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蹉跎五載,光正眼科如何淪為黃金賽道中的「差等生」?

2024-08-29 07:28

老齡化趨勢疊加滲透率提升,眼科醫院成為一條持續增長的黃金賽道。

在這條黃金賽道中,龍頭愛爾眼科營收規模十年增長7.5倍,華廈眼科何氏眼科、瑞普眼科、朝聚眼科也趁勢登陸資本市場,並在資本助力下業績持續走高。

然而,並非所有公司都能享受到黃金賽道帶來的紅利,鋼結構業務起家的光正集團在轉型眼科賽道五年后,營收規模依然停滯不前,如今業績也僅能達到2018年剛收購新視界眼科時的水平。

與一眾眼科公司橫向對比,光正眼科不僅眼科業務營收落后於其他對手,而且眼科醫院(診所)數量也是已經上市公司中最少的。更為關鍵的是,無論是營收還是規模,光正眼科這些年都止步不前,淪為黃金賽道中的「差等生」。

圖:眼科醫院2023年營收與規模,來源:錦緞研究院

圖:眼科醫院2023年營收與規模,來源:錦緞研究院

8月27日,光正眼科發佈了2024年中報,營收規模與淨利潤雙雙驟降。具體來看,光正眼科今年上半年總營收4.82億元,同比降低11.81%;歸屬股東淨利潤127.39萬元,同比下降75.37%;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光正眼科更是出現665.89萬元的淨虧損。

從光正眼科身上,投資者不難發現,即使利用資本力量跨界進入黃金賽道,但如果管理層沒有優秀的整合能力,最終也僅會留下一地雞毛。企業發展不能急於求成,必須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01

光正眼科的擴張困局

眼科醫院之所以成為黃金賽道,核心原因在於其業務模式是標準化的,具有極強的可複製性。無論是龍頭愛爾眼科,還是華廈眼科、何氏眼科等新勢力,它們增長的核心都在於全國規模化擴張之上。

覆盤幾家眼科玩家這些年的動作,它們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規模擴張這件事上。過去五年中,愛爾眼科的眼科醫療機構數量由170家增長至439家;何氏眼科的眼科醫療機構數量由78家增長至121家;華廈眼科、普瑞眼科、朝聚眼科也均在IPO之后迅速拓展了眼科醫療機構數量。

圖:眼科醫療機構數量一覽,來源:錦緞研究院

圖:眼科醫療機構數量一覽,來源:錦緞研究院

光正眼科卻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光正集團於2018年通過跨界收購新視界眼科進入眼科賽道,彼時整個中國資本市場中僅有愛爾眼科一家眼科上市公司,光正眼科是名副其實的「二哥」。按照眼科賽道正常的發展路徑,光正眼科完全可以憑藉資本力量迅速擴張,實現業績跨越式增長。

現實情況卻是,光正眼科2019年的時候擁有12家醫療機構,而到了2023年其卻僅擁有17家醫療機構,而且這新增的5家醫療機構中還有3家是診所形式。這些數據足以説明,光正眼科並沒有快速擴張複製的能力,因此公司整體增長策略十分保守,其很快就被華廈眼科、普瑞眼科、朝聚眼科等后來者趕超,在黃金賽道中慘遭墊底。

以營收規模數據觀測,光正眼科是唯一一家過去五年營收規模沒有增長的公司。高速增長的愛爾眼科姑且不論,華廈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朝聚眼科等后來者也均實現了營收規模的顯著增長,光正眼科已經成為眼科上市公司中眼科業務營收規模唯一沒有突破10億元的公司。

圖:營收規模一覽,來源:錦緞研究院

圖:營收規模一覽,來源:錦緞研究院

光正眼科失去了擴張能力,與光正集團和新視界眼科原管理層之間的矛盾不無關係。在光正眼科業績最差的2020年,新視界眼科創始人林春光卻連續大手筆減持,並在當年8月辭去上市公司副董事長、董事等職務,最終導致光正眼科業務經營慘淡。

收購新視界眼科時,雙方簽訂了業績對賭協議,而新視界業績對賭並未完成。因此光正眼科要求新視界眼科、林春光等多方原股東支付3.85億元的業績補償款,而新視界眼科原股東卻反訴光正眼科,稱尚有3.13億元股權交易款處於拖欠狀態。最終,光正眼科要求被駁回,而新視界3億元尾款只有1億元得到支持。

與新視界原管理層「裂穴」之后,光正眼科擴張幾近停止,營收規模持續下降,公司整體進入至暗時刻。

02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八個字生動地總結了光正眼科過去五年的處境。

新視界眼科管理層出走之后,光正眼科不僅失去擴張能力,而且現有醫院的經營也出現了問題。當然,這背后有疫情帶來的影響,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光正眼科對於風險應對能力較弱的客觀問題。

在2019年的時候,光正眼科的眼科業務營收8.38億元,當時其共有12家眼科機構,單院營收能力達到6983.33萬元。客觀而言,這樣的單店盈利能力放在整個行業都是較為突出的。

圖:光正眼科單院營收能力解析,來源:錦緞研究院

圖:光正眼科單院營收能力解析,來源:錦緞研究院

可是,這樣的營收趨勢光正眼科僅保持了一年,2020年光正眼科單院營收能力就斷崖式下跌至4850萬元,同比下降30.5%。在最慘淡的2022年,光正眼科單院營收能力降至3512.5萬元,僅為2019年巔峰時期的一半。雖然從2023年開始,光正眼科單院營收能力有所回升,但也遠不及2019年水平。

如果説擴張考驗的是管理層的經營能力,那麼單院水平考驗的則是管理層經營態度。在已經坐擁成熟經營能力的情況下,單院營收水平卻持續走低,這足以表明光正眼科管理層並沒有把重心放在業務經營上。

在新視界眼科併購遭遇的失敗,並沒有動搖光正眼科管理層持續併購的決心,其依然希望通過併購美爾目醫療延續增長。光正眼科為北京光正的參股股東,持有15.54%股權,而北京光正則是美爾目醫療控股股東,持有51%的股權。從目前公司的動作看,光正眼科極有可能在未來將美爾目醫療納入上市公司之中,以期重新激活增長。

但較為可惜的是,光正眼科這邊躊躇滿志,而美爾目醫療卻滿目瘡痍。截至2023年9月底,美爾目醫療總資產2.29億元,而淨資產卻為-3億元;2023年1-9月,公司整體營收為1.65億元,可卻錄得4950.76萬元的虧損。更為讓人失望的是,美爾目醫療還於2023 年 05 月 19 日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圖:美爾目醫療財務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圖:美爾目醫療財務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美爾目創始人葉子隆似乎也早已離開公司,目前其微博認證已經去掉「美爾目」標籤,變更為「保定鷹華眼科醫院院長」,與新視界眼科原管理層「裂穴」的劇情恐將再度上演。

覆盤光正眼科的發展路徑,管理層一開始就將企業發展的核心聚焦於資本併購之上,導致忽略了實體經營。然而,在併購過程中,光正眼科管理層又不能很好地與原管理層達成利益共享,進而最終導致收到手的資產質量遠不及預期。

資本不是萬能的,很多成功的併購交易背后,看似是資本的力量,本質是經營的勝利。

03

資本是風,人是魂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從來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

光正集團跨界進入眼科醫院的做法並沒有錯,畢竟這是一個造就了諸多增長案例的黃金賽道。但那些增長案例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必須建立順應產業理性發展的基礎上。

眼科醫院隸屬於連鎖醫療,其商業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可複製性,依靠的是管理層的管理經驗與方法論,這纔是造就持續增長的根基所在。資本固然可以提升企業擴張的速度,但如果管理層不具備管理經驗與方法論,那麼只會白費力氣,最終還是要重蹈光正眼科的覆轍。

所以,眼科醫院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麼?是品牌?是設備?其實都不是,眼科醫院商業模式的核心競爭力正是操盤的人。如果操盤者不能很好地把控企業發展方向,而是一味地想要通過資本力量強行收購,那麼終會在資本海洋中迷失方向。

這些年來,光正眼科並非沒有懂行業的人,無論是新視界眼科的林春光,還是美爾目眼科的葉子隆,他們都是常年深耕行業的專家,可最后他們都與光正眼科分道揚鑣。光正眼科缺少的不是別的,正是一個好的操盤舵手,一個懂眼科醫院的專家。它明明可以利用被收購機構創始人的優勢發展企業,但最后卻總以紛爭收場。

截至6月底,光正眼科整體負債率高達81%,整體負債合計12.57億元,如果剔除公司賬面3.77億元的商譽資產,那麼公司實際淨資產將降為-0.82億元。公司賬面共有貨幣資金1.42億元,但卻面臨3.2億元的短期債務壓力,揹負着極大的運營壓力,公司金融償付壓力也很大。

從光正眼科中報看,整個上半年扣非淨利潤為-665.89萬元,可以公司自身造血能力嚴重不足,依然需要資本騰挪去維繫生存。擴張、償債、造血,這是光正眼科管理層亟需解決的課題。

迴歸投資層面,光正眼科已經超過十年沒有進行過分紅,而且公司內部利益繁雜,大規模減持屢見不鮮,這些都是盲目併購而產生的后遺症。所以光正眼科業務的疲態只是表象,管理層的混亂纔是根源。

資本是風,人是魂。失去靈魂的企業,只會被風所推倒。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