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碑刻遺珍 莊重深邃

2024-08-22 14:01

  陳建新

  「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這是梁思成先生對北京中軸線的概括。在這個「壯美秩序」中,也包含着文化秩序。

  如何體會中軸線的文化秩序?書法是方便之門。如果説西方文化是雕塑的延伸,東方文化則是書法的延伸——任何品類,只要追溯下去,總會回到書法,總會從書法中得到啟迪。

  其實,中軸線就是一條燦爛的書法走廊。

縐雲石上所鐫書法蒼勁有力

燕墩碑上《帝都篇》拓片

蘇靈芝書無垢淨光寶塔頌拓片局部

袁俊書陶然亭碑

董其昌書正陽門關侯廟碑拓片局部

  發生

  燕墩碑、縐雲石和法源寺碑

  中軸線由南向北,三塊碑決定着它的文化流向。

  燕墩碑:最靠南,上有乾隆御筆《皇都篇》《帝都篇》。35年后,乾隆在天橋兩側立碑,其一是正陽橋疏渠記方碑,另一是重刻燕墩碑。可見,乾隆對燕墩碑特別滿意。

  燕墩碑立於清入關111年,已超「胡人無百年運」,足證清勝於元,故在元代的燕墩上立碑,《皇都篇》《帝都篇》是對清朝成功經驗的總結。

  碑刻字體大氣飄逸,兼趙孟頫、董其昌之長,當年仿刻的燕墩碑被發現時,路過者爭相盜拓,拿去當字帖。

  燕墩碑是中軸線上皇家文化的代表。

  縐雲石:在今先農壇,是分別刻有「擷翠」「縐雲」「玉溪」等字的太湖石,來自南宋汴梁的艮岳,金滅北宋后,大量太湖石運至北京,堆疊在今北海公園瓊島。清入關后,許多太湖石被送到圓明園。1927年,朱啟鈐先生為保護圓明園中的艮岳遺石,將其中一部分移至中山公園等處。不知為何,縐雲石被放到先農壇,恰在中軸線起點附近,成了北京中軸線與汴梁中軸線傳承的見證。

  法源寺碑:全名為無垢淨光寶塔頌,史思明下令刻成,出自書法大家蘇靈芝之手。蘇靈芝宗二王,善變化,結體豐肥,時人尊蘇靈芝為「視北海(李邕)則加莊,視太師(顏真卿)又多雋」。蘇靈芝傳世作品僅6件。因史思明叛服無常,全篇766字,塗改49字,有的想不出新字填補,只好留白,多達18處。

  法源寺碑代表了中軸線的歷史積澱。

  發展

  雙絕碑、鐵保刻石和陶然亭碑

  華麗開端后,是豐富多樣的市井生活,所謂「京師之精華盡在於此,熱鬧繁華,亦莫過於此」,名碑有湖廣會館中明李東陽刻石10方(現存9方)、正乙祠碑、藥王廟碑、玉行長春會館碑等,以下三塊出自大家。

  雙絕碑:即正陽門關侯廟碑,在原正陽門關帝廟內,於明萬曆辛卯年(1591年)立,焦竑撰文,董其昌書丹。董其昌被稱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寫碑時38歲,正在研習諸體階段,用筆古拙,筆鋒峭拔,有顏、米筆意。正文之后用行書,暢快自由。清光緒時,該碑拓片廣傳,被視為書法珍品。

  1967年,正陽門關帝廟被拆除,此碑失蹤,直到2008年在豐臺區南苑鄉槐房村發現。同時發現的還有正陽門關帝廟的另一座名碑——康熙的書法老師沈荃的正陽門關帝廟碑。兩碑目前都保存在槐房村。

  鐵保刻石:在先農壇具服殿東牆上,學者邱崇祿先生拍攝了相關照片,並最早撰文介紹。鐵保是清代四大書家之一(另三人為成親王永瑆、劉墉、翁方綱,一説無鐵保,易以梁同書),所留碑刻甚少。清人馬宗霍稱他「臨池功夫,天下莫及」。鐵保打破了當時館閣體一統江湖的局面。先農壇具服殿東牆上的鐵保刻石,體現了他「作書如做人,以自然流暢,不加修飾為妙」的書風。

  陶然亭碑:從記載看,黃爵滋、林則徐、張之洞等都曾在陶然亭留下墨寶,惜無流傳,今陶然亭碑立於1930年,出自清末民初書法家袁俊之手。他是湖北蒲圻人,自號鶴跡居士,曾出版《千字文集古》,是民國時著名字帖,封面由黎元洪題簽。陶然亭碑本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豎的梨園館碑,是最早記錄伶人社團活動的古碑,背面尚有「義冢,朋友以義合者也」字樣,竟遭磨平重刻。

  袁俊擅魏碑,他為陶然亭碑書丹。

  高潮

  菩提樹碑、八柱亭和「三錯碑」

  自前門以北到地安門以南,是中軸線的高潮,名碑林立,只是藏於大內,罕為人知。

  菩提樹碑:出自乾隆之手,因皇太后、太妃專用的佛堂英華殿有數棵菩提老樹,傳説是明神宗的母親李皇后所植,她曾力主重用張居正,開創「隆慶萬曆盛世」。清代在此供奉「完立媽媽」,即生育神,「以保嬰而祀」,此碑不僅是書法佳作,更是明清宮廷生活的見證。

  英華殿菩提樹碑的正面是寫於乾隆七年(1742年)的《御製英華殿菩提樹詩》,背面是寫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英華殿菩提樹歌》。

  八柱亭:本在圓明園,后亭被毀,「蘭亭八柱石」於1935年被送到中山公園,1971年,在中山公園唐花塢西重建八柱亭,成中軸線上的書法重鎮,來自乾隆收集到的歷代書家手跡:虞世南《蘭亭序》摹本,褚遂良《蘭亭序》摹本(實米芾仿作),馮承素《蘭亭序》摹本,柳公權書《蘭亭詩》並后序,柳公權書《蘭亭詩》原本,董其昌臨柳公權《蘭亭詩》,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闕筆(由大學士于敏中補一帖)。

  再加上乾隆自臨的董其昌臨柳公權《蘭亭詩》,合刻成「蘭亭八柱石」,並印法帖,想「一永其傳」。乾隆少年時學書勤奮,留下1795頁的習作,但他性格急躁,基礎略不足,目前所見清代御書中,乾隆作品佔了一半還多。善書而不工,近代書法家楊震方曾批評「蘭亭八柱石」説:「乾隆帝御臨,作八卷,恐為當時名手所刻,但稍乏精彩。」

  「三錯碑」:1930年所刻明思宗殉國處碑,沈尹默先生書丹。崇禎確自縊於景山,但地址在哪兒,至少有6種説法,均不在立碑處。立碑時可能爲了更形象,移植了一棵槐樹,樹死后,又移栽過兩次。1996年,將一棵樹齡150年的歪脖老樹移栽於此,它本是建國門一帶的道邊樹。碑上「明」字左半邊寫成「目」,書法中常見,今屬不規範用字。樹錯、字錯、地點錯,遂稱「三錯」。沈尹默是書法大家,以「法度嚴謹、神完氣足」著稱,明思宗殉國處碑堪稱書法藝術的高峰。

  尾聲

  福字碑、演公碑和鍾樓碑

  地安門往北,是中軸線的終章,人物薈萃,先后有10位狀元住在這一帶,此外還有元代劉秉忠、郭守敬、趙孟頫,明代鄭和、姚廣孝、蒯祥、李東陽,清代明珠、納蘭性德、張之洞、盛宣懷等,留下豐富的名人題刻,其中很大一部分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福字碑:在今恭王府內,已被炒作成「天下第一福」,出自康熙御筆,京城僅留兩處,一是紫禁城交泰殿上「無為」二字,另一即福字碑。福字碑原在清宮,是康熙為患病的孝莊皇太后祈福時所寫,和珅以其靈驗,移至私宅(即后來的恭王府)。

  傳説福字碑與王羲之《蘭亭集序》中「壽」字寫法相同,即「福中有壽,福壽雙全」,但《蘭亭集序》中無「壽」字。

  演公碑:應在今護國寺內,尚未對外開放,拓片在中國書法史上頗有地位,作者趙孟頫是「楷書四大家」,清代葉昌熾在《語石》中説:「前賢謂韓(韓愈)文起八代之衰,余謂趙(趙孟頫)書亦起兩宋之衰。」

  趙孟頫善寫碑,存世作品極多,可他在京生活多年,京城僅存兩碑,一是東岳廟中的道教碑(真偽存爭議),另一即演公碑,就在中軸線附近。

  鍾樓碑:出自清代著名書法家梁詩正,乾隆稱他的書法「莊雅雍容,自然合節」,啟功先生深受其影響,后人甚至稱他是「清代書法不可逾越的高峰」。鍾樓碑在鍾樓下,文辭雅馴,點畫瀟灑。該碑的背后在民國時另刻,即1924年薛篤弼撰文、許以慄書丹的《京兆通俗教育館記》,兩個時代交匯於一石。

  中軸線是一座開放的書法博物館,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風格,堪稱移步換景,讓人不知不覺沉入藝術海洋中,神交古人。可惜古碑損毀多,余者被收藏,見一已非易事,遑論飽覽。當古碑只能留在博物館,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該如何普惠?隨着中軸申遺的成功,作為書法長廊、文化長廊的中軸線,也會漸行漸近吧?

蘭亭八柱帖中柳公權書蘭亭詩拓片局部

沈尹默書明思宗殉國處碑

趙孟頫書崇國寺(即今護國寺)演公碑法帖局部

梁詩正書鍾樓碑拓片局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