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漫長的牛市

2024-08-26 18:50

作者:思想鋼印

上篇:永遠不回頭

這幾年,A股的「此跌綿綿無絕期」,讓一部分資金涌向美股QDII的兩大指數基金,開始了全球平衡配置,在美股賺錢補貼A股虧損。幸運之余,也時常聽到「美股積蓄了巨大的下跌風險」的説法,心里難免嘀咕,美股這幾年漲得這麼好,會不會未來幾年就不行了?

事實上,美股指數並不是這幾年漲得特別好,而是一直都漲得很好。

下圖是標普500指數從1960年代中期至今60多年的走勢,圖中的陰影的部分是不斷創新高的部分,佔比約45%;白色部分是超過20%的回撤(以收盤價計),及其后上漲但不創新高的時間,佔比約55%。

陰影部分可以理解為深度牛市,所以很多人的印象中美股一直在創歷史新高,創新高后還能一路向上,説明這個市場已經沒有長期虧損者,不管你是什麼價格買的,只要不亂操作,都處於盈利狀態。

而白色部分,可以分為兩部分:

1、下跌的回撤期,整體約佔比20%;

2、上漲但不創新高的回升期,佔35%。

這兩部分也很有特點,七次有六次都是回撤期短回升期長的「快熊慢牛」,形成一個「勾」型,比如大家熟悉的2008年股災,回撤期1年5個月,回升期4年。

總體上看,美股的「創新高、回撤期、回升期」這三種走勢的佔比分別為45%:20%:35%,美股「回升期」的盤面慢牛特徵與「陰影部分」的深度牛市基本相同,區別在於前半段風險偏好不高,靠盈利增長驅動,后半段風險偏好上升,靠估值和盈利雙驅動,所以80%以上是牛市走勢,整體可謂「漫長的牛市」。

迄今為止,最長的深度牛市是整個1990年代,整整11年都在創新高且中途沒有出現20%以上的回撤。90年代之前那一次為時三年的回撤,是1987年黑色星期一留下的,真正的回撤期只有兩周,兩周暴跌33%,但后面慢牛漲了兩年,所以加上之前1982-1987的5年牛市,這是一個整整18年的漫長牛市。

美股的最近一次深度牛市是2013-2020年,實際上早在2009年,美股就已經漸漸從金融危機的陰影走出,一路慢牛上漲,而2020年的疫情暴跌雖然暴烈卻短暫,同樣是一個月跌33%,之后又恢復上漲。這也是一輪漫長的牛市,從2009-2021年近13年。

正是因為美股的這些特點,在1970年以后的任一時候買入標普指數,持有三年以上,平均年化收益為8%+,且2/3的概率會落在-1.32%到17.42%區間,持股體驗非常好。

相比之下,借用這個分析系統,再看一看對標標普500的滬深300,你會發現,完全沒有辦法分析:

1、滬深300指數從2005開始的19年,三波牛市的最高點都是5300-5900之間,天天創新高的深度牛市只有2005-2007年這3年,其余都是「回撤期、回升期」,所以A股不用高點來分階段,而是用低點來分階段。

2、回撤期和回升期分別為9年和7年,A股回撤期既有美式暴跌,也有中式陰跌,還有極度複雜的持續多年的波浪式下跌,多次打破波浪理論下跌級數的紀錄。

A股的「創新高、回撤期、回升期」這三種走勢的佔比分別為16%:47%:37%,這就導致A股整體呈「慢熊快牛」走勢。

事實上,美股的調整也非常兇猛,08年金融危機那一次,從1576點回調到666點,回調幅度超過57%;另一次是科網泡沫破滅,從1552點跌到768點,跌幅超過50%,絕對不是很多人説的「自從炒了美股,感覺巴菲特也不過如此」。

另外,陰影部分也有多次回調幅度剛好卡在20%以內,時間一般都在3-6個月,相當於上證指數年初那一波的跌幅和時長,只不過美股都發生在牛市創新高的途中,投資者都利潤豐厚,主要的感受是「得而復失」的恐慌,而非「綿綿不絕」的痛苦。

美股真正的風險在個股,由於沒有散户韭菜接盤,沒有漲跌停板,個股如果基本面變化 ,一是跌得快,二是跌得深,亞馬遜在科網泡沫破滅之后,你如果在跌了90%后抄底,后來還能再虧50%。大家更熟悉的中概股,阿里巴巴在跌了80%之后,到現在近三年的時間,雖然無數大佬前仆后繼地買,但股價一直躺在底部。

我們平時關注的區間漲幅,只看一頭一尾的收益,有一定的缺陷。

比如説,從2005年以來的19年,滬深300年線為8漲11跌,年勝率僅42%,但年化收益率達到6.9%,遠沒有圖形看上去那麼不堪入目,這就是指數上漲但大部分人賺不到錢的原因;而標普500近19年年化收益8.9%,年線為14漲5跌,勝率為74%。

美股和A股的區別非常之大,而其他國家的股市在美股與A股之間,要麼長期收益一般,要麼出現極長的熊市,要麼估值長期低迷。

為什麼全球資本市場,只有美股形成了這種長牛走勢呢?

下篇:基業長青

為什麼只有美股走長期牛市?很多人喜歡用宏觀分析方法,用美國經濟、美元霸權、美國的貨幣政策,甚至經濟體制、公司治理這些因素去解釋。

不過,在我看來,凡事還是應該回歸最直接的因素,美股的「漫長牛市」實際上是由兩點特徵決定的:

1、長期提供優秀的長期成長型上市公司,且不斷推陳出新;

2、上市公司整體估值長期略高於其他指數(即估值溢價),但波動性不大。

所以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換成另一個角度分析:指數上漲的背后是優秀上市公司的數量和市值,而上市與交易本身就是交易所的兩大業務,你可以把標普500指數看成兩大交易所的「股價」,上面的走勢是非常典型的「長期牛股」的走勢。

從估值上看,標普500指數近30年來,有50%的時間都處於17-23倍的狹窄區間,可以認為這個「漫長的牛市」大部分時候都是業績推動的。

如果用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方法,美股指數的長期投資價值期實是美國兩大交易所的投資價值——雖然它並不是上市公司,但並不妨礙我們使用經典的公司價值分析方法得到一個結論:美國兩大交易所的「護城河」極深,原因在於三點:

首先,交易所的商業模式是一個典型的中介型業務,一頭是上市公司,一頭是投資者,而交易所的業務優勢也是平臺作用:

1、能夠向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優質且價格合理的上市公司資源;

2、能夠向上市公司提供足夠的投資者以保持估值及募資額。

交易平臺是一個「強者恆強」的商業模式,資本的全球流動也打破了上市公司主要在本國上市的慣例,優秀上市公司喜歡到流動性好的市場上市,流動性好的市場又需要優秀的上市公司吸引全球投資者,美國的紐交所在二戰后形成絕對優勢,納斯達克交易所是最早的科技成長型企業的交易所,其優勢只會不斷加強。

為什麼當年滴滴不惜冒着違規的風險,也要在美股而非港股上市?無非就是港股的流動性不佳,給出的估值不如美股當年給中概股的估值水平。為什麼段永平買騰訊在美國上市的ADR而非港股?主要還是流動性更好,僅佔比4%份額的ADR成交額可以達到港股的七分之一。

相比而言,滬深兩大交易所得益於中國的資本管制,也受制於資本管制;香港交易所得到了中國,失去了世界;日本與歐洲的交易所,自身優秀企業資源不足;印度交易所太年輕……

其次,美國的企業本身在五百強中的份額全球最多,以此為基礎吸引更多其他國家的企業上市,突破了國家的界限,形成「美國+全球」的交易所。

這可以理解,為什麼美國GDP長期增速只有2~3%,但標普500非金融公司的ROE長期在9~14%,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指數,正是因為其集全球最優秀的公司。

就算是美國本土公司也不代表美國經濟,標普500成份公司,40%以上的營收來自增速更快的非美國家,很難認為是完全的美國公司。

事實上,美國兩大交易所的競爭優勢,遠超美國經濟本身,美國GDP佔全球不到四分之一,但上市公司總市值佔全球50%,全球市值前10大的公司都是美股上市公司。相對於優質資產的稀缺,資本永遠是過剩的,資本市場是供給決定需求,持續優質供給決定持續需求。

最后的一個原因,單個公司就算再優秀,其增長都是有極限的,其極限來源於行業空間、管理能力等不可抗力,而交易所代表的是一羣公司,指數的市值加權的特點,決定了其在不停地進行優勝劣汰,真正能做到「基業長青」。

下面是近60年美股前五大市值的公司變化:

1968年:IBM、美國電話電報、通用汽車、埃克森美孚、柯達;

1981年:美國電話電報、IBM、埃克森美孚、斯倫貝謝(能源)、阿莫科(能源);

1987年:IBM、埃克森美孚、通用電氣、美國電話電報、杜邦;

1994年:通用電氣、美國電話電報、埃克森美孚、可口可樂、沃爾瑪;

2000年:通用電氣、思科、微軟、埃克森美孚、輝瑞;

2008年:埃克森美孚、微軟、沃爾瑪、寶潔、通用電氣;

2024年:蘋果、英偉達、微軟、谷歌、亞馬遜。

其變化有兩大規律:

1、每隔幾年其中一半的名額就會被替換;

2、有一些戰略優勢的公司可以長期停留。

從板塊的角度,前20名的公司,又代表當時最具投資價值的產業趨勢:

60年代:以Zenith、福特、寶麗來、達美航空為代表的消費電子和「嬰兒潮一代」的消費類公司;

70年代:前期是漂亮50,石油危機期間是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后期是中小市值科技公司;

80年代:可口可樂為代表的消費股;

90年代:思科、微軟等科網公司,輝瑞等生物科技公司;

00年代:埃克森美孚等能源類公司,沃爾瑪、寶潔等必需消費品公司,甲骨文、IBM為代表的科技公司;

近20年:大家最熟悉的科技巨頭的時代。

雖然指數一直在漲,但投資者投資的是不同的公司。就像七巨頭之前是FAANG,再往前是「FAAG」,后來多了特斯拉和英偉達。

近十幾年美股市值明顯向科技股集中,前10大市值公司9家是科技類公司,相比之前大市值集中的能源、消費、公用事業這些行業,科技類公司的全球「掘金能力」更強,也造成了美國近幾十年收益率明顯高於歷史平均水平——也就是説,美股的競爭優勢是在不斷加強的。

總結下來就是資本與企業的良性循環,優秀的企業吸引了全球資本進入美股,美股也有能力提供較高且穩定的估值,吸引全球優秀企業來美IPO。比如,阿里巴巴不是美國本土企業,但市值一度超過Facebook。

所以美股的長期走牛,並非因為美國經濟就有這麼強,而是資本與貿易全球化下,資源的集聚作用;

資本市場跟宏觀經濟不一定完全相關,決定股市長期收益的,除了宏觀經濟外,還有制度與管理水平、市場化和信任度,交易所及其指數產品的競爭格局要穩定得多。投資美股的指數,並不是簡單地投資美國,而是投資兩大開放性、擁有絕對競爭優勢的交易所,投資全球最優質的公司,投資每一個時代最有價值的產業集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