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大浪淘沙,餐飲業來到變革路口

2024-09-11 09:58

消費者需求還在,但邏輯與以往不同了。

8月26日,北京鼎泰豐宣佈,將在2024年10月31日前陸續關停其位於北京、天津、青島、西安和廈門等城市的14家分店。

這家被譽為「米其林級」小籠包的品牌離開,不止引來忠實食客們唏噓惋嘆,也被視爲了餐飲業的一個註腳。這個似乎正發生着鉅變的行業,愈加引人注目。

回溯2023年,餐飲業報復性復甦——中國餐飲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0.4%達到5.29萬億元,首次突破5萬億大關,連鎖化率也高達21%,「萬店時代」的敍事主題讓無數從業者心向往之。但理性來看,類似如此的報復性增長不會一直存在。

來到2024年,挑戰和競爭成了令不少人措手不及的主基調。新興品牌層出不窮,與此同時,部分上市餐飲也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不過,據紅餐智庫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全國餐飲景氣指數錄得117.4,較前一期的111.3有所上升。

數據來源:紅餐產業研究院 數據來源:紅餐產業研究院

仔細拆解,會發現「分化」或許纔是正確的主題。從上半年全國的整體情況來看,餐飲收入增速為 7.9%,只是一線城市餐飲增速明顯低於全國,其中因素較為複雜,與消費走弱、居民更關注性價比等均有關係。一個可被感知的例子是,主打高端的鼎泰豐失守,薩莉亞這樣的性價比玩家卻仍然行駛在增長的快車道上。

這意味着,消費者需求依然存在,但需求的重新分層加速餐飲市場洗牌,激烈競爭倒逼商家從粗放式經營加快轉向精細化。當房租、人力、營銷的成本懸在頭上,消費者越來越注重性價比,曾經在高速發展中暢行無阻的商業邏輯與門店模型,都來到了創新與變革的時刻。換句話説,不是餐飲業不行了,而是過去的經營模式來到了改變的關口。

1、餐飲業究竟在發生什麼?

「民以食為天」,餐飲業的發展走向一直被視為整個消費市場里的晴雨表。

事實上,從全國範圍來看,餐飲大盤仍處於增長之中。2024 年 1~6 月,全國社零餐飲累計同比增速 7.9%,同比 2019 年恢復度約 121%,復甦幅度相較*季度更為温和。分化也同時存在,華創證券的一份行業研報中提到,在狀況相對不佳的一線城市,不少正餐的利潤受到較大影響,但快餐、飲料及配送、餐飲配送等尚可盈利。

不可否認的是,今年以來餐飲行業供給迅速增加,整體的競爭和壓力的確在明顯加劇。在過去一段時期各行各業的調整變化中,不少人離開原本身處的行業,成為「新餐飲人」,紛紛湧入餐飲創業的行列。

2023 年 9~12 月,全國餐飲門店數量已經呈現持續淨增長趨勢,而今年 1~6 月餐飲企業註冊量也始終高於註銷吊銷量,門店供給持續上升,行業競爭白熱化。

而宏觀敍事之外,我們也看到一些逆勢增長的公司——今年上半年,海底撈的營業收入和核心經營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3.8%和13.0%,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依然兼顧了收入增長與運營效率提升。此外,九毛九以及百勝旗下的肯德基等品牌,系統銷售額增速仍快於限額以上社零餐飲增速。

正因如此,浙商證券在最近的行業研報中,將2024上半年的餐飲業形容為「大浪淘沙,真金已現。」

一位餐飲行業人士透露,關店現象的確存在,但不少「市井小店」呈現出不一樣的活力。我們也瞭解到,山東臨沂一家主打薄利多銷的燒餅牛肉湯小店,每月純利潤能達到1萬元以上,而店內「2個燒餅+牛肉湯」的線上套餐,用户到手只要7.5元。店老闆的賬也算得明晰簡單——「扣除各項成本6塊,還有1塊5的利潤。」

像這樣的夫妻店或市井小店,在環境變化中依然能經營穩健,只是聲量較弱,難以被更多目光關注到。但他們所代表的平價餐飲或性價比餐飲,正在更大範圍里成為新的時代命題。

必勝客今年5月在廣州開出一家名為「Pizza Hut Wow」的新店型,面、飯售價15元起,飲料6元起,官方稱「致力於打造更具有性價比的產品。」不少中高檔餐廳推出「新式自助餐」或「窮鬼套餐」,以適應新的消費需求。此外,近兩年牛肉價格降低,也催生了一批走平價路線的相關品牌,西貝旗下的「西貝小牛燜飯與拌麪」正在北京市場陸續開店。

這背后一個最簡單不過的原因在於,當代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正變得越來越高。在經濟上行階段,伴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消費者的核心需求是豐富、與衆不同和社交價值,這也帶動了行業里一次次的消費升級和共同繁榮。

從隨處可見的討論中,能輕易窺見消費需求的變化。前段時間,「#CBD的午餐打工人吃不起#」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有媒體發起一項關於午餐消費的調查,最終顯示共有3萬人參與了投票,其中「10元以下」和「10-20元」兩個選項的票數之和佔比接近70%。

不難看出,餐飲企業因區域、類型、渠道主陣地的不同,發展狀況正走向分化。這樣的情況在周期變動中並不罕見,行業里也不該只有「悲歌」這一種聲音,如何快速跟上並適應新趨勢纔是要義。「整個餐飲業還在穩健發展,但結構性的調整也在進行中。」上述行業人士下了這樣的判斷。

2、當我們在談論低價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在當下的環境中,餐飲行業不得不重新思考的*個問題可能就是定價。一個靈魂之問是,當「性價比」一詞成為無往不勝的利器,行業里的大小玩家紛紛開始「卷低價」時,低價究竟意味着什麼?

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良性的「低價」,一定不意味着以次充好和犧牲質量,它背后是供應鏈、產品組合、經營模式等一系列環節的優化與相互配合。

前文提到的牛肉湯小店之所以能長期做到便宜實惠,除了近兩年牛肉、食用油等原材價格有所降低之外,跟其經營模式有着更分不開的關係。

一般來講,餐飲商家會按照顧客的個性化需求依次備餐,分散式點餐使得商家進貨、做菜等流程都相對複雜,還容易堆積食材。這家牛肉湯小店的不同之處在於,僅主打一兩個餐品,商家更清晰掌握消費者需求,形成良性規模化效應,批量採購、批量準備的模式幫助他們有效攤薄了食材和人工成本。老闆表示,因堅決不預製、燒餅現烤現做,店里的回頭客很多,「餐飲大環境有好有壞,但薄利多銷的原則一直能幫我們實現不錯的運營。」

與單點化的小店相比,連鎖品牌的動作和策略又具有另一種參考意義。

喜茶2022年的調價或許是「高端茶飲降價潮」的開端。當年2月,喜茶發佈公告稱,標準茶飲菜單上再也沒有3字開頭的飲品,且年內不再推出29元及以上的產品,單品調價幅度最高達到10元。

從這兩年的表現來看,喜茶正走在一條穩健的轉型路上,降價、開放加盟也是在環境變化時及時的、正確的轉向。「降價只是一個動作,但不是那麼簡單的,降價背后是一整套產品到服務、供應鏈甚至商業模型的改變。」喜茶的一位投資人曾這樣表示。

在這一話題中,來自日本的薩莉亞,或許是個在周期中茁壯生長的*借鑑。

上世紀日本進入經濟周期,許多餐廳陷入倒閉潮,而薩莉亞憑藉低價特色,抓住消費需求變化的紅利快速擴張,到90年代末,在日本開出近300家店鋪,營業利潤率接近20%,甚至由此被稱為「通貨緊縮征服者」。

近兩年,主打平價薩莉亞的利潤依然逆勢增長。2024財年前三季度,薩莉亞銷售額達到1632.7億日元(約合74.4億元),淨利潤實現翻倍增長,其中亞洲分部(不包含日本市場,主要是中國市場)的營業利潤約82億日元(約合3.8億元)。也就是説,薩莉亞在亞洲的增長,正是由中國餐飲市場貢獻。

客觀來看,能做到低價且堅持下來,需要的是極高的成本控制能力。體現在薩莉亞上,是完備的供應鏈和運營管理的高效率。據報道,薩莉亞的產品會由公司統一配送半成品,后廚只需進行簡單處理,號稱「后廚沒有一把菜刀」。

此外,一些堪稱變態的效率化措施也幫助他們降低成本,提升了做低價的可行性——使用能自動出水的抹布、沿着固定的拖地順序,節省一半的掃除時間;上菜時不用托盤、直接用手端盤,能夠節省30%的時間,等等。因此在絕大多數消費者眼中,平價的薩莉亞並不會與「品質差」掛鉤,而是以效率取勝的性價比代表。

線下之外,餐飲品牌們在線上則有更多樣的解法和可能性。

開在北京南城某小區里的一家粵菜館,近期在線上推出了標價308元的雙人套餐,涵蓋兩葷兩素一湯一主食,且都是店里的明星單品,分量做了一定縮減,最終僅售74元。「90%的新客人都是被這個套餐吸引進店。」店經理透露,「門店位置太隱蔽,房租、人工都是固定成本,每天一開門就是在花錢,只要有新客人來消費,新增的其實就是一點食材成本,總還是有得賺。」

低價是相對的,它和品質共同構成一個座標系,消費者站在其中,用腳投票。平價堅守,背后是核心供應鏈、門店管理等方面慢慢積累的壁壘,也是線上、線下的模式創新和與時俱進。這樣的積累,或許纔是一個餐飲品牌在新階段和新環境中向前的*底氣。

3、用新地圖去找新大陸

在過去幾年新消費創投烈火烹油的時期里,餐飲業的慣常打法與許多消費品品牌一致——在營銷上高額投入,換取品牌形象與客流量,基於此形成較高的產品溢價,進而順利消化房租、人力這樣的成本大項。

但大環境的波動之下,沿着這樣的舊地圖,恐怕很難去向新大陸了。

尤其是對於如今頗受擠壓的正餐或大連鎖品牌而言,房租、人力成本的壓力,讓它們掉頭困難,甚至不得已走向關店。《2023年中國餐飲年度報告》中提到,房租、人力、食材這三項支出基本佔到了商家總成本的70%-75%,扣除税費、固定資產折舊與其他損耗,利潤率通常只有5%-10%。其中,房租是*成本,不少店的房租甚至佔到了月營業額的30%-40%。

去年6月停業的川菜餐廳「明路川」位於上海北外灘,今年春天關店的KOR SHANGHAI位於南京西路,前不久剛暫停營業的L'Atelier 18更是位於大名鼎鼎的外灘十八號。對於這些明星門店而言,一旦營收跟不上,就難以覆蓋成本,經營風險大增。

北京某餐飲品牌負責人表示,「北京的好商圈、好位置價格很貴,裝修和房租成本佔總成本至少得有四成,如果沒有足夠的客流量根本開不下去。」

機會與挑戰總是相伴而生,一些餐飲企業在創新中找到了可能的解法。

一些餐飲品牌開始嘗試開設專門做外賣的衞星店。截至目前,已有150個餐飲品牌在堂食店經營基礎上累計開出超1000家衞星店,其中包括老鄉雞、海底撈、太二酸菜魚等知名連鎖品牌。

相比動輒上百平的大店,衞星店的面積通常較小,僅有幾平米的也不鮮見。這些店大多選址在租金較低的區域,以外賣生意為主,門店即廚房,從切配、備菜、出餐、打掃,只需1~2人即可支撐。據悉,不少衞星店每天能接到四五百單的訂單,有的店鋪只需15萬元的前期投資,能在一個月到半年內實現回本。

「我們只做外賣,出餐快」,一家老鄉雞衞星店的店員告訴我們,「目前生意很好,每天出餐都在幾百單,雖然店鋪位置隱蔽,但是房租也低。」此外,這家店還在網上開設了直播,月售顯示9999+。

海底撈的「外賣衞星店」模型是「海底撈·下飯火鍋菜」,主打肥牛冒菜、沙巴魚火鍋菜等單人食外賣套餐。海底撈社區總經理張贏曾公開表示,2024年海底撈的下飯火鍋菜還會有更大的擴張佈局。從最新數據來看,海底撈的外賣業務收入在上半年增加了23.3%達到5.8億元。

與衞星店理念相似,一些品牌開始推出更多mini店型。

如果説衞星店、mini店的邏輯是在租金和人力成本越來越貴的當下,用輕體量小店來攤薄成本。那海底撈等正餐品牌還有其他值得借鑑的思路——一邊精細化提升自身的運營效率,一邊用子品牌的形式去覆蓋新的消費需求。

海底撈主品牌的運營效率提升在翻檯率里便有所體現。其上半年的收入增長主要由餐廳翻檯率提升帶來,平均翻檯率為4.2次/天,幾乎在所有線級的城市里都實現了門店翻檯率的較大提升。

關於翻檯率提升的原因,海底撈並未在半年報中詳細提及。外界普遍認為,關停經營表現不佳的門店、合理規劃門店密度等舉措做出了貢獻,上半年海底撈的總門店數僅新增11家,從瘋狂擴張走向了精簡運營。換句話説,是規模與效率權衡取捨的功勞。此外,海底撈正逐漸告別高客單大法,轉而開展菜品結構調整、供應鏈調優,進一步為「降價」打好了配合。

另一邊,海底撈也在嘗試「將雞蛋放在不同籃子里」,找到最契合當下消費的第二曲線。僅在今年上半年,海底撈就開展了5個創業項目,包括「焰請烤肉鋪子」「小嗨火鍋」等,涵蓋烤肉、火鍋、中式快餐等多種餐飲類型,也以此覆蓋更多的價格區間。

除此之外,「情緒價值」則是沿着另一個抓手,幫助品牌在精神消費盛行的趨勢下突圍。最近的一個例子是,瑞幸咖啡與《黑神話•悟空》聯名引發的熱烈討論延續多日,CGO楊飛在朋友圈感慨稱,男性購買力顛覆了團隊認知。稍早之前,部分海底撈門店在免費美甲、洗頭等服務外,推出「小學生作業輔導」,被網友稱為「衝破了服務界天花板」。

探索「衞星店」模式,推平價套餐、平價子品牌、提升運營精細度,或者想方設法為消費者提供情緒價值,都是餐飲品牌調整業態及門店模型、改善盈利模式的嘗試。這些舉措共同的本質在於,儘可能控制甚至減少租金與人力成本的情況下,*限度提高經營效率。

目前的餐飲業,與其説是一場寒冬,不如説正站上拐點。過去十年被譽為餐飲行業的黃金十年,餐飲企業彷彿身處奔涌向前的大江大河中的船隻,順流前行。現在,江河的水流開始走向柔和,紅利期隨之消退,每家企業或許都需要緊跟市場變化、不斷創新求變,更奮力地划動槳板。

【本文由投資界合作伙伴36氪授權發佈,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