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衝刺科創板未果,不到三年虧損11.72億元,太美醫療轉投港股

2024-07-26 14:54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郭怡琳 于娜 實習生 張鈺涵 北京報道

在港交所「18C」新政推動下,未盈利企業迎來上市新機遇。7月17日,遞表5個月的浙江太美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太美醫療」)在港交所上市備案成功,預計發行股份不超過1.35億股。

此前,太美醫療曾因不符合發行上市的相關規定被上交所否決,從而折戟科創板IPO。回溯上交所的三輪問詢經過,主要針對太美醫療是否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業務應用的核心技術先進性是否符合科創板定位;以及太美醫療在持續大額虧損的同時,未來銷售增長如何具備可持續性。

招股書顯示,太美醫療連續多年處於虧損狀態。在報告期內,2021年至2023年前9月期間淨虧損達11.72億元。為探究太美醫療應對業績持續虧損的舉措,以及產品核心技術科技性被質疑的原因,7月18日《華夏時報》發送採訪函至太美醫療並致電,接電人員稱會聯繫同事處理,截至發稿記者未收到回覆。

對此,知名產業觀察家洪仕賓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太美醫療的連續虧損凸顯了公司運營中的嚴峻挑戰,可能需要對業務模式和市場定位進行重新審視。」

不到三年虧損近11.72億元

近日,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太美醫療境外發行上市及境內未上市股份「全流通」的備案通知書。

根據通知,太美醫療計劃發行不超過134,500,000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並計劃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同時,公司37名股東擬將合計174,813,533股境內未上市股份轉為境外上市股份。

據悉,太美醫療自2013年6月在浙江省嘉興市成立以來,主要聚焦於醫療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業務領域。其業務範圍涵蓋了臨牀試驗管理、藥物警戒、醫學事務、市場準入以及銷售合規等多個方面。並吸引了包括雲鋒基金、軟銀、高瓴、騰訊等在內的重量級投資機構進行了8輪融資。

當年科創板上會稿,太美醫療在財務表現上呈現虧損狀態。從太美醫療的招股書、財報及公開披露的信息來看,2021年至2023年前9月期間,太美醫療累計淨虧損11.72億元。這期間,太美醫療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66億元、5.49億元和4.10億元,而淨虧損則分別為4.80億元、4.23億元和2.69億元。此外,太美醫療在同一時期內的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淨額也持續為負。

招股書顯示,太美醫療近年來持續面臨鉅額虧損,主要原因在於高額的研發費用、股份支付費用以及人工成本。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太美醫療的管理費用佔據了總營收的顯著比例,均超過130%。即便在剔除股份支付費用后,公司的管理費用率依然高達35%,而這一數字遠超過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值13%。

知名財税審專家、資深註冊會計師劉志耕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據太美醫療招股説明書 (上會稿)披露,在三年一期報告期(2019年至2022年1—6月)內,太美醫療的管理費用分別為3.39億元、4.20億元、2.94億元及 1.85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174.99%、133.69%、63.04%及74.94%,剔除股份支付費用后管理費用佔營業收入比例為 29.69%、31.37%、34.21%及 44.56%。公司管理費用主要由股份支付費用、職工薪酬、中介機構費、折舊攤銷等項目構成。

劉志耕表示,從這四方面的費用來看,其中的股份支付費用、職工薪酬和中介機構費涉及到現金流出和增加個人利益,所以,這一方面雖説明該公司比較重視調動職工積極性和員工權益的保障,但另一方面也提醒該公司管理層,需要充分關注這部分費用發生的真實性和合理性,以確保這些費用支出的合理、必須和真實。

此外,太美醫療的銷售費用也居高不下,其銷售費用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這一比例高於同行業可比公司的平均值。據悉,太美醫療銷售費用主要源於SaaS產品的訂閲制收費模式。對此,其招股書中解釋稱,「相較於傳統軟件項目制的一次性付款,SaaS產品要求公司在早期投入更多的營銷成本來吸引和拓展客户,從而導致市場拓展需求的增加,及銷售費用居高不下。」

根據太美醫療在回覆科創板首輪問詢函時披露的信息,公司的客户流失率近年來持續上升。截至2023年9月底,太美醫療的客户總數和SaaS產品客户數均出現了下滑趨勢。具體而言,SaaS產品的客户流失率從2019年的12.77%上升至2021年的15.91%。同時,年費制收費客户的流失率也飆升至10.73%。

事實上,太美醫療不僅在市場拓展和客户維護方面不甚理想,公司毛利率也出現了下滑。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5.59%、39.62%、35.63%、33.31%,2022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水平較2019年大幅下滑。

圓夢港股IPO並非易事

在財經評論員張雪峰看來,科創板作為新興市場的典範,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科技創新屬性設定了較高標準,而太美醫療在這兩方面似乎尚未達標。相比之下,港股市場以其相對寬松的上市條件和更看重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的特點,為具有發展潛力的持續虧損企業提供了更多機會。太美醫療選擇轉戰港股市場,凸顯出其對資本的迫切需求,亟需通過二級市場加快融資進程。

就在太美醫療折戟科創板的2023年3月,港交所特別為特專科技公司增設了新的上市條款,業內統稱為「18C」新政,旨在吸引具有高增長潛力的新興企業上市。在這一背景下,太美醫療決定轉向港股市場進行IPO嘗試。

針對太美醫療衝刺港股IPO的情況,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執行主任袁帥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非盈利企業而言,在港股上市是把雙刃劍。港交所的「18C」新政展現出資本市場對於創新型企業潛力和成長性的認可。然而,企業在赴港IPO前,需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和風險評估,以確保自身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性。

據悉,「18C」新政包括降低市值要求,對於未商業化且收益在1.5億港元至2.5億港元之間的公司,其研發開支需佔總營運開支的至少30%。太美醫療在新版招股書中披露,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研發費用佔比分別為43.27%、34.73%、39.18%、40.35%,均超過了「18C」新政規定的下限。

以2022年上半年為例,太美醫療的銷售費用、研發費用及剔除股份支付費用后的管理費用佔比分別達到31.58%、40.35%、44.56%,均高於競品公司醫渡科技、泰格醫藥的水平。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招股書顯示,太美醫療研發開支的比重峰值出現在2019年度,為43.27%,而同年其管理開支佔比為174.99%,研發開支不及管理開支零頭。

對此,劉志耕表示,「分析太美醫療招股書的公開信息發現,報告期內研發費用佔比較高,體現出企業較為看重研發板塊。但即便如此,其研發費用佔比並未高過管理費用佔比。這種情況在高新技術領域企業中較為常見,一方面可能是企業爲了所得税税前加計扣除的需要;另一方面則可能是企業在研發費問題上弄虛作假,存在虛增研發費的可能。」

劉志耕進一步分析認為,儘管存在上述疑問,但太美醫療的研發開支仍然符合港交所「18C」新政的要求,這是其得以快速轉戰港交所的前提。而財務支持比重疑雲或許是太美醫療被上交所否決,導致科創版IPO折戟的重要原因之一。與此同時,太美醫療在覈心技術突破和市場競爭力提升方面仍面臨漫長而艱鉅的道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