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這個市場有增量資金入場,你關注到了嗎?

2024-09-12 15:18

最近A股市場仍舊持續「寬幅震盪」,但是,有一個市場倒是有些起色。

那就是港股市場。

港股市場在8月初階段性觸底之后,已經有了明顯的反彈。

這背后是港股上市公司中期業績回暖,以及創紀錄的回購數據。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從基金中報,乃至於南向資金來看,都可以看到資金對於港股市場已經開啟了「流入」模式。

這麼熱鬧的市場,你去不去?

延續回暖態勢

港股市場持續回暖。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8月中,恆生指數累計漲幅、最大漲幅為3.7%、10.7%,恆生科技指數累計漲幅、最大漲幅為1.2%、10.5%。(數據來源:wind)

港股回暖背后的原因很多。

首先實打實的是業績增速延續回升趨勢。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2日,已有2356家港股上市公司公佈了2024年的中期業績,占上市公司總數的89.1%,若以2023年歸母淨利潤為基準,則披露率達99.7%,這一數據基本能夠反映整個港股市場的業績狀況。

海通國際研報指出,淨利潤方面,從累計同比角度看,上半年港股淨利潤增速延續回升趨勢,24H1/2023全部港股歸母淨利潤累計同比分別為6.2%/3.9%;從半年度同比角度看,上半年港股盈利增速明顯回落,24H1/2023港股歸母淨利半年度同比分別為6.2%/13.6%。營收方面,從累計同比角度看,上半年港股營收增速繼續探底,24H1/2023全部港股營業收入累計同比分別為2.3%/4.5%,處於06年以來從低到高17%的分位水平;從半年度同比角度看,上半年港股營收增速環比回落,環比降幅較23年下半年略高,24H1/2023港股營收半年度同比為2.3%/3.0%。

從關鍵的ROE水平來看,海通國際指出,全部港股24H1/2023 ROE(TTM,整體法,下同)為6.9%/6.8%,目前處於06年以來從低到高17%的低分位水平。隨着下半年盈利增速回升,預計港股ROE有望維持改善。根據杜邦公式拆解ROE可以發現,淨利率改善是24H1港股ROE小幅回升的主要原因。具體而言:(1)上半年淨利潤率較23年有所回升,顯示港股盈利能力持續修復。(2)上半年港股資產周轉率繼續回落,表明當前經濟活躍度仍有改善空間。(3)上半年港股槓桿率較23年基本持平,説明港股企業負債壓力穩定。

除此之外,港股市場在回購方面,創出了新的歷史。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若按照回購日期計算,港股市場年初至今回購金額合計已超過1800億港元,已遠超港股市場去年全年回購金額總和(去年全年為1200多億港元)

而根據恆生指數公司8月20日發佈的網誌,年初至2024年8月16日,港股回購金額超越去年總額的29.8%,創下1648億港元的歷史新高。

據iFinD數據,若按照回購日期計算,今年年初至今進行回購的港股上市公司家數已超過220家,這一數字也超過了去年全年港股市場回購的上市公司家數總和。數據顯示,相同統計口徑之下,去年全年進行回購的港股上市公司家數在200家左右。

對於港股的表現和港股公司的基本面數據,中歐基金旗下專注港股投研13年的資深基金經理羅佳明認為,隨着經濟結構轉型逐漸深入,經濟復甦的動能也在逐漸累積,部分優質公司今年以來盈利重回增長區間。由於港股中部分優質企業積極提升股東回報,其每股盈利預期最近出現上修。另一方面,美聯儲已結束加息周期,下半年將進入降息通道,也將提升全球權益市場的估值中樞。

資金已有動向

港股市場的積極變化,早預備嗅覺靈敏的資金捕捉到了。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0日,南向資金今年以來累計淨流入達到4612.58億港元,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從月度淨買入額看,今年1月至2月,南下資金淨買入均超200億港元,分別為226.7億港元、245.25億港元;3月至8月,南下資金淨買入均超400億港元,分別為859.51億港元、803.62億港元、702.91億港元、876.46億港元、479.45億港元、418.77億港元。

(數據來源:wind,數據區間:2024/1-2024/8) (數據來源:wind,數據區間:2024/1-2024/8)

整體而言,資金南下流入港股市場的趨勢是明顯的。

很有意思的是,已經有一批投資大佬通過各種形式「掃貨」港股市場。

公募基金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多家知名百億級私募加碼港股佈局。

中金公司發佈的報告則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內地公募基金對港股的持倉量顯著增加。

Wind統計顯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3594只內地公募基金持有的港股市值達到3757億元人民幣,較第一季度的3055億元人民幣增長了23%。目前,港股持倉佔比為24.1%,較一季度的19%有所提升。

目前看來,「加倉港股」已經成為多路市場資金的共識。

那麼,具體的板塊上,有沒有更細緻的「指引」?

羅佳明指出,展望后市,需要重點關注三大投資機會:其一,上游資源品,主要歸因於供給側受限的確定性,以及全球工業化和中國經濟轉型所引發的實物需求結構性上行。第二,中國企業出海創收的投資機遇,依靠國內強大的製造業效率以及完備的產業鏈,優秀公司開始摸索出海渠道,輸出生產能力和品牌以謀求更廣闊的市場。最后,科技創新始終是穿越經濟周期的根本動力,關注生物醫藥、電子半導體以及互聯網平臺所帶來的機會。

另外,港股市場歷來在分紅上表現突出,今年港股市場延續了良好的分紅水平,其中「中字頭」港股公司的分紅規模頗大。

年中以來,A/H股市場紅利資產雙雙出現大幅調整,尤其是A股紅利基本回吐了年內收益,從具體來看,本次調整之中並非全部紅利資產的一致下跌,而是經歷強勢方向逐漸「縮圈」的特徵。與此同時,在調整之下,高股息類資產的投資價值也在逐步恢復。無論是從經營基本面支撐還是股息率來看,紅利資產仍然值得關注。

中歐中證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基金經理Fangshenshen(方申申)認為,當下經濟增速不確定性仍然較高,能夠提供較為穩定現金流的紅利型企業就具有相對優勢,就彰顯優勢,尤其是現金流來源於與民生高度相關行業,比如交運、電信、銀行等,這類紅利型企業在此背景下的表現較優。疊加新國九條以及央企的市值管理訴求,這類企業的分紅意願或更加凸顯。穩定現金流、分紅意願強,紅利類資產這兩大優勢讓其成為投資者較為偏好的優質壓艙石類配置資產。

「港股紅利對比A股,其特殊優勢在於紅利税減免的預期、估值優勢,同時降息預期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港股流動性環境,因此高股息的港股資產在當下,具有較大潛力。」方申申表示。

那麼,普通投資者怎麼跟隨大資金的步伐南下?

專注港股投資的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比如羅佳明就管理着中歐豐泰港股通基金。截至6月30日,中歐豐泰港股通混合A權益資產佔基金資產淨值比重為93.07%,其中港股佔比88.14%,A股佔比4.93%。

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佔比52.12%,主要分佈在有色金屬、傳媒、石油石化、醫藥生物、國防軍工、煤炭、基礎化工等行業。組合長期持有醫藥生物、有色金屬、傳媒、化工等行業。

方申申則管理中歐中證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發起(QDII)等產品。通過QDII產品投資港股,有一點小tips:通過QDII通道投資港股,相較於個人直接投資及港股通通道而言,可享受税收優惠最高20%,最低10%。這意味着選擇中歐中證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發起(QDII)基金,還可享受税優優惠。

數據來源:基金定期報告,截至2024/06/30。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中歐豐泰港股通混合A的成立以來漲跌幅12.18%, 同期業績比較基準-3.55%。2023年基金漲跌幅和同期基準表現爲-9.6%/-11.19%。歷任基金經理:羅佳明20220914-管理至今。

截至2024/6/30,中歐中證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QDII)A成立不滿半年,按法規要求不予展示業績。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您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請仔細閲讀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説明書和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產品法律文件和風險揭示書,充分認識本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認真考慮本基金存在的各項風險因素,並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因素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在瞭解產品情況及銷售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並謹慎做出投資決策。以上基金為混合型基金,其預期收益及預期風險水平高於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但低於股票型基金。中歐豐泰港股通混合基金可投資於港股通標的股票。除了需要承擔與內地證券投資基金類似的市場波動風險等一般投資風險之外,本基金還面臨港股通機制下因投資環境、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中歐中證港股通央企紅利基金為被動管理的指數型基金,具有與標的指數以及標的指數所代表的股票市場相似的風險收益特徵。中證系列指數由中證指數有限公司編制和計算。關於指數值和成分股名單的所有版權歸屬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本基金可投資於港股通標的股票。除了需要承擔與內地證券投資基金類似的市場波動風險等一般投資風險之外,本基金還面臨港股通機制下因投資環境、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除了需要承擔與境內證券投資基金類似的市場波動風險等一般投資風險之外,本基金還面臨匯率風險等境外證券市場投資所面臨的特別投資風險。

(轉自:我是基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