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講座回顧|董平:道統與朱陳之辯

2024-09-19 08:55

VOL. 3752

2024年9月9日,「復興中國文化和中國戰略高端論壇」系列講座於復旦大學成功舉辦。本系列講座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組織,由興證全球基金提供項目支持。本期講座,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董平主講「道統與朱陳之辯」。來自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單位的多位專家學者及師生出席本次講座,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白彤東、郭曉東兩位教授作為與談人,圍繞相關主題與董平教授展開了深入而廣泛的探討,講座取得了預期成果。

本次講座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波擔任主持人,他首先向在場的各位師生介紹了主講人以及兩位與談人的學術研究興趣及主要成果,並代表復旦哲學學院向董平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

講座伊始,董平教授首先解釋了其為何會選擇講述「道統與朱陳之辨」。經過對宋代各知名論辯的梳理,董平指出宋代形成了獨特的重構道統的理念。此項工作雖由周敦頤開啟,但其最終完成毫無疑問應當歸功於朱熹。董平強調,淳熙二年(即公元1175年)《近思錄》的創作完成是學術史上的重大事件,朱熹此著一改舊日學術習慣,別出心裁地採用了十四個大類分別編撰的方式,這就建立起了問題意識,使得宋代能夠真正與三代在共通的思想關切的背景下鏈接起來,由此開啟了宋代獨特的道統爭論。

董平教授介紹到,宋代的道統爭論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鵝湖之會。但他認為學界以往對鵝湖之會的研究側重於朱熹和陸九淵之間的區別,但忽略了呂祖謙組織鵝湖之會的最初期許,為此希望諸位師生能意識到鵝湖之會本身的立足點是承認形上道德的存在,宣揚道統理念的賡續。董平教授認為朱陸正是從這一基本點出發開啟了宋學的輝煌,也使得宋學成為一項成熟的理論體系,其不用再像漢學那樣以「五經」為主要文本依託,而是着重闡發「四書」的重要理論價值。尤其是朱熹對《中庸》的解讀,將「道統」問題提升到一個極為顯赫的地位,這是朱子不可磨滅的學術貢獻。

隨后,董平教授切題強調,與朱陸之辯不同,朱陳之辯(即朱熹與陳亮的系列爭辯)表現出迥然不同的態勢。雖然學界對朱熹批評陳亮的言論多有耳聞,但為眾人習焉不察的是,對浙東之學所謂「事功學派」的定性其實並不為陳亮等人所接受,在陳亮看來,朱子對其做出的「義利雙行、王霸並用」的思想總結是一種誤讀,該總結與其説適用於浙東學者還不如説是朱子自己的寫照。由此,雙方開啟了長達四年的爭論,其間可考的書信資料便有二十余封,董平教授詳細分析了這些資料的價值以及其在編撰陳亮評傳時對相關資料的理解。

隨后,董平教授細緻介紹了朱陳之辯背后的思想旨趣。他認為二人的這場爭論並不是常識意義上眾人理解的道德和功利之辯,其間涉及到如何理解道統及至如何理解歷史等重要的學術問題。董平教授表示,陳亮與朱熹的學術旨趣是不一樣的,朱子堅守道德本質主義的立場,而后者基本是一個歷史主義者。陳亮在和朱熹接觸之前對「道統」概念幾乎全無瞭解,因此在交往初期陳亮對朱熹之説大為驚異。董平教授指出陳亮基本是從歷史哲學的角度建構自己的學術體系,爲了理解朱子理學,其曾悉心研究多年,隨后向朱熹表露了自己的觀點並與其展開爭辯。董平教授介紹到,朱陳之辨的一個核心分歧在於對三代以后的歷史理解。朱熹認為道統自孟子逝世后便已失傳,其后雖千百年,但由於沒有承接道統之人的出現,這段歷史基本可以視作「空白」的,但陳亮對這種不考慮歷史之綿延連續的想法甚為不忿。他認為歷史是由人構成的,而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重要表現就在於人有精神、有尊嚴。在他的理解中,《史記》等經典之所以主要關注具體的人,就是因為這些人是中國傳統精神以及傳統智慧的現實載體,歷史的活動就是現實人物活動的結果。所謂「天人之際,斑斑可考」,陳亮主張天道要通過人道來體現,人現實的活動狀態就是天人之際的當下展示,也是扶持天道不墜的本質力量。這就和朱子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董平教授強調,陳亮在「天人之際」、「天道」、「人道」、「人慾」等觀念上與朱子的差異對雙方的爭論有深遠影響。雖然雙方可能在「合乎天道的行為是人道,不合乎天道的行為是人慾」這一點上有共識,但陳亮對「天人之際」的理解完全是和朱子不能相通的,而其恰恰構成了陳亮歷史觀的基礎。陳亮聲稱天人之際的綿延就是歷史最本質的面向,個體之人當下的時光就是天道的現實體現。但朱子對此頗為不屑,他認為天道雖然永存,但他仍主張漢唐以來的一千五百多年不過是「漆黑一團」,因為當時之人受利慾主導,使「道無一日存於天下」,這並不是靠一兩個有為之君可以改變的。陳亮則決計不能接受朱熹的這種歷史斷裂論的觀點,為此雙方爭論不休。陳亮雖無法讓朱熹接受自己的觀點,然其也堅決不認同朱熹對歷史的理解,最終不再回信置評

由此,董平教授總結道,可以將雙方爭論的焦點歸納為三點其一,歷史的展開是否可以斷裂?陳亮主張歷史可以有階段性但並不能隔斷,他十分憂慮朱熹道統説有可能造成的歷史隔斷,認為不能説秦漢時期的大有為之君對天道沒有絲毫扶持之功,而應當向其學習,積極奮發,重振華夏文明,收復前朝失地,這本就是天道的體現,也是當下最主要的歷史任務,而不是像朱熹那樣「侈談心性」。其二,歷史是否會突然進入一段無本質的運動?陳亮認為天道展開自己的過程就是歷史,但這一過程是要靠無數具體的、鮮活的人推動的,而朱子則堅守道德本質主義的立場,認為人如果只是受到利慾的驅動,那其「創造的歷史」其實可以視作虛無、不存在的。其三,歷史是否存在一個預設的目的?朱子對此深信不疑,他認為歷史理當向預設的目標前進,只是三代尚未能達成其目的。董平教授指出,朱子的這種觀點從某種角度來説其實類於雅斯貝爾斯「軸心時期」的觀點,他認為凡是此類涉及到「文明起源」的判斷潛在地預設着「文明的目標」,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很有可能需要依靠強制力量。為此,董平教授分析了西周的文明、文化,他雖承認西周是中國文明、文化的軸心時期,但指出這些不能做寬泛理解。文明其實是包括食味、別聲、被色在內的「人之文」,文化則是以此文「化成天下」的結果。然這種化成的歷史目的在朱子看來需要靠存天理滅人慾方能達成,而陳亮則主張最高道德一定是現實的,因此要站在共同體的角度使全體成員生活富裕,恢復國土等等,這便是二人在現實路徑方面的鮮明差異。董平教授最后強調,其本身並不對朱陳之爭持有臧否態度,其為在座師生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尾。

之后,徐波教授對董平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致謝,並梳理了本場講座的主要內容,呼籲大家認真思考其中涉及的「建立歷史批判之準則」等重要問題。在與談人對話環節,郭曉東教授首先強調了當下中國學界對陳亮理解之不足,之后從章學誠之近代史學與陳亮等浙東史學的差異、雙方對《春秋》三傳的理解入手,向董平教授探討了陳亮史學背后之道。而白彤東教授則就宋代對四書地位之提振對政治哲學的重要意義、陳亮等個人的境遇對其學説特質的影響程度、宋代總體的經濟基礎對宋代心性之學與浙東之學的形成等問題與董平教授交換了意見。隨后,董平教授還就在場師生提出的天地一體、古典文化中的派別之爭等問題做出瞭解答。

本次講座加深了與會師生對朱陳之爭、浙東之學乃至歷史哲學的理解。主持人對本次講座的學術貢獻給予高度評價,並表達了對未來兩院之間學術交流的期許與厚望,鼓勵與會者持續深耕學術研究,推動不同派別之間的深入對話,為促進中華傳統文明的復興與互鑑羣策羣力。

復旦大學-興證全球基金復興中華文化和中國戰略高端論壇(簡稱復興論壇)由復旦大學與興證全球基金合作舉辦,自2008年起作為文化公益活動面向師生和公眾開放。2024年起,復興論壇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主辦,由福建省興業證券慈善基金會提供公益支持。

本系列論壇圍繞中華文化與中國問題,以「關注中國現實、瞭解中華傳統」為宗旨,邀請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藝術哲學、科學與技術倫理、歷史、社會等領域的知名人士主講,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推動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學科建設、研究發展及人才培養。

供稿|張寧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