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盛任命三位併購大將

2024-09-18 16:01

(來源:投資界)

併購序幕。

作者 I 王露

報道 I 投資界-併購最前線

投資界-併購最前線獲悉,近日高盛宣佈一項重要人事任命——Raghav Maliah、Ed Wittig與Yoshihiko Yano共同擔任高盛亞太區併購業務聯席主管。

這一次,高盛劍指併購。追溯三位高管的職業生涯,在併購圈頗有建樹,操刀多筆備受矚目的交易,給業內留下深刻印象。

放眼望去,今年大手筆收購案層出不窮,亞太地區成了併購江湖的必爭之地。

高盛宣佈三名併購大將

他們是誰?

這三員大將來頭不小,皆精通併購業務且各有所長,均在高盛工作超過20年時間。

先來説紮根中國香港多年的Raghav Maliah。1995年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后,他在瑞銀工作五年后加入高盛,2010年成為高盛合夥人。此次任命前,他已經身兼數職,任高盛投資銀行全球副主席,兼任亞太地區(除日本外)技術、媒體和電信主管以及亞太地區(除日本外)併購主管。

Maliah是一名副其實的多面手。印象深刻的是他帶領團隊參與2021年神州租車作價約85億港元的私有化退市,並領導組建SPAC新團隊,聚焦亞洲交易。另外,他還是李嘉誠旗下長和系公司多年顧問。

「高盛需要這樣的人」。亞洲著名投行女將、時任高盛亞洲投行業務負責人

Kate Richdale對Maliah的評價頗高,稱他是一位能夠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超級銀行家。

另一名新人聯席主管Ed Wittig同樣是併購專家。2001年畢業於邦德大學便加入高盛。Wittig先后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倫敦、紐約等地工作,2022年升任高盛合夥人,現任工業併購及航空航天和國防業務全球主管,他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從紐約調往亞洲。

二十多年間,Wittig參與高盛上百個項目,服務了不少重要併購項目客户,包括聯合技術公司、波音公司、通用電器等。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由他負責的併購項目交易額達到了149.5億美元,榮登全球 50 大併購銀行家之列。

至於Yoshihiko Yano,成長路徑與二人相似。早年求學於早稻田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曾做過律師工作。他於1998年加入高盛日本公司,從部門助理做起,一路升至日本併購業務主管兼投行業務聯席主管、董事總經理及合夥人。

梳理下來,Yano參與了多起跨境併購業務,包括東京海上控股公司以 75 億美元收購美國保險控股公司HCC、日經新聞以13億美元收購英國金融時報等經典案例。

「三英」入主亞太,高盛這次將目標瞄向併購。

這一切都有跡可循。從全球投行併購業務排名來看,高盛已連續七年奪冠,全年參與併購交易額超過 6710 億美元,佔據全球31.2% 的份額。然而近兩年在亞太地區卻遭遇失利。

根據數據分析公司 GlobalData發佈的2024年上半年亞太地區十大併購投行榜,不見高盛蹤影,跌落前十,老對手摩根大通則穩居第一。而兩年前,高盛以 841 億美元的參與交易額位居亞太地區全年第二。想要奪回失地,高盛不得不變了。

對於此次人事變動,高盛表示三人將致力於加強與新老客户關係,重點關注併購業務,幫助高盛擴大財務投資者以及跨境交易等領域的覆蓋範圍。新高管新組合,或許將給高盛帶來不一樣的面貌。

併購風起

放眼望去,今年整個亞太區域大手筆併購案例層出不窮。

最新一幕出現在9月13日,法國高端個護品牌歐舒丹正式結束了14年的港股上市之旅,以60億歐元(約472億元人民幣)的要約價格私有化退市。

此次收購方正是歐舒丹集團主席賴諾爾德·蓋格爾,不過由黑石基金和高盛另類投資為其私有化提供15.51億歐元(約122億元人民幣)的承諾資金支持。

1976年,歐舒丹創立於法國普羅旺斯,經典單品乳木果護手霜暢銷多年。2005年歐舒丹進入中國市場,一度賣出銷量神話,並「重倉」亞洲在港股上市。然而高光時刻總會過去,如今歐舒丹已走下中產消費的神壇。

上個月,7-Eleven便利店母公司收到一份來自加拿大便利店運營商Alimentation Couche-Tard(ACT)的收購要約,轟動一時。

目前雙方仍在談判過程中,最新消息是7-Eleven方面拒絕了約390億美元的收購價格,而ACT則表示可以考慮更高報價。如果交易實現,這將是迄今規模最大的外資收購日企項目。

還有黑石集團以946億元收購亞太地區數據中心平臺AirTrunk;亞洲紙業巨頭維達以261億港元被新加坡金鷹集團收購;港股上市公司新秀麗(Samsonite)、李寧以及印度食品巨頭Haldiram's陸續傳出被收購消息……

正如此前高盛全球併購聯席主管Mark Sorrell所説,今年併購市場活動有所增加,此前觀望的企業有了交易信心,更重要的是「對大規模的併購交易有胃口」。

背后邏輯不難理解——當資產優質但規模龐大的標的,估值迴歸合理,這便給了資金充裕的大鱷抄底的機會。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幕:不論是海外PE還是國際巨頭,都在跨越洲際排隊爭搶優質標的。

而快速增長的亞洲成了必經之地。Raghav Maliah表示,「過去二十年,這里成為全球併購的重要力量。我們看到金融投資者面臨資金配置和回報的壓力,企業簡化和分拆活動持續進行,私有化和選擇性收購的討論也非常活躍。」

熱鬧將繼續在這里上演,沒人想再錯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