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信也科技2024Q2淨利下滑6.6%,逾期率持續攀升

2024-09-10 11:1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近日,美股上市的 互聯網 金融企業信也科技(「拍拍貸」母公司)發佈的財報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營收為31.68億元,同比增長3.74%;淨利潤為5.51億元,同比下降6.6%,其淨利潤已連續四個季度同比下降。

據《消費日報》報道,信也科技2024年第二季度發起、服務費用和其他收入成本為5.7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16億元增長11.43%。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國際市場交易量增加導致的手續費增加,以及未償還貸款余額增加導致的貸款催收費用增加。

今年上半年,信也科技營收63.33億元,同比增長3.38%;淨利潤10.83億元,同比減少15.39%,增收不增利。2023年,信也科技實現年度營業收入125.5億元,同比增長12.7%。記者梳理發現,這一營收增速已降至信也科技近5年來的最低點,如今於2024年上半年進一步降至個位數,信也科技營收增速趨於平緩。

而其淨利潤方面的下滑已持續了一段時間。記者梳理發現,2023年第三季度至2024年第二季度,信也科技淨利潤分別為5.66億元、5.25億元、5.32億元、5.51億元,同比下降5.52%、4.88%、22.9%、6.6%。即目前信也科技淨利潤已連續四個季度下降,盈利水平承壓。

信也科技主要分國內、國家兩大塊業務,細分來看,信也科技的國內業務近年來有所放緩。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信也科技國內市場促成交易額分別為461億元、464億元,較2023年第四季度的501億元少了三四十億元。截至2024年6月末,信也科技國內市場貸款余額642億元,相較於2023年末的661億元減少19億元。

記者瞭解到,信也科技面臨的國內消費信貸市場競爭不小。據 交銀國際 相關研報,我國消費金融體系以商業銀行、互聯網金融平臺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為主,互聯網消費金融內部則呈梯隊分化格局:第一梯隊為螞蟻集團、微眾銀行;第二梯隊包括京東數科、度小滿和美團等;奇富科技、信也科技、樂信等信貸科技機構則排在第三梯隊。

在此背景下,近年來信貸科技機構紛紛嘗試「出海」,不過,目前來看,信也科技國際業務與國內業務相比規模仍差距較大,營業收入佔比也相對較低。2022年、2023年、2024年第一季度及2024年第二季度,其國際業務分別貢獻了10.3%、17%、18.8%、17.8%的營收。信也科技要想國際業務為公司整體業績增長做出核心貢獻,還需更多時間。

逾期率出現較大上升

截至2024年6月末,信也科技90天以上的逾期率為2.65%,較上季度末的2.45%上升0.2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的1.68%大幅增加了0.97個百分點。vintage曲線也顯示,信也科技2023年下半年以來的30天+逾期率高於以往水平。

另一方面,隨着同業公司紛紛主動提高客羣的進件質量,優質借款用户獲客難度越來越大。「客羣上浮」策略也使得信貸科技機構的營銷推廣費用居高不下。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信也科技銷售及營銷費用4.73億元,同比、環比均有所增長,原因是公司更加積極獲客特別是更優質的借款人。

今年第二季度,信也科技國內獨立借款人數量為180萬,同比下降了21.7%。新增借款人少了,信也科技業務對重複借款人即老客户的依賴度加大,報告期內信也科技高達87.3%的交易量由重複借款人貢獻。

只是,隨着獨立借款人的減少和重複借款人的借款金額增加,信也科技平均借款金額也隨之增加。今年二季度,信也科技平均貸款規模為9956元,較2023年同期的7816元增加了2140元。理論上來説信貸資產越是小額分散、風險越容易把控,平均借款金額增加,平臺的風險壓力也會隨之升高。

旗下拍拍貸投訴超4萬條

據公開資料,信也科技前身為拍拍貸,成立於2007年,為中國內地首家P2P網絡借貸平臺。2017 年11月,公司在紐交所上市。2019年11月,公司更名為信也科技。

2017年12月,監管機構發佈141號文,引導P2P平臺向助貸機構轉型。2018 年至2020年期間,信也科技着力進行轉型,完成向助貸機構的轉變。

據瞭解,目前信也科技的主要貸款產品仍用「拍拍貸」這一舊名,多年深耕相關市場,「拍拍貸」這一品牌積累了數量較為龐大的客户。據官網披露數據:截至2024年3月末,拍拍貸累計註冊用户1.587億,累計放款金額8377.6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和其相關的消費者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信息也同樣居高。黑貓投訴平臺顯示,近30天內和「拍拍貸」相關的投訴為1081件,摺合約36件/天,累計投訴量達45574件,主要涉及被收取擔保費服務費等、 綜合 借款利率過高、違規催收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