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流逝的時間 永恆的文字(圖)

2024-09-16 04:37

轉自:天津日報

  文字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連接方式。通過寫和讀,兩個陌生人產生了情感共鳴和價值觀的碰撞;通過文字,不同時代的人可以穿越時空,打破時間阻隔。文字可以是「八百里加急」的邊關戰報,可以是廟堂之上的詔書奏摺,也可以是親友之間來來往往的日常札記。中國文字的獨特之處在於,在兼具這些功能之外,它還有獨立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文字不僅是記錄、表達,更是極致的美與藝術——這就是書法。祝勇所著《故宮的古物之美4》打開了這個世界的縫隙,讓人們窺見磅礴厚重的書法世界。

  文字是跨越時間的傳承。漢字書法史上第一位有姓名與作品留世的書法家是秦朝李斯,歷史書上一句「統一文字」變幻成他筆鋒下的小篆,在秦朝滅亡的數千年后仍然留存。這是因為李斯的「老闆」秦始皇試圖以石頭抗拒時間,因此有了著名的《泰山刻石》。如今,刻字的石頭已風化成殘石,留下的是故宮里的拓片,展示着由石頭、刀刃、毛筆傳來的力量以及統轄一切的定力和決心。文字是書寫者的呼吸、筆法、功力,更是對於歷史和文化的解讀方式。數千年至以后,仍會有很多人通過不斷地拓刻描摹、懸肘運筆,使文字以各種方式與時間共生。

  文字是書寫人的情懷與理想。《蘭亭序》寫於東晉永和九年的一場短暫的酒醉。王羲之身在東晉,出身於當時的門閥琅琊王氏,永和九年是琅琊王氏操控朝堂權力的鼎盛時期,卻是王羲之遠離政治中心居於會稽的時候。他與朋友在山陰蘭亭曲水流觴,喝至興起,一氣呵成寫下《蘭亭序》。《蘭亭序》里有王羲之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悵然,有面對生命無常、美好易逝的無奈和淒涼,還有酒醒后的王羲之再也寫不出的肆意,這是屬於王羲之的情懷。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真跡只有《上陽臺帖》。祝勇在書中寫道:「李白,是我們的遺傳基因、血液細胞。李白是唯一,其他都是之一。」李白的字與他的詩一樣「身在世外」,或許這幅字也是酣醉之后的產物?隨性地喝、任性地寫、真性情地活,試圖追求超脱於一切社會桎梏的自由,這是屬於李白的情懷。

  文字是道統,是個人世界的精神品格。顏真卿的楷書端方有矩、莊嚴正大,至今仍是一代代中國人臨摹的範本。很多習顏體字的人可能都被説過:形似神不似。「神」是什麼?大約就是字的氣度。祝勇在書中寫道:「有顏真卿出現,大唐美學才真正得以完成。」但顏真卿的價值顯然不僅僅呈現在紙上,還在於面臨安史之亂時的奮然出擊,在於被俘之后毫不屈服的倔強,在於一家三十余口死於刀鋸的道義。也因此有了顏真卿所書的《祭侄文稿》。與其説這是一幅書法作品,不如説這是顏真卿於亂世之中傾瀉而出的悲壯和泣血的哀號。顏真卿的「道」,是規矩、筆畫,更是亂世中守住禮儀、法度與尊嚴的儒家道統。

  文字可以是高堂大義,也可以是生活化的、靈動的。本書中,祝勇的關注點還有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段。隨意一張帖文,書寫之人並不想流芳百世,絮絮叨叨全是日常小事。如懷素的「食魚帖」、張旭的「肚痛帖」,別有一番意趣。懷素説無魚可吃只好吃肉,但他生病了,肉也吃不成。大家要是想約他吃飯,只能等他病好之后吧。張旭是有點「癲」的,據說他寫字時總要大吼幾聲。他説肚子痛得不行,估計是冷熱不調所致,打算喝點大黃湯。這樣的小事,用他們的筆寫下來,就不僅是帖文,而是藝術了。懷素與張旭應該也想不到,他們的飲食和肚痛也能被惦記上千年吧。

  文字總是與社會背景和文化特徵緊密相關。在本書中,祝勇以歷史的長線把書法與史實「縫合」在一起。當然,沒有哪一種藝術可以脱離它所處的時代而存在,沒有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霸氣,就沒有統一六國文字的小篆;沒有東晉的相對安寧,就沒有王羲之遊山樂水的悠然;沒有大唐的開放包容,就沒有李白的狂放不羈;沒有「安史之亂」,顏真卿恐怕也會沿着「學而優則仕」的路走完一生;沒有被貶謫的經歷,蘇軾、歐陽修的思想境界和藝術表達也不會達到另一種高度。

  篇幅所限,本書並沒有完全呈現中國書法的全貌,但也依然讓人心馳神往。故宮里「住」着的那些在時間里長存的古物,穿過漫漫時光,在關於它們的書籍、圖片、紀錄片中呈現不凡的價值,見證着中國書法的浩蕩無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