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這位龍遊人,與周恩來一起赴法勤工儉學

2024-09-09 00:36

轉自:衢州日報

  風箏

  一、遠渡重洋赴歐求學

  1920年11月7日 ,萬噸法國郵輪「波爾多斯」號正緩緩駛離黃浦江,目的地是法國馬賽。船上有197位由華法教育會組織的第十五批赴法國勤工儉學生,20歲的龍遊人童致和也在其中。告別家鄉與親人,童致和此刻肯定不曾想到,這一去,再回首已近60載。

  童致和,字守祥,浙江龍遊縣湖鎮下童村人,出生於1900年8月1日,父親是童平青(音)。自錢塘江經富陽、蘭溪溯江而上,初入衢州境,江心即有一大沙洲在江中綿延十余里,名為浮牌洲。浮牌洲像一艘駛向大海的「鉅艦」,下童村就在這艘鉅艦的頭部,也是衢州境內海拔最低的村子。浮牌洲將衢江中分為二,南面一段舊稱白革湖,湖鎮之名即由此來。

  童致和於1919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甲種農業學校農學科,這所學校后來改名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又與工業專門學校合併爲國立第三中山大學,之后改名為浙江大學。

  「波爾多斯」號船上的留學生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求學為主的儉學生,另一種是以務工為主的勤工生,像童致和這樣的儉學生共70多位。同行的還有童致和農專的同班同學胡封。胡封的老家是金華湯溪倉里,離童致和的老家只有三十里左右。「波爾多斯」號上還有一位英氣勃發的浙江學生,他就是周恩來,時年22歲。

  郵輪過西貢,穿馬六甲,越印度洋,經紅海入地中海,歷時36天,於當年12月13日抵達法國南部著名港口馬賽,之后學生們乘火車到達巴黎。

  當時中國赴法留學生眾多。在童致和之前,僅衢州就有江山毛以亨、開化林則瑞、衢縣張宗文等,其中毛以亨於1918年赴法,是衢州最早的留歐學生;林則瑞、張宗文於1920年5月同時赴法。另有一位王去病,是衢縣樟潭鎮徽籍木商王國卿的兒子,也是差不多時間在法國留學。到童致和去時,中國赴法勤工儉學生已有2000多人。這些學生年齡從十五六歲到五十多歲都有,學歷也從小學、中學和大學不等,但家庭條件多為一般。出於青春熱血,對知識的渴求,對遙遠國度的好奇,這些二十出頭的中國青年們,帶上一張船票一隻皮箱就敢勇闖天涯。

  到法國后,童致和等留學生由華法教育會分配安排進入公學(中學校)補習法文,適時安排進入工場、農場務工。勤工儉學生的基本情況是這樣的:初來時只帶幾個月生活費,然后找到一份工作,每月可以掙400-600法郎工資,除去生活費結余150-200多法郎。大學每年學費是1200-1800法郎,如此需要打工三到五年才能正式入學。但這是比較理想的情況,1920年前后的法國,正處於經濟危機中,工作本就不好找,文化語言不通、工作技能不強的中國學生,想要找到工作並積蓄錢財供給學習,實在是不容易的事。

  周恩來在1921年為《益世報》所撰寫的《留法勤工儉學生之大波瀾》一文中直陳,多數國內學生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盲目赴法,而華法教育會運行不善。找工作難、學語言難、存錢難、進學校更難,這是當時勤工儉學的真實狀況。據周恩來調查,當時約1500名留法學生中,僅有近600人工作有着落,其余900余人,大多隻能依靠官方發放的維持費,甚至舉債度日,再往后,連維持費也停發了。

  童致和到法國后的情況沒有記載,從同學胡封后人的回憶中可作些推測。胡封先在邦埃夫克公學學習,后進入南錫大學繼續學習農科,並於1924年學成回國。胡封留學時,家中賣了田地供其上學,手頭較為寬裕,據其后人回憶,「龍遊湖鎮的童致和,家境一般,無力負擔留學的費用,童致和除了自己課余做工之外,胡封在經濟上給了他很大的幫助」。由此推斷,童致和剛到法國時,應該是與胡封在一起勤工儉學。

  1923年,童致和輾轉到了比利時東部。根據1933年的《留比中國同學錄》記載,法文名字是Antoine Tong Tse Ho的童致和於1923年到1926年期間在瓦勒姆糖業專門學校學習。當時赴比利時留學的中國學生多數在沙城勞工大學、魯汶大學等就讀。瓦勒姆是列日省的一座小城市,糖業專門學校主要培養製糖業的工程師,中國學生很少。與童致和同時期在這所學校學習的,只有浙江嵊縣人沈駿達、四川人唐世丞和福建人黃朝平三人。

  1926年,童致和又到了魯汶釀造學院學習,這所釀造學院是設立在魯汶天主教大學的一所學院,主要教授釀酒、發酵和麥芽等方面的知識,培養釀酒工程師。直到1930年,童致和都在這里學習。相對瓦勒姆,魯汶是省會大城市,也是比利時古老的大學城,這里的釀酒業一直很發達,如今全球最大的啤酒釀造廠——百威英博的總部就在魯汶。

  童致和在魯汶釀造學院期間具體的學習生活不得而知,歐洲華人組織檔案館有保存,但只公開了很小的部分。可以肯定的是,離開友人胡封的援助后,他的留學經歷是很艱難的。華人組織檔案顯示,1925年6月時,童致和已經接受洗禮入了天主教。

  二、定居比利時小鎮

  童致和在魯汶釀造學院完成學業后,在當地定居了下來。據舊版《龍遊縣志》記載,童致和定居比利時后,任製糖業工程師、農場管理人員。按他所學習的知識和當地的業態,他極有可能是在農場從事啤酒釀造的原料——大麥的種植。但新版《龍遊縣志》和《浙江省華僑志》俱載「法國去比利時定居,以開私人診所為業」,尤其是新版《龍遊縣志》,既載童守祥在比利時開診所為生,又另載童致和在比利時開農場,卻不知童致和即是童守祥。

  1944年4月11日,43歲的童致和與小他21歲的比利時姑娘赫爾曼斯·艾米莉(Hermans Emilie)在她的家鄉奧弗佩爾特(Overpelt)結婚。奧弗佩爾特是一座靠近荷蘭的小城鎮,講荷蘭語,艾米莉家里是農民。結婚后,他們主要生活在比利時列日省奧萊耶(Oreye)一座叫Bergilers的村莊里,漂泊異鄉的童致和終於在這里安下了家。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地方,離他曾經留學的瓦勒姆非常近,他家還擁有一座磨坊。

  人是懷舊的,尤其是老人,在比利時生活了幾十年的童致和,常常想起家鄉下童村頭那五六百年的大樟樹,還有硬頭獅子、甘蔗龍、小腳燈……當然,還有那養育他的衢江水和那里的親友鄉人。

  1979年,也就是童致和離開中國59年后,他與夫人、長子回到中國探親。回到家鄉后,他馬上到湯溪尋找在法國曾幫助過自己的同學胡封。當得知胡封早在1944年就已經去世時,年屆80的童致和老淚縱橫,泣不成聲,令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1981年8月,童致和在奧萊耶家中去世,終年81歲。這位客居他鄉60余載的龍遊人,一生保留中國國籍。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派人前往祭弔。他的妻子赫爾曼斯·艾米莉則於2013年去世。

  三、子孫俱懷中國情

  童致和與妻子生有6個孩子,4男2女。許多信息表明,這位定居在比利時的龍遊人,始終沒有忘記他的祖國和家鄉龍遊。

  童致和的兒孫輩,都有一箇中國名字,都有共同的姓氏「TONG」。如三兒子Albert TONG中文名是童國興,從小父親就教他學會寫繁體的中文名字。「國」也可能是他的字輩,因為在龍遊下童村還曾有一位在1947年留學巴黎大學的醫學專家童國璋。

  童國興於1952年9月15日出生於哈瑟爾特(Hasselt),他從小就熱衷於音樂和文學,玩樂隊、寫詩,成年后在瓦隆當了環境部門的公務員,但一生鍾情於搖滾與詩歌,還會打太極拳,不僅和樂隊到處巡演,還出版詩集。2016年,他的第四本詩集《垂直行走》出版,這本書的封面上是一艘龍形遊船,不知是否暗指「龍遊」。

  在童國興的詩文中,他童年記憶里的父親是温柔敦厚的,他説父親「向他灌輸的構成他所有人生和道德的價值觀」一直影響着他,對龍遊,對中國,他有着特別的感情。

  2018年6月,第三屆「中國城會」活動在比利時列日省列日市舉行。中國小吃、中醫、漢字和書法等中國特色傳統文化在當地展出,還有中國傳統服飾展示、舞蹈和舞龍舞獅表演。童致和的孫女專程趕到現場參加了開幕式,她向中國媒體主動自我介紹:「我叫童式紅(Tong shihong),擁有四分之一中國血統,我的爺爺來自中國浙江龍遊下童村。很高興能在家門口一下子看到那麼多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東西。」童式紅説,她曾於2016年時回到龍遊尋根,那是她第一次到中國,那次行程改變了她對中國的印象,「中國令人敬佩的,絕不僅僅是經濟成就,她擁有五千多年燦爛文明和悠久文化,有太多東西值得西方人借鑑」。她當時表示,她還計劃一家四口前往中國,讓丈夫和孩子也感受一下真實的中國。

  從1979年至今,童致和及他的后人已經不下四次回龍遊尋根。雖然比利時與龍遊遠隔重洋,但鄉情綿綿,炎黃子孫的血脈長存。

  2019年10月,從義烏到列日的中歐班列開通。這是首個貫通中國長三角區域、中亞和歐洲並服務於跨境電子商務的專列,每次可拖載80余個標準箱貨物,是絲綢之路上的「鋼鐵駝隊」。義烏距離童致和的老家龍遊下童村近在咫尺,而列日是童致和及其后人生活的地方,這兩個遙隔萬里的地方,就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神奇地連接在了一起。圖片由作者提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