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北美票房|《異形:奪命艦》開畫表現超預期

2024-08-19 16:07

上周末的北美電影市場,新上檔的恐怖驚悚片《異形:奪命艦》(Alien: Romulus)終於將公映多周的《死侍與金剛狼》拉下馬,坐上票房榜的頭把交椅。該片在北美3885家影院上映,獲得4150萬美元開畫票房,超出業界預期。另一方面,《死侍與金剛狼》的全球票房在上周超越了《小丑》(10.78億美元),榮登全球票房最高的限制級電影。

《異形:奪命艦》海報 《異形:奪命艦》海報

和《死侍與金剛狼》一樣,製作預算8000萬美元的《異形:奪命艦》由迪士尼出品,也是來自原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的IP,而且都是限制級作品。這兩部先后在暑期檔上映的影片所取得的票房佳績,再次證明了迪士尼行之有年的這套併購、收購戰略的成功之處——2019年,迪士尼以7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20世紀福斯這家老牌好萊塢製片廠,並將其更名為如今的20世紀影業。

除了上述兩部電影,今年迪士尼發行的《猩球崛起:新世界》《凶兆前傳》和重新發行的《星球大戰前傳:幽靈的威脅》,它們都是出自通過收購得來的盧卡斯影業和20世紀福斯。據統計,2024年至今為止,迪士尼所獲得的14.67億美元北美票房中,來自原20世紀福斯的作品佔到了8.25億美元。迪士尼憑此一改去年的頹勢,重新奪回北美票房冠軍的寶座,在目前為止的年度北美電影總票房大盤中佔比超兩成。而在今年剩余的日子里,迪士尼還有《海洋奇緣2》(11月27日)和《獅子王:木法沙傳奇》(12月20日)這兩部走傳統路線的大作上映。

《異形:奪命艦》海報 《異形:奪命艦》海報

説回周末的票房冠軍,《異形:奪命艦》是《異形》系列的第七部作品,距離首作即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異形》上映,已時隔45年;距離該系列的上一部即《異形:契約》登上大銀幕,也已過去了7年。《異形:契約》由邁克爾·法斯賓德主演,當時的北美開畫票房為3600萬美元,最終以7400萬美元的北美票房和2.4億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官。而2012年上映的《普羅米修斯》的開畫票房達到5100萬美元,仍是該系列中開畫票房最高的一部,最終其北美票房達到1.26億美元,全球票房為4.03億美元,也都是系列最佳。

《異形:奪命艦》在海外市場的表現同樣出色,收穫了6670萬美元。尤其是在中國內地市場,《異形:奪命艦》以1.87億元人民幣問鼎周末票房榜,開畫成績甚至好於《死侍與金剛狼》(1.75億元人民幣),是今年暑期檔表現最亮眼的外片。

除了《異形:奪命艦》之外,北美電影市場的新片依舊青黃不接。原本凱文·科斯特納執導的《地平線2》也計劃於上周末上映,不過因為今年6月上映的第一部票房慘淡,促使其叫停了續篇的上映計劃。

專做特別放映市場的Fathom公司在上個周末將焦點影業2009年出品的動畫電影《鬼媽媽》(Coraline)重新推向了全北美1535家影院,搞了一個15周年重映活動,最終獲得1130萬美元票房,已能排在周末票房榜第五位。想當年,該片曾獲得8240萬美元北美票房,全球票房達到1.31億美元。

《企鵝與漁夫》海報 《企鵝與漁夫》海報

而Roadside Attraction公司出品的劇情片《企鵝與漁夫》(My Penguin Friend),雖在1080家影院上映,卻只拿到102萬美元開畫票房,排在票房榜十名開外。該片由法國著名演員讓·雷諾主演,靈感來源於真實事件,講述了一隻從漏油事故中獲救的迷途企鵝和一位巴西老漁夫的温情感人故事。

整體而言,這個周末的北美總票房約為1.36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達到36%,但2024年至今為止的北美累計票房相比2023年同期仍有15%的缺口。存在缺口的原因,無非是去年的行業工會罷工導致的新片供應問題。不過,業內此前預測缺少新片會導致票房同比下滑的幅度在10%左右。也就是説,目前這15%的缺口相比預期要多了5%——這又是為什麼?

上周末,影視媒體《綜藝》的資深影評人、電影記者歐文·格萊伯曼(Owen Gleiberman)刊發的那篇題為《那些自詡最愛電影的人,還會再回來影院看電影嗎?》的文章,或許給出了答案。歐文·格萊伯曼回顧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美國電影版圖,想到那時候雖然好萊塢大片也已橫行霸道,但仍有一大批愛看獨立電影、進口藝術電影、小眾電影的觀眾自成一派,他們的熱愛足以支撐起一片市場。甚至,他們會把只看爆米花電影的觀眾視為「壞人」,將自己的同類視為真正熱愛電影的「好人」。雖然是前者維持着好萊塢這台巨型機器的運轉,但后者才讓電影繼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得以存在。

然而,時至今日,在格萊伯曼看來,這種「好人/壞人」的觀點已被徹底顛覆。因為不管你喜歡看何種電影,你都需要掏出真金白銀,去影院買票捧場,才能讓自己喜歡的那類電影及其創作者能繼續存活下去。否則,再怎麼唱高調,自詡如何愛電影,都是空口無憑。也因此,格萊伯曼認為到了2024年,那些在暑期走進影院,讓好萊塢大片票房起飛的觀眾,纔是如今的「好人」。而那些曾給予獨立電影巨大支持的迷影者,現在都已習慣呆在家里,成了「壞人」。

對這些新晉的「壞人」而言,他們固然可以給出許多理由,解釋自己為何不再走進影院:流媒體興起、新冠疫情肆虐、去影院看電影成本越來越高……不過,正如作者指出,這些因素對於愛看爆米花電影的人來説也都存在,他們家里也有流媒體,也在疫情期間養成了在電視機上看電影的習慣,也要承受票價上漲的壓力,但這個暑期他們仍選擇出門去看電影,反而是那些自詡最愛電影的人,卻一直沒法給予藝術電影、小眾電影更多實質性的支持,讓這一片市場在疫情后始終無法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