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層層傳導到了,這些央國企已經頂不住了

2024-09-10 21:15

我是馬江博關注我看清形勢,看懂趨勢,看到財富

濃眉大眼的央國企,最近也繃不住了。

在上周傳出即將調降存量房貸利率的消息后,A股上的地產公司紛紛迎來了一波大漲,一度有種夢迴地產的感覺。

但房地產總是「三分鍾」熱度,這纔沒過幾天,從哪漲起來的又跌回到哪去了。

正好趕上半年報披露,我隨手翻了翻各大房企的中報,相比於未來尚不確定的利好,房企們現在的低迷業績卻是實打實的。

不光是民企,就連濃眉大眼的央國企地產公司,也撐不住了。

這是2024年上半年各大房企的業績情況,幾乎所有房企的營收和利潤都在下降。頭部梯隊主要有四大央企:保利發展、中海地產(中國海外發展)、華潤置地、招商蛇口

除了華潤營收增長13%以外,其他三家的營收變化不大,但這幾家央企的利潤卻出現了大幅下滑,華潤(-25%)、保利(-39%)、中海(-24%)、招商(-34%)。

這其中是「以價換量」在起作用,在地產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即使是央企,也不得不採取打折銷售的方式來快速回籠資金,賣了更多的房子,但利潤卻被擠壓了。

另一個是「半吊子國企綠地控股,今年上半年的利潤只有2億,暴跌98%,而在2021年最高峰的時候,其利潤可是超過了210億。

崩塌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與上面的央企相比,腰部的央國企和地方央國企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比如五礦地產、華僑城、中交地產首開股份金融街等。

拿五礦地產來説,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僅為50億元,同比減少40%;淨虧損達到10.5億元,同比大跌277%。

更嚴峻的是,五礦地產的現金流狀況極為緊張,手頭的現金及銀行存款總額不到30億元,而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借款卻高達155億元。

究其根源,仍是兩條:一是拿地價格高,二是銷售疲軟。

房地產的財報比較特殊,房企拿地后就可以進行預售,居民買房其實已經在這個時候就交給房企了,但這部分錢在財報中是不能計入「主營業務收入」的,因為商品交付義務並未完成,不能算銷售完成。

等到把房子交付給居民后,這部分錢才能確認爲收入,也才能真正開始計算利潤。

結果糟糕的是,房企們2024年結轉利潤的項目多來源於 2021 年高價獲取的土地,但銷售價格卻是三年來不斷降低的房價,一高一低之間,利潤自然暴跌。

而地方上的土地賣不出去,土地市場極其冷清,無奈之下只能讓本地的央國企、城投公司按照底價來接手,左手倒右手

這也是為什麼在去年房地產兇猛下行的背景下,保利、中海、華潤等央企還拿地拿的特別兇,就是地方政府在背后推着他們向前走。

而價格方面,一方面是各地紛紛下場收房,保障房即將大批入市,另一方則是各地盤活存量資產,大量的商改住開始衝擊市場。

這兩個措施,既增加了供應,也分流了需求短期內對房價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

所以,短期內,看不到迅速改善的可能。

其實很都人喊房子過剩背后不是房子過剩,而是相對購買力房子過剩。

根據住建部的數據,目前城鎮家庭户均僅擁有0.64套商品房,除去一部分期房后,中國城鎮家庭户均擁有大概0.54套商品現房

所以其實在城市中,大約兩個家庭纔有一套住房(現房),只是由於農村、鄉鎮、期房、流動人口等因素把平均數據給顯著拉高了。

即使未來保障房、商改住入市,樂觀估計,也只能將城鎮家庭户均套數提高到0.7-0.75這個樣子,距離超過1.0的「過剩關口」仍有相當的路程。

但眼下,還是先過冬吧。

我是馬江博關注我關注趨勢與財富

(轉自:馬江博説趨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