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如何看待智能眼鏡/AR眼鏡趨勢?

2024-08-17 16:31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 作者:程強徐濤 胡葉倩雯 梁楠

2023年Ray-Ban發佈和Meta合作的第二款智能眼鏡Ray-Ban Meta,相對於一代產品,二代產品採用高通AR1系列芯片,並且能夠接入Meta Llama3大模型,實現AI語音交互、AI識物、翻譯等功能。展望后續,2024年9月Meta發佈會上或進一步迭代眼鏡產品,建議重點關注;中長期看,AI手機產業趨勢已經確立,堅定看好后續AI和智能眼鏡/AR的結合,發展路徑或呈現智能語音眼鏡、AI智能眼鏡、AI+AR/MR眼鏡的過程,建議關注產業鏈中卡位核心零部件、模組及整機環節的龍頭公司。

Ray-Ban Meta產品亮點有哪些?

作為Ray-Ban和Meta合作的第二款智能眼鏡,其定位仍然是智能語音眼鏡而非AR眼鏡,相對於第一代產品在交互、芯片、AI等功能上有顯著升級。

1)交互:Ray-Ban Meta將攝像頭分辨率從5MP提升至12MP,且麥克風配置從3個提升至5個,可以實現更準確的音頻、圖像、視頻信息獲取。

2)芯片:一代產品採用驍龍4100+主芯片(2020年發佈的可穿戴平臺,12nm工藝,集成圖形處理器),二代產品則採用AR1 Gen1主芯片(2023年發佈的ARVR平臺,4nm工藝,集成NPU支持端側AI處理);存儲芯片從4GB容量提升至32GB容量;

3)AI功能:目前仍然需要連接手機端Meta View App使用,並且只支持英文對話,用户可通過「Hey Meta」指令喚起AI,其AI功能分為兩類,一類為通過AI控制拍照、電話、聽歌等功能,此類功能在手機+眼鏡端側即能實現(端側內置相應關鍵詞等);另一類功能為通過眼鏡獲取圖像、音頻信息,傳輸到雲端進行推理,比如識別建築、推薦菜譜、實時翻譯等,此類功能需要藉助雲端Llama3大模型功能,故交互上會存在一定時延。

4)其他Ray-Ban Meta作為一款智能眼鏡,重量僅為49g,和普通眼鏡相近,由於不帶顯示功能,在鏡片上可以有近視、防藍光等多種選擇性。

Ray-Ban智能眼鏡產品節奏及出貨量情況?2021年9月Meta和雷朋聯名發佈初代智能眼鏡Ray-Ban Stories,起售價299美元,由於使用場景有限(主要是拍照、視頻以及聽音樂),預估生全命周期出貨量約50萬台。

2023年9月份發佈二代產品Ray-Ban Meta,支持接入雲端大模型。根據The Verge數據2023.9月-2024.5月Ray-Ban Meta銷量超100萬台,預計2024年出貨有望超150萬台,后續如若從美國、加拿大地區推廣至全球其他地區,中信證券認為年化出貨量有望超500萬台。此外,Meta在8月初的Q2業績交流會上也説明,目前Ray-Ban Meta的需求超出生產能力,后續Meta會持續提升產能滿足需求,同時公司也即將推出下一代Ray-Ban Meta產品。展望后續,Meta有望持續推進眼鏡產品的迭代,中信證券認為與 Ray-Ban合作的產品仍會以接入AI的智能音頻眼鏡為主,在Ray-Ban原有產品基礎上做延伸,而Meta產品則聚焦包含光機、顯示等功能的AR眼鏡。

Ray-Ban Meta智能眼鏡BOM成本及供應鏈如何?

根據Wellsenn XR數據,Ray-Ban Meta的BOM成本約為164美元,其中高通AR1 Gen1成本約55美元(佔比34%);ROM+RAM成本約11美元(7%);攝像頭成本約9美元(5%);電池成本約6.5美元(4%);PCB約7.2美元(4%);聲學成本約5.5美元(3%)。智能音頻眼鏡產品生產相對簡單,根據Meta業績交流會,生產廠商為EssilorLuxottica(依視路-陸遜梯卡)。除了智能眼鏡,建議關注后續AR眼鏡中的供應鏈機會,新增的光機、顯示環節技術壁壘更高,BOM成本均有望達到大幾十美元,整機的價值量亦將有明顯提升。

如何看待智能眼鏡/AR眼鏡趨勢?

1)如何看待智能眼鏡/AR行業?——端側AI趨勢確立,手機之后更看好AI+AR眼鏡的結合。目前AI+手機的結合既有端側模型(手機端具備算力),也有云端模型,消費者使用手機更多是聲音+圖像交互,中信證券認為未來佩戴在頭部的設備(典型如眼鏡、耳機等)將彌補手機交互的不足。由於目前AR眼鏡在波導量產、成本控制等方面仍有難點,AI率先落地的形態或是智能眼鏡(兼具視覺與聽覺)以及帶攝像頭的耳機產品,其算力仍需要手機側支持。智能眼鏡由於和普通眼鏡形態類似,重量在50g左右,可以從用户真實的視角獲取圖像/視頻信息,達到所見即所得的效果,實現更自然的AI交互。

2)眼鏡產品將如何迭代?——智能音頻眼鏡→AI+智能音頻眼鏡→AI+AR/MR眼鏡。①智能音頻眼鏡可以理解為普通眼鏡+TWS耳機的結合,眼鏡通過藍牙和手機連接,可以接收手機中的通話、音頻等信息,同時也能通過語音進行控制,典型產品如華為智能眼鏡。②AI+智能音頻眼鏡則是在第一類產品基礎上,支持接入AI模型,可以實現多模態的交互,比如識別圖像、實時翻譯等,達到更智能、更連續的交互,典型產品如Ray-Ban Meta。③AI+AR/MR眼鏡則是在第二類產品基礎上,進一步在顯示和光學上進行升級,相比智能音頻眼鏡只能顯示現實信息,AR/MR可以實現虛擬+現實信息的結合。預計后續Meta將會推出類似形態的產品進行產品定義。

3)智能眼鏡/AR眼鏡出貨量怎麼看?——如上文所述,中信證券認為智能眼鏡/AR眼鏡的算力或依賴於手機或者其他終端,但AI智能眼鏡和AR眼鏡價格上或有明顯分層,后者需要集成光學、顯示以及更高難度的套片,售價更高。故中信證券認為,AI智能眼鏡和初期AR眼鏡定位仍是手機附件或者時尚單品,參考TWS耳機出貨量水平(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2年TWS耳機出貨2.9億副,佔智能手機比例約24%),以及眼鏡出貨量水平(Statista預計2023年全球太陽鏡片出貨約8.5億片,對應約4.25億副;傳統鏡片出貨約6.77億片,對應約3.39億副。合計7.6億副)。后期隨着AR眼鏡端側算力提升,擺脫對手機的依賴,成為獨立的算力平臺,則可以參考智能手機出貨量水平(IDC數據顯示2022年智能手機出貨12.0億部)。

4)產業鏈中哪些廠商更有優勢?——看好具備硬件經驗+移動互聯網用户基礎+大模型資源的頭部品牌。中信證券認為長期看,AI+智能眼鏡/ARMR仍是巨頭遊戲。①作為移動端產品,用户基礎是核心。手機品牌廠商可以基於現有手機用户做拓展;互聯網廠商則可以依賴於現有移動端用户。②智能眼鏡類產品作為新一代硬件,目前看算力側仍然需要和手機等配合,故已有手機生產經驗往眼鏡側延伸的廠商,或已有智能眼鏡量產經驗往手機等算力側延伸的兩類廠商更具有優勢。③目前AR/MR產品硬件層面在光學、光機、散熱、續航等方面均有待提升,應用層面在內容、落地場景上仍需探索,在內容端(社交、辦公、視頻等)有基礎並且有資金基礎能夠支持長期研發投入的公司更具優勢。

風險因素:

需求不及預期,技術迭代不及預期,市場競爭加劇,宏觀環境疲軟等。

投資策略:

中信證券認為眼鏡是AI另外一個重要的智能載體,承擔交互中重要的顯示功能,發展路徑或呈現智能語音眼鏡、AI智能眼鏡、AI+AR/MR眼鏡的過程,建議關注產業鏈中卡位核心零部件、模組及整機環節的龍頭公司。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4年8月16日發佈的《電子行業ARVR跟蹤點評—從Ray-Ban Meta看智能眼鏡發展趨勢》報告,分析師:徐濤S1010517080003;胡葉倩雯S1010517100004;梁楠S1010520090005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