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1深度|市場收縮、管制擴大,歐洲造芯如何走出兩難處境?

2024-09-11 20:42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近日,荷蘭政府表示將擴大光刻機出口管制範圍。荷蘭將與美國的管制要求「對齊」,兩款中端浸沒式DUV光刻機要對外出口,須事先向荷蘭政府申請出口許可證。

9月8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迴應稱,荷方在2023年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對光刻機的管制範圍,中方對此表示不滿。近年來,美國不斷泛化國家安全概念,脅迫個別國家加嚴半導體及設備出口管制措施,嚴重威脅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去年10月,阿斯麥NXT:1970i和NXT:1980i兩個型號的DUV光刻機已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名單,近期荷蘭宣佈更新出口許可要求,意味着阿斯麥出口上述型號的光刻機需向荷蘭而不再是美國提交出口許可證申請。對此,阿斯麥在上周五的聲明中迴應,許可流程的變化,預計不會對公司2024年的財務前景或長期前景產生任何影響。

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荷蘭的新政策看似迴應美國的施壓、擴大了光刻機的出口管制範圍,但實際上是從美國手上拿回了兩個光刻機型號的出口審批,得到了更多主導權。未來在光刻機的對華出口上,荷蘭或許會有更多自主性。

顯然,今年3月阿斯麥以「總部遷出荷蘭」為威脅后,荷蘭政府為留下這一光刻機巨頭,也不得不照顧阿斯麥的發展訴求。對歐洲許多半導體企業來説,政府設立的層層貿易壁壘正給企業帶來「切膚之痛」——無論是光刻機、半導體材料,還是芯片、傳感器,相當部分的市場訂單來自中國,他們並不甘心丟失這一重要市場。

上周,歐洲半導體產業協會(ESIA)發表聲明,呼籲新一屆歐盟立法者加緊出臺「芯片法案2.0」支持政策,同時新政策的焦點應該放在激勵與合作,而不是一味地限制和採取保護性措施。

歐洲在振興半導體產業上決心不小,但近來卻愈加陷入兩難境地:在市場規模、補貼資金、用工成本等方面本就不佔優勢,同時又要「減小外部依賴」、實現自主可控。重重難關下,歐洲的造芯夢有多大概率能付諸現實?

唯一收縮的區域

2020到2022年三年間,一場「缺芯」風暴席捲全球,汽車廠缺芯停工,芯片價格一路飛昇,晶圓廠商瘋狂擴產,於是2023年行業又從供給不足走向供給過剩,去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收縮8.2%。

但今年開始,芯片業顯露回暖跡象。上周,美國SIA半導體行業協會援引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的數據顯示,7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同比提升18.7%,美洲市場7月份的增長尤為強勁,銷售額同比增長 40.1%,中國穩定增長,日本市場呈現復甦勢頭,歐洲則是全球唯一一個半導體銷量同比和環比均出現收縮的區域。在連續三月銷售額數據方面,美洲市場實現18.0%的增長,而歐洲再次成為唯一下滑的區域,降幅為2.4%。

在全球半導體持續復甦的大背景下,歐洲的芯片市場為何仍處低迷?

項立剛向記者分析,全球芯片產業的回暖主要受AI的帶動,美國的OpenAI、Google、Meta等大量科技公司在數據中心、計算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巨大,從而推動英偉達為代表的一批「賣鏟子」的企業業績爆發性增長。所以可以看到,近年在AI領域高歌猛進的美國、中國,半導體市場復甦較快。但歐洲在人工智能上還沒有太大水花,加之宏觀環境影響下原本的車規級、工業用芯片需求還在低迷期,所以歐洲半導體市場到現在還難以擺脫頹勢。

擔心流失中國訂單

實際上,歐洲半導體企業陷入的是內外交困的境地——本土市場收縮,外部訂單面臨下滑風險。

上周,向歐盟呼籲推進「芯片法案2.0」的歐洲半導體產業協會,代表了歐洲主要芯片公司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光刻機巨頭阿斯麥,還有研究機構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弗勞恩霍夫協會、法國CEA-Leti等。他們在聲明中表示,芯片公司缺乏支持,他們發現自己的許多產品無法進入中國市場,希望歐盟採取更積極的經濟安全政策,而不是限制和保護性政策。

項立剛認為,歐洲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加上歐洲本地市場非常有限,所以很多企業都要和外部合作共同發展,比如做芯片架構設計的Arm,不造芯片而主要通過向蘋果、高通、英偉達等公司收取專利授權費用賺錢,而一旦歐洲限制Arm對中國芯片、消費電子公司的IP授權,必然衝擊公司營收。光刻機巨頭阿斯麥也是同理,中國市場貢獻近半的市場份額,一旦丟失中國訂單,阿斯麥所能出口的日本、韓國市場規模並不大。

再看歐洲芯片三巨頭,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三家公司的主營業務都是車用芯片,隨着中國電動車的崛起,幾家歐洲芯片廠會發現自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不斷加深。2023年,恩智浦的營收中約33%由中國市場貢獻,英飛凌有四分之一的營收來自中國。

今年6月,意法半導體中國區總裁曹志平在IC Nansha論壇上表示,中國汽車市場是意法半導體業務在全球進一步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7月份,英飛凌首席執行官Jochen Hanebeck坦言,儘管電動車市場從低迷走向全面復甦仍遙遙無期,但中國的韌性幫助這家德國芯片製造商實現了盈利。

不過,在歐盟設置層層貿易壁壘后,中國出於維護產業鏈安全的考慮,也在加快自主創新,在功率半導體、模擬芯片等成熟製程領域擴大產能。今年6月,歐盟委員會一份報告稱,恩智浦、英飛凌乃至日本的瑞薩電子,都可能在中國市場遇到越來越多國產廠商的挑戰。

芯片法案難解歐洲造芯之困

爲了重建歐洲芯片製造能力,去年9月21日,歐洲《芯片法案》正式生效。歐盟將募集430億歐元公共和私有資金,目標是到2030年將歐盟佔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翻一番,從現在的10%增加到至少20%。

如今,芯片法案落地將滿一周年,歐洲如願收穫到一些晶圓廠項目。今年6月,英飛凌宣佈其位於德國德累斯頓的全新智能功率半導體工廠已進入最后建設階段;8月20日,臺積電和博世、英飛凌、恩智浦共同投資的ESMC晶圓廠正式破土動工。

但更多的晶圓廠是發佈投資計劃后、動工時間不斷推迟,比如英特爾宣佈取消意大利和法國的投資項目后,號稱要重點建設的德國馬格德堡工廠,開工時間也多次延迟,最新開工時間預計為2025年5月。美國碳化硅龍頭Wolfspeed宣佈德國30億美元的晶圓廠計劃后,又把開工時間延后了兩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科技與網絡安全研究所人工智能項目負責人譚笑間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歐洲芯片法案確實還缺乏一些實質性的進展,當然我們應該知道,距離該法案的通過僅僅過了一年,而建立一個芯片廠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所以現在就來衡量該法案的進展情況或許為時過早。但確實能從中留意到一些消極因素,比如市場競爭力的不足,據美國SIA公佈的數據,7月份美洲半導體銷售額升至154億美元,中國為152億美元,歐洲則只有41.6億美元,使得wolfspeed等企業都決定先加快在美建廠進度,再圖歐洲。

再如效率低下的行政審批。譚笑間進一步指出,英特爾項目一再延期,除了和英特爾營收慘淡有關,還有被當地土地審批程序掣肘的因素。歐洲國家較緩慢的行政程序,正在阻礙其造芯計劃。

默克集團執行董事會成員Kai Beckmann今年6月撰寫的一篇文章提及,歐盟要振興半導體行業,應該擴大歐洲在教育、研究方面的獨特優勢,同時必須消除官僚主義障礙,據報道,英特爾需要一輛卡車來交付其馬格德堡工廠的審批文件。

從歐盟推出芯片法案到現在,歐洲造芯的優勢和不足都很明顯。

從產業鏈的角度看,歐洲在半導體制造設備、化學品、傳感器、汽車芯片和功率半導體都有着領先全球的行業龍頭,然而缺乏高端芯片設計公司(fabless廠商),所以在吸引高端晶圓廠落地時多少顯得有心無力。反觀臺積電排除萬難、不遠萬里赴美國投資建設4納米、3納米產線,除了拜登政府的補貼,自然也和英偉達、高通、AMD等fabless大客户的拉動有關。

在產業配套方面,歐洲的教育和創新體系在全球都有口皆碑,連庫克都稱讚蘋果在德國的工程師團隊是全球「創新的引領者」,但投資建廠要考慮的用工、用電、扶持政策等現實因素,歐洲的條件都稱不上理想。

不久前,德國科技政策智庫Interface在一篇分析歐洲芯片雄心的報告中指出,在過去的幾年里,美國政府制定了基調和議程,歐盟在半導體和經濟安全方面基本上處於被動模式。如果歐盟再不加快評估經濟安全和產業發展之間的聯繫、制定長期發展戰略,那隻會離2030年半導體目標越來越遠。

對歐洲來説,在大國的技術競爭中找準方向很重要。「我們看到歐方現在的一些負責人已經開始反思出口管制政策,包括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稱讚了中國製度的成功,荷蘭首相斯霍夫稱要充分衡量出口管制的利益與風險。這是相比之前更為務實的表態。」譚笑間談道,各國都可能會出於安全考慮限制一些技術的出口,但必須要符合國際規範、限制其範圍。出口管制不是大國競爭的有效工具,只會干擾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使各方發展利益受損。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