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4中國物業服務企業綜合實力500強發佈

2024-08-22 20:08

8月22日,克而瑞物管和中物研協隆重發布2024中國物業服務企業綜合實力研究成果,同期揭曉2024中國物業服務企業綜合實力500強、2024中國國有物業服務企業綜合實力100強以及各細分業態、特色領先物業服務企業、標杆項目及優選服務商。

Part 1 數讀500強

管理規模:

增速持續回落

住宅佔比首次提升

一、增速連續兩年回落至6.2%,第三方佔比首次下降至53.5%

在物業管理行業進入存量時代的大背景下,500強物企在管面積增速連續兩年回落。2023年,500強物企在管面積達183.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6.2%,增速較2022年下降0.9個百分點。百強物企在管面積130.5億平方米,同比增長7.6%。上市物企在管面積76.0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2.0%。

2023年,500強、百強、上市物企第三方在管面積佔比皆由升轉降,佔比分別跌至53.5%、57.7%和58.3%,較2022年分別減少1.6個百分點、0.5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真實反映物企投拓難度不斷加大,優質物業項目投拓競爭愈加激烈。

而在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大環境下,物企發展戰略聚焦有質量的增長,致使收併購市場愈加冷清。2023年,上市物企披露的併購交易宗數42起,總金額低至33.7億元,不足併購大年2021年交易金額355.9億元的十分之一。

二、保交樓推動,住宅佔比由降轉升至57.3%,城服、FM、團餐等業務持續探索

2023年,500強物企住宅業態在管面積佔比一改此前的下行趨勢,佔比轉升0.5個百分點至57.3%,非住業態在管面積佔比則跌至42.7%。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受保交樓政策影響,2023年全國商品住宅竣工面積多達7.2億平方米,僅次於2021年的7.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5.8%。短期內,商品住宅大量竣工直接轉換為物企住宅業態在管面積,一定程度上拉昇了500強物企住宅業態在管面積比重。

物企持續探索城服、FM、團餐等業務。2023年,上市物企城市服務、FM、團餐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1%、24.3%和35.8%。其中,碧桂園服務城服業務營收高達48.8億元,特發服務FM業務營收多達20億元。

經營績效:

基礎物業服務仍是壓艙石

社區增值服務低速回彈

一、營收增速連續兩年放緩至6.8%,多種經營連續兩年維持低速增長

受限於管理規模增長放緩,500強、百強、上市物企營收增速全面回落。2023年,500強、百強、上市物企營收總額分別為5742.4億元、4033.3億元和291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8%、7.9%和7.0%,增速較2022年分別下降1.7個百分點、1.3個百分點和8.2個百分點。

受居民消費降級、房企爆雷等多方面因素影響,500強物企多種經營面臨多重壓力,多種經營收入增速連續兩年不足5%,相較於2021年之前30%以上的營收增速相差甚遠。具體而言,2022年,500強物企多種經營收入1397.5億元,同比微升1.5%。2023年,500強物企多種經營收入1447.1億元,同比增長3.6%。

二、基礎物業服務佔比74.8%,非業主增值連續兩年負增長

分業務條線來看,2023年,500強物企基礎物業服務收入4295.3億元,同比增長8.0%,增速較2022年進一步回落3.1個百分點;社區增值服務收入580.0億元,同比增長3.3%,增速較2022年提升1.2個百分點;非業主增值服務收入413.5億元,同比下降6.3%,跌幅較2022年擴大2.0個百分點。

基礎物業服務依舊是營收主力,其佔總營收的比重持續提升。2023年,500強物企基礎物業服務收入佔比達74.8%,同比提升0.8個百分點。反觀社區增值服務、非業主增值服務營收佔比分別跌至10.1%和7.2%,同比分別減少0.3個百分點和1.0個百分點。

三、社區增值服務增速低位反彈,部分企業美居業務實現突破

2023年,500強物企社區增值服務收入增速整體低位反彈,各賽道收入則是漲跌互現。其中,社區電商、社區家政收入增速進一步下滑,社區房屋經紀、空間運營收入陷入負增長,社區美居裝修、社區停車收入明顯回升。例如,500強物企社區美居裝修實現收入56.8億元,同比增長28.3%。

部分物企美居服務實現收入突破,典型如萬物雲,2023年旗下美居服務品牌「研選家」已在40個蝶城落地局裝業務,主推廚房、衞生間和陽臺三大核心局裝產品,全年簽約金額多達3.5億元,同比增長68%。

盈利表現:

增收不增利延續上年

非業主增值服務盈利能力持續下滑

一、增收不增利延續上年,淨利潤連續兩年下降

2023年,500強、百強、上市物企毛利潤分別為1029.6億元、799.4億元和59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1%、2.4%和1.2%,明顯低於同期營收增速,反映物企實際經營業務的盈利能力進一步減弱。

500強、百強物企淨利潤連續兩年負增長,2023年,500強、百強淨利潤分別為380.1億元和215.8億元,同比分別下降6.7%和3.4%。上市物企淨利潤163.1億元,同比增長11.8%,考慮到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等不確定性因素,未來上市物企淨利潤回升趨勢依舊難言樂觀。

二、「雙率」連續兩年下降至17.9%和6.6%,非業主增值毛利率水分逐漸擠干

物企實際經營業務盈利難度持續加碼,毛利率連續兩年回落。2023年,500強、百強、上市物企毛利率分別跌至17.9%、19.8%和20.3%,較2022年分別下降0.3個百分點、1.1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

500強、百強物企淨利率雙創近年來新低,上市物企淨利率築底回升。2023年,500強、百強物企淨利率持續下行至6.6%和5.4%,皆創近年來新低,同比分別下降1.0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上市物企淨利率小幅回升至5.6%,同比微升0.2個百分點。

分業務條線來看,500強物企基礎物業服務毛利率基本保持穩定,社區增值服務毛利率緩步下行,非業主增值服務毛利率水分逐漸擠干。2023年,500強物企基礎物業服務毛利率15.0%,同比微降0.1個百分點;社區增值服務毛利率跌至34.4%,同比再降1.9個百分點;非業主增值服務毛利率同比下跌4.2個百分點至20.2%,其與基礎物業服務毛利率之間的差值大幅收窄,側面印證非業主增值服務毛利率水分逐漸擠干。

Part 2 新形勢

市場:

C/B/G三類市場挑戰均加劇

物企壓力顯著增加

一、住宅增量:逐年萎縮,銷售面積較2021年下降超4成;「限價潮」下,價格突破也變難

土地市場持續轉冷,百城住宅用地成交建面連續三年回落,累計跌幅多達56%。2020-2023年,重點監測百城住宅用地成交建面由9.5億平方米持續下行至4.2億平方米,累計跌幅達56%。2024年上半年,百城住宅用地成交建面進一步回落至0.8億平方米,同比再降33%。

隨着土地成交規模持續下行,商品住宅供應面積同步走低,百城商品住宅供應面積連續兩年不足3億平方米。2023年,百城商品住宅供應面積低至2.6億平方米,較2020年高點的5.9億平方米下跌56%。2024年上半年,百城商品住宅供應面積為0.9億平方米,同比再降34%。

受限於商品住宅供應顯著縮量,銷售面積同步萎縮,百城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連續兩年維持在3億平方米低位。2023年,百城商品住宅銷售面積低至2.9億平方米,較2021年高點的5.2億平方米下跌43%。2024年上半年,百城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進一步回落至1.0億平方米,同比再降39%。

新開盤項目去化壓力不斷加劇,重點20城新開盤項目平均去化率不足三成。2023年二季度至2024年二季度,重點20城新開盤項目平均去化率由47%持續下行至28%,淨減少19個百分點,去化壓力可見一斑。

2023年以來,廣州、青島、重慶等多城相繼公示物業服務收費標準,政府指導價連續多年保持不變。例如廣州,住宅一級前期物業服務收費最高不超過2.8元/平方米·月,連續13年保持不變。又如重慶,前期物業服務收費最高1.9元/平方米·月,政府指導價同樣連續8年未變。

物業費政府指導價突破變難,典型如青島,此前物業費政府指導價的上浮比例不超過20%,但對項目沒有硬性要求,新規則嚴格依照物業收費面積限定相應的上浮比例。其中,收費面積在8萬平方米以下,最高上浮比例依舊保持20%不變;收費面積在8-15萬平方米區間,最高上浮比例下調至10%;收費面積在15萬平方米以上,收費標準不得上浮。

二、住宅存量(C端):高端市場小,老舊小區難,余下六成競爭激烈

存量住宅市場可以分為高端、中端和老舊項目三類,其中高端市場規模小,老舊小區普遍存在設施設備老舊等多種問題,物業運營服務難度較大。中端市場投拓競爭激烈,可謂是「紅海區」。

基於物業費、樓齡、規模等指標交叉統計,高端項目佔比不足5%,老舊項目佔比在45%左右,中端項目佔比在60%左右。

三、住宅中端(C端):拓展價值高,但面臨「限價」、競爭的雙重難題

基於物企投拓視角站位,依照物業費、樓齡、規模三個指標表現,可以將「紅海區」的中端住宅項目進一步劃分爲優質、次優質和非優質項目三類。其中,三個指標表現均好的優質項目佔比約10.3%,兩個指標表現較好的次優質項目佔比約29.3%,剩余的非優質項目佔比約60.4%,意味着優質、次優質項目佔比近四成,這些優質、次優質項目有着較高的拓展價值,也是物企投拓的首選。

據克而瑞物管《2024年住宅物業服務滿意度調研問卷》數據顯示,中端項目中,認為物業費不合理的業主佔比多達44.2%,明顯高於高端、老舊項目認為物業費不合理的業主所佔比重,説明中端項目物業費降價風險高。

2023年,絕大多數城市住宅物業費收繳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跌幅普遍在1-2個百分點之間。典型如重慶,2023年物業費收繳率約80%,意味着約有20%的業主延迟繳納物業費甚至不交物業費,物企催繳壓力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業主繳費習慣發生改變,提前預繳物業費的業主大幅減少。2024年,先付后享的業主佔比跌至51.8%,較2023年下跌5.4個百分點。鑑於中端項目多達44.2%的業主認為物業費不合理,可以預見的是,中端項目物業費收繳率、預繳率下降幅度或許更大。

物企投拓策略基本趨同,拓展重心聚焦中端項目,致使中端項目投拓競爭愈加激烈。2023年,上市物企新拓存量住宅物業費主要集中在2-4元/平方米·月的區間範圍。例如保利物業,2023年拓展存量住宅平均物業費3元/平方米·月。

四、老舊小區(C端):收入成本不匹配,商業模式尚未閉環

老舊小區收入與成本明顯不匹配。一方面,老舊小區收入來源有限,據克而瑞物管《2024年住宅物業服務滿意度調研問卷》數據顯示,超6成的老舊項目有政府補貼,超7成的老舊項目沒有維修基金,近3成老舊項目業主認為物業費偏高。

另一方面,老舊小區剛性改造成本高,主要成本支出涉及大修及改造成本、物業人力成本、四保成本、共用設施設備及公眾責任保險費等。

受此影響,老舊項目面臨的主要難題可以總結為三個「缺」:其一,缺資金,多數老舊項目管網破舊,上下水、電網、煤氣、光纖設備損失或老化,亟需改造。其二,缺配套,老舊項目養老、托幼、健身、車輛存放等問題凸顯,電梯等設備缺失。其三,缺物業,使得老舊項目公共環境質量差,影響居住和生活品質。

五、B端市場:商辦地暫停供應、增量直線下降,辦公、產業園空置率持續攀升,部分城市達44%

2024年以來,武漢、昆明等市相繼發文暫停商辦用地供應或者支持「商改住」。例如,昆明原則上暫停新的商業辦公用地供應。

隨着全國商辦用地成交規模持續下行,B端物業市場增量直線下降。2020-2023年,全國商辦用地成交建面由5.9億平方米持續下降至3.9億平方米,累計跌幅達33%。2024年上半年,全國商辦用地成交建面跌至1.1億平方米,同比下降9%。

2023年以來,上海、深圳、武漢等市辦公空置率持續攀升。截至2024年一季度,成都、南京辦公空置率皆超30%,武漢空置率更是高達44.2%。

2023年,天津、北京、杭州等市產業園空置率持續上行,其中天津產業園空置率升至35.6%,北京空置率同樣達到31.5%。值得一提的是,辦公、產業園空置率上升意味着物業費收繳率可能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將加劇運營壓力。

六、B端市場:甲方企業預算收緊、賬期拉長、監管趨嚴、分包增多

B端市場運營壓力持續加碼,體現於以下三方面內容:

其一,企業預算收緊、賬期拉長。據克而瑞物管《2024年企業行政生態分析報告》顯示,近5成企業預算下降,降幅10%-30%不等,賬期則由3個月拉長至10個月。

其二,招標要求細化,企業監管趨嚴。首先,需求前置,邀標書細化。以某文體中心餐飲服務為例,邀標書具體涉及服務人員要求、飯菜出品時間、質檢等。其次,建立COE團隊監管供應商。例如,華為行政專業COE能力中心建立專業標準、基線、制度和流程。

其三,企業分包比例不斷上升,2024年企業分包比例升至70.0%,較2023年增長7.9個百分點。

七、G端市場:預算降低、低價競爭、賬期拉長、結算嚴苛

G端市場運營壓力明顯加劇,體現於以下三方面內容:

其一,政府預算下降。2018-2022年,服務類政府採購金額佔比由3.54%緩步下行至2.77%,淨減少0.77個百分點。

其二,低價競爭或將加劇。2024年5月,財政部印發《物業管理服務政府採購需求標準(辦公場所類)(試行)》,將對《政府採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形成良好的補充,預示着未來政策導向或將傾向於鼓勵採用低價評標法,政府公建物業競標或將更為激烈。

其三,賬期拉長、結算嚴苛。G端業務賬期普遍從3個月拉長至10個月,結算金額不允許或者只允許小幅高於政府預算。

格局

物業行業的格局正在經歷重大變化,隨着新勢力的不斷湧入,形成了一個以業主為中心的服務生態體系。這個體系涵蓋了多種業態,如住宅、商業辦公、產業園區、學校和醫院等。這一生態的包括了各類建設主體,如地產開發商、建築施工企業、產業開發商以及城市投資公司等,同時也包括了各類服務主體,如物業公司、后勤服務公司、專業清潔公司、保安公司、環衞公司、餐飲服務商以及房地產中介等多元化的服務提供商。越來越多的企業正朝着「投資、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形成如商業地產管理與物業管理相結合(商管+物管)、資產管理與物業管理及其他增值服務相結合(資管+物管+X)、旅遊管理與物業管理及附加服務相結合(旅管+物業+N)、養老服務與物業管理及附加服務相結合(養老+物業+N)等新型業態模式。這些新的組合和服務模式將進一步豐富物業行業的服務內容,提升整體服務質量。

在「大開發」向「大運營」轉變的時代背景下,城市投資企業和建築施工企業作為一股新勢力正在加速向后端佈局。目前,這些企業在住宅、商業辦公、產業園區和公共建築等多個領域都面臨着相似的挑戰:新建房屋面積顯著減少,增量市場空間受到壓縮;商業辦公項目開發受到更嚴格的監管;產業園區空置率持續上升;大型物業的需求降低;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設施建設趨於穩定,導致前端開發和建設業務規模縮減。面對這些挑戰,企業正在積極尋求轉型路徑,加快向運營及服務領域的佈局。

在轉型過程中,企業通常會採取兩種策略:一是定位為綜合的運營服務商;二是延伸多元化的業務。例如,中國建築集團(從一局到八局)正逐步將投資部門轉向運營;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則提供涵蓋交通基礎設施規劃、投資、建設和運營的一體化服務;而中國鐵路集團則定位為城市建設和投資運營服務提供商。

此外,在多元化的新業務延伸方面,除了傳統的物業管理之外,這些企業還涉足了公共建築智能化運維、節能減排管理服務、道路與橋樑維護保養等多個領域。

同時,在國資改革提質增效背景下,國資改革整合潮來襲,各領域更多后勤物業集團成為另一股新勢力。過往國企改革主要聚焦在國資委下屬的二級、三級單位之間的整合,隨着國企改革的深化,事業單位下屬二級、三級單位也逐漸成為國企整合的對象。

以北京為例,北京城建承接市級機關事業單位全資擁有多家物業后勤類企業的75%股權,京城佳業受託管理13家高校,這一整合使得京城佳業成為學校物業服務領域的新勢力。北京學校后勤服務整合或將帶動其他省份城市效仿跟進,未來將產生更多國資「超級黑馬」。除了學校業態外,這種整合的趨勢還可能延伸至醫院、交通等領域。

Part 3 新出路

一、住宅增量:以「產品力+服務力」為導向,推動地物協同、一體發展

在增量市場中不斷萎縮,潛在購房者越來越「挑剔」的當下。爲了應對這一挑戰,需要聚焦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需要確定全周期視角產品力與服務力協同機制。產品力與服務力是相輔相成的,強大的產品力能夠推動服務力的提升,因為高品質的產品能夠激發更高的服務標準;同時優質的服務又能反過來促進產品的升級,因為通過服務過程中的反饋可以瞭解到客户的真實需求,從而幫助企業不斷提升產品檔次。

其次,需要在全流程關鍵節點推動協同。在地產開發、建設到運營的全流程中主要包括規劃設計、營銷推廣、施工管理、物業移交、交付承接查驗、交付運營六個關鍵階段。相應的,物業端需要在各個環節,做好硬件把關、協同管理、物資配置、客户視角把控等一系列工作,同時反饋給前端規劃設計,幫助項目品質提升,效能釋放。

最后,需要通過大服務、大運營、大社羣共同推進。服務意味着前端設計需要考慮落地服務體驗,后端有感服務需要前端接口預留,同時通過協調機制打通以保證服務感受。大運營則是指前端設計要綜合考慮后期運營成本,前端需要植入后期服務價值增項,並通過部分地產補貼來培養用户的長期消費習慣。大社羣指的是社羣運營實現多項目聯動,價值共享,並構建大會員體系以盤活客户池。

二、高端住宅:以保值增值為導向,提供「豪」服務,多以酬金制落地

在高端住宅市場中,保值增值是主要導向,一方面體現在硬件設施運維實現空間保值增值上。比如,在高端項目服務中需要保持水景常開且清澈、綠化具備花境美感、大門/單元門細節養護、地板光澤度保養等。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軟性個性服務實現尊貴居住體驗上。比如多重守護極致安全、24小時服務響應不間斷、個性化需求滿足等。

三、中端住宅:以高投產比為導向,提供高效的基礎及增值服務

中端住宅是受到「限價」輿情影響最大一類,但這類項目同時又是物業企業競爭最激烈的部分。在雙重壓力下,這類項目需要以高投產比為導向,在密度邏輯下降本增效並實現增值服務創收。以萬物雲上海某蝶城為例,該標準蝶城內在管項目13個,在管面積達160萬平方米,區域內服務業主11000户,蝶城戰略帶動整體成本節約10%

萬物雲上海某標準蝶城項目分佈

同時,服務滿意度是推動增值業務的基礎。越來越多物企開始重視業主滿意度提升,企業通常圍繞六大類MOT,聚焦核心觸點,通過用户標籤分類,實現精準營銷,從而實現增值營收增長。萬物雲研選家2023年落地40個蝶城,簽約額3.5億元,同比實現68%增長。

四、老舊小區:以打通閉環為導向,探索能夠實現收支平衡的長效機制

老舊小區的改造運營一直是基層治理中的痛點和難點。政府和企業積極探索解決方案,一些城市和企業已經先行先試,探索出了一些值得借鑑的案例。例如,翠苑未來社區通過黨建引領的方式有效解決了社區治理中的停車難、收費管理難等問題。同時,「勁松模式」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成功解決了老舊小區改造的資金來源問題。此外,部分城市及企業還探索出了「片區化」管理的新模式,顯著提升了老舊小區的管理水平。

從長遠角度來看,解決資金問題是確保老舊小區改造運營模式可複製的關鍵。隨着房屋養老金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未來老舊小區項目有望實現收支平衡,從而為持續的改造和運營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

部分「片區化」管理項目運營模式

五、亟待突破點:打開物業服務「黑匣子」,破解最核心的信任問題

從住宅服務的根本問題出發,信任是解決業主與物企之間矛盾的本質。信任問題是未來行業發展的核心,部分城市及企業正積極推動,如長城物業積極探索陽光物管模式,通過「財務陽光」、「服務陽光」、「共建陽光」的方式推動服務與被服務之間的信任建立。北京、成都兩地也正在加快推動行業向更透明的方向發展,其中北京「雙曬」專項行動明確了具體內容及時間軸,成都則細化了雙曬的具體規則,以及「雙曬」過程中使用的工具(如物業服務事務公開欄模板等)。同時,克而瑞積極推動行業「陽光透明」建設,其開發的業主電子投票產品「易委會」引入了權威CA機構和政府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商,在不接觸用户個人身份、房產等敏感信息的基礎上實現了業主投票的透明、便捷。

六、B 端解決之道:夯實專業力,做強單項,實現單點突圍

B端市場涉及面廣泛,服務內容繁多,屬於設施管理(FM)的範疇。它主要包括管理、服務和不動產三大類別,涵蓋了300多項具體內容。然而,物業企業通常只涉及其中的基礎服務和少量管理內容。

在B端服務過程中,部分企業選擇做強單項,實現單點突破,典型如能源管理、團餐服務、制服服務等單項賽道,以及專注特定客羣(醫藥類、互聯網等)服務。

以嘉信立恆為例,企業在無錫萬象城空調系統改造項目中展現了其能源管理的先進性,其整體節能率達到37.5%,明顯高於行業水平。

嘉信立恆無錫萬象城空調系統節能改造

從企業解決方案來看,應用先進的技術是企業提高整體節能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完全統計顯示,企業在資質證書數量達到30個,專利數量更高達150個,明顯高於國內頭部物企。

滿座兒餐飲、愛瑪客、北京中電凱爾等企業則在團餐、制服、醫藥類行業實現了單項突破。

七、B端解決之道:升維服務力,做全鏈條,構建護城河

在單點突破之外,更多頭部企業正升維服務能力,佈局全產業鏈條,以構建護城河。保利物業正不斷向綜合大后勤服務延伸,其提供的服務包括生成支持服務、經營支持服務、辦公支持服務、生活支持服務四大類,包含了企業所需的各類服務需求。招商積余在專業能力延伸至設施管理、資產服務、增值服務等不同領域,在不同領域下設立各類型專業公司專門承接業務,實現了專業分工明確,產業鏈條全面的特點。

從國外典型物企服務能力延伸來看,愛瑪客、東急不動產、西科姆等企業均通過服務延伸構建了護城河。愛瑪客從團餐延伸至FM,2022財年團餐及設施管理收入達136、9億美元,東急不動產業務延伸至不動產全周期,地產中介業務位列日本第二位,西科姆則延伸至安防全鏈條,2023年營收達12273億日元,淨利率為8.94%。

八、G端解決之道:識別痛點需求,強化專業能力

對於志在長期深耕G端市場的物企而言,解決方案在於識別甲方痛點需求,強化專業能力。以醫院物業為例,甲方痛點需求包括病患需求多樣、醫療服務支持、醫廢處理、設備複雜性等多方面內容,需要物企擁有醫療行業知識、患者關懷服務、人性化服務、安全應急管理、風險管理等一系列的核心能力,並持續提升專業服務能力

九、G端解決之道:讀懂政府邏輯,與甲方一體

除了強化專業能力之外,物企在開展G端物業服務時,更需要讀懂政府邏輯,與甲方一體。從政府視角考慮,甲方存在諸多訴求,包括打造城市名片、提升硬指標排名等。

在打造城市名片層面,例如中建八局、融創服務等物企在亞運場館服務過程中協助城市政府合力打造城市名片,獲得了政府部門的一致好評。從具體操作來看,服務保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人員調度保障力,實現設施運維「零事故、零投訴」。其二,綠色低碳踐行ESG,如在主體育館和游泳館上方共設置了210個導光管,每年照明節能30%以上。其三,智慧應用提升效能,包括智能燈杆、智能掃地機器人、智慧衞生間等,對比傳統模式人工精簡30%,品質提升30%。而在后亞運時代,中建八局、融創服務等物企持續進行服務價值的探索與實踐,涉及賽演活動、大眾健身、體育培訓、商業運營等。

在提升硬性指標排名層面,保利物業服務的西塘古鎮、廣州海珠濕地公園和汕尾市保利金町灣旅遊度假區等多個景區均順利提升了評定等級,展現了保利物業景區專業化服務能力。

在環境衞生提升層面,深圳每季度均發佈全市各街道的市容環境綜合指數測評結果,2024年測評標準有所調整,滿意度指數中的居民滿意度權重下降10個百分點,民生訴求處置權重上升10個百分點。現場考察指數中的城市道路、城中村權重均提高2個百分點,商業街、環衞作業車權重皆下降2個百分點。受此影響,物企理應根據考覈權重的變化,有針對性地提升物業服務質量,進而助力所服務的街道提升市容環境綜合指數的測評等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