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融於萬物」的AI,落地在AR眼鏡

2024-09-02 02:49

消費者體驗影目智能眼鏡產品。受訪者供圖 消費者體驗影目智能眼鏡產品。受訪者供圖

  電影《蜘蛛俠:英雄遠征》中,鋼鐵俠在去世后,為小蜘蛛俠留下一副人工智能眼鏡。戴上眼鏡,喚醒AI助手,眼前便會出現一塊半透明虛擬現實屏,可以隨時查看各種信息。如今,這樣的眼鏡正在加速走進現實。

  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面爆發,「AI+」,即人工智能與各行各業結合的模式,正在全面鋪開。在一眾「AI+硬件」產品中,AI與AR眼鏡的結合則被看作未來穿戴設備發展的重要趨勢。近日,蘋果、Meta等科技巨頭加速佈局AR眼鏡的消息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而國內也有不少企業早已在這一領域進行了探索。

AI眼鏡走紅

帶火國內可穿戴設備市場

  今年7月,國內智能眼鏡廠商影目科技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同時宣佈將在成都成華區設立公司總部,攜手互聯網頭部企業,打造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元宇宙」的數字示範街區。

  與影目科技並稱為AR眼鏡「四小龍」的雷鳥創新、Rokid、XREAL,同樣在2024年完成了新一輪融資。其中,Rokid於年初宣佈完成近5億元C+輪融資,這也是近年來國內AR領域單筆規模最大的戰略性融資。

  AR眼鏡頭部企業集中受到資本關注,或與Ray-Ban Meta智能眼鏡帶起的熱度有關。這是一款Meta公司與雷朋於去年9月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鏡,其外觀近似普通眼鏡,用户通過語音口令即可喚醒智能助手進行對話。據美國知名科技網站The Verge數據,截至2024年5月,這款「AI眼鏡」全球銷量已突破100萬台。

  「如果説要對標雷朋Meta眼鏡,國內可能沒有第二家廠商比我們更有話語權。」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影目科技聯合創始人呂一飛如此回答。

  就在雷朋Meta眼鏡推出差不多同一時間,影目也發佈了AR智能眼鏡新品INMO Go,產品接入AI大語言模型,擁有實時語音翻譯、AI百科、外語陪練等功能,並將這些虛擬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的視野中。呂一飛透露,包括INMO Go在內,公司已量產三款AR眼鏡,累計出貨量接近10萬台。

  「AI不僅是一種技術趨勢,也是必備的一項功能。」玩出夢想科技CMO朱然這樣解釋AI技術在可穿戴設備行業的重要性。今年6月,其推出的玩出夢想MR,也融入了AI搜索、音樂創作、文本翻譯等功能。

大熱硬件接連「翻車」

眼鏡或是AI最佳落地載體

  國內AR/MR顯示設備廠商持續向AI靠攏,以進一步拓寬應用生態的同時,AI Pin、Rabbit R1等各類搭載AI功能的新型可穿戴產品也相繼亮相。

  從網上多位科技發燒友的測評視頻來看,AI Pin小得如同一枚胸針,可佩戴在胸前,通過語音交互實現打電話、發短信、拍視頻等功能;當用户需要查看信息時,還可通過內置的激光投影儀,將內容直接投射到手掌上。Rabbit R1則近乎手掌大小,擁有AI搜索、物體識別、圖片生成等功能。然而,兩款產品在正式發售后不久,便因發熱嚴重、反應過慢、AI功能表現不佳等問題,被大規模退貨。

  「AR眼鏡是AI技術落地的最佳形態,這是我從去年就提出的觀點。」各種新式「AI+硬件」相繼「翻車」,也讓呂一飛更加堅信這一點。

  他解釋説,AI技術要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它的載體一定是和日常生活最為貼近的,最好是無感的。人們獲取信息大部分都是來自視覺,從這個邏輯上看,AR眼鏡作為近眼設備,確實是絕佳的選擇。

下一個「iPhone時刻」

何時到來?

  在天使投資人、人工智能專家郭濤看來,AI與可穿戴設備的深度融合,已成為智能硬件行業發展的突出趨勢。而無論是從佩戴的便利性,還是產品所提供的場景功能來看,智能眼鏡確實是比較好的AI技術融合方向。

  呂一飛認為,如今,AI+AR眼鏡的研發已經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優」的過程。隨着技術的進步、算法能力的提升,AR眼鏡的空間顯示越來越優,續航問題也會逐步得到解決。

  對於Meta和蘋果的入局可能加劇的市場競爭,呂一飛表示:「它們固然很強,但好處是幫我們教育了市場,把市場的蛋糕做大了,我們出貨量的絕對值也一定是上升的。」

  十余年前,蘋果公司發佈初代iPhone手機,智能手機時代正式開啟。因此,科技創業者總喜歡用「iPhone時刻」來形容行業的革命性轉變。當AR眼鏡廠商們喊出「下一個iPhone時刻將由AI+AR創造」時,我們也不禁要問,這一刻何時纔會到來?

  「結合AI技術的智能眼鏡,可能會在一兩年之內快速發展,三年之內做到大面積覆蓋。」呂一飛説。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熊英英 實習生 余笑然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