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機器人「人模人樣」 何時能進入千家萬戶?

2024-08-25 13:16

會吟詩作對的「蘇軾」、為啟動儀式送會徽的「天工」、在咖啡亭製作咖啡的「青龍」、開啟北京首秀的特斯拉機器人……2024世界機器人博覽會上,人形機器人無疑已成為產業焦點。據介紹,今年是人形機器人展出最多的一屆,共有27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亮相,同時還有30余家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亮相。

有趣的是,除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機器人與機器人之間也玩起了互動。不過,對於大眾更關心的機器人何時能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業內認為,機器人與人類無障礙交流、互動仍需時日。

機器人間玩起了互動

大會開幕式上,由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1.2 MAX」首次公開亮相,在現場數百位與會嘉賓和觀眾的見證下,身高173cm,體重60kg的「天工1.2 MAX」用雙手抱起大會徽章,自主走上舞臺中央,將會徽準確放入啟動臺上。

2024年4月,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發佈全國首個通用機器人母平臺「天工1.0 LITE」,實現了全球首例純電驅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的擬人奔跑。本次大會,「天工」全系列具身智能機器人集體亮相展區,吸引眾人駐足圍觀。

不過,「天工」不再滿足於在跑步機上表演奔跑,它直接走出展臺開始了巡遊,還受邀進入特斯拉展區,與首次在北京展出的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合影。兩位「明星」機器人間的這一互動,一時間引得展區人流聚集,吸睛無數。

據特斯拉方面介紹,計劃在明年開始小批量生產人形機器人,預計特斯拉工廠在明年部署超過一千個人形機器人協助人類工作。未來的機器人可以做孩子的老師,照顧家人,成為人類重要的生活伴侶。馬斯克預計,人形機器人與人類的比例可能會是2比1,特斯拉的目標是每年生產1億臺機器人,佔據市場份額的10%以上。機器人的成本控制在大約1萬美元,預計售價爲2萬美元。

在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地中心」)展臺,機器人之間的互動也在上演。身高185cm的「青龍」是由國地中心研發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開源公版機,它與「COFE+」機器人咖啡亭跨界合作,共同為觀眾現場製作現磨咖啡。這個過程中,「青龍」通過語音交互瞭解觀眾需求,並給「COFE+」下達操作指令,接收到指令的「COFE+」則開始製作冷熱不同、口味不同的美式、拿鐵等咖啡產品。50秒內,一杯為觀眾量身定製的飲品便能完成,然后由「青龍」識別、抓取、遞交給觀眾。

工作人員介紹,青龍人形機器人是由人形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公司已獲批省部級上海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並於2024年5月由工信部授牌國地中心。國地中心聚焦人形機器人共性關鍵技術領域,圍繞「創新技術研發中心、公共孵化平臺、創新人才培育基地、創新核心智庫、產業服務平臺」等五大功能定位。

機器人何時「進家門」

什麼是人形機器人?在展館的序廳,專門設置有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區。展板上寫着:人形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產物,擁有聰慧的「大腦」、敏捷的「小腦」、靈活的「肢體」,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載體,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藴藏着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我是第一次在現實中看到像真人似的機器人。」一位小學生在看到人形機器人時,不禁發出驚歎。

不少小朋友還圍着仿生人形機器人「蘇軾」對起了詩句。「蘇軾」表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説罷,便開始吟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周圍的小朋友也不斷附和着。

拋開現場各類人形機器人為展示各自優勢而進行的炫技表演,不少參觀者更關心機器人能不能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真實需求。「有沒有保姆機器人?」「這機器人能做家政嗎?」「價格貴不貴」……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人形機器人展區,價格和家庭服務類機器人成為不少人關注的焦點。

劉女士表示,她來逛展就是想看看能做家務的機器人有沒有實際應用,「我認為,如果真有能滿足需求的家政機器人出現,價錢不是主要問題。不願意做家務的人是願意花高價錢去買的。」

在多個人形機器人企業對產品的介紹中可以看到,應用場景主要涵蓋工業製造、倉儲物流、商業服務、醫療康養、家庭服務等領域。但目前,人形機器人主要的應用領域還是工業製造,有廠商透露,目前的價格在數十萬至百萬元間,也有實現小範圍量產的人形機器人企業表示,明后年價格有望降至10多萬。

「之所以最先在工業領域應用,是因為工業環境穩定,模塊化程度高,且有具體的需求,不會像日常生活場景那麼複雜。」優必選科技中國戰略中心商業拓展經理高遠哲介紹,公司目前最重要的目標是希望能在2027年達到量產,實現在工業場景大面積應用。優必選已和蔚來、東風柳汽、奧迪一汽等車企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製造場景的應用,通過實訓來優化設計、提升性能。

高遠哲表示,公司的定位是讓機器人走入千家萬戶,成為家庭成員之一,比如管家、保姆等服務人員,現在更多的是做人形機器人性能的展示。

他認為目前的難點還是「大腦」,也就是智能化的程度需要再提高,「智能化程度能提升到什麼水平,是影響它走入真實生活和應用場景的核心。而大模型的發展會讓機器人更聰明,對於走入實際場景推動作用更強。」高遠哲稱,希望機器人能在2030年走入家庭日常生活場景中,在四五十歲的時候有一個機器人能輔助我們做一些事情。」

「躺平,從擁有一臺人形機器人開始。」在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展區,不僅機器人的顏色十分亮眼,宣傳標語也特別醒目,成為展區一抹亮色。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計劃最先應用的場景也是汽車、家電、裝配製造等工業領域,實現勞動密集型產業替代。

在帕西尼感知科技展區,工作人員介紹,公司的人形機器人產品除了用於工業製造領域,還能用在養老領域,比如,機器人可以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甚至可以將其抱起放在牀位上,但目前尚未實現應用。

應用落地並非一蹴而就

雖然走進日常生活的智能產品越來越多,但人形機器人與人類無障礙交流、互動的應用仍需時日。

業內認為,大家對通用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和半人形機器人寄予了極大的期望,這源於它們在場景適應性方面的廣泛適用性。無論是科研、交互服務、搬運巡檢、複雜的分揀任務,還是產業組裝中的柔性任務,以及在生活服務場景中的應用,如住宿、零售批發,甚至是家庭、養老、看護和陪伴等方面,未來無疑將形成一個萬億級的巨大市場。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普遍面臨商業落地難題,技術應用有一個過程,和現實結合的時候也需要考慮風險和倫理等問題,想要走入千家萬戶,還需要時間以及行業難點的進一步破解,既要有先行的產品能用,價格也要能被大眾接受。

在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具身智能產業趨勢與未來發展論壇」上,北京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指出,除機器人整機外,數據集是當前全球具身智能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不同於視覺和語言大模型可直接應用互聯網現有的海量公開數據,具身數據的稀缺已成為制約具身智能發展的關鍵因素。

而隨着國家和地方接連落地相關政策,我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正步入快車道。

2021年12月,十五部門印發《「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提到,到2035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機器人成為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計劃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目前,已有多地出臺了支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政策。北京、上海等地還建立創新中心,搭建開源平臺、共享技術成果。

8月22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新城行動計劃(2024-2026年)》(簡稱「行動計劃」)正式發佈,其中提到,「到2026年底,推動十個以上互動服務典型應用場景全覆蓋,聚集百家以上創新型企業,匯聚千人以上高端人才,形成萬台級具身智能機器人量產規模能力;到2030年,打造‘全鏈佈局、全棧自主、全景賦能’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生態集羣,形成中國具身智能機器人戰略支撐地、技術策源地、應用示範地和產業主陣地。」

此外,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式上,世界機器人合作組織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還代表主辦方發佈《人形機器人十大趨勢展望》,基於對當前技術、應用、生態的深度剖析與預測,從專屬部組件與材料、人工智能賦能設計、運動智能、人形機器人大工廠、人形機器人的道德倫理與安全性等十個方向對人形機器人進行前瞻預測。

喬紅表示,具身智能是可以在高變化下做出迅猛、精準反應的高質量、高性能智能系統;既不是單純虛擬環境下的計算機仿真,也不是完全偏於物理空間的機電系統,與人形機器人系統緊密相關。受人體結構和神經機制啓發,業界開始探索人類實現高靈巧、高柔順、高智能行為的本質機理。作為人形機器人研究的新途徑,有望搭建更接近人的高效穩定系統。

在人形機器人的道德倫理與安全性方面,政府將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確保人形機器人的設計、開發和應用合乎人類道德和倫理價值,持久保障人類使用人形機器人的權益和安全,併爲全人類帶來更多福祉和便利。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宋霞

編輯/田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