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70萬家藥店,能吞下這個萬億「香餑餑」嗎?

2024-08-26 17:00

「守着金山餓肚子」。

70萬家藥店,成了激活超萬億元慢病管理市場的關鍵。「6億多慢病人口,是一個巨大的‘聚寶盆’,我們不能守着金山餓肚子。」阿斯利康中國的全渠道事業部總經理劉謙,在8月9日至14日召開的2024西普會上這樣説。糖尿病、高血壓,是需要長期堅持治療的慢性疾病,也就是「慢病」,是全球醫療支出的大頭,如果不能規範治療還會發展成嚴重疾病。據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祕書長王佔山介紹,越來越多的腦卒中、腦出血,與高血壓有關;越來越多的腎衰竭、透析、換腎,與糖尿病有關。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相比以藥養醫,慢病失控對中國醫療體系是更大的挑戰。對慢病,甚至亞健康的及時管理、控制,不僅可以推迟疾病發生、發展,其本身也有上萬億元的市場空間。前瞻網報告顯示,到2029年,中國慢病管理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相比2023年的7000多億元,增幅超54%!這個「大蛋糕」在相當長時間里是被主流醫藥市場忽視的。而如今,中國醫藥市場持續負增長仍在延續,4000多家制藥企業和70萬家零售藥店都處在「青黃不接」之際,對如此巨大的慢病管理市場再也無法視而不見了。這也是劉謙説到「守着金山餓肚子」的原因。但是,堵點還沒有徹底解決——公立醫院雖然有技術,但是沒時間、沒動力、沒場地;零售藥店雖然有場地、有意願,但缺乏技術和專業性。劉謙認為,「醫零結合」,讓醫院與零售藥店,特別是連鎖藥店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是一個好辦法。這意味着,70萬家正處於生存臨界點的零售藥店,必須加入進來。醫療機構、製藥企業,零售藥店三方共同打通慢病管理的努力,也將徹底改變中國醫藥產業發展的邏輯——藥品銷售的主戰場,將從公立醫院為主的院內市場,轉向院外。

來自:中康CMH 打通萬億市場的關鍵一子 藥店幾乎是慢病管理體系的天然「盟友」。 實際上,公立醫療機構也在積極承接慢病管理,但是確實精力有限。據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全科門診主任葛彩英介紹,她作為家庭醫生能夠簽約的患者有1500多人。這幾乎已經達到了她所能夠承受的極限了。 因此,葛彩英一直想將藥店納入到慢病管理體系中。一是中國藥店的數量很多。到今年二季度全國已有70.1萬家,甚至有一條街上開七八家藥店的情況。二是藥店也有醫藥專業人員,也可提高患者對藥的依從性。三是藥店營業時間長,幾乎全年365天都在營業,且藥品配備齊全。 「我們可以建立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的合作體系。」葛彩英表示,在政策支持下,長處方可以去藥店取,藥店也可以給患者建檔,對患者進行隨訪;如果藥店發現問題,也可以直接轉到醫療機構,形成醫療機構與藥店之間的「雙向轉診」。 藥店加入到慢病管理中,並不是葛彩英異想天開,這個計劃正在加快落地。 今年西普會期間,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和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共同牽頭發起的「全國防控重大慢病創新融合試點項目」中,有一個「三高共管」項目,其中提到的「1+2+3」健康管理共同體,就是由1家公立醫院推動2家社區醫院和3家零售藥店共同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 王佔山直言,此舉就是在向零售藥店吹響「集結號」。 同時,部分省份、城市的政府部門也在嘗試為藥店做慢病管理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比如重慶市,前不久剛發了一份徵求意見稿,意在允許實行慢病管理的藥店,通過複印、掃描、拍照等方式留存處方,這些納入檔案的信息可以上傳到連鎖藥店總部。如果該政策可以落地,建檔的慢病患者再去藥店購藥,就不用一遍一遍出示處方了。 在慢病管理的閉環中,藥店正在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藥店也需要「慢病管理」 慢病管理對藥店也有其吸引力,因為藥店也急需一種破局的方案。 藥店發展到現在已經處於了一個危險的階段。今年以來整個行業都面臨營收下滑、利潤下滑、客流下滑、內卷加劇的局面。中康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藥店店均銷售額同比下滑10.6%、客單價同比下滑8.9%,單均服務2000人。門店已經趨近生存臨界點。 同期,門店數量還在增加——今年二季度藥店門店數,同比增長了6.5%,已經達到了70.1萬家。 數據背后,醫保個賬改革;醫保基金監管趨嚴;網上售藥的醫保支付松綁;新經濟形勢下,人們消費更加謹慎,以及消費上的結構性調整,都在加大實體藥店生存壓力,倒逼其作出改變。分析人士認為,不能適應新變化的實體藥店將會被淘汰,零售藥店門店倒閉潮將很快到來。 而慢病管理有萬億元市場「錢」景,海外已有成功經驗。 就在今年的1月份,美國一家專注老年人慢病管理的公司BrightSpring在納斯達克敲鍾上市,根據其公開的數據,2022年該公司年收入77.21億美元;2023年1-9月份的收入也達到了64.52億美元,同比增長11%。其中,藥物收入佔比超過70%。 這樣的成果無疑是令行業各方艷羨的。業界認為,慢病管理是能幫助藥店和藥企擺脫對醫保基金依賴的好路徑——因為,要賺醫保基金的錢,就只能接受極低的利潤。 慢病管理對藥店來説,實際上也是將被動的等待患者來買藥,變成了主動干預患者健康的方案,這不僅可以覆蓋慢病患者,甚至可以延伸到健康人羣,幫助藥店擺脫此前「靠天吃飯」的模式。 知名連鎖藥店,如:老百姓、益豐藥房、一心堂等早就在此領域佈局了。探路者甚至還在服務中引入了基礎檢測,包括生化、影像、併發症篩查等項目,極大方便了患者。 不過,藥店做慢病管理的挑戰也很嚴峻。 一方面,慢病管理的「錢」景,也吸引了其他領域的競爭者。其中既有線下連鎖藥店的「宿敵」網絡售藥平臺,如: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等,還有體檢機構、互聯網醫療平臺,如:美年健康、平安好醫生等。近年來,受醫改衝擊較大的製藥企業和醫藥流通企業,也陸續加入進來了。此外,還有智雲健康、方舟健客等為慢病管理而生的公司。 另一方面,慢病管理賽道本身也還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包括:在中國,為「服務」買單的意識還在萌芽階段。可以看到,此前,很多「慢病管理股」都沒解決商業化問題,智雲健康、方舟健客等,都還沒有盈利。京東健康此前也砍掉了其專注健康管理的業務板塊「京東家醫」。 「沒有人喜歡被’管理’。」有曾經從事慢病管理的人士這樣説。此前嘗試引入慢病管理的連鎖藥店人士也曾向媒體透露,對患者進行慢病管理以后,對方反而不願意再到藥店來了。 第三,對於具體藥店而言,此刻引入慢病管理,藥店就還需要追加投入。因為藥店需要提高專業能力,即使有製藥企業、醫療機構的支持,藥店也需要提升硬件設施、培訓專業人員等。 而且藥店要想真正加入到公立醫院牽頭的慢病管理體系中,如葛彩英所説,也還需要打通多個環節,做好「理清責任、重塑流程、分好績效、建好系統」等工作,而且中間難免會有各種困難,經歷陣痛。 這也讓很多藥店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來自:中康CMH 無論如何,醫藥行業的全面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醫藥製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僅增長了2%。另據中康產業研究院預測,今年全年藥品全終端銷售額增速預計降至4.9%。 中康科技董事長吳瀚認為,這些數據已經發出了明顯的信號,那就是以醫保為主,滿足基本醫用藥需求的存量市場的「天花板」已經清晰可見了。 慢病管理或許並不會像減肥藥、生發藥、美容相關產品等「爆款」一樣,迅速提高藥廠、藥店的收益,但是,由此引發的健康革命,不僅有助於提升國人的健康水平,也有望更充分釋放醫藥產業各參與方的價值。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