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被碧桂園富力傷透了心!「化工大王」張國榮退出房地產

2024-08-30 17:56

建滔集團主席 張國榮

建滔集團主席 張國榮

集團將會退出內地商品房市場,將重心投向投資性資產。

徐凡淋丨文

在碧桂園、富力等企業身上「栽了跟頭」的建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滔集團」)宣佈將退出內地房地產市場。

8月26日,建滔集團發佈2024年上半年業績公告,實現營業額204.14億港元,較2023年同期增長9%。其中,覆銅面板、印刷線路板、化工產品3個業務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34.6%、28.5%和29.9%,合計達93%。

建滔集團2024上半年收入最不理想的是房地產業務,銷售營業額下降了43%,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2%至9.2億港元,其中大部分收入來自租金收入,錄得7.29億港元。對比高峰期的2020年,建滔集團房地產收入曾達83.3億港元,佔集團總收入的19%。

面對房地產營業收入的大幅下降,建滔集團主席張國榮表示,集團將會退出內地商品房市場,將重心轉向投資性資產,如果未來發現有機會,會在香港及內地購買收租物業。

過去,建滔集團不單自己操刀開發住宅項目,同時也投資了內地一些主要的開發商債券,如於2021年通過子公司永恆信貸(Ever Credit Limited),向碧桂園提供本金18.8億港元的定期貸款,利率8.5%,本息原定於2023年12月償還。因碧桂園未能如期兑現,2024年向香港高等法院對碧桂園提出清盤申請,截至目前,雙方仍在博弈之中。

山海新財經就是否退出內地房地產一事致電建滔集團華東地產部,相關人員表示,的確正在撤離,也不再開發、投資房地產項目。

01

「化工大王」張國榮 

公開資料顯示,建滔集團1988年以印刷線路板的基礎材料覆銅面板起家,公司1993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同年分拆銅箔業務在新加坡上市,是全球最大的覆銅面板生產商之一,中國印刷線路板製造商、化工產品龍頭供應商之一。

今年69歲的建滔集團主席張國榮,在業內有着「化工大王」「銅箔大王」的美稱。2023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公佈2023年授勛名單,張國榮位列10位金紫荊星章獲得者之一。

他出生於深圳,年少時家境貧寒,中學畢業就去了香港一家小工廠打工,因年少無知,差點被老闆辭掉。

「當時沒辦法,只好誠心懇求老闆,希望他不要把我辭退。經過這次經驗,我明白到能夠擁有一份工作是很幸運的,所以我往后的工作都十分努力去做。」張國榮向媒體講述那段經歷時表示,當時一度害怕失業,感到不知所措。

后來,張國榮「跳槽」去了美資公司3M(世界著名的產品多元化跨國企業:名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從倉務員到信差,再到銷售員。

「3M是一家百年大公司,制度性很強,經常被人責罵,但從中學到了什麼是現代化管理,獲益頗豐。」張國榮説,在3M公司的日子,為日后干一番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不久后,有着敏鋭商業頭腦的張國榮發現,從廣州買工業鹽是1美元/公斤,從美國進口則需10美元/公斤,面對巨大價差,他毅然決定放棄安穩工作,開始自主創業,從廣州買工業鹽到香港轉售,成功賺到第一桶金,之后與人合夥在香港設廠生產覆銅板。

1988年,張國榮在深圳設廠生產覆銅面板;1993年,建滔集團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公司發展如火如荼。有了資金的張國榮,先后在廣東清遠、佛崗、連州等地投資建設了建滔循環經濟工業園,隨着建滔化工、建滔實業、忠信電子材料、暖芯技術、科惠電路、積層板、建滔銅箔、建滔玻璃纖維等20多家工廠(公司)的建立,使他奠定了行業 「化工大王」的龍頭地位。

有着「化工大王」「銅箔大王」稱號的張國榮,還是一位資本運作高手,建滔集團共擁有4家上市公司。1993年,建滔集團在港交所上市;1999年12月,建滔集團成功分拆其子公司建滔銅箔,在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市;2004年12月,建滔成功收購上市公司依利安達,進入印刷線路板領域;2006年,建滔集團又成功分拆其覆銅面板業務,建滔積層板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2009年,在房地產市場如日中天之時,張國榮在集團成立房地產事業部,開始涉足房地產開發,15年來,先后落子住宅、商辦、購物中心與酒店,形成了商辦系「建滔廣場」、住宅系「裕花園」等產品線。

住宅開發方面,建滔地產在蘇州崑山和上海,開發有上海裕花園、張浦裕花園、裕園、升悦居、千燈裕花園、花橋裕花園、濱江裕花園、裕景園、觀源河畔、朗峰、花溪公館等項目。

2014年,張國榮將用僅100萬元拿地的深圳舊廠房,以20億元的價格賣給某頭部房企(恆大),此筆「一本萬利」的生意為業內津津樂道,也讓張國榮嚐到了投資地產的甜頭。

建滔集團官網顯示,建滔地產開發住宅及商用物業總建築面積超600萬平方米,主要分佈在香港、上海、蘇州、廣州等城市。拿地方式較為保守,均以招拍掛為主,拿地與建設一直都是利用自有資金。

2020年高峰期,建滔集團房地產業務收入83.3億港元,90%來自住宅項目,佔集團總收入的19%。

「我們做實業的,每年有幾十億元的現金流,最多花三分之一用於投資,三分之二花不掉。做地產沒有技術問題,我們可以花錢請最好的設計師,請專業人員做策劃。」建滔地產部一位高管曾解釋涉足地產行業的原因。

02

地產投資的失利

在房地產領域嚐到甜頭的建滔集團,不僅開發住宅項目,張國榮與內地房企也往來密切,投資了大量內地房企的股票和債券,並向他們直接提供貸款。

2018年起,建滔集團多次購買富力地產美元債,在后者進行了境外債重組后,建滔集團持有富力地產總金額22.83億港元的債券。

其中,利率7.5%的A組債券7.88億港元;利率9%的B組債券10.27億港元;利率4.2%的C組債券4.69億港元。截至2023年末,這些債券已產生公平值虧損21.67億港元。

另一方面,2021年12月,建滔集團旗下的永恆信貸向碧桂園提供了一筆18.8億港元的定期貸款,雙方約定分期償還本金和利息(利率8.5%),並在2023年12月償還最后一期款項。

2023年8月20日,碧桂園債務危機爆發,曾宣佈以「債轉股」的形式,抵消了建滔集團部分本金,涉及債務2.7億港元,但后續相關還款承諾未能如期履約。

兩個月后,2023年10月,碧桂園官方發佈違約。同日,建滔集團發佈公告稱,碧桂園未能根據融資協議償還15.98億港元,向碧桂園發出法定要求償債書。受此影響,建滔集團2023年就該借款作出信貸虧損撥備8.94億港元。

今年2月19日,建滔集團發佈盈利預警,預計2023年錄得純利潤不少於20.2億港元,同比下降不多於45%。

對於純利下降的原因,建滔集團方面表示,一是集團覆銅面板產品及化工產品的市場銷售單價下跌;二是對向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的借款作出信貸虧本撥備;三是對所持有位於華東地區未售住宅物業作出減持虧損撥備

碧桂園流動性危機,以債轉股形式,抵減其中2.7億元港元本金后,就未再還剩余借款。張國榮催債未果,以清盤呈請方式向碧桂園施壓

今年2月,永恆信貸就此事向香港高等法院對碧桂園提出清盤申請。對於建滔集團的清盤申請,碧桂園迅速做出了反應稱:「堅決反對,將採取一切必要行動,積極妥善抗辯應對。」

碧桂園方面表示,單一債權人的激進行動不會對碧桂園保交樓,正常經營以及境外債務重組產生重大影響,已與境外主要債權人建立了有效溝通機制,境外債整體重組正在積極有序推進,清盤是各方皆輸的結果。

目前,雙方就此事仍在博弈之中。

對此,張國榮曾表示,對碧桂園仍有信心,對其未來償還債務方案持開放態度,身為上市公司董事有責任追討,向股東交待。

實際上,投資富力地產「栽了跟頭」又「踩雷」碧桂園的建滔集團,早已逐漸收縮房地產業務,2018年土地拍賣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后,就再也沒有拿地。

2023年,建滔地產房地產收縮至27.5億港元,其中住宅銷售收入只有12.8億港元;2024年上半年持續收縮,房地產營業收入僅9.2億港元,大部分來自租金收入。

目前,建滔集團仍有一些存量項目在建和銷售,住宅主要有崑山菁庭、浦岸花園,兩個項目剩余貨值約30億元。據瞭解,這兩個項目正在加速銷售中,去化較為艱難。商業項目還有在建的建滔前海大廈與崑山中心,這兩個項目投資多年還未完工,主要為自持與收租。

張國榮最新表示,要退出內地房地產市場,將重心轉向收租物業,也正基於此考慮。

隨着地產行業的持續調整,房地產開發的利潤更加微薄,市場尚未恢復,曾經帶有投資性跨界地產開發的企業,如美的置業、冠城大通格力地產、建滔地產等陸續退出房地產行業,也許這只是開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