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年會解讀丨呂建中:ESG整合之年,以可持續商業變革促進企業可持續增長

2024-09-15 07:32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提供包括資訊、報告、培訓、諮詢等在內的14項ESG服務,助力上市公司傳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續發展表現。點擊查看【 ESG評級中心服務手冊

編者按

2024向光年會丨ESG與可持續商業生態大會,擬定於11月29日-30日在北京舉辦大會內容包括主論壇、平行分論壇、圓桌對話、向光Talk、向光觀察、向光路演、向光市集等。

在本篇內容中,我們採訪了2023向光年會的專家顧問呂建中博士。作為ESG與可持續商業的資深研究者、實踐者和行業教育者,呂博士將通過數十年的企業演變觀察和企業變革陪跑,進一步解讀為何ESG與可持續商業成為當前企業可持續增長的新機遇。

此外,從生態的角度,呂博士闡釋了ESG與可持續商業的踐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利益相關者生態下的共創過程。他還進一步解讀了大會對不同參與者的意義和參與價值。接下來,我們將通過一系列問題,深入瞭解ESG與可持續商業生態大會的背景、趨勢與機遇。

關於對話嘉賓

呂建中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可持續發展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上海外商投資協會綠色低碳分會副會長

Q2024向光年會丨ESG與可持續商業生態大會將基於什麼背景、趨勢和判斷下舉辦?並解釋ESG與可持續商業、ESG與可持續商業生態大會的內涵分別是什麼?

呂博士:歷屆向光年會涵蓋了社會責任投資、社會價值創造與可持續發展等領域,並在這些領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2023向光年會丨ESG生態大會以「ESG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創新」為主題,推動了ESG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的行業引領作用與影響力。

2023向光年會現場

2023向光年會現場

2023向光年會現場

同時,我們看到,ESG正在企業、產業以及產業與城市融合的過程中帶來深刻的變革,推動商業活動向着可持續方向演進。在ESG背景下,可持續商業作為一種新型的商業活動範式正在形成。

正在籌備中的2024向光年會由2023年的「ESG生態大會」升級為今年的「ESG與可持續商業生態大會」,進一步推動ESG作為實現可持續商業戰略的重要手段。會議將重點關注ESG在企業、產業和產城融合的深入實踐中發揮的驅動作用,尤其是在整合影響重大性和財務重大性(雙重重大性)的戰略考量中。大會還將探討如何將ESG融入經營管理,成為風險管控、長期價值創造、持續增長與發展、以及增強韌性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從而推動可持續商業的實現。

2024 ESG與可持續商業生態大會的內涵建立在上述考慮之上,旨在與會各方共同釐清對ESG和可持續商業的認知,形成行業和社會的共識。大會將圍繞這一共識,聚集廣泛的參與者和資源,形成在規範和標準指引下的行動合力,調動起行業資源,並對行動結果進行動態合理的評估。在共識規範與行動方向的指引下,推動可持續商業範式在生態中應用場景里的長足發展。

2023向光年會現場

2023向光年會現場

2023向光年會現場

2023向光年會現場

2023向光年會現場

Q什麼是可持續商業?可持續商業與可持續發展、ESG有着怎樣的區別、相互關係?

呂博士:可持續商業作為一種範式,是以企業為主體,以社會目的為出發點,將企業的核心價值訴求、主打領域、關鍵技能和綜合資源對標並應用於企業的持續增長與發展。它將經濟、社會和環境重大議題的解決方案融入商業戰略、模式、運營和複合價值創造的全生命周期、全價值鏈和全方位生態過程。可持續商業意味着:

  • 重新審視商業活動的各個環節: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重新審視貫穿商業活動的宗旨、經營方針、商業模式、戰略和運營,以及價值創造與發展的完整體系;

  • 確立企業的社會角色:在確立企業正確的社會目的基礎上,清晰定義企業在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和諧中的推動者角色;

  • 應用獨特資源和技能:將企業在特定行業領域、發展階段和經營活動中積累的獨特關鍵技能和綜合資源,應用於社會治理和解決重大社會與環境問題,實現在創造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同時獲取商業利潤;

  • 創造新技術和新模式: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創造新的技術、新的模式和新的生態,推動商業的美好演進。

可持續商業與可持續發展有所區別。后者關注整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訴求,包括發展目標與行動。而可持續商業則從企業的角度推動可持續發展,專注於商業活動領域中的企業特徵及其作用。它遵循商業活動的邏輯,並將商業邏輯與社會邏輯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訴求融入企業的增長與發展過程。通過這種方式,企業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其戰略和經營行為的一部分,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從而為企業踐行可持續發展建立了明確的邊界、目的、行為和價值考量的清晰框架。

可持續商業與ESG(環境、社會和治理)也有所區別,ESG主要包括投資、披露、評估等工作。在可持續商業架構中,ESG作為可持續商業的組成部分,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實現可持續商業過程中的重要手段和衡量指標,通過ESG,企業可以量化執行和達標情況,從而進行系統性的工作,以實現美好商業與可持續的目標。

QESG與可持續商業中的利益相關方都有哪些?分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不同角色之間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從生態的角度,為促進商業真的實現ESG與可持續,您認為在當下,還存在哪些機遇是不同利益相關方需要把握的?

呂博士:可持續商業(包括ESG)生態的核心參與者涵蓋了多個方面。既包含了市場主體上的企業和由企業形成的供應鏈和產業鏈、投資和金融部門;也容納了政策與監管部門、標準和研究機構、評級機構、鑑證機構、產業園區、商會及行業協會;還有公司員工、消費者、社區和媒體, 還有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客户供應商與合作方等等,我們也常把這些參與者稱為利益相關方。

其中資本起着拉動作用(如ESG投資)、政策起着推動作用(如促進信息披露1、綠色生產、綠色金融、綠色消費行為、低碳行為)、企業則發揮行動作用(如減污降碳、節能增效、公司治理、員工發展、社會公益)。

企業需要把自身置於全生命周期2、全價值鏈3和全方位生態4中,將自身的增長和發展戰略與經營和運營活動,同生態的培育、壯大、效率和實現共享價值結合起來,將自身的商業活動訴求與生態中利益相關方的訴求結合起來,使企業成為這一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

實際上,這意味着企業需要尋求和確立與相關利益方的最大公約數。例如,在推進供應鏈的綠色、透明和可持續進程中,企業需要與上下游協同合作;在實現碳減排目標的過程中,企業應打通生產與消費的路,才能最終實現減碳或零碳目標。

在這一過程中,所有利益相關方共同構成了一個或制約或貢獻於共享價值的閉環。利益相關方之間的依存關係既提出了閉環效能的挑戰,也帶來了資源聚合的機遇。比如,一些機遇體現在社會化合作中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上,而一些挑戰則體現在如何平衡利益和分配價值的機制上。因此,平衡利益相關方的關係、管理其期望、維護溝通以及確立合作機制,是促進生態本身可持續的關鍵。

Q關於ESG與可持續商業在中國的最佳實踐相信已經有很多,從企業實踐案例的觀察和分析,我們能發現哪些特徵?我們能得出哪些可以評估企業可持續商業成熟度的規律性維度和框架?

呂博士:我來舉3個例子,分別是中集、伊利和南方電網。

中集集團從一家小型企業逐漸成長為工業製造領域的全能型領軍者,現已成為服務全球市場的多元化跨國產業集團。公司在亞洲、北美、歐洲、澳洲等各個地區擁有300余家成員企業及4家上市公司,客户和銷售網絡分佈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業務涉及集裝箱、道路運輸車輛、能源化工及食品裝備、海洋工程、重型卡車、物流服務、空港設備等領域。

2020年,中集集團以ESG為重要抓手,助力企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並推動向可持續商業的轉型升級。公司通過戰略規劃優化、業務聚焦以及重大戰略主題的篩選和落地等舉措,使集團進入了一個更穩健、可持續的發展階段。

首先,公司實施了有效的公司治理,建立了以董事會為領導的ESG冶理架構,明確了董事會戰略委員會負責ESG工作的職能,形成了ESG工作運行機制。集團持續完善內部相關制度、流程和信息系統,以支持履行ESG職能,支撐ESG報告準確及時的信息披露,高度重視並常態化地進行利益相關方溝通,有效識別可持續發展中的實質性議題。

其次,中集集團聚焦企業使命與核心功能,並充分識別實踐可持續商業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建立並實施可持續商業戰略,構建與公司業務和管理緊密結合的可持續商業管理目標。通過5S管理體系的有效運作,中集集團保障了戰略舉措的落實,並將其轉化為日常精細化的ESG管理實踐,從而有效支撐了公司發展。

中集集團採取了「以報告促管理」的工作方針,將ESG報告視為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推動ESG管理納入到各個業務線和職能部門。通過多形式的培訓和活動,提升全集團上下的ESG認識和專業能力,以此建立中集的ESG文化,力求ESG逐漸成為共同語言和準則。

乳製品生產企業的行列中,伊利被視為可持續商業的領軍者,近年來表現卓越,成果豐碩。早在2017年,伊利就成立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確立了「標準+體系+實踐」的三位一體ESG實踐方法論。這一方法論作為伊利的企業特色,要求首先要建立「標準」,接着完善管理「體系」,最后將ESG的具體任務下達到各業務線和職能部門。

潘剛董事長親自參與了集團的ESG架構,直接領導ESG委員會,指導伊利集團及其事業部和工廠在可持續發展的四大行動領域(產業鏈共贏、質量與創新、社會公益、營養與健康)中進行內部協同,並不斷提升標準。

也是從當年開始,伊利將供應鏈上游的牧場碳排放納入其碳盤查範圍。伊利在2009年就提出的中國乳製品行業「綠色產業鏈」這一領先理念。作為行業的頭部企業,伊利擔起了領軍企業責任,面向行業推廣綠色理念、確立綠色標準、生產綠色產品,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共同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着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工業板塊重點項目——全球智能製造產業園的投產,伊利打造的「綠色全產業鏈」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種植業發展、奶源建設、智能製造、科技創新、文旅休閒、商務活動」為核心的產業體系。該體系實現了種養加一體化、產學研結合,以及文旅商多業態融合的發展。

伊利之所以能如此實踐,是由於其秉持「厚度優於速度,行業繁榮勝於個體輝煌,社會價值大於商業財富」的發展理念,在潘剛董事長的帶領下,伊利員工將打造綠色生產力,當作是建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將綠色生產製造,當作是企業增長與發展的主戰場和綠色經濟的新賽道。

經過連續12年的不斷努力,伊利實施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生產,建立了完善的能源環保數據覈算體系,並建設了全國首個「零碳」五星示範區,同時打造了中國食品行業首個「零碳工廠」。

截至2021年底,伊利旗下23家分(子)公司已被工信部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2024年,伊利開啟「共創價值、共享美好」的新起點,伊利聚焦於「全面價值經營」、「優質產品和服務」、「零碳美好未來」「、共富美好生活」四大行動領域,將戰略升級至全新版塊,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伊利堅持「讓世界共享健康」的理念,聚焦於「社會價值領先」的目標,以更高質量的快速發展為主線,以創造ESG綜合價值為抓手,將WISH體系升級為「WISH 2030」金鑰匙可持續發展體系。

伊利「標準+體系+實踐」的三位一體方法論,逐漸形成了其全面體系化推動ESG實踐的特點,使之起到了整體化的推動作用,在內部促進了綠色低碳生長,在產業鏈上推動了綠色產業鏈的發展。

南方電網在基建領域積極探索可持續商業創新實踐,創造了對行業具有指導意義的《基於新發展理念的電網工程ESG評價指標體系創新研究及實踐》,該研究探索了對電力設施基礎建設項目進行ESG量化評價的方法和應用,推動了電力行業採用更加量化、具體和系統的指標來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這一課題針對電網工程建設傳統評價模式中的不足之處,如評價標準更多聚焦工程項目實體的工藝和質量,而對於綠色、共享等新發展理念的落地成效關注不足;內部多維度的工程評價機制並行、指標存在交疊、重複、管理較為分散、基層項目管理負擔重以及缺乏展現高質量水平的整體畫像等問題。

該研究把ESG理念與高質量發展的內核相結合,作為推進新發展理念在工程建設領域落地的關鍵抓手。研究採用頂層設計的10項一級指標與團體標準(《企業ESG披露指南》)對應,將產品責任、供應鏈責任、員工責任分別轉化為符合電網工程的質量與安全、利益相關方參與、產業工人權益及保障等議題,使之成為看得見、摸得着、可測量、可評估的落地節點。

通過合併、拆分、沿用等一系列方法,全面涵蓋現行基建檢查評估,補充衡量高質量發展所欠缺的外部性指標,形成108項可量化的三級指標,由一級指標與三級指標雙向的結合與碰撞,提煉工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議題,由此產生解決關鍵議題的路和措施,形成34項二級指標。

2022年,南方電網以雲南電網麗江供電局220千伏巖樂輸變電工程作為樣本,在全國率先開展工程項目ESG試點評價實踐,形成了「1+3」綜合評價報告(包括總體評價+質量安全、綠色低碳建設、產業隊伍建設三個專項評價)。2023年,電網工程ESG評價在系統內進行了示範推廣,選擇南方五省區電網公司主、配網十余項不同類型的工程建設項目,挖掘不同工程在二、三級指標上的差異,優化權重,提升評價的全面性、科學性,實現基建管理「理念—體系—能力」三位一體的升級優化,進一步提升了工程建設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績效。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優秀的可持續商業實踐在企業宗旨、經營方針、治理體系、戰略框架、商業模式、融入運營、指標體系、評估考覈、改善創新、組織能力、生態共建、信息披露方面都有相似的設計、規劃、執行和達成效果的一致性實踐方法

這12個維度圍繞着創造經濟、社會、環境複合價值的目標,形成和取得了可持續增長與發展的動態平衡點。我們可以用這12個維度,來衡量一家企業進入可持續商業賽道之后的發展成熟度。

Q當下很多企業認為經濟下行的形勢下,做ESG對於企業來説是增加壓力和負擔,認為現在並不是做ESG的時候,對此,您怎麼看?對於想要開始轉型做ESG的企業家及管理者而言,您的建議是?

呂博士:首先,ESG已經成為企業經營活動的要素,影響到了企業的供應鏈、市場準入5以及貿易參與方式等方面,這是一個繞不開的現實性和緊迫性挑戰。有些企業因為不具備ESG相應的措施,正在失去市場機會

在我身邊,一些企業因為未能符合招投標中新增加的ESG要求而丟失了標的,一些企業則因無法滿足客户在ESG方面的要求而被迫退出了難得的供應商序列,還有一些企業面臨着產品目的地法規和監管壁壘,導致其產品無法進入市場。因此,我們不能將ESG視為企業經營活動的「身外之物」。

其次,這次經濟下行的原因不僅僅停留在周期性規律層面,更涉及到結構性的調整。以往單一依賴財務績效和利潤的企業價值考量方式及經營方針正面臨巨大挑戰,這一結構性轉變反映出對傳統商業活動的衝擊。ESG和可持續商業新範式的出現意味着,企業必須圍繞創造複合價值(包括企業價值、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來制定經營方針,才能在社會上立穩腳跟,並在商業活動中實現長足發展。在ESG的影響下,商業活動的規則正在發生變化,競爭賽道也在重構,一場優勝劣汰的商業變革正在進行。那些無法及時抓住機遇進行轉型升級、不願接受新規則或不願進入新賽道的企業,面臨的結局只有一個,即被淘汰出局。

第三,ESG指標中的許多任務,實際上許多企業早在之前的不同層面和規模上已經零散地開展過,例如安全生產、作業場所健康、供應鏈認證和產品質量等,這些並不是全新的內容。企業一方面可能聲稱不做ESG,另一方面卻未意識到他們已經在無意中執行了ESG相關的活動,陷入了認知誤區。

企業需要進一步做的是更系統地建立公司治理的政策、規則和機制(如形成文件、制度、專人專責考覈),以及系統化地管理這些已經開展的碎片化工作,將其整合,並在過程中結構化地梳理數據、證據和依據。企業應在與自身生存相關的關鍵領域進行有目的和可控的投入(如供應鏈上的供應商資質、市場準入、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員工權益和員工發展),以維持和強化市場競爭力。這種投入是對企業「活下去」的投資,投資並不等同於成本。

最后,企業經營者在面對重大挑戰面前一定要有變革的信心和勇氣,不能幻想以傳統的經營方式「活下去「。只有變革,才能突圍,才能活下去、活出來、活得好。只有在充分利用商業智慧與社會進步同向、同步、同頻地精進,才能成為一名帶領企業增長與發展的合格的企業家,這是時代對企業家們提出的任務與挑戰。

Q對於今年11月份即將召開的「ESG與可持續商業生態大會「 您有什麼期待嗎?您希望參與這場大會的觀眾能夠從中收穫什麼?

呂博士:我的確對今年的大會寄予厚望。今年是中國ESG的整合之年,一系列政策法規頻繁出臺,各個行業正在快速行動,許多行動也初見成果。

從這一形勢中不難看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從企業到行業再到產業的整合階段。這一整合階段對於ESG的生態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只有通過整合,才能夠形成完整ESG生態系統,只有在這一生態系統中,才能夠使企業端在發力的同時獲益。

企業正處於商業變革的轉折點。當下,經濟範式正在經歷根本性的轉變,企業的戰略設計空間也從原來的單一經濟維度遷移到了以經濟、社會和環境三維組成的立體空間中進行可持續商業戰略的設計。

在這一遷移后的三維空間中,出現了一種「以利益攸關為導向」的新經濟範式,這必然催生出適應於這一範式的公司戰略、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只有適應性的戰略和商業模式才能引領公司實現可持續的增長與發展。

在此背景下,可持續商業戰略模式,呼之欲出。因此,今年的ESG與可持續商業生態大會將有助於我們對這一戰略模式的發展形成更廣泛、深入的認知,並對推動這一生態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我期待此次大會能夠進一步促進業界對可持續商業的認知達成共識,進一步驅動可持續商業在商業時代時間維度的深化,進一步推動可持續商業在「經濟-社會-環境」組成多元利益相關方生態維度的深度合作和複合價值創。也希望參會者從中領悟到可持續商業帶來的巨大市場和合作創新的機遇,能夠獲得可借鑑的實操經驗、方法,建立起在這個生態中的積極、有效的聯繫、鏈接,並獲得寶貴的資源。

2023向光年會現場

2023向光年會現場

2023向光年會現場

2023向光年會現場

2023向光年會現場

Q聽説您已經寫完了一本《可持續商業戰略與實踐》(暫定名)的書籍,可否簡單介紹下這本書的背景,以及您認為這本書未來出版之后對於當下商業從業者的意義?

呂博士:在過去20多年里,我擔任過多家跨國企業和大型家族企業在中國區的領導職位,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到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和戰略考量之中。同時,我也輔導了多家企業的CEO和董事長等高層管理人員,幫助他們認識到可持續商業對日常商業活動、價值創造以及提升企業人性和競爭力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這一過程中,我認為有必要梳理這些實踐經驗。儘管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發展理念已被宣傳多年,我們仍未深入研究如何將這一宏大概念從理論體系中轉化為商業活動中的實際應用,特別是在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和商業活動中,包括供應鏈和產業鏈等方面。這種轉化和納入使得我們的目標和邊界更加明確,有效避免了盲目追求宏觀的社會整體目標,而是將焦點放在企業層面,探索企業和商業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指引下,推動社會進步、實現生態環境和諧,以及促進企業自身的持續增長。這也是我撰寫這本書的動機所在。

從實踐中來看,那些能夠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轉化為可持續商業體系的企業,往往能更精準、系統、有節奏地推動企業的增長與發展,同時創造社會和環境效益。

因此,這本書實際上融合了很多早期可持續發展領域當中的理論,比如説三重底線理論6、利益相關方分析7、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循環經濟、共享價值創造等等,在理論整合的基礎上,為企業、產業和商業活動提供了一整套的有指導意義的方法,一個系統的可持續商業方法論,以及具體的操作方法與實踐工具。這是我這本書的基本架構。

我希望這本書未來出版后,能夠爲準備投入到可持續商業領域的企業經營者提供參考。同時,也希望它能促使學術界在這一研究領域更加深入地探討可持續商業的主題,探索其規律與發展,完善相關理論和方法。這樣,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推動企業、產業以及產城融合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備註:

[1] 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公眾公司以招股説明書、上市公告書以及定期報告和臨時報告等形式,把公司及與公司相關的信息,向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公開披露的行為。

[2] 全生命周期是指企業不僅要關注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階段,還要關注產品從誕生到結束的整個過程,這包括產品的原材料採購、生產製造、分銷、使用、維護,直到最后的處理或回收。企業要考慮每個階段對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3] 全價值鏈是指企業需要把握從原材料採購、生產製造到分銷銷售、售后服務等所有環節的增值過程,而不是隻關注自己的生產和銷售環節。企業要確保在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都注重效率提升、成本控制和社會責任的承擔,同時增強合作伙伴的協同效應。

[4] 全方位生態強調企業在其業務活動中不僅要關注內部運營,還要考慮整個商業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利益相關者,包括消費者、供應商、投資者、政府、非政府組織、環境和社會。企業的發展戰略需要與這些利益相關者保持協調,並通過合作、創新和信息共享,形成一個健康的生態圈。

[5] 市場準入是指一國允許外國的貨物、勞務與資本參與國內市場的程度。

[6] 這一理論由約翰·埃爾金頓提出,強調企業的成功不應僅僅依賴於經濟利潤,還應考慮社會和環境因素。三重底線的三大核心要素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經濟要素體現在企業的財務表現和盈利能力,社會要素體現在企業對員工、社區以及社會整體的責任,環境因素體現在企業在生產和運營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資源消耗和生態破壞的控制。

[7] 這一理論強調企業不僅應當關注股東利益,還需要考慮所有與企業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相關利益方。這些利益相關方包括員工、客户、供應商、社區、政府、環境等。

(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

(轉自:社會企業與影響力投資論壇)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簡介

  新浪財經ESG評級中心是業內首箇中文ESG專業資訊和評級聚合平臺,致力於宣傳和推廣可持續發展,責任投資,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價值理念,傳播ESG的企業實踐行動和榜樣力量,推動中國ESG事業的發展,促進中國ESG評估標準的建立和企業評級的提升。

  依託ESG評級中心,新浪財經發布多隻ESG創新指數,為關注企業ESG表現的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新浪財經成立中國ESG領導者組織論壇,攜手中國ESG領導企業和合作夥伴,通過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動建立適合中國時代特徵的ESG評價標準體系,促進中國資產管理行業ESG投資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