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教四十年,老師當年的話讓我受用終身」!看四位教師致敬「大先生」,歡迎掃碼寫下你最難忘的師語

2024-09-10 20:51

第40個教師節來臨,今年教師節主題是「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40年,逐師者之光,行不懈接力,教育是責任,也是傳承。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説,那些來自大先生們的語錄,如同燈塔,啟迪育人智慧,激發教育動力。來聽四位不同工作時間的教師講述「大先生」格言給他們的引領。一起致敬教育家,致敬教師。

掃碼寫下你最難忘的師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楊甜子 薛蓓 美編:範林珍 配音:周欣

從「假如我是孩子」出發,潤物細無聲

泰州市姜堰區新橋幼兒園老師王程,從事教師工作10年

影響我的「大先生」格言:

一切爲了兒童,爲了兒童的一切。

——陳鶴琴 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

陳鶴琴先生曾説過:一切爲了兒童,爲了兒童的一切。這句話就像一盞明燈,指引着我在教育之路上前行。轉眼間,我已在幼兒園教師這個崗位上度過了十個春夏秋冬。每一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着無限的潛力和可能。我始終把「假如我是孩子」作為出發點,儘可能挖掘每一個幼兒的潛能,認真觀察,用心傾聽,真誠尊重幼兒。孩子們喜歡和我説悄悄話,喜歡和我分享自己的小祕密。我會抓住契機,捕捉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傾聽幼兒,用心記錄屬於孩子們的故事。

王程老師

在這個崗位上我也收穫了滿足感與幸福感。當我咳嗽時,孩子們會關切地詢問:「老師,你怎麼了?不舒服嗎?」他們可能會用稚嫩的小手輕輕拍打老師的后背,或者遞上一杯水。這種關心雖然簡單,卻充滿了温暖和真誠。在日常活動中,他們會把自己畫的畫送給我,或者在手工課上製作小禮物送給我,這些禮物雖然簡單,我卻為自己和孩子們感到自豪和驕傲。每當我感到疲憊或者遇到困難時,只要想起小朋友那充滿關愛的眼神,我就會重新充滿力量。

教育,是一場幸福的遇見,它是用一個生命照亮另一個生命。尤其是「幼兒教育」,潤物細無聲。幼兒教育只有用最初的心,才能走最遠的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我相信「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在教育路上,見證着每個孩子的成長,就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最大的幸福!

第一份教師節禮物是學生的「表揚卡」

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老師朱亞燕,從事教師工作20年

影響我的「大先生」格言:

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

——於漪 人民教育家

大學畢業后,我如願成爲了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初登講臺的我滿懷憧憬、信心滿滿,只想把知識全都教給學生,可是課堂小插曲頻發,常常搞得我手足無措。這時一位老教師的話點醒了我,她説,「上課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於是,我一邊虛心向老教師們學習,模仿他們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語言;一邊注重教后反思,創新教學方式。我在教學中使用的積分制和表揚卡,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還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果,每天攢積分換表揚卡成爲了學生最期待的獎勵。

朱亞燕老師

而我收到的第一份教師節禮物也是一張表揚卡,這是一位女生手繪的卡片。手工製作的卡片裁成表揚卡大小,用水彩筆勾勒出一幅我的簡筆畫,下方稚氣的筆畫寫着:「謝謝老師!教師節快樂!」兩邊還精心裝飾着氣球與鮮花,這份精緻的表揚卡是對一個初出茅廬新教師最大的鼓勵與肯定。那個瞬間,我突然明白了於漪老師的那句話:「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是啊,當我給予學生愛與肯定時,學生也會給予我同樣的情感互動,教育就是一場雙向奔赴的美好遇見。

一間教室、三尺講臺,我默默堅守在熱愛的教學崗位,把於漪老師的格言作為行動指南,把自己的光與熱全情投入到教學中:從教第10年,突破原有模式率先研究數字化教學,第一個在區內上平板教學示範課,並獲全國新技術支持下學生個性化學習優質課一等獎;從教第20年,自學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輔導師,在教育生活中始終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和能力。

二十年光陰,彈指一揮間。心懷熱愛,躬耕不輟,我跟着於漪老師「一輩子做老師,一輩子學做老師」,不斷健全教育人格、豐富教育人生。

和陶行知先生「一同工作」,是最大榮幸

南京市金陵中學化學教師徐守兵,從事教師工作30年

影響我的「大先生」格言:

「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

「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 著名教育家

1994年8月底,我從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學成畢業后,前往無錫縣中學(即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 2003年我調到了另一所百年名校金陵中學,一直工作至今。每三年工作中一般會有一年在校園北側的一幢教學樓辦公和教學,這是一幢只有四層的小樓,名叫行知樓。陶行知先生曾於1909年就讀於匯文書院成美館(金陵中學前身)。能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學習過的地方做先生,應當是我們這些做先生的最大的榮幸了。

徐守兵老師

陶行知曾説過:「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其中,最后一句話是一種教育教學方法。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麼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

作為一名化學老師,在多年教學實踐過程中,我不斷加深對「教學做合一」的理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是硬道理,金陵中學化學課常常是從做實驗開始的,在一次次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教學中,學生們漸漸學會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瞭解客觀事實,獲得科學知識,進而學會和形成通過實驗探究去解決科學問題的思維品質。

「三尺講堂,一人獨立,半支粉筆,書聲朗朗。您以一位博學長者的身份引領着我們走近化學,接觸化學,最后擁抱化學。或許這便是化學的魅力,您的魅力所在。」讀着學生們對我的教師節贈言,提筆寫下我從教三十年感言:教美麗化學,過簡單生活。

先生的嚴謹治學,我傳承了整整40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蘇州研究院院長、機電學院教授 樓佩煌 從事教師工作40年

影響我的「大先生」格言:

我們這些學工科的人一定要將理論和工程實際相結合。

——張幼楨 著名機械加工專家

我是標準的南航「土著」,1980年考入了南航航空製造工程系航空機械製造工程就讀。1984年本科畢業后,我留校開始當老師,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在南航讀研。回憶起來,學生時代自己的老師陣容堪稱「華麗」,著名機械加工專家、國內第一位國際生產工程科學院院士張幼楨先生時任航空製造工程系主任。

樓佩煌

學術泰斗開的課,我們當然要去聽。張先生當年的授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他的板書,工工整整,非常有邏輯,這和他的為人也完全一致。當年先生給我們上課,總是穿得非常整潔,一絲不苟,一堂課聽下來,你會為先生淵博的學識所深深折服。他所教授的《金屬切削理論》這門課程內容在一些同學眼中可能還挺枯燥,但先生卻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至今有同學笑言,「黑乎乎油膩膩的活兒,先生一講忽然就高大上了。」

直到今天,我對張幼楨教授的授課內容記憶猶新。比起課程內容的講授,老師更在意治學理念。他説,我們這些學工科的人一定要將理論和工程實際相結合。要從實際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最后運用到工程中去解決問題,這樣纔有價值。老師給我們講飛機發動機零部件製造工藝,從理論到實踐經驗,再到先進技術應用前景,層層遞進。從問題的引出點,到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再到應用的成效,這讓我受用終身。

我牢牢記着張幼楨教授的教誨。從教40年,我有一大半的科研項目和研究成果與生產一線緊密結合,將自己當年課堂上學到的嚴謹與細緻,教給了一代代學生。多年的實踐積澱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多樣的經典案例,我也被學生評爲了「良師益友——我最喜歡的導師」。我自己最喜歡的標籤還是「老師」。我還是喜歡聽學生和工人師傅們喊我「樓老師」。

校對 李海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