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紅樹林里魚蝦歡

2024-09-13 15:45

來源:廣西日報

蝦塘紅樹林生態工廠示範基地養殖的石斑魚味美價高。

2018年以前,這里是連片蝦塘,水面上無一樹、下無寸草,短短6年功夫變成了「蝦塘紅樹林生態工廠示範基地」。

9月6日,北海市鐵山港東港區欖根作業區碼頭的紅樹林試驗項目現場,廣西海洋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研究員範航清頭戴草帽,彎腰在紅樹林間的插管里拔拉着青蟹。「瞧,這些是我們5個月前投放的青蟹苗,現在每隻都有半斤重了。」範航清的話語中充滿了自豪和喜悦。

這是範航清及其團隊構建的「紅樹林—青蟹」養殖生態系統,不僅是科研的成果,更是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新突破。範航清説:「科學養殖同樣是一種保護,而且在保護的同時也能實現盈利。」

近年來,廣西在紅樹林保護與修復領域書寫了令人矚目的新篇章。自2017年獲得國家層面的特別關注以來,廣西紅樹林面積穩步增長,生態質量也顯著提升。2023年,全區紅樹林面積保有量首次突破15萬畝大關。

「紅樹林—青蟹」養殖生態系統的實驗之地,是北海市鐵山港區紅樹林補植點。

1995年設立的北海市鐵山港區,港口、橋樑、臨港工業等建設規模巨大,難免佔用大範圍的紅樹林。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紅樹林資源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規頒佈實施,鐵山港一度成為輿論焦點。

9月初,記者在鐵山港看到新種的紅樹林與天然林綿延連片、簇擁碼頭,成羣的白鷺在林間翩躚起舞,好一派生態港口新圖景。「我們補植紅樹林的比例是‘佔一補五’,而且連同《條例》生效之前的舊賬一起償還。」廣西鐵山東岸碼頭有限公司負責人徐超説。

《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經批准砍伐的,應當依法繳納森林植被恢復費或者補種不少於砍伐面積和株數的紅樹林樹木。

廣西海洋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黨委書記戴聖生解釋,歷史上由於造林資金投入標準太低,人工種植紅樹林的保存率往往在30%左右,所以需用三倍、五倍的補種面積來確保成活株數;同時履約中養護5年,驗收時要求每畝保有120株,這相當於陸地上速豐林的密度了。「如此操作,補償回來的紅樹林,面積和株數實際上都多倍於工程永久佔用加上臨時佔用之和。」

在鐵山港東岸碼頭的潮溝中,一排排桶一樣粗的硬塑管,標準化規範化插在泥灘上,齊膝高的管筒直立灘面,半人高的紅樹站立管口,彷彿儀表堂堂的儀仗隊。

「插管填土植樹,目的是提升高程,縮短高潮位時紅樹林被淹沒的時間,同時防止樹苗被潮流沖走。」範航清介紹,選種的紅樹品種頗有講究,只能是紅海欖,長大時氣生根會從樹干向周邊伸出,之后深扎入土,變粗變硬成為支柱根,以八爪魚之勢撐起樹冠。這時管內的主根會逐漸退化消失,硬塑管就可以移除了。

範航清指着眼前這條狹長的灘塗説:「這條潮溝是潮汐形成的,漲潮時水深流急,屬於紅樹林無法自然生長之地。在水深如許的海灘,如果種植成功並推廣開來,華南沿海紅樹林面積可望增加10%以上。」

《條例》頒佈施行之后,大量濕地改造成的蝦塘魚塘被依法清退。讓紅樹林迴歸故里,也是生態修復的理想選擇。

北海一個佔地80多畝的「蝦塘紅樹林生態工廠示範基地」,讓記者眼界大開。

2018年以前,這里是連片蝦塘,塘堤橫七豎八,塑料黑膜包裹,水面無一樹,水下無寸草。

短短6年功夫,此間面貌大變:水域大半長着紅樹林,水底還有海草;塘堤兩側綠樹成蔭、青草如茵;漲潮時海水湧入,退潮時水位自控;濱海濕地人工再造,魚蝦蟹半野生混養;動物種苗一方面科學投放,一方面藉助漲潮自然補充;捕撈時抓大放小,收成年年有余。

示範基地主任譚凡民副研究員這樣總結:與之前蝦塘魚塘傳統養殖相比,這種仿自然半野生混養模式優勢明顯;單位產量略低,養殖成功率卻高出30%以上;魚蝦蟹質量與野生相當,市場價值更勝一籌;全年只投喂少許飼料,成本大大節省;更重要的是,整個生態工廠尾水達標排放,生態研學和紅樹林碳匯的價值與日俱增。

廣西海洋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還原創「活塞式開放插管為青蟹、章魚、中華烏塘鱧等頂級羣落提供紅樹林棲息穴」「利用青蟹啃食固着在紅樹林上的藤壺等甲殼類動物」「利用濱螺高效清除紅樹林上的淤泥、藻類和菌斑」等,這一系列動植物協同演化優化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修復技術,整體再造、提升了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原真功能,被自然資源部列入「2023年度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創新適用技術推廣名錄(第一批)」。

2024年4月22—25日,聯合國第二屆十年區域海洋大會暨第十一屆西太平洋國際海洋科學大會在泰國曼谷召開,項目負責人範航清獲特邀與會,介紹來自中國廣西的這些創新成果。

這套全新模式,被深圳市中禾紅樹林科技有限公司看中,大手筆在廣西北海市、防城港市投資,分別租購365畝、417畝廢棄養殖塘,還在福建莆田海西經濟開發區洽購逾千畝廢塘,與廣西海洋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合作,在三地推廣、複製、完善、提升「紅樹林生態工廠」。

面積365畝的那片養殖塘,位於北海市山口紅樹林保護區緩衝區外圍。當地老漁民説,百年前,這里也是紅樹林生長地,后來成為曬鹽的鹽田,之后變成蝦塘,最后有一部分還改造成紅蟲養殖池。近日,記者在現場看到,百年前的這片紅樹林灘塗,眼下一片荒蕪,真正是「滄海桑田」!

養殖池一角卻見嫩綠盎然,遮陽網下紅樹、半紅樹幼苗生機勃勃,它們似乎在無聲地昭告:一個規模更大、品質更高、功能更全的「紅樹林藍碳生態工廠」,三五年內將在這里展現更加誘人的魅力。(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曹麗媛 通訊員 楊曉佼 陳天穎 文/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