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市半年,破發超80%!

2024-09-14 18:41

對於絕大部分創業公司來説,上市就意味着上岸

但有些公司雖然成功上市了,卻又相當於沒完全上岸。

因為很多公司上市后還沒撐過股東們可以減持退出的解禁時限,市值就先撐不下去了,股價不僅破發,甚至還可能把戰投股東們深度套牢,導致即使股份解禁也失去上岸的意義。

今年4月份帶着國內AIGC第一股光環成功在港股上市的出門問問,就是這樣的一個代表。

這家公司,發行價3.8港元,首日上市以2.98港元破發價開盤,雖然后續數日一度上漲到4.38元高位,但隨后就一路回落,並且很快跌破了發行價。上市還不到半年,目前這個AIGC第一股的股價已跌破0.7港元,破發幅度超80%。不少投資機構的賬面恐怕已嚴重虧損。

今天之所以討論它,是覺得這家公司,真很像中國創新小公司在探索發展過程中,面對機遇與風險時頂着各種壓力無奈掙扎求變的一個典型縮影。


01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據公司資料,出門問問成立於2012年,創始人李志飛是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還曾任職於硅谷研究院,從事語音識別處理、機器翻譯等領域的核心算法研究和開發。

之所以取「出門問問」這個名字,是因為2012年智能手錶已經開始興起,在谷歌做機器翻譯和語音識別的李志飛也看到了這個趨勢,於是他想做一款智能語音交互搜索工具來更加便捷協助人們在生活中的虛擬個人助手軟件。比如下班路上想找個仍在營業的便利店,不用打開手機谷歌再輸入搜索詞,只需向設備(如手錶)問話就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后來,iPhone4s內置Siri智能語音助手橫空出世給全球消費者帶來巨大震撼,更加刺激了李志飛的創業想法。

因為有着頂尖專業學歷背景,硅谷精英人才,賽道炙熱且充滿想象力,李志飛的創業公司也得到了資本的追捧,先后獲得了紅杉中國、真格基金、SIG海納、谷歌、圓美光電、歌爾股份等投行和企業中累計超2億美元的融資。

這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創業故事。

但這家公司的發展歷程也一波三折,數次重大業務方向改革。

一開始,出門問問是以手錶作為智能語音交互落地場景,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錶TicWatc系列,還獲得谷歌的深度合作(谷歌在中國大陸發行的Android Wear智能手錶用出門問問的語音搜索和應用服務),此后還推出了智能音箱、智能耳機、智能手環、智能車載等產品線。

但這些所謂智能化消費電子作為用户生態里的產品,本就是蘋果、百度、小米、華為等各大品牌和大廠的必爭之地,面對這些大佬的競爭,出門問問基本沒有什麼優勢。

后來,出門問問在2017年及2019年先后獲得大眾汽車中國的1.4億美元、1500萬美元的投資,雙方還共同成立了一家做車載AI技術的合資公司大眾問問,出門問問為之提供車載AI解決方案。

大客户又給錢又給訂單之下,出門問問自然大干快上高速擴張。218年出門問問在全國範圍新開20家線下智能體驗店,到2019年,公司規模已接近千人,並在海外開闢了北美、歐洲、東南亞三個由獨立團隊負責的市場。

不過,業務線是鋪得很快,營收增速的表現卻並不如意。2019年開始,出門問問只好全部關掉線下門店,並壓減業務線,只保留了智能手錶、智能車載兩條線,員工規模也從縮減了一半。

后來,2020年語言大模型GPT-3發佈引發全球震驚,AI大模型開始成為全球最強風口,已經倍感發展瓶頸的李志飛又把公司發展方向轉到了AI大模型領域。

出門問問也很快也訓練出了一個7B參數的模型UCLAI(后升級為通用多模態大模型「序列猴子」),並同時推出了一個AI配音產品「魔音工坊」。后又基於「序列猴子」大模型將「魔音工坊」的能力進一步提升,並相繼推出奇妙元、奇妙問、奇妙文、言之畫、DupDub等多款產品。

在AI大風口下,原本有一些相關技術積累的出門問問也因此迎來了營收的增長。

但很快,出門問問又迎來一個重大轉折點。2021年,大眾汽車開始宣佈與出門問問「分手」,雖然出門問問繼續為大眾汽車提供價值約5500萬美元的汽車語音交互解決方案等服務,為后續兩年的營收帶來非常重要的支持,但此后還能否獲得大眾訂單就變成了未知數。

所以可以看到,在C端消費電子銷售低迷,B端大主顧分手之后,出門問問的營收開始明顯放緩。

2021年至2023年,出門問問營收分別為3.98億元、5億元和5.07億元;利潤分別為-1.57億元、-0.73億元、1.09億元。其中出門問問AI企業解決方案的絕大部分收入都來自大眾汽車,分手之后,這一塊業務營收的后遺症就逐漸顯露出來了。2021-2023年,來自大眾汽車的知識產權收入分別為320萬元、2.13億元和1.39億元,分別佔總營收的0.8%、42.6%和27.4%。

目前,出門問問的收入主要由AI軟件(包括AIGC解決方案和AI企業解決方案)與AIoT硬件構成。

其中,AIGC解決方案能為用户提供配音、寫作、數字人等方面的服務,目前已經累計吸引約84萬用户付費,總共產生100多萬筆付款;至於AI企業解決方案,則更多是應用在語音交互、反欺詐、客户服務等場景。智能設備及其他配件主要是AI智能手錶TicWatch系列為主的硬件設備。

回顧來看,這家公司創立12年來,業務方向經歷了從語音助手到智能硬件和車載AI,再到如今大模型和AIGC的變化,説是一個AI風口的追逐者也並不為過。

這些風口,隨便一個都可以説是充滿巨大市場機遇,但並不是隨便一個創業公司都可以把握得住。

2013年至2019年,出門問問共融資七輪,累計融資金額超過2.5億美金,約17.8億人民幣。同時公司多年來經營虧損累計超二十多億后,到現在還在苦苦探尋自己的PMF(Product-Market Fit)。

生成式AI領域算力成本高昂、研發投入極高、盈利能力較難,可以説是一個門檻極高難度極大的賽道。而出門問問目前的商業模式更大問題就在於,它沒有類似蘋果,華為,小米這些巨頭的用户生態,它的硬件產品只能是應用生態中一個很小的部分,它AI軟件方向同樣也有着無數依附巨頭們的對手在競爭。

所以儘管李志飛對於AIGC的未來充滿信心,但在眾多技術、資源、資金都無比強大的科技大佬早已把賽道擠滿且行業極速迭代的市場環境下,出門問問想要在夾縫中撐出一片天地,絕非易事。

一不留神,理想與現實之間,就會出現巨大落差。


02

歷史再次重演


任何新東西和大機會來的時候,大家都會一擁而上捲起來,再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李彥宏

有媒體報道,在過去三年中,中國有超過20萬家人工智能相關公司被註銷或撤銷,其中自從2022年11月ChatGPT發佈到今年8月期間,新註冊成立后現在卻處於註銷吊銷或停業異常狀態的人工智能(AI)相關公司數量高達近8萬家。

從全民狂歡到一地雞毛,背后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商業化落地場景,最終絕大多數的企業都被證偽。

這些公司,絕大多數都是「三無」公司 ——沒技術、沒資源、沒資金,甚至連自己的業務產品和商業化都還沒找到方向的。

很多創業主原本以為AI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賽道,上車之后才發現風險和代價之大恐怖到難以承受,最后只能止損退出。也有些是趕在這輪AI浪潮退熱之前成功上岸,但即使如此,它們在迟迟找不到自己的PMF的壓力下,依然也過得焦慮和艱難。

像出門問問這種,已經是足夠幸運了。起碼它是趕在了AI大風口最好的時期,同時也是自己再次面臨巨大現金流壓力,以及在國內IPO窗口急速收緊的關口,幸運的拿到了上市資格。

當前的AI創業泡沫,就非常像2001年的那一場全球互聯網泡沫。當時中國正接入國際互聯網打開互聯網新世界大門不久,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互聯網,各種新概念、新模式層出不窮,很多公司也瘋狂湧入,甚至隨便做個簡單網站,取個互聯網科技有關的名字,業務產品還沒有,就能吸引大批投資。

但隨着泡沫很快被刺破,大量所謂互聯網的小公司頃刻倒閉,百不存一,只有極少數真正商業模式可行且已經有業務經營的公司才能存活下來。

面對現在的AI大風口,雖然資本已經足夠理智和務實,但依然有數十萬家AI相關公司自認為能抓住風口活下來。

據報道,自2022年底ChatGPT推出以來,中國的生成式AI市場已經擠滿了200多種大型語言模型。

對此,百度李彥宏認為,很多大模型都是在「重複造輪子」,絕大多數都沒什麼使用量,必然會被大浪淘沙。

搜狗創始人王小川也説過,國內AI大模型的第一梯隊未來最后可能不超過5家

其實即使如此,AI大模型的玩家依然面臨巨大的挑戰——商業化落地和實現利潤。

2024年上半年,千億AI算力龍頭寒武紀營業收入6476.53萬元,同比下降43.4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虧損5.3億元,這已經是寒武紀連續第8年實現虧損。

宣稱是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視覺軟件提供商的商湯上半年營收17.4億元,同期淨虧損24.77億元;而語音大模型的核心,科大訊飛上半年的歸母淨利潤也虧損了4.7億元。

即使是國內AI大模型最能打且已經商業化落地的巨頭百度,鉅額燒錢起來也感到肉痛,公司Q2總營收339.3億元,預估341.1億元,同比增長0%;淨利潤同比下降8%。

這是一個沒有足夠起來根本玩不起的風口。


03

尾聲


從戰略視角來看,如此多大大小小中國企業蜂擁而上去爭奪AI新時代的船票,是具有非常重大意義的。

因為未來的科技時代,一定會是如科幻電影里面那樣的真正的AI時代,所有行業都可以通過AI去賦能,誰掌握了最強的AI能力,誰就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武器」。這是一個無論國家還是中國企業都必爭的領域。

而對於投資者來,雖然現在國內AI的泡沫在快速退潮,但還是要對這個賽道有信心,因為大浪淘沙之后,未來必然會能誕生出新一批成長潛力巨大的選手。

行業最糟糕的時候,反而是最能檢驗潛力股的時候。(全文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