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汝窯的故事

2024-08-31 13:36

  龔繼先

  我做了幾十年的美術出版,深感這個工作責任重大,它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關乎社會風氣和審美價值觀,最忌諱急功近利。但出版社也要經營、發展,又不能不考慮經濟效益。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的那幾年,正趕上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要恪守初心、專注於文化的傳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國是「瓷之國」,喜歡瓷器或對瓷器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汝窯。「雨過天青雲破處」,汝瓷的釉色特別優美,帶有神祕感。汝窯開窯僅二十年,傳世品極為稀少,流傳至今的真品不足百件,件件流傳有序。

  1986年,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在西安召開年會,會上,有人帶來一件青灰釉三足洗,與會專家判定這是一件汝瓷。一問,此人來自寶丰陶瓷工藝廠,上海博物館(下文簡稱「上博」)立即派人去河南寶丰調查,很快就在大營鎮的清涼寺村採集到幾片天青釉瓷片和一些制瓷工具。這就是為什麼河南的汝窯考古,卻由上博最先介入的原因。

  上博在此次調查中收穫巨大,不僅確定了窯址,還採集了大量汝瓷實物。汝窯窯址的發現,使得「懸案」一朝解決,這在中國陶瓷的研究上是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本着出版人的敏鋭度,我認為這個選題有出版的必要,要抓住時機,記錄下汝窯窯址考古的完整過程。

  主持這個調查項目的,是上博的副館長汪慶正先生,他對中國古代瓷器有系統而深入的研究,鑑賞水平很高。汪先生在報紙上發表了寶丰汝窯窯址的調查報告,我看了這篇報告,開始和上博聯繫,上博聽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願意出版,特別高興。當時,其他出版社對這個選題興趣不大,因為內容太專業,受眾狹窄,沒有經濟效益。1987年10月,《汝窯的發現》一書問世,這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建社以來出版的唯一一本考古報告,當時僅印刷了兩千冊,每本定價二十元。后來,此書在舊書市場的價格不斷上漲。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日本NHK電視臺來上海拍攝中國文化系列專題片,因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汝窯的發現》,日方跑到社里,説想在中國選一家博物館,與日本合作出版介紹中國陶瓷的圖書。我向日方推薦了上博,他們隨即與上博建立聯繫,我幫日方在上博拍照片,再把照片交給上博審定。

  我和上博打交道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上博的館長還是沈之瑜先生,沈先生做事要求高,而我剛到出版社工作,年紀輕,膽子小。我拿着上博藏瓷的明信片打樣稿給他過目,他掃了一眼,很嚴厲地説這個打樣不行,顏色不對,叫我們重新調整。等到日本NHK電視臺來拍攝的時候,上博的館長已經換成了馬承源先生。

  后來,我與汪慶正、沈揆一赴日審看中國陶瓷的圖版及文字,藉機全面瞭解了日本所藏中國古陶瓷。我們一路考察,既參觀公立博物館,也參觀私人博物館,日本的私人收藏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精品眾多。

  那時,我國尚不富裕,我感到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了,必會對文化藝術加以重視,畢竟保護、尊重文化藝術是一個國家文化自信的基礎。日本如此,中國也將如此。這些年我們大力提倡文化自信,驗證了我的想法。

  日本的私人制瓷很多,不少愛好者或藝術家都開辦個人工作室,小院子有各式植被點綴,拾掇得乾乾淨淨;燒窯的劈柴有專用的棚子,碼放得整整齊齊。我們去了一家小作坊,小作坊的主人常年住在山里,過着半隱居的生活,日常用度儘可能取之自然——用竹筒引山泉水,進山撿拾柴火,房子一半用作居住,一半用作展陳。

  最令人驚喜的是,他拿出自己珍藏的一隻汝窯盤給我們看。汪慶正細看之下,認為是真品,顏色正,器型美,沒有一點火氣,能讓浮躁的心即刻安寧。汝瓷的美,就是毫釐之間,線條稍微變化,便會有云泥之別;傳統文化藝術的精粹,盡在這「一眼千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