭英偉達,昨夜跌幅高達6.8%,在沒有任何不好的消息情況下甚至比Google跌的還多。而芯片板塊的二線龍頭例如博通和AMD,分別跌7.5%好6%。臺積電跌5.9%。超微電腦跌9%,距離納入納指100當日最高點963已經跌去26%的跌幅,陷入深度熊市。而光科技龍頭阿斯麥在業績之后連跌三天累計跌幅高達14%的基礎上,昨夜又跌6.44%,慘烈至此。

2  難道沒有預警嗎?

就預警而言,其實從5月份以來一直反覆地出現,只不過每次出現之后都被市場以及投資者選擇性忽視,直到這次,終於無法再忽視。總結起來,有兩次比較大的系統性預警,以及個別股票的零星預警。

第一個零星預警是5月30日戴爾發佈業績之后暴跌17%。當時部分芯片板塊的股票也輕度帶崩,大盤輕度帶崩。但很快隨着6月初臺積電月度產銷數據發佈之后,市場又找到了新的興奮點,繼續嗨。

第一次系統性預警出現在6月20日。當日英偉達炒到140美元/股之后,突然頂部崩潰,價格反轉倒栽葱下來,彷彿3月8日「974事件」再現。隨后芯片板塊開啟了一輪暴力的risk  off。

那一輪部分芯片股回調幅度較深,例如此前博通乘着業績超預期的狂風從1500以下飆到1845,經過這一輪芯片板塊頂部回調,最低下探到1564,跌幅超過15%。6月27日美光業績之后大跌7%,也可以算作芯片板塊內部的一個小預警。

但是這一波系統性預警隨着6月底PCE不及預期已經降息預期再度增加被市場再次選擇忽視。馬照跑舞照跳。

第二次系統性預警是7月11日CPI數據發佈。在此之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口風已經松動,即不需要等通脹降到2%,只要就業率明顯升高就會降息。但市場和投資者已經習慣於使用CPI,所以在7月11日這次CPI不及預期之后,興奮地以為要降息了。

須知,降息前的最后一次CPI不及預期,已經不能再當做利好,而應當視為利空,因為降息意味着經濟不行了,所以倒推回去,意味着上市公司的業績集體不會太好。於是,就是CPI出數據當天,股市高開低走,頂部形成一根大陰線。

警覺的投資者在這次大盤頂部破壞掉之后應當考慮如何處理自己的持倉問題了。但如果大條的話可能會無動於衷。但接下來,到7月17日,阿斯麥業績不及預期之后暴跌11%,轉天7月18日臺積電績后劇烈波動當天高低點振幅高達4個百分點以上,這些都足以提示可能市場要risk-off了。

但這些都不是頂級大票,投資者依然有繼續選擇性忽視馬照跑舞照跳或苟且下去的理由。直到此次Google和特斯拉,問題終於無法迴避,因為這兩家公司就等於大盤本身。他們出問題就等於所有股票都出問題。

最終就在這一天,日內形成踩踏,幾乎所有藍籌科技股集體暴跌,股災式收場。

所以總結起來,其實這次暴跌之前,已經有了充分的預警,而警覺的投資者應該有所防備。有的人開始徐徐套現,逐漸降低倉位避險;而有的人沉浸在泡沫里無法自拔。

3  下半年炒什麼?

不排除短期會有報復式反彈,也不可否認AI革命性浪潮還遠未終結。但必須面對的事實是,經歷了這一輪暴跌,此前奉為信仰的AI、芯片、科技等板塊的交易邏輯會發生一些異動。

在這一輪下跌之前,許多科技板塊的公司估值已經price  in了2024年全年的盈利預期,部分股票甚至price  in了2025年的預期。況且現在利率仍然在5.25,不支持太高的估值。所以不能夠再天真地認為芯片和科技板塊可以永遠漲。

現在我們要問的問題是,下半年哪些板塊會有系統性機會?筆者認為有四條主線值得關注。

(1)金融板塊

降息周期一般會利好銀行股,特別是系統重要性的銀行,例如美銀、摩根大通、匯豐之類。

銀行板塊的至暗時刻出現在去年3月,當時美國硅谷銀行爆雷,歐洲則是瑞士信貸破產被收購,德銀也一度傳出要暴雷。金融海嘯的魅影浮現。好在美聯儲及時出手止損,提供無限流動性應對危機。熬到降息周期,銀行的好日子要來了。

(2)中小盤

自從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公開講話中明確表達「把降息納入考慮範圍」之后,美股市場上的一隻追蹤中小盤指數羅素2000的ETF——IWM開啟暴走模式。理由是,中小盤股份對利率的敏感性遠超大盤股。

用A股市場做一個類比。2016~17年加息周期,表現最出色的是上證50,而進入2018下半年和2019年降息周期,創業板指則明顯跑贏大盤。

當然,對於中國投資者而言,美國市場的中小盤股瞭解並不多,那麼可以通過一些ETF去間接持有。

(3)黃金、國債

降息周期美元走弱,對應黃金有望走強。黃金ETF近期也是上漲明顯。但鑑於黃金價格此前已經上漲比較多,提前反應了降息預期,所以未來大概率是在高位震盪上行。

國債也是同理。國債價格與利率成反比,降息周期,國債收益率也會跟隨下行,因此國債價格有望普遍走高。有趣的是,國債ETF(TLT)的價格在年初被炒到最高,當時降息預期打到全年5~6次,后來隨着逐漸證偽,降息預期打到3次,現在是2次。一旦未來利率實質性下降,國債價格會重回上升。

(4)高息股

上半年港股的高息板塊行情喜人。美股當然也有高息板塊,而高息股的集大成者自然毫無疑問是巴菲特老人家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因為巴菲特的投資模式就是買入持有收息。

所以可以看到,美聯儲口風轉向之后,伯克希爾哈撒韋不論是A股還是B股,都開啟了85°上漲模式。近期稍微回調。

另外作為老牌傳統菸草龍頭菲利普莫里森,這也是一隻頂級高息股。在7月22日發佈業績之后連續創新高,昨夜大盤和科技板塊滅頂之災的時候,菲莫竟然氣定神閒地創了新高。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目前夜盤繼續微漲。

邏輯也是很清晰的,且和上半年港股高息板塊的邏輯完全一致:高股息吸引資金買入,推高股價,對應股息率下降,與利率匹配。

4  總結

總結起來,下半年的美股市場會和上半年很不同。隨着降息的步伐越來越近,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將會籠罩股市,而此前在AI信仰之下把估值炒到過於昂貴的芯片科技板塊,將難以再創新高。

相反,降息周期向來利好銀行、國債、黃金、高息板塊、以及中小盤,那麼這些有望成為下半年美股交易的新熱點。

此外民主黨大佬現任美國總統拜登不再參與接下來11月份的美國總統競逐,而副總統哈里斯(賀錦麗)被民主黨提名成為候選人。爲了迎擊川普,民主黨也會拿出一些激進的甚至有爭議的政策,所以黑天鵝事件有可能在下半年美股市場頻發,我們也應當有所預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