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不願抄底大A,就去買港股吧!

2024-09-14 07:54

2024年09月14日 07:54:16

近期,上證指數跌破2800點,向2700點震盪尋底。對長期投資者來説,A股已經迎來佈局窗口,底部買入、長期持有,有望獲得不錯的投資收益。

不過,受悲觀情緒裹挾,很多投資者在底部反而變得悲觀,不敢下手,總想再等一等,希望以更低的位置買入。但這麼做也有風險,萬一指數迎來反轉行情,迟迟不下手可能錯過底部買入的機會。

有沒有折中的方案呢?港股,可能是一個替代性選擇。

相比A股,港股估值更低,以恆生AH溢價指數(AH溢價指數=∑(A股價格*總股本*匯率)/∑(H股價格*總股本)*100,衡量兩地上市公司在A股與港股的估值倍數)衡量,同一家上市公司A股股價平均比港股高出約51%。反過來看,港股比A股便宜33%左右。

從分紅的角度看,港股通投資者的港股綜合紅利税高達28%左右,而A股可通過延長持有時間免税,所以,站在港股通投資者視角,港股比A股便宜30%左右是合理的。

問題是,港股通投資者佔比較低,並不掌握港股定價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南向資金對港股通標的股整體持股比例約為14.8%。對於非港股通投資者,港股紅利税或可減免,或税率較低,相比A股,港股的低估值會帶來實打實的超額股息收益,紅利税不是折價的理由。在這個意義上,港股與A股的估值差距,有內在收斂的動力。

此外,相比A股,港股的優勢還在於基本面。

通常來説,港股與A股共享一個基本面,但兩個市場產業結構不同,基本面情況並不完全同步。現階段看,與A股相比,港股可選消費、信息技術權重佔比更高,基本面前景更加穩健。

今年上半年,全部港股實現淨利潤2.7萬億港元,同比增長7.5%,較2023年全年增速提升0.26個百分點。其中,港股非金融實現淨利潤1.2萬億港元,同比增長17.66%,較去年全年增速提升9個百分點。相比之下,上半年A股歸母淨利潤2.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1%,其中,非金融同比下降5.5%。

行業層面,港股可選消費、信息技術上半年淨利潤分別增長76.37%和22.38%,流通市值合計權重40%(以9月11日收盤價計算,下同),是港股盈利增長的主要拉動項。個股層面,騰訊控股(73.88%)、美團(109.93%)、京東(55.55%)、比亞迪股份(25.71%)、小米集團(19.06%)等,均取得不錯業績。此外,房地產、材料、公用事業上半年利潤增速分別為-10.32%、-5.27%和-1.61%,是主要拖累項,但流通市值合計權重僅為12.8%,拖累有限。

反觀A股,日常消費(33.9%)、公用事業(16.9%)、可選消費(5.9%)、電信服務(5.9%)等板塊上半年利潤增速較高,但流通市值合計權重僅為23%;房地產(-129%)、信息技術(-38.3%)、材料(-15.2%)等板塊利潤降幅較大,流通市值合計權重高達27.7%,成為主要拖累項。

因此,從基本面角度看,港股半年報釋放積極信號,且行業結構更偏可選消費、信息技術等新動能,受制造業產能過剩拖累更小,基本面預期更加穩健。疊加更低的估值,港股具備更好的抄底價值。

此外,隨着全球進入降息周期,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解除,資金迴流驅動下,A股和港股等人民幣資產有望迎來估值抬升。

2022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整體進入貶值周期,從6.3060一路貶值至7.3745。在此期間,大量出口型企業選擇持有美元資產。隨着美元進入貶值周期,這部分資金會逐步迴流國內。具體金額很難估算,據彭博社8月27日報道,英國對衝基金Eurizon SLJ Capital首席執行官Stephen Jen表示,隨着美聯儲降息,中國企業可能會出售1萬億美元的美元計價資產。

此外,美聯儲降息落地仍有可能引發日元套息交易逆轉,高估值背景下,美日股市或再次面臨調整壓力。蹺蹺板效應下,作為全球資產估值窪地,人民幣資產對全球資金的吸引力也將提升。相比A股,港股資本可自由兑換,估值更低,且不存在匯率風險,對全球資金吸引力更大。

綜上,當前位置,若想抄底,又不敢抄底,可以將港股作為一個更好的替代性選擇。

具體操作上,考慮到國內經濟仍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期,且歐美經濟衰退、美國11月大選等不確定因素發酵,港股紅利類資產屬於更為穩健的選擇。以紅利打底,疊加可選消費、信息技術等成長風格(如恆生科技ETF),打造一個啞鈴型組合,有望取得更好的投資體驗。

附:港股代表性指數

1、恆生指數(HSI.HI):恆生指數是香港市場最具代表性的指數,於1969年11月24日推出,指數基日追溯至1964年7月31日,基日值為100。基日至今(2024年9月12日,下同),恆生指數年化漲幅為9.96%,近三年表現較差,年化下跌13.24%。

恆生指數以港股自由流通市值為權重,綜合考慮成交活躍度情況,目前已納入82只成分股,未來將擴容並固定至100只;經調整的流通市值加權,單隻成分股權重上限為8%,每季度調整一次。當前,恆生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分別為阿里巴巴、騰訊控股、匯豐控股、美團、友邦保險、建設銀行、中國移動、小米集團、工商銀行和中國海洋石油,合計佔比55.83%。

2、恆生科技指數(HSTECH.HI):2020年7月推出,以2014年12月31日為基日,基點為3000點,基日以來年化收益為1.55%,近三年年均下跌20.16%。

恆生科技指數主要涵蓋與科技主題高度相關的香港上市公司,包括網絡、金融科技、雲端、電子商貿及數碼業務,與A股中製造業硬科技概念有所不同,故將其理解成恆生互聯網指數更為貼切。指數共納入30只個股,流通市值加權,權重上限為8%,每季度調整一次,針對大型科技公司設有快速納入機制。

當前,恆生科技指數前十大重倉股分別為阿里巴巴、美團、京東集團、小米集團、騰訊控股、快手、理想汽車、網易、聯想集團和中芯國際,合計佔比67.99%。

3、恆生中國內地企業高股息率指數(HSMCHYI.HI):2019年9月9日推出,以2014年12月31日為基日,基點為3000點,基日以來年化下跌4.13%,近三年年均下跌10.88%。

指數編制方法為,(1)以互聯互通下交易的恆生綜合指數成份股為樣本空間;(2)挑選市值最高的100只證券;(3)通過換手率、波動性測試,剔除最近一年波動率最高的20%個股;(4)連續3年現金派息記錄;(5)股價表現測試,剔除過去12個月跌幅超過50%或樣本內排名后10%的證券;(6)選擇淨股息率排名前50只證券作為指數成分股。指數每半年調整一次。

當前,指數前10大權重股分別為建發國際集團、兗礦能源、信義玻璃、周大福、中信銀行、建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信股份、粵海投資、滔搏,合計佔比26.59%。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本文由公眾號「薛洪言微語」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